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955期日报。

Nature Reviews:少吃如何促进长寿(综述)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IF:94.444]

① 饮食限制可调节多种衰老相关信号通路,包括:下调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信号,降低mTOR信号,激活GCN2以减少蛋白质合成,上调FGF21信号,激活去乙酰化酶,抑制氧化应激及AMPK信号等;② 饮食组成、进食频率/时间可影响饮食限制对衰老通路的调控作用;③ 限制饮食组成的策略包括:蛋白质限制、甲硫氨酸限制、支链氨基酸限制、色氨酸/苏氨酸限制等;④ 限制进食频率/时间的策略包括:间歇性禁食、长期周期性禁食、限时进食等。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etary restriction promoting health and longevity
09-13, doi: 10.1038/s41580-021-00411-4

【主编评语】在包括啮齿类动物及非人类灵长目动物的许多物种中,提供足量营养的饮食限制是延缓衰老和延长健康寿命的黄金法则。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讨论了饮食限制对哺乳动物模型中的生理、代谢及分子层面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与多种人类的衰老相关疾病预防的共同特征;并讨论了类型的饮食限制(禁食、蛋白质限制、减少特定的必需氨基酸摄入等)通过作用于营养感知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分,以促进健康衰老的分子机制。(@aluba)

Nature:符合昼夜节律的限时进食如何促进健康长寿?

Nature[IF:49.962]

① 一种间歇性限时进食(iTRF)方法(隔天进行“过午不食”式的20小时禁食),能在果蝇中抗衰老(推迟肌肉和肠道的衰老标志物表达)、延长寿命;② iTRF能增强昼夜节律性的生物钟和自噬基因表达,且其作用也依赖于这二者;③ 敲除核心生物钟基因或抑制自噬介导因子表达,以及改为白天禁食/夜间进食或在白天诱导自噬,均使iTRF失效;④ 增强夜间的自噬,能在随意进食的果蝇中起到与iTRF一样的有益作用,是iTRF抗衰老、促长寿的主要机制。

Circadian autophagy drives iTRF-mediated longevity
09-29, doi: 10.1038/s41586-021-03934-0

【主编评语】限时进食(TRF)是将进食控制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一种禁食方法。近年研究表明TRF有助于改善代谢健康,可能有潜在的抗衰老作用。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符合昼夜节律的间歇性TRF(iTRF)方法能在果蝇中有效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进一步研究发现,iTRF的这种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促长寿干预(热量限制、限制膳食蛋白质、抑制胰岛素样信号),也不依赖于肠道菌群,而是通过增强生物钟调控的夜间自噬作用来发挥其健康效益的。这些发现为研发促进健康长寿的饮食和药物干预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证据支持。(@mildbreeze)

Nature重磅:肠道细菌“吃”药,影响药物效果

Nature[IF:49.962]

① 通过体外单菌培养分析25株肠道细菌对15种药物的耗竭作用;② 鉴定出29种新的细菌-药物互作,其中17种归为生物积累作用,即细菌将药物储存在自身内而不对其进行化学修饰,且大多不影响细菌生长;③ 以度洛西汀为例分析分子机制,发现该药能与细菌的多种代谢酶结合,从而在细菌内积累并改变细菌代谢产物分泌;④ 体外菌群培养证实,度洛西汀影响细菌间的代谢互养,从而改变群落组成;⑤ 线虫中,生物积累性细菌能减弱度洛西汀对宿主行为的影响。

Bioaccumul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s by human gut bacteria
09-08, doi: 10.1038/s41586-021-03891-8

【主编评语】药物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肠道菌群调节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目前公认的主要机制,是菌群对药物的生物转化,而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制,即肠道细菌将药物积累在自身内。这种生物积累作用一方面直接减少了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变细菌代谢来间接影响菌群组成。这一新机制的发现,扩展了人们对细菌-药物相互作用的认知,为进一步阐明菌群如何影响药物的个体化疗效和副作用带来新启示。(@mildbreeze)

Nature:加大利用水产品,好处多多!

