专访Litentry:DeFi与DAO是DID的价值支撑
WebX实验室Web3.0对话马拉松系列,从本期开始深入到Web3.0的各个核心赛道研究中。我们邀请到了波卡生态首个去中心化身份(DID)项目——Litentry的CEO程瀚文先生作为本期嘉宾,就Litentry业务场景、DID价值和链上信用体系建设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Litentry项目介绍
1.请您先介绍一下Litentry项目的业务逻辑,跨链数字身份聚合器这样一个角色,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具体是如何保证去中心化的,又是怎么在各个应用场景发挥作用的?
介绍Litentry的项目逻辑,可能首先要介绍一下跨链身份聚合器。现在用户在不同区块链网络间的账号是离散的,没有关联关系的,而每个账号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数据,比如不同网络的Transaction有不同的定义,特别是区块链整个网络越来越细分的背景下。比如在Polkadot上会有很多线上投票数据,在Filecoin上会有用户储存文件数据,在KILT上会有用户把驾照或其他身份信息储存在链上或记录在智能合约上,在DeFi中会有借贷信息和提供流动性的信息。不同的网络中有很多这样的信息,而且以交易的形式存在,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些地址和信息全部聚合在一起,生成用户画像,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保证去中心化方面,我们首先要做到身份计算的公开透明,不需要额外信任,可以自更新。公开是说我们记录数据都是区块链网络中的公开数据,因为用户的每一个Transaction实际上都记录在链上,是公开的;透明是指我们计算用户信用的算法。传统金融服务中,我们很难知道我们的信用是如何计算的,比如贷款时我们很难知道我们的贷款额度是怎样计算的。我们不仅把身份聚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算法去计算用户的信用或者信誉,这样的算法都是公开透明的,跟传统金融不同。而且我们的数据来源也是透明的,比如从以太坊智能合约产生的数据为数据来源,这些智能合约的地址都是透明的。
下面说到我们是怎么做到Trustless,也就是无需信任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网络节点,我们通过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每个节点都可能通过不同的来源取得同一种数据,当他们经过计算以后得到数据都一样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这个结果是可信的,所以单点作假很难,因为一个节点作假没有用,必须很多节点都配合,而且是从不同的来源。因为我们可能每一次都从随机的一些RPC节点或者API节点来取,所以造假成本非常高。
保证去中心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个网络是可以自更新的。我们非常重视Web3.0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也就是DAO的发展。我们也希望整个网络的这些信用判断方法也通过DAO来治理。我们的理解是,对于每个人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现在会有政府或一些条条框框来规定怎么样去评价一个人,但我们认为不同的人判断方法是不一样的,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这个网络允许任何人提交评价信用的算法,像在以太坊提交智能合约一样,但是一旦涉及到需要大家共识产生的算法时,就需要议会去许可,这样的信用算法就是经过认证的(Validated),我们会给它一个绿标。对于用户自己提供的,可能是一个灰标。对于这种绿标的算法,我们希望未来经过整个DAO的自治来不断的改变它,让这个算法根据时代的改变而更新,比如一个数据源出问题了,大家就可以投票将这个数据来源去掉,换成其它的。
2.项目目前的进展如何?请介绍一下Litentry的各阶段目标和未来方向。
我们10月份开始不断推进国内市场,国内社区已经超过一千人,Telegram社区也在紧锣密鼓的建立。同时我们有日本社区的志愿者不断帮我们翻译文章,建立了日本的Telegram和Medium。我们也在联系韩国的社区建立本地化市场和宣发。
另一方面在身份市场也就是DID赛道,我们加入了去中心化身份协会(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同时将会在协会中提Proposal,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讨论中将很快和大家见面。
我们和其他生态项目得合作也在同步进行,进展非常快。我们跟Opensquare共同讨论国库上计算信用的算法和应用实现,同时我们和Bandot探讨如何通过信用实现无抵押借贷,我们和Phala之后会办一些研修班和Workshop把隐私计算和身份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和本体的合作也在讨论中,很快市场就会公布消息,我们跟国外很大的在以太坊做去中心化身份的社区——Deep DAO社区合作,希望将Polkadot生态的身份信息整合到Deep DAO社区里来。
同时我们在波卡生态里不断做贡献,我们做了Identity Registrar,当然是在我们自己链上部署的,还没有移交到Polkadot或Kusama,因为我们希望跟我们的前端App整合一起发布。我们的前端App正在做线上治理的入口,同时也是链上治理的信息板,我们正在和波卡的议员讨论国库的议案,同时我自己也在竞选波卡议员,下一步也可能参与到Kusama议员的竞选中,希望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声音给波卡生态做一些贡献。
3.我们看到市场上也有一些身份赛道的项目,您觉得与其他项目相比Litentry的优势与独特之处在哪里?市场定位有什么不同?
