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揪出大肠癌早期转移的“种子”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141期日报。

Nature子刊:鉴定出结直肠癌转移的早期“种子”

Nature Genetics[IF:25.455]

① 肿瘤转移的时机及决定性分子因素均尚未明确,从23名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至肝脏或脑)患者中收集118份活检样本进行外显子组测序;② 原发肿瘤与转移肿瘤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很小,典型的驱动基因突变出现的时间很早;③ 在模拟肿瘤生长模型中进行的计算分析表明,81%(17/21)的肿瘤转移“种子”在肿瘤无法检测时(通常小于0.01厘米)已经出现并开始散播;④ 在2751名结直肠癌患者的队列中,验证了特定早期驱动基因模块与转移之间的关联。

Quantitative evidence for early metastatic seeding in colorectal cancer
06-17, doi: 10.1038/s41588-019-0423-x

【主编评语】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活检样本进行外显子测序,鉴定出了与肿瘤转移相关的驱动基因突变组合,或可作为肿瘤转移的生物标志物。(@沈志勋)

Science:大肠癌中的“坏”细菌(一图读懂)

Science[IF:41.037]

① 具核梭杆菌通过黏附素FadA和Fap2,与结直肠癌(CRC)细胞和免疫细胞结合,促肿瘤生长、抵抗化疗;② 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存在于CRC和癌前腺瘤生物膜中,促进炎症和CRC;③ pks+大肠杆菌产生基因毒素colibactin,可能通过形成DNA加合物,促进宿主细胞突变;④ 需研究不同人群,用前瞻性队列分析相关性因素,并用类器官和限菌动物等模型阐释机制,进而开发诊疗方法;⑤ 靶向CRC相关细菌的疫苗、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疗法等是潜在防治策略。

The gut microbiota and colon cancer
06-21, doi: 10.1126/science.aaw2367

【主编评语】《Science》上周发表来自哈佛大学Wendy Garrett教授的观点性文章,回顾了结直肠癌(CRC)相关肠道菌的研究进展,列举了3种细菌的潜在促癌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值得专业人士关注。我们特别制作了该文的一图读懂(长按下方二维码查看),希望能帮你涨知识。(@李丹宜)


(长按二维码查看一图读懂)

共生菌群失调促进HR+乳腺癌转移

Cancer Research[IF:8.378]

① 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在诱导肿瘤发生之前使用抗生素处理破坏共生菌群稳态;② 共生菌群失调增加了循环肿瘤细胞,并促进其向肿瘤引流淋巴管及肺部的散播;③ 共生菌群失调促进乳腺早期炎症,并在HR+乳腺癌进展中维持炎症;④ 另外,共生菌群失调增加了肿瘤微环境中的纤维化及胶原沉积,诱导髓系细胞向乳腺及肿瘤中的浸润;⑤ 粪菌移植诱导菌群失调也可重复上述表型。

Pre-existing commensal dysbiosis is a host-intrinsic regulator of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tumor cell dissemination in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05-07, doi: 10.1158/0008-5472.CAN-18-3464

【主编评语】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小鼠模型中预先诱导共生菌群的失调,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及乳腺炎症。(@沈志勋)

Cell子刊:早发性胃癌中的组学分析

Cancer Cell[IF:23.916]

① 纳入80名45岁以下的胃癌患者,对肿瘤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组分析;② 磷酸化蛋白组分析显示,特定体细胞突变与相应的胃癌相关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变化相关;③ 相比于单独的mRNA表达水平,mRNA与蛋白质的关联分析可更好地鉴定出胃癌的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④ 结合mRNA、蛋白质、磷酸化及N-糖基化数据,可将早发性胃癌患者分为4个亚型;⑤ 4个亚型分别与细胞增殖、免疫应答、代谢及肿瘤侵袭相关。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Early-Onset Gastric Cancer
01-14, doi: 10.1016/j.ccell.2018.12.003

【主编评语】Cancer 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早发性胃癌(45岁以下)患者的肿瘤及PBMC进行了多组学分析,并可通过多组学数据将早发性胃癌分为4个亚型。(@沈志勋)

大肠癌的新型血样诊断技术

Advanced Science[IF:15.804]

① 研制了一个高灵敏电探测系统检测患者血液中结直肠癌标志物结直肠癌分泌蛋白-2(CCSP-2)浓度,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② 临床试验纳入30例健康对照,30例晚期结直肠腺癌及81例结直肠癌血样;③ 结果显示腺癌及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CCSP-2浓度远高于健康对照;④ 结直肠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4.4%和86.7%,晚期腺癌分别为43.3%和86.7%;⑤ CCSP-2检测灵敏度高于癌胚抗原(CEA)检测(45.6% vs 24.1%),联合使用灵敏度可高达 53.2%。