Nature[IF:49.962]

① 据推测到2030年水生动物食品(AASF)产量有两种可能的情形:一种是小幅增长,另一种是高产情景,主要受水产养殖生产投资和创新的推动,2030年AASFs供应可能增加1500万吨;② 在全球范围内,高产情景将使AASF价格下降26%,并增加其消费量,从而减少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相关的红肉和加工肉的饮食摄入,同时也可预防约1.66亿人的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③ 这一发现可为决策者充分开发水产品来减少粮食短缺及解决营养不良提供证据基础。

Aquatic foods to nourish nations
09-15, doi: 10.1038/s41586-021-03917-1

【主编评语】水产品包括鱼、虾、贝、藻等各种水生动植物。在近期Nature推出的Blue Food专题中,这篇文章介绍了研究者们利用相关模型比较了陆地食物与近3000种水产品的营养异同,以了解水产品对人类营养的未来影响,突出了水生动物食品(AASF)的营养价值如某些海鱼富含EPA和DHA,而开发和利用AASF将带来广泛而重要的健康价值。(@临床营养Dr.Chen)

Science:调控肠道适应性免疫的新机制

Science[IF:47.728]

① LRP1在肠道CD11c+ 髓系细胞中高表达,是髓系细胞表面的SAA受体;② 髓系细胞中,LRP1能高效结合SAA-视黄醇复合体并介导其内吞,进而诱导视黄醛脱氢酶表达以促进视黄醇转化为视黄酸;③ 小鼠中,SAA和LRP1介导了维生素A依赖性的肠道适应性免疫(B和T细胞的肠道归巢以及IgA生成),并增强口服免疫后的肠道感染抵抗力;④ 因此,肠上皮表达的SAA与维生素A代谢物视黄醇形成复合体,被LRP1结合并内吞进肠道髓系细胞,促进生成视黄酸,从而介导维生素A依赖性的肠道适应性免疫。

Serum amyloid A delivers retinol to intestinal myeloid cells to promote adaptive immunity
09-17, doi: 10.1126/science.abf9232

【主编评语】维生素A的代谢物视黄醇对肠道适应性免疫有关键作用,缺乏维生素A可增加肠道感染风险。肠道髓系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能摄入视黄醇,将其加工成视黄酸(RA),并将生成的RA传递给发育中的B细胞和T细胞,进而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肠道归巢、诱导B细胞生成IgA。但目前不清楚的是,视黄醇是如何被转运至髓系细胞中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肠上皮表达的一种视黄醇结合蛋白,其表达受肠道菌群和膳食维生素A的调控。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鉴定出SAA的髓系细胞表面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并证实其能结合SAA-视黄醇复合体,介导了肠道髓系细胞对视黄醇的摄取。对敲除Saa和髓系细胞特异性敲除Lrp1的小鼠模型的进一步研究,证实了SAA和LRP1在维生素A依赖性的肠道适应性免疫中有关键作用。这些发现扩展了人们对肠道免疫机制的认知,为调节肠道免疫、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线索。(@mildbreeze)

JAMA:益生菌LGG无法预防危重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

JAMA[IF:56.272]

①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653名使用呼吸机的危重病人分2组,经肠内途径补充鼠李糖乳杆菌GG(LGG)或安慰剂;② 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1.9%和21.3%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组间差异不显著;③ 其他次要终点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ICU获得性感染、腹泻、抗生素使用、死亡率、住院时长等);④ 两组分别有1.1%和0.1%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从血液等样本中分离出乳杆菌属细菌,多数鉴定为LGG),提示危重病人使用LGG有感染风险。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Inciden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9-21, doi: 10.1001/jama.2021.13355

【主编评语】鼠李糖乳杆菌GG(LGG)是研究和应用都非常广泛的一株益生菌。近期研究发现,ICU病人存在菌群失调,可能是增加患者感染等不良结局风险的一个潜在原因,因此益生菌等菌群干预被认为可能对这一患者群体有益。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警示,危重病人补充益生菌有造成菌血症的风险。JAMA最新发表的一项涉及2650名危重症病人的多国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探索了LGG在预防危重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表现和安全性。(@mildbreeze)

JAMA:中山大学团队报道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免疫治疗临床新进展

JAMA[IF:56.272]

① 招募596名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接受camrelizumab+化疗或安慰剂+化疗的联合治疗,其中490名患者停止治疗,中位随访时间是10.8个月;② camrelizumab+化疗组和安慰剂+化疗组的总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15.3个月和12.0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分别为6.9个月和5.6个月;③ camrelizumab+化疗组189名患者(63.4%)和安慰剂+化疗组201名患者(67.7%)发生3级或更高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9名和11名患者的治疗相关死亡。

Effect of Camrelizumab vs Placebo Added to Chemotherapy on Survival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ESCORT-1s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9-14, doi: 10.1001/jama.2021.12836