首先先介绍一下身份赛道的历史,很早之前很多以太坊项目都专注做一种自主可控身份,也就是SSI,身份信息全部储存在自己的钱包里面,链上只记录哈希来证明数据的所有权。但这种方向的难点在于其实很难利润化,因为这些所有的数据一定会牵扯到买卖,一旦发生买卖就牵涉到如何保证买方不会转卖出去。同时很多场景也没有把身份应用起来,很多做身份的项目其实都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局限在某一个应用上。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是跨链的身份聚合器,非常包容和开放,其他身份都可以接入我们,我们可以显示其他项目中的身份信息。我们非常积极的去和其他身份项目合作,希望未来拓展更多业务场景,真正把身份的价值显现出来。
第二部分:DID和信用体系探讨
4.区块链是匿名但交易地址公开的,这种机制本身与DID矛盾吗?如何在一个去信任的加密网络中建立信用体系?
区块链本身是一个伪匿名网络,地址公开但是无法判断人和地址之间的关系。有一些网络是在建立这种联系的,比如会把KYC信息记录到链上,但是我们不会做这件事,我们觉得这是用户自己的决定,如果用户决定把伪匿名的账号变成实名的,这是自己的选择,区块链网络中已经有一些应用可以帮他们实现,我们是完全理解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想给网络多一种选择,用户可以将链上账户关联,这样仍然不会暴露账号跟个人的关联。但这样的关联也会产生一些价值,比如可以证明一个人既是波卡的Validator也是Kusama的Validator,所以在验证人这一点上就可以更加让人相信他是值得信赖的,在投票的时候就会更多地投给他。所以我们是不想去破坏区块链的伪匿名机制的,只是给这个网络增加一些价值,用户仍然可以选择每一个账户是否做关联。
5.如何提高失信成本?具体来说,失信的执行或追偿机制如何设计?如何发挥作用?
第一点,对于失信,在我们的信用评价中,会把时间当做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考虑用户是否是长期信用良好,比如是否是长期的Validator或者长时间的流动性质押者。用户的Credit不是根据短时间的数据而是长时间的数据创造的,失信行为会使用户承担破坏之前长时间良好价值记录的成本。
第二点,我们会设置黑名单机制,将特定账号放入黑名单或创建失信人的机制,让失信人有机会通过良好行为将失信记录补全回来。
第三点,未来我们会做担保机制,比如对于Polkadot和Kusama上的Validator来说,付出了很多成本成为优秀的Validator,所以这样良好的信用不仅可以应用于自身,也可以帮助其他人进行担保,比如建立一个三到五人的圈子,圈子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借贷活动,经济上Validator为他们提供担保,如果有成员失信,对他的成本可能很少,但对Validator的成本很高,所以Validator有动机去补偿损失。
6.DID强调自主,人们一定倾向于只关联有利于自己信用的可验证声明,这是否会使信用评价产生偏差呢?
这也是我们一直考虑的方面,我们默认用户都是有一些没有价值或者低信用的账号的,但是我们的网络是想告诉大家哪些账号是有价值的,把这些有价值的账号汲取出来,尽量把失信账号从网络中剔除,鼓励用户不断进行有信用的网络行为,创造有信用价值的身份。就像上一个问题提到的,信用计算是和时间有很强关联的,所以一旦出现失信行为可能之前的很长时间努力都白费了,所以我们觉得没有信用的账号可能不会对用户的信用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发生失信行为的账号,会从网络中移除,真正让网络产生价值的是这些有信用的账号堆叠起来的效应。
7.因为DID是自控制的,那么失信行为声明强制关联到DID技术上可以实现吗?这样做有合理性吗?
