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关注】家庭养老床位:方便了老人生活 减轻了家庭负担

张伟涛 养老周刊 2022-10-15

养老是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创新养老服务建言献策,希望能将更多、更便捷的服务送到老人“身边、床边、周边”。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我国养老机构达3.8万个,比2015年底增长37.2%。在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格局中,为解决家庭养老遇到的问题,“十三五”期间,相关部门先后在203个地区投入50亿元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床位就是在养老服务改革中出现的符合实际的创新举措,通过家庭智能化改造、专业化上门服务等,有效化解城区养老床位紧张难题,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成为养老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表示,下一步要制定家庭养老床位的规范标准,把它纳入养老服务监管范围,还要很好地布局养老服务机构作为支撑点,并出台政策来支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家庭养老未来可期。




各地试点


方便了老人生活 减轻了家庭负担

家庭养老床位是指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对失能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供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不仅节省了机构养老的床位费,也使老年人能在家中得到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起,江苏省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山东省青岛市等陆续开始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通过家庭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监护设备、配备专业护理人员等,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


南京:“五化”模式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2016年11月,南京市入选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并于2017年在全市正式推广。目前,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701张。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中,南京坚持“五化”做法。

“一体化”管理。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推动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把养老院“搬回家”,把高品质机构服务送上门,要求家庭养老床位老人与入住机构老人实现“六个统一”,即统一评估、统一协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人员调度,并把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监管统一纳入市、区级信息平台,实时进行监管。

“适老化”改造。把服务对象的家庭设施和床位适老化改造作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基础,安装扶手、烟感探测器、燃气报警器、床头一键呼叫设备及铺设防滑垫等。同时,配置相应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智能穿戴、智能感应、远程监控等电子信息服务设备,动态掌握老人生理指标及活动情况。借助24小时应急响应,老年人可通过紧急呼叫设备主动发起,或通过智能生命监测设备自动发送远程求助信息,由专业养老机构实施响应。

“专业化”服务。通过三种途径,确保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和养老机构同等水平。一是在主体上,明确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必须是民政部门设置批准的A级以上养老机构、AA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在服务内容上,为家庭养老床位老年人提供助餐、保洁、代购、健康档案、定期巡诊、医疗康复等“机构式”服务套餐。三是在质量监管上,明确要求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由第三方开展满意度调查,且满意率不低于90%。

“规范化”流程。首先,开设家庭养老床位,由老人向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其次,养老服务机构上门调研服务需求、根据量表评估确定老人护理等级。再次,在老人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后,由养老服务机构对家庭养老床位进行适老化和信息化改造,并按机构标准提供服务。

“同等化”扶持。家庭养老床位可享受综合运营补贴,养老机构收住本市户籍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基准运营补贴分别按每人每月200元、300元的标准发放。

经过4年多摸索,南京市家庭养老床位已初具规模,有效化解了主城区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困局,降低了老年人养老负担,促进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据测算,南京市建成的5701张家庭养老床位,相当于建设了5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老年人照护费用相较入住机构节省了30%以上。


广州:3个中心城区建成832张家庭养老床位


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0.6万,老龄化率达18.3%2019年,广州市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通过上门服务、适老化智能化改造等措施,将养老床位搬进老人家中。截至2021126日,已在3个中心城区建成832张家庭养老床位。

广州市的家庭养老床位是由市民政局通过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有照顾需求但暂时未入住养老机构、经统一评估且照顾需求为2-5级的居家老年人,按照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别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提供的是“三合一”入户服务:一是适老化改造入户,为老人的居住空间进行地面防滑、安全扶手加装等改造,打造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二是智能监测设备入户,机构通过安装智能设备24小时监测老人在家生活的安全状态,老人在家里可呼叫求助或预约上门服务。三是养老服务入户,老人可根据需求选择健康管理、助餐配餐、康复护理、陪同外出、生活照料等个性化服务。

自2019年起,广州市率先在越秀、海珠、荔湾3个老龄化程度较深、老年人口较多的中心城区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截至2021年1月26日,全市共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32张,24家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服务。广州市对验收合格的家庭养老床位给予每床3000元的建床补贴和每人每月150元-250元的护理补贴。

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民政局今年将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将服务范围扩展至全市,并使家庭养老床位护理补贴与长期护理保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叠加享受,进一步减轻老年人负担。


青岛:家庭养老床位有效破解居家医养难


2019年5月,青岛市民政局开始了以家庭养老床位为切入点的养老事业改革。

青岛市推行的家庭养老床位是指由各街(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居家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的签约服务,共分三种类型:一是自理型家庭养老床位。健康老年人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的,可认定为自理型家庭养老床位。二是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经第三方评估组织认定为1-5级的失能失智老年人,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3个及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每月个人消费金额大于等于350元,签约期超过半年以上的,认定为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三是政府购买服务型家庭养老床位。将享受政府购买基本居家养老服务的政府兜底服务对象,转型为政府购买服务型家庭养老床位,由街(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其统一签约,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相当于把机构床位搬回家,更重要的是把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搬回家。据介绍,青岛市在街(镇)一级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资质的养老机构,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一级,将原有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转型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中心作为整个街(镇)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牵头者和提供方,具备中央厨房、照护设备提供、康复辅具租赁、长短期托养等五大功能,同时,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质量开展监管。中心对服务站实行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和管理,并通过服务站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入户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与中心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政府按照机构床位的标准补贴家庭床位运营,每床每月350元。青岛还统一了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关于失能失智老人的评估标准,成功实现了长护险与家庭养老床位挂钩,老人在家享受医养服务也可以报销医保和长护险。中心对护理团队进行合理分工:送餐、保洁、喂药等基本服务以及洗浴排便、压疮护理、药物管理等基础护理服务,遵循就近就便的原则,由中心派驻在服务站的养老护理员具体实施;临床护理服务由中心的老年病专科医护人员根据约定的时间入户开展。