【主编评语】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的标准一线治疗是化疗,但预后较差。而anti-PD-1(Camrelizumab)在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两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徐瑞华团队在JAMA发表文章,报道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发现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中,相比于安慰剂+化疗,Camrelizumab+化疗的联用可显著提高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爱的抉择)

Nature Reviews:将肠道菌群纳入精准医疗(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46.802]

① 肠道菌群比宿主有更大的遗传多样性,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② 同属微生物的不同种和株可能对同一疾病过程有不同影响,同一微生物也可能对不同疾病过程有不同影响;③ 为将菌群用于临床,需进行多维纵向大型队列研究,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阐明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的影响;④ 肠道菌群是个体化医疗的重要组分,目前的主要进展集中在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治疗上;⑤ 基于肠道菌群的机器学习模型或能预测疾病结局和治疗反应。

The promise of the gut microbiome as part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08-27, doi: 10.1038/s41575-021-00499-1

【主编评语】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多样性是医药领域的核心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物对疾病的干预作用逐渐被大家意识到。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的综述,重点讨论了在6种疾病(感染、癌症、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或炎症疾病、过敏)中,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其可能的干预或治疗作用。(@兵兵)

以菌群为中心的干预:免疫肿瘤学的下一个突破?(综述)

Cancer Discovery[IF:39.397]

① 肿瘤学家需要指导方针,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前应对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② 菌群可参与免疫监视,不同细菌具有不同免疫激活潜能,部分细菌可强化肠上皮细胞健康;③ 肠道菌群可调节多种功能,包括肠上皮屏障重编程、免疫反应、抗原性、代谢等;④ 需新的诊断工具及药代动力学工具来表征以菌群为中心的干预措施(MCI);⑤ 可将ICI与MCI结合,后者包括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食疗等方式。

Microbiota-Centered Interventions: The Next Breakthrough in Immuno-Oncology?
08-16, doi: 10.1158/2159-8290.CD-21-0236

【主编评语】肠道生态系统影响抗癌免疫反应基调和免疫治疗的临床效益,抗生素的使用会削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效力,而粪便微生物移植可恢复对ICI耐药的黑色素瘤反应性。最新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的综述回顾了在抗癌治疗期间,肠道菌群在肠道屏障、代谢和局部/系统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Lexi)

短期细菌感染也可促肠癌?一种新的基因毒素是“祸首”

Cancer Discovery[IF:39.397]

① 从粘附/脱落型(A/E)病原体(包括人类病原体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及其小鼠等效物鼠柠檬酸杆菌)中鉴定出一种新的基因毒素UshA;② UshA含有His-Asp催化二联体,在体外可直接消化DNA底物;③ UshA通过III型分泌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可在感染期间触发DNA损伤并启动致瘤转化;④ 遗传易感ApcMinΔ716/+小鼠中,UshA在鼠柠檬酸杆菌感染加速结肠肿瘤发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Bacterial genotoxin accelerates transient infection-driven murine colon tumorigenesis
09-03, doi: 10.1158/2159-8290.CD-21-0912

【主编评语】与持续性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低度炎症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然而,暂时性和自限性感染对细菌性结肠肿瘤发生的影响尚不清楚。Cancer Discovery近期发表的文章,在粘附/脱落(A/E)病原体中发现了一种新的T3SS依赖性基因毒素UshA,它具有直接的DNA消化活性,并在小鼠中导致细菌加速结肠肿瘤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A/E病原体的急性和非侵入性感染对结肠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爱的抉择)

Cell子刊:高脂饮食破坏菌群-干细胞-免疫细胞互作,促进肠癌

Cell Stem Cell[IF:24.633]

① 高脂饮食能减少小鼠肠上皮细胞(包括肠干细胞)的抗原呈递分子MHC II的表达;② 这与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和组成改变(如某些螺杆菌属细菌减少)相关;③ 菌群转移实验表明,高脂饮食引起的菌群变化能抑制肠上皮的MHC II表达,多种模式识别受体以及干扰素γ信号在其中起介导作用;④ 在Apc突变的癌变前肠干细胞中,MHC II的缺乏可增强其在小鼠肠道中的肿瘤形成能力,提示由肠干细胞MHC II介导的免疫监视在抑制肿瘤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Dietary suppression of MHC class II expression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enhances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09-15, doi: 10.1016/j.stem.2021.08.007