A Novel Blood-Based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tic Technology Using Electrical Detection of Colon Cancer Secreted Protein-2
06-05, doi: 10.1002/advs.201802115

【主编评语】来自《Advanced Science》的技术创新,研制了一款通过血样诊断结直肠癌的电探测系统,具有高灵敏度及高特异性,该探测系统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血样诊断工具。(@Lexi)

Lancet子刊:FIT筛查大肠癌,无需多次取样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N/A]

① 纳入9787名及3131名受试者,分别接受连续4轮的单样本及双样本粪便免疫化学检测(1-FIT与2-FIT);② 在至少参与了1轮检测的受试者中,1-FIT组的累积阳性率为19.2%,显著低于2-FIT组中28.5%的累积阳性率;③ 1-FIT组对晚期结直肠癌的阳性预测率为33.0%,显著高于2-FIT组中24.2%的阳性预测率;④ 1-FIT组的晚期结直肠癌诊断率为4.4%,2-FIT组为4.7%,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⑤ 检测到的FIT间隔期的结直肠癌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Multiple rounds of one sample versus two sample 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base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06-10, doi: 10.1016/S2468-1253(19)30176-1

【主编评语】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利用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时,单次取样及两次取样的区别,发现两次取样显著提升了FIT的检测阳性率,但其中有更多的假阳性,且两次取样并未显著提升晚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沈志勋)

BRAF非V600E突变或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指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4.982]

① 纳入824位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本,其中男、女性分别占比45.4%和54.6%,评估BRAF非V600E、V600E等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② 通过液相芯片技术对BRAFV600E/非V600E、KRAS/NRAS的2–4外显子、PI3K、PIK3CA进行多重基因型分析;③ BRAFV600E突变患者平均年龄 ≥65岁,肿瘤原发灶多位于右侧,肿瘤分化程度低,分期偏后;④ BRAF非V600E突变患者肿瘤原发灶多位于左侧,肿瘤分化程度高,与BRAFV600E突变相比,该基因型更罕见。

Non-V600E BRAF mutations and EGFR signaling pathway in colorectal cancer
04-09, doi: 10.1002/ijc.32320

【主编评语】来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研究报告。BRAFV600E突变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是一个广泛应用的预后指标,但BRAF非V600E突变患者临床症状及重要性还不清楚。该研究主要鉴定了824位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BRAF相关基因型及相关临床症状。(@Lexi)

PIK3CA突变结直肠癌的联合治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4.982]

① 非瑟酮或/和5-氟二氧嘧啶(5-FU)处理HCT116、HT29和SW480人结直肠癌细胞系;② HCT116和HT29为PIK3CA突变型,SW480为PIK3CA野生型;③ 非瑟酮与5-FU单独或联合处理可降低细胞活性和集落形成,诱导细胞凋亡;④ 并可抑制PI3K/AKT/mTOR信号,包括下调PI3K表达,降低AKT、mTOR及mTOR复合物组分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上调AMPKα的磷酸化水平;⑤ 非瑟酮与5-FU单独或联合治疗可抑制FC13K1ApcMin/+ 小鼠模型肿瘤生成,降低肿瘤发生率及多样性。

Fisetin and 5-fluorouracil: Effective combination for PIK3CA-mutant colorectal cancer
04-24, doi: 10.1002/ijc.32367

【主编评语】来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报道。驱动基因PIK3CA突变是结直肠癌一大诱因,常采用术后基于5-FU的治疗,但该治疗效率有限且有严重副作用。该报道发现,非瑟酮作为一种饮食来源的黄酮类,与5-FU联合治疗有望提高结直肠癌疗效。(@Lexi)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沈志勋,李丹宜,Lexi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623 | Nature出品:人体菌群研究的里程碑(下)

0622 | Nature出品:人体菌群研究的里程碑(上)

0621 | 同菌不同效:Science揭秘Akk菌引起的肠道免疫应答

0620 | 病毒细菌手拉手,阐释上呼吸道混合感染新机制

0619 | 膳食指南需“量身定制”,膳食宝塔助中国人预防大肠癌

0618 | 《自然·医学》:幼年时接触的室内菌群可影响哮喘风险

0617 | 大肠癌:炎症性肠病为何是风险因素?

0616 | 代谢小专题:治疗糖尿病或有新思路

0615 | 肠-脂肪轴:菌群代谢物如何调控肥胖?

0614 | 《科学》聚焦: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帕金森药物疗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