从业者说


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心养老

广州雍美养老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承担着广州市部分家庭养老床位的运营。负责人刘琛介绍,公司目前已在广州、珠海、云浮等多地开设家庭养老床位,为1000多个家庭的老人提供着生活照料、个人护理、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全面照护服务。

刘琛表示,家庭养老床位一个重点是通过构建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解决居家老人24小时的安全保障、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定期巡访服务。家庭养老床位如何把专业养老服务搬进家?刘琛表示,主要是三部分:一是为家庭安装智能设备,包括即时通信、体征监测、环境安全报警;二是响应服务,包括一键呼援、语音视频通话、紧急上门查看;三是居家上门,包括照护服务、巡诊服务、理疗服务。60岁以上老人提交服务申请,经评估后即可享受家庭养老床位提供的服务。服务费用从每月99元至1680元,老人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的服务。

刘琛认为,通过家庭养老床位的方式,切实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解决了居家养老生活面临的一些难题。同时,作为养老服务的一项创新,家庭养老床位目前也面临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主要是老人有需求,但家庭接受度需要提升。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智慧养老和家庭养老床位的支持与推广力度,让更多老人享受到服务。

九如城集团董事长谈义良表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十四五”期间,这个数据将突破3亿,届时中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在如此时代背景下推行家庭养老床位,是符合当下养老服务需求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举措。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老人对家庭尤为看重,更希望居家生活得到亲情纽带所给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但目前,高质量、全方位供给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依然有所欠缺,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居家医护照料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家庭养老床位的方法,能缓解护理型机构床位市场供给不足,将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照护延伸到家庭,这也是家庭养老床位的核心价值所在。这种专业化延伸,不仅是由专业护理员提供照料护理,还包括对失能老人居所进行适老化改造、远程监测、康复治疗、心理支持等个性化服务。随着这些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完善和专业化服务的介入,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为居家老人提供更周全的照护。




专家观点


家庭养老床位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倪赤丹

家庭养老床位由于经济成本低、服务便捷等特点,一经试点,即广受老年人及家庭的欢迎,也成为各级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城市养老难题的重要发展方向。这是全国居家社区养老试点改革的有益成果,凝聚了基层政府与养老行业的集体智慧,把这一成果巩固好、建设好、推广好,让家庭养老床位真正成为老年人的温馨港湾,十分迫切。

家庭养老床位直击养老服务“痛点”,前景值得期待。在我国大力推进的“9073”养老服务发展格局中,机构养老得到了长足发展,床位增长迅猛,但部分大城市仍难以满足老人的入住需求。同时,床位建设成本高、入住费用高等,也使得公办养老机构“入住难”、民办养老机构“入住贵”的问题仍然存在,机构养老也难以成为应对老龄化的最佳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方向,但是存在供给不足、需求不旺、满意度不高、可持续发展难等结构性难题,也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另一个“痛点”。而家庭养老床位以养老机构为依托,把养老机构专业化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通过对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供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显著降低了床位建设成本和入住门槛,让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中得到了专业照护和指导,既保障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也大大消除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照护焦虑”,真正贯彻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无疑是未来城市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家庭养老床位自身发展存在“难点”,风险需要防范。家庭养老床位不是破解城市养老的“灵丹妙药”,必须清醒认识家庭养老床位发展的困境,尤其是要从“家庭病床”的发展中吸取经验,才能让家庭养老床位的创新实践更可持续。首先是“建床难”,有建床意向的老人,可能由于房屋性质、房屋条件、子女反对而不能建床;其次是“服务成本降低难”,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服务需求是多元的,需要专业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元化服务,与机构集中照护相比,上门提供综合性服务无疑增加了人力成本;最后是“安全难”,在家庭中照护由于服务场所的私密性,养老护理员上门服务过程中,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服务安全等都需要建立严密的监管机制和责任分担机制。

家庭养老床位专业化发展是“支点”,规范监管是关键。家庭养老床位作为机构养老的一种延伸,已经在部分城市付诸实践。为了避免碎片化、粗放型、盲目式发展,就要求做好家庭养老床位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行业标准,加强服务监管,推动专业发展。一是要加强统筹安排,规范发展。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好系统设计,将地方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总结提升,同时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二是加强标准研制,专业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在实践中要将服务对象、服务清单、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评价等进行规范化,要将居家上门服务与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做好区分与制度衔接,引导家庭养老床位以标准为指引,专业发展。三是纳入长护险支付,可持续发展。家庭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对于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来说,支付压力仍然存在,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应当探讨将符合条件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四是遴选优秀机构,集约发展。家庭养老床位要选择一些专业服务能力强、服务信誉好的机构优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按片区组团式委托给同一机构,提升服务密度,降低上门服务成本,推动集约发展。五是运用科技手段,智能发展。以机构为中心,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手段,构建“机构+家庭”的服务网络,白天护理员上门服务全过程监控,晚上通过科技手段做到对独居老年人的24小时生命值守,发展夜间看护服务。六是加强服务监管,安全发展。要规范服务合约,明确服务范围,加强对上门服务过程、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价,加强对上门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信用,维护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安全底线。

家庭养老床位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成果,打开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新通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了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格局,定会对提升老年人及家庭的幸福感、获得感带来更大的效益。(作者系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