【主编评语】高脂饮食(HFD)如何促进大肠癌的发生?Cell Stem Cell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HFD能够破坏由肠干细胞上表达的抗原呈递分子MHC II所介导的菌群-干细胞-免疫细胞互作,从而促进肠道肿瘤的发生。(@mildbreeze)

Cell子刊:大肠息肉中,原本正常的共生菌可能“叛变”

Cell Host and Microbe[IF:21.023]

① 纳入40名结肠镜检患者,分析黏膜菌群发现,有/无息肉的患者之间,以及不同息肉亚型的患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菌群特征;② 非产毒脆弱拟杆菌(NTBF)在息肉患者中富集,且与炎症细胞因子IL-12p40水平正相关;③ 息肉患者的NTBF能经TLR4活化NK-κB信号诱导促炎反应,而无息肉者的NTBF则促免疫耐受、升高IL-10;④ 息肉患者的NTBF富含LPS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且息肉中LPS水平升高,或是促炎原因。

Genom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cosal symbiont involved in early-stage colorectal cancer
09-17, doi: 10.1016/j.chom.2021.08.013

【主编评语】特定肠道细菌已被证实可驱动肠道肿瘤的发生,如具核梭杆菌、pks+大肠杆菌,以及产毒脆弱拟杆菌(ETFB)等。但癌前息肉是否与特定的菌群特征相关,尚待深入研究。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常见的肠道共生菌——非产毒脆弱拟杆菌(NTBF)在结肠息肉患者中增多,并揭示了患者中的NTBF菌株与无息肉者的NTBF菌株在基因和功能方面的差异。该研究提示,在早期的息肉发展过程中,失调和炎性的肠道微环境可能导致了促炎的NTBF菌株(而非抑制炎症的菌株)在患者中被选择性地富集,从而加剧了组织炎症,进一步促进有害/致癌菌的富集。(@mildbreeze)

北京协和医学院:肠菌相关血液代谢物或可检测大肠癌和腺瘤

Gut[IF:23.059]

① 对结直肠癌(CRC)和腺瘤病人的血清代谢物和粪便宏基因组进行分析;② CRC和腺瘤对比,885种血清代谢物发生显著改变,其中包括8种肠道微生物相关血清代谢物(GMSM),且这些微生物可将CRC、腺瘤与正常样本区分开;③ 建模和验证队列中,利用GMSM构建模型预测CRC和大肠腺瘤,AUC分别为0.98和 0.92;④ GMSM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临床标记癌胚抗原(AUC 0.92 vs 0.72),且对腺瘤和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准确率也较有潜力,AUC分别为0.84和0.93。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faecal metagenome and serum metabolome reveals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me-associated metabolites in the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adenoma
08-30, doi: 10.1136/gutjnl-2020-323476

【主编评语】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崔巍团队在Gut发表文章,通过对结直肠癌(CRC)和腺瘤病人的血清代谢物和粪便宏基因组进行整合分析,发现CRC病人的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且与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具有相关性,肠道微生物相关血清代谢物(GMSM)可有效区分CRC、腺瘤病人和健康对照。同时研究利用GMSM构建模型可准确区分CRC、腺瘤病人和健康对照,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爱的抉择)

如何应对肠漏?(综述)

Gut[IF:23.059]

① 肠漏与多种病理生理状态有关;② 用血清生物标志物或口服糖探针的尿排泄来测量肠道通透性的变化,将促进肠漏的客观检测;③ 高脂饮食、乳化剂和酒精等饮食因素损害肠屏障,应避免;④ 特定的益生元/菌、短链脂肪酸、多酚、谷氨酰胺、维生素D和锌,是有潜在增强肠屏障作用的食物成分;⑤ 正在研发靶向MLCK和TNF-α等“渗漏”通路调控因子的药物(如divertin),或能恢复屏障功能;⑥ 宣称能改善肠屏障的营养素/补充剂,应有因果性的人体研究证据。

What to do about the leaky gut
09-11, doi: 10.1136/gutjnl-2021-325428

【主编评语】肠道是人体的一道重要屏障。“肠漏”是指肠屏障功能降低、肠道通透性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漏与很多肠道和肠外的疾病存在密切关联。那么,该如何去检测、预防和修复肠漏呢?Gut近期发表的综述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讨,重点介绍了其中的饮食相关因素,推荐专业人士参阅。(@mildbreeze)

钙卫蛋白有哪些生物学功能?(综述)

