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政十四五规划】全要素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在国家战略中彰显新作为
6月18日10时,民政部举行《“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等介绍了养老服务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
冯亚平:编制“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系统谋划今后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落实国家战略,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战略任务中体现民政担当,贡献民政智慧。
目前,《“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已由民政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规划》共6章35节,分为3个板块,并设置1个指标专栏和10个重大工程项目专栏。《规划》第二板块,紧紧围绕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民政三基职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分四章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把它概括为“四全四新”。
其中,第二章“全力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作出新贡献”,部署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发挥福利彩票支持保障作用、推动西藏新疆民政事业发展等方面任务;
第三章“全面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助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部署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深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行政区划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等方面任务;
第四章“全方位强化基本社会服务,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部署了提升婚姻收养管理服务水平、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关爱、推进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康复辅助器具助老助残能力、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任务;
第五章“全要素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彰显新作为”,部署了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壮大养老服务产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监管水平等方面任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规划》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提出了许多改革创新举措。如,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全覆盖、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构建现代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格局、建设全国统一的福利彩票发行销售技术系统、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民政服务设施统筹利用、完善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功能区行政区划设置等,突破这些瓶颈和短板问题,对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答记者问
中国日报记者: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我们看到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基本养老服务,请问民政部如何落实这一部署?
李邦华:
基本养老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的养老服务。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本养老服务工作。《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对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做出长远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老年人补贴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标准。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民政部研究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额政策措施纳入了2021年工作要点,并于今年3月组织召开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专题会议,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希望通过专题研究,进一步梳理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内涵,政府、家庭(个人)、社会、市场职责定位,相关保障机制等重要问题,尽快形成高质量的政策文稿按程序报审。在开展政策措施的同时,”十四五“期间,民政部还将从三个方面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一是逐步建立养老服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形成基本养老服务与非基本养老服务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二是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健全城乡特困老年人供养服务制度,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落实集中供养。深入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三是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深化普惠性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土地、规划、融资、财税、医养结合、人才等政策工具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
央视记者:相比于“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突出设置了指标专栏,提出了15项主要发展指标,请问这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冯亚平:
发展指标作为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任务举措的量化体现,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规划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在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规划》设置的15项主要发展指标,充分体现民政事业发展的时代特色,反映民政事业发展的新水平,回应群众对解决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重点难点问题的热切期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正所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为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时考虑当前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存在的供给结构问题,不再保留“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指标,设置了“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指标。
老年报记者:规划中提到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请问民政部对此有何考虑?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邦华: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的规划第五章就提出:健全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发展家庭养老床位,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家庭养老床位”的要求,家庭养老床位是在“十三五”期间民政部和财政部推行的全国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探索形成的养老服务的新形式,在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四川这些地方先行在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的家庭养老床位主要形式是依托服务能力和水平比较高的养老机构,向周边的老年人、失能的、高龄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照护的服务,具体来说,一方面从硬件着手,把养老院护理型床位“搬”到老年人家里,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配备相应老年的辅具、安装相关信息监测等设施设备,让老年人家居的环境更加的适合养老,同时也适合养老机构远程监测和服务老年人在家里养老;二是从服务着手,把养老院机构专业化照料服务送到家,养老机构派人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享受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是创新了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带动了养老服务消费和就业。从需求侧来看,家庭养老床位实现了老年人在家享受照护服务的需求,也降低了服务成本,让老年人买得起、买得好,需求更旺盛。各地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中,老年人普遍是欢迎的。从供给侧来讲,每多建一个家庭养老床位,意味着少建一个养老机构床位,大大降低了家庭和社会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土地和建设成果,现在一些大城市建一个养老床位成本在20万左右,这还是平均数,如果这些床位设在老年人家里的话就省了一张床,政府和社会花了相同的钱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养老服务。
“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将加大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力度,一方面扩大试点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的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让更多的老年人养老不离家,在家里就能享受家庭养老床位,让家庭养老床位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让家庭养老床位成为养老机构发挥支撑作用,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重要途径。同时加强家庭养老床位的监管,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出台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让老年人享受家庭养老床位是安全的、放心的,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家庭养老床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往期精彩回顾:
【今日关注】看产业、聚大牌、求创新,2021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