如果你有了失信行为,那么是不能轻易将这个失信账号取消关联的,因为拥有一个区块链账号后,通常情况下是没有理由将私钥给其他人并声称这个账号不属于我的,因此我们暂时不会考虑因用户的需求取消账号关联。除非用户完全放弃这个身份,重新建立一个,这就牵涉到了之前提到的失信的时间和行为成本。
8.同一用户持有多个DID是可接受的吗?会出现批量做身份、做信用的产业吗?如何应对?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在我们最初的设计中,用户创建DID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行为,我们认为本身Identity就是用户某些信息的集合,用户在不同的场景完全可以创建不同的身份去关联自己不同的账号。比如一个用户这个身份是专门做链上治理的,另一个身份是专门做DeFi的,不希望两个身份之间的信用互相影响,这是完全可接受的。
第二个问题来说,其实这种产业的成本还是挺高的,对于专门做这个产业的人可能要付出很多的时间成本去创建信用良好的账号,这就涉及到我们的算法怎么去更改,或者怎样把特殊行为账号过滤掉。一是通过我们自己去优化算法,另外一方面我们觉得只靠团队肯定是不够的,肯定需要通过整个社区参与到鉴别的过程中来,所以我们自更新算法的机制就有了它的价值。社区可以提交改进意见,把没有价值的账号,甚至知道某些信用账号是通过灰色产业买卖得到的,把这些账号放进失信人名单中封锁住。如果议会同意,认为某个账号之前的某些行为很可疑,就会把它封锁,另外也改变信用计算的算法。
9.DID是如何改变现有信用体系的KYC认证机制的?
我的想法还是和之前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于用户来说,是可以拥有不同的DID的,目前我们不会主动去考虑做KYC,但市场上已经有团队去做了,比如说本体。如果用户愿意,完全可以将KYC整合,更好的迎合监管。对于我们来说,是持有一个完全开放的态度,完全是用户自己的选择,我们尽量保持一个开放的身份协议接口和服务。
第三部分:Litentry项目探讨
10.Litentry的信用模型是公开、可通过社区治理改进的,如何激励信用算法模型迭代?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个方向。正反馈是我们要不断的提供应用场景,来告诉大家拥有这样一个身份的好处是什么,比如在链上治理的过程中,我们鼓励社区创造这样一种有价值的算法,大家就可能就更积极得去给Validator投票,我们觉得一定是有动力和使用场景去激励用户去做这种取信的行为的。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会主动的提交一些算法,甚至他希望这个算法被整个议会认可。
另一方面,负反馈就是像我们刚才说的,对于批量生产信用账号的情况,对于其他网络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那么他们就有动力去改进算法,或者去把这些账号排除在网络之外。
所以我们觉得通过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正负反馈相结合更能够促进模型算法迭代。但对于我们团队来说,也不是全部把包袱抛给社区,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去和其他项目谈合作,让这些项目不断地用到我们的身份和信用,创造更大的应用场景,这样才能不断激励社区去不断改进算法和模型。
另外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不一定要提供Token的激励,比如Deep DAO社区现在已经有1000多个用户去主动的记录在以太坊上的身份信息,他们是没有花一分钱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前端应用,让大家愿意主动公布自己的信息去跟其他的社区做比较,去丰富数据库,以应用场景去促进大家不断的提交新的算法或者记录自己的身份,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一点。
11.Dapp付费获得的DID是经过一定算法模型筛选的结果,这个结果本身是有价值的,也就产生了对结果进行二次倒卖的动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关联到我们之后会提供的身份匹配和质押的机制,用户的身份数据是不断的更新的,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实时的可靠的计算结果,一个实时的反馈是很重要的,今天拿到的数据明天的价值就不一定在了。比如在金融应用上就有很大价值,我昨天的信用是30分,但我现在要贷款你如何保证我现在的信用也是30分,所以实时是有很大价值的,并不是说将数据记录在一个中心化的服务器上就可以保存它的价值并转卖,这也是去中心化的价值体现。我们可以想象Chainlink的预言机喂价,我完全也可以直接去中心化交易所取价,但是到底什么是一个可信的全网认可的价格,就需要用到预言机来提供数据,对Chainlink来说是价格,对Litentry来说就是身份信息。
12.买方付费得到基于Litentry算法的特定DID组之后会如何利用或者如何与DID的持有者进行互动?Litentry会给予何种支持?
有一些标签的人,比如长期流动性质押者,我们提供验证后存储在链上的功能。未来如果用户通过匹配功能得到了目标用户账号,那么他更希望双方之间能互动和沟通,未来我们会做一个前端App,让他们能即时的通信,做到即时通信的App那么这个项目未来的想象空间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应用到匹配即时交友,甚至是求职平台,甚至是项目方的内部交流上都可以有互动,未来会极大地拓宽去中心化身份的应用场景。
13.验证节点是否可以直接获取身份信息?链下工作机和TEE是如何保证身份信息安全的?