Gut[IF:23.059]

① 钙卫蛋白是一种已知的、可用于疑似或确诊炎性肠病(IBD)患者临床决策的生物标志物;② 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IBD临床或内镜下疾病活动度显著相关;③ 健康状态下,钙卫蛋白具有对免疫防御至关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如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多种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④ 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钙卫蛋白可能通过细胞因子受体参与和活性氧的产生推动疾病进程;⑤ 更好地了解肠道中钙卫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可能对未来IBD的新诊断和治疗进展有重要意义。

Calprotectin: from biomarker to biological function
06-18, doi: 10.1136/gutjnl-2021-324855

【主编评语】粪便中的钙卫蛋白(CP)可区分肠道炎症和非炎症性疾病,并可表征人类IBD的病程。Gut发表的综述文章,通过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分析,总结了钙卫蛋白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对CP在肠道内外的生物学功能的机制认识,或有助于IBD患者的个性化治疗。(@nana)

ZO-1在肠道粘膜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Gastroenterology[IF:22.682]

① IBD患者的结肠活检样本中,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② 肠道上皮特异性敲除ZO-1的小鼠并未发展出自发性疾病,且肠道屏障功能未发生显著变化;③ 在DSS诱导及T细胞激活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肠上皮特异性敲除ZO-1导致粘膜损伤修复受损;④ ZO-1敲除导致结肠类器官的增殖缺陷;⑤ 机制上,ZO-1可与中心粒及纺锤体互作,缺失ZO-1导致肠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纺锤体定位失败,以抑制细胞增殖,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The tight junction protein ZO-1 is dispensable for barrier function but critical for effective mucosal repair
08-30, doi: 10.1053/j.gastro.2021.08.047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IBD患者的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显著降低。在小鼠中,肠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ZO-1虽然未显著影响肠道屏障功能,但可通过抑制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粘膜损伤修复缺陷。(@aluba)

一文读懂IBD的肠外症状(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22.682]

① 24%的IBD患者在出现肠道症状前可发生肠外症状(EIM),可影响骨骼肌、关节、皮肤、眼、肝脏、胆管、肺、胰腺等部位,还包括疲劳、疼痛等全身症状;② 遗传风险(包括多个IBD风险基因位点)、环境因素(吸烟)、免疫系统活化、肠道菌群抗原的分子模拟等是EIM发病主要因素;③ 多数EIM(外周关节炎等)在IBD患者对肠道炎症进行治疗后即可解决,但一些EIM(强制性脊柱炎等)和肠道炎症无关,目前主要治疗方式为特异性抗炎治疗和对症治疗。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urrent Concepts, Treat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Management
08-03, doi: 10.1053/j.gastro.2021.07.042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肠道症状外,肠外症状(EIM)同样会增加疾病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讨论了EIM的发病机制,并详细介绍了各类EIM(包括骨骼肌、皮肤、眼部、肝胆等部位)的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aluba)

膳食纤维或成为IBS临床干预手段(综述)

Gut[IF:23.059]

① 膳食纤维引发与功能特点相关的高度特异的生理学反应,了解不同纤维素的功能性特点以及机体对其产生的生理学反应,可以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② 没有任何一种纤维同时具备可膨胀、粘性、发酵特性,因此几种纤维联用更具价值;③ 与健康人相比,IBS患者生理上的差异性体现在对纤维反应的异质性上,这也掩盖了纤维的真实作用;④ 靶向生理学反应调节IBS中胃肠道症状可能是个性化纤维治疗的全新方向。

Dietary fibres and IBS: translating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clinical value in the era of personalised medicine
08-20, doi: 10.1136/gutjnl-2021-324891

【主编评语】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膳食纤维对于各种疾病的干预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发表在Gut上的系统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功能特点、对于IBS的潜在干预活性,以及可能的临床应用潜力。个性化的膳食纤维治疗方案有可能成为IBS未来的疗法。(@兵兵)

Lancet子刊:产芽孢益生菌可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18.486]

① 68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32名接受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MY01+枯草芽孢杆菌MY02)治疗,36名接受安慰剂治疗,在双盲状态下干预8周后,在非盲状态下干预8周;② 益生菌组患者的临床应答率(餐后窘迫综合征评分降低至少0.7分)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患者(48% vs. 20%);③ 益生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患者无显著差异(16% vs. 33%),在非盲干预阶段出现2例严重不良事件(阑尾炎、晕厥),可能与干预无关。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ore-forming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 pilot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08-03, doi: 10.1016/S2468-1253(21)00226-0