我们链上存储的数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DID和账号之间的关联,它可能是一个List的形式;另外一部分就是信用算法,这部分都是公开透明的大家可以去提议更改。那么,涉及隐私的主要可能是第一部分,目前我们来看所有的信息本身都是公开的。链上的关系这部分计算,考虑到效率,我们仍然选择公开,因为他对用户的影响应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未来涉及到比如KYC的信息,用户就会有比较强类的需求把这部分信息隐藏起来,这时候就需要应用到隐私计算,现在我们也在跟隐私计算的项目,比如Phala,一起去想怎样隐藏这部分信息。另外一种方法是设置一种“门禁控制”,也就是Validator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他们必须证明此时此刻他们是Validator,才能取得数据,当然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验证节点本地存储了所有信息,所以他仍然可以直接获得身份关联数据,因此我们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刚才也提到比如Phala应用的TEE的设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用链上即时的混淆的方法,比如Advanca就在做这方面的事情,未来我们也会考虑跟他们进行合作,当然现阶段早期我们不会应用,不过我们会一直进行探索和研究。
14.用户在Litentry上进行身份交易需要LIT,那么交易成本就一定是波动的,Litentry对身份交易的定价构想是怎样的?会采用竞价模式吗?
首先解释一下LIT这种源生数字资产的价值捕获在哪里。用户每次提交信用计算请求时,需要把请求发送给网络,不同的Validator需要一定的网络带宽,从不同的节点拉取数据,在拉取数据后需要消耗本地的算力进行计算。LIT Token就像Gas Fee一样,用来支付Validator的计算和带宽成本。同时,在整个网络中消耗的LIT一部分给到Validator,一部分给到提供数据方(Data Provider),因为网上的数据是比较原始的数据,抓取效率不高,这部分比如Googel Cloud Service可能会提供将数据以固定的、易于抓取的形式生成出来,通过REST API或者GraphQL API提供给我们的网络,这时LIT Token 也会支付一部分给他们。所以我们LIT Token的定价是根据整个网络的供需关系来决定的,比如Data Provider整理和统计信息的成本是多少,另外一方面如果Validator不从Data Provider这里取得数据而是自己本地整理和计算那他的成本是多少。所以我们的定价主要是根据这些服务商和提供商所付出的成本来考虑的。
第四部分:DID未来发展
15.DID的意义主要在于社会和经济的机制创新,这样的改革都是有规模效应的,也就是说需要普及到一定程度才会真正发挥作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我是完全同意的,DID的普及是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先有这些应用场景还是先有很多用户去注册身份。但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波卡的链上治理已经在不断的推动身份的发展。波卡链上现在有200多个Validator,不管是对于国会议员还是Validator现在已经有不成文的规定,大家都要注册自己的身份,这样大家才会知道提名和支持的人是谁。目前他们的身份还是很初级的,比如只是Email或者是名字,而我们对于他们背后的操作历史或者说历史行为记录都是不了解的,所以Litentry提供的身份系统可以关联Validator或者议员在其他网络中已有的历史信息记录,可以极大地促进Polkadot的链上治理。大家更有意愿去投票,因为知道了到底投的是谁。现在200多个验证人可能还比较少,波卡也在做验证人计划,未来会扩展到1000个,Kusama可能未来也会有很多,未来甚至游离在Polkadot和Kusama之外的网络也需要Validator的Identity。在这个场景里,可能至少有几千个用户是对Identity有强需求的。而每个Validator依靠自身很强的信用可以组建3-5人的小团体为他们担保,将信用应用到DeFi中,这样用户群体就会有三到五倍的扩大。在此基础上,新的DeFi项目在做空投的时候,就需要算法去验证社区中是否有合适的目标用户。
我们知道,现在整个区块链的核心用户还是比较少的,如果能把握住这些核心用户团体,对于各种不同的新项目或者已有项目都会有很大的价值。所以通过链上治理扩展用户,到信用担保,再到DeFi市场,是一个比较合理的DID赛道发展逻辑。之前可能会有人质疑DID是不是没有价值支撑,而DeFi和链上治理的发展为DID的成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也乐观地相信未来DID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应用场景,甚至在DeFi中真正地实现Computed DeFi Services,也就是根据信用提供的不同的DeFi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