【主编评语】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在68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进行16周的干预(8周双盲、8周非盲),发现产芽孢益生菌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餐后窘迫综合征评分,且安全性良好。(@aluba)

翟齐啸+崔玉军:特定基因型的益生菌或能促进宿主长寿

Microbiome[IF:14.65]

① 分析418株人源长双歧杆菌(BL)基因组,鉴定出BL的3个地理种群;② 不同BL种群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胞壁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上;③ BL在个体间、家庭间和地域间活跃传播,同一个体的不同菌株似乎源自单一的BL克隆;④ BL的相对丰度随宿主衰老而降低,但特定的BL基因型特征(如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的SNP)与年龄正相关;⑤ 小鼠中,不同精氨酸合成基因变异的BL菌株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施加不同的保护效应。

Human gut-derived B. longum subsp. longum strains protect against aging in a D-galactose-induced aging mouse model
09-01, doi: 10.1186/s40168-021-01108-8

【主编评语】肠道细菌不同菌株在遗传和分子方面的差异,可能对宿主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江南大学翟齐啸、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崔玉军与研究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4个大陆、17个国家的400多个长双歧杆菌菌株进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结合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探究了这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肠道中的益生菌的演化、传播和与宿主表型(如衰老)的关联,表明有特定遗传特征的益生菌株或能用于促进宿主长寿。该研究也为肠道细菌与宿主的共演化及其传播提供了新见解,也提示益生菌和活体生物药的“本地化”施用或有助于增强其有益作用。(@mildbreeze)

肝性脑病的微生物组疗法(综述)

Journal of Hepatology[IF:25.083]

① 肝性脑病微生物组疗法的潜在靶点包括调节微生物群丰度、微生物产物、肠道屏障功能和宿主免疫应答;② 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旨在增加潜在有益微生物类群丰度,而抗生素旨在减少潜在有害类群的丰度,其他微生物组疗法还包括后生元(如短链脂肪酸)和吸附剂(可吸收肠道不良物质如LPS);③ 乳果糖和利福昔明在临床取得了一些成功,而益生菌和粪菌移植有潜在前景;④ 但微生物组的复原力和微生物组改变带来的难预测性临床结果等仍是挑战。

Microbiome Therapeutics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08-25, doi: 10.1016/j.jhep.2021.08.004

【主编评语】肝性脑病(HE)是一种以神经精神和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肝硬化并发症。菌群-宿主互作在HE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的一篇综述,介绍了用于防治HE的相关微生物组疗法。(@临床营养Dr.Chen)

JAMA子刊:精神疾病中的肠道菌群扰动(荟萃分析)

JAMA Psychiatry[IF:21.596]

① 纳入59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估多种精神疾病中的肠道菌群变化;② α多样性方面,患者的菌群丰富度总体上显著降低(但仅在躁郁症中一致),菌群系统发育多样性略降低,而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无显著差异;③ 仅在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中有β多样性差异;④ 相对丰度分析揭示了疾病间共通的菌群特征,如在重度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中,粪杆菌属和粪球菌属等抗炎的产丁酸菌减少,而埃格特菌属等促炎细菌富集。

Perturb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9-15,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1.2573

【主编评语】JAMA Psychiatry最新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对多种精神疾病(重度抑郁症、躁郁症、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以及研究中的混杂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估,发现多种疾病中存在共通的菌群变化,包括一些抗炎的产丁酸菌减少以及促炎细菌增多等。(@mildbreeze)

Cell子刊:极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异常可能促炎伤脑

Cell Host and Microbe[IF:21.023]

① 纳入60例接受标准护理的极早产儿,分析其出生至出院期间的肠道菌群、免疫和神经生理发育,发现发生严重脑损伤的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免疫-脑轴的异常;② 这些患儿的脑电皮层活动的成熟受到抑制,与促炎T细胞反应相关,γδ T细胞的扩张可能有关键作用,伴随IL-17A和VEGF-A升高、神经保护因子PDGF-BB和BDNF分泌减少;③ 肠道中的克雷伯菌属过度生长可预测脑损伤,并与促炎免疫相关,提示该菌及其相关菌群变化或通过影响免疫发育促进脑损伤。

Aberrant gut-microbiota-immune-brain axis development in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brain damage
09-03, doi: 10.1016/j.chom.2021.08.004

【主编评语】极早产儿有较高的发生脑损伤的风险。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极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免疫-脑轴进行了整合纵向分析,将早期生命的肠道菌群建立与免疫和神经系统发育联系起来,为预防和治疗极早产儿脑损伤提供了新思路。(@mildbreeze)

南京大学:用于肠道大分子给药的微针机器人

Advanced Materials[IF:30.849]

① 通过受乐高积木堆砌启发的多步3D制造策略,开发一种由磁性基底、可分离连接层、载药针尖组成的磁响应微针机器人;② 微针机器人封装在肠溶胶囊内,可经口服进入小肠时被释放;③ 得益于其极化的磁性基底,在磁场作用性下,微针机器人的针尖可以定位到小肠壁上,插入组织,输送被封装的药物;④ 可分离连接层降解后,针尖可留在组织内持续释放药物,磁性基底可被安全地排泄掉;⑤ 在实验猪中,用该微针机器人进行胰岛素口服给药可有效调节血糖。

Magneto-Responsive Microneedle Robots for Intestinal Macromolecule Delivery
09-17, doi: 10.1002/adma.202104932

【主编评语】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但很多大分子药物(如胰岛素)要实现口服给药仍然是一个难题。南京大学赵远锦团队近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报道了在一种新型口服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磁响应微针机器人,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mildbreeze)

Nature子刊:胃部注射胶囊实现生物药物的口服递送

Nature Biotechnology[IF:54.908]

① 开发一种口服式液体自动注射器胶囊,通过自动定向将药物注射到胃黏膜下,从而实现药物的高剂量快速给药;② 该胶囊能递送最多4 mg药物,实现高达80%的药物生物利用度,并在服药后30分钟内达到最大血药浓度;③ 用该胶囊给猪进行4种常用注射药物的临床相关剂量的多日口服给药实验,包括阿达木单抗、GLP-1类似物、重组人胰岛素和肾上腺素,验证了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Oral delivery of system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peptides and small molecules using gastric auto-injectors
08-30, doi: 10.1038/s41587-021-01024-0

【主编评语】Nature Biotechn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靶向胃部的自动注射胶囊,能实现单克隆抗体、多肽和小分子等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药物的高效口服递送,或有临床转化潜力。(@mildbreeze)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介导的代谢影响免疫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919]

① 从粪便宏基因组的相对丰度和基因组变异看,从坦桑尼亚的农村到城市再到欧洲荷兰,肠道菌群组成呈梯度性变化;② 农村人群的拟杆菌(主要是P. copri)和真菌较多;③ 通过测量细胞因子反应(尤其是TNF-α和IFN-γ),鉴定出34种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微生物,其对循环代谢物的影响大于非免疫调节性微生物;④ 多项证据表明,组氨酸和精氨酸代谢是长双歧杆菌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等微生物介导的免疫调节途径。

Gut microbiome-mediated metabolism effects on immunity in rural and urban African populations
08-11, doi: 10.1038/s41467-021-25213-2

【主编评语】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对非洲农村和城市人群以及西方人群进行分析,揭示出肠道菌群差异和代谢差异,以及菌群-代谢物-细胞因子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爱的抉择)

Science子刊:高盐饮食或能增强抗肿瘤免疫

Science Advances[IF:14.136]

① 用高盐饮食(HSD)喂养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能诱导NK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延长生存,伴随PD1表达下调、IFNγ和血清马尿酸盐上调;② 低盐饮食能增强非最佳剂量的抗PD-1治疗的抗肿瘤效果;③ 抗生素处理会削弱HSD的抗肿瘤作用,移植HSD喂养小鼠的粪菌能恢复与NK细胞功能相关的肿瘤免疫;④ 机制上,HSD提高双歧杆菌丰度,同时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双歧杆菌移位至肿瘤内,从而增强NK细胞功能;⑤ 瘤内注射双歧杆菌能活化NK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High-salt diet mediates interplay between NK cells and gut microbiota to induce potent tumor immunity
09-10, doi: 10.1126/sciadv.abg5016

【主编评语】高盐饮食(HSD)能调节T细胞功能,促进自身免疫病中的组织炎症。然而,HSD对肿瘤免疫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研究,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探索,发现HSD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诱导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双歧杆菌可能在其中有关键作用。这些发现或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启示。(@mildbreeze)

较差的饮食质量可能增加新冠肺炎风险

Gut[IF:23.059]

① 纳入592,571名受试者,在3,886,274人-月随访期间,共发生31,815例COVID-19;② 基于健康植物性饮食评分评估受试者的饮食质量,与饮食质量最低的者相比,饮食质量最高者的COVID-19风险及重症风险均显著降低;③ 较差的饮食质量及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与COVID-19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联;④ 在低社会经济剥夺区域及高社会经济剥夺区域,相比于饮食质量最高者,饮食质量最低者的COVID-19风险分别升高22.5/10000人/月及40.8/10000人/月。

Diet quality and risk and severity of COVID-19: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09-06, doi: 10.1136/gutjnl-2021-325353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近60万名受试者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后发现,更高的饮食质量与更低的COVID-19风险及重症风险相关,在高社会经济剥夺(deprivation)区域中,这种关联更为明显。(@aluba)

IL-1和菌群或参与小鼠造血干细胞的炎症老化

Blood[IF:22.113]

① 衰老SPF小鼠出现造血干细胞(HSC)的髓系分化偏倚,骨髓(BM)IL-1a/b表达上调,其主要来自髓系BM细胞;② 衰老SPF小鼠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s),特别是TLR4和TLR8配体;③ 衰老BM髓系细胞在体外能产生更多的IL-1b,衰老小鼠对LPS刺激产生的IL-1a/b反应更强、更持久;④ 无菌鼠和敲除HSCs中的IL-1R1可维持“淋巴-髓系”分化平衡、减少炎症因子及衰老相关的表型;⑤ 抗生素处理和阻断IL-1信号可逆转HSCs的髓系分化偏倚。

IL-1 Mediates Microbiome-Induced Inflamm-Ageing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Mice
09-15, doi: 10.1182/blood.2021011570

【主编评语】衰老与造血和免疫功能受损有关,部分原因是造血干细胞(HSC)的适应性下降和髓系分化偏好增加,这种与老化相关的HSC损伤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Blood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衰老小鼠血液中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增加,导致骨髓中IL-1a/b产生增加,HSC发生髓系分化偏倚。而敲除IL-1R1KO或无菌小鼠可抑制HSC的衰老表型,IL-1拮抗剂或抗生素处理可逆转HSC的炎症老化。(@爱的抉择)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和其代谢物相关靶基因数据库gutMGene

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6.971]

① gutMGene是基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相关的靶基因信息构建的数据库资源;② 记录了人类来源的332种肠道菌群、207种菌群相关代谢物、223个基因之间的1331种关联;③ 记录了小鼠来源的209种肠道菌群、149种菌群相关代谢物、554个基因之间的2349种关联;④ 每个条目都包含了菌群-代谢物-基因相互关联的具体信息,此外还有实验技术和平台、参考文献等信息;⑤ 用户可进行浏览、检索、下载和上传等操作。

gutMGene: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for target genes of gut microbes and microbial metabolites
09-09, doi: 10.1093/nar/gkab786

【主编评语】哈尔滨医科大学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开发了一个名为gutMGene 的人工校正的数据库,以从论文中收集肠道菌群、菌群代谢物和目标基因之间经过实验验证的关系。GutMGene 提供了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可以使用肠道菌群、疾病和干预措施浏览和检索每个条目,它还提供了下载所有条目并提交新的经过实验验证的关联的选项。该数据库可在 http://bio-annotation.cn/gutmgene 免费获取。(@刘永鑫-中科院-宏基因组)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阿当,mildbreeze,临床营养Dr.Chen,爱的抉择,KJL,orchid,徐硕,Dr.Smile,耿六一,aluba,王新宇,DMG-Quasimodo,Ferryman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930 | 今日Nature:隔日"过午不食"为何能更长寿?

0929 | 两位中国院士分别突破,动物菌群研究登上Microbiome

0928 | 中国团队多点开花:6文一览近期进展

0927 | 中国力量:中山大学接连发表食管癌和大肠癌突破

0926 | 少吃点如何助长寿?近百分综述强力阐述

0925 | 钙卫蛋白有什么功能? GUT综述“一网打尽”

0924 | 如何在胃肠道更好给药?顶刊报道2项重量级突破

0923 | 危重病人吃益生菌?JAMA:恐怕无效甚至促感染

0922 | Nature子刊报道调血糖/战肥胖全新思路:靶向肠系膜

0921 | 肠道奇谈:寄生虫治肠炎,菌群免疫齐相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