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少就是做多,做多容易做错
少就是多,想用好自经营模式,这个原则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卡姆剃刀”原理提倡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与老子在《道德经》提倡的“无为而无不为”其思想内核是一致的,要求我们抓住事物本质规律,不被纷繁复杂的表象迷惑。“少就是多”的深刻内涵,和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也成为了贯穿“自经营”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陷入了管理误区,认为管理条例越多越好,规定越细越好,监督越全面越好。更有甚者有些老板眼看着员工闲下来,就指使员工干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私活”,寻求心理平衡,以求对得起自己开的工资。这种状况尤其以小型企业为多,因为缺乏系统的职责划分,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更是老板自身格局不够。这种思维其实与我们的自经营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必须加以杜绝。
企业的效率在于专业,专业的本质在于分工,各司其职,专注其事才是正确路径。
另外一个方面,很多企业喜欢盲目扩张,在自己主业赚到钱之后,总是盲目投资其他项目,有些项目完全与主业不搭边。这也是很多老板守不住自己财富的根本原因----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过低估计市场的残酷性,我不建议当下高度市场化的趋势下还盲目跨行扩张。
我有个学员是做电商的,前几年行情好赚了一波快钱,然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投资加工厂美其名曰深入供应链,妄图通过自己的浅薄经验去竞争上游厂商几十年来的积累,最终把赚的钱全亏进去,还倒贴了300多万。
这都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也是值得每一个创业者深思的反面案例。人永远不要盲目跨界,跨界意味着进入陌生领域,自身优势无法发挥,反而很快耗尽有限资源,这就是人为的去和规律对抗,违背规律必然失败。这个问题属于战略问题,本书后面内容会继续深入讲解。
很多人总是喜欢赚钱之后盲目自信,盲目寻求增长点,甚至投资与主业毫不相干的行业,所谓隔行如隔山,盲目进入一个陌生行业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头破血流,偶尔有侥幸成功不过是赶上了行业的爆发期,一旦行业进入红海的高度竞争局面,很可能之前的钱都要倒贴出来。
所以第一个例子,对内没有责权明确,还是处于人治状态,这种状况完全无法适应自经营模式。况且从老板的这种心态可以管中窥豹,如此格局基本上很难做大生意。话很难听,却是事实,商业层面所谓的的大格局本来就是反人性的,具有商业大格局的人,往往都是能够勇于革自己命的人。
而第二个例子,就是盲目扩张,贪大求全。当然会有一种例外,那就是一个行业处于爆发和高增长期,进去分一杯羹倒也不失为一种积累资本的策略。改革开放前四十年还有这样的机会,而现在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新的商业环境告诉我们,不要贪大求全,在自己行业深耕,建立护城河打造壁垒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正确路径。
做少就是做多,做多容易做错。很多人在这里犯的错误不可谓不教训深刻,实际上没有无所不能的人,越在红利期越要居安思危。
而从公司内部来说,当我们设置管理制度的时候,我坚定认为,老板的正确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管,而是为了“不管”!这是自经营模式设计的背后哲学原理。
请默念一遍:管就是为了不管。
但是很多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管,为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管。最终制度越来越多,监督越来越密,发现漏洞之后继续叠加制度,继续深化监督,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老板必须跳出这个怪圈,那么就要践行“少就是多”的极简理念,在制度设计的时候时刻考虑减少管制,增强活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大意就是:真正的大道虽然很小很朴素,君主能够遵循,万物都会自己找的自己的秩序。颁布制度确定责任名分之后,要有个度(不要妄自叠加管制),找到这个度就不会失败。
因此,在自经营模式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制度设计上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通过疏和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用的是堵的办法,虽然可以一时止住水患,但是却加剧了水的聚集,容易形成堰塞湖,最终酝酿更大的水患。而大禹治水采取的是“疏堵结合”的策略,在顺水的地方及时疏通,在逆水的地方及时堵住,最终成功解决黄河水患。也由此丰功伟绩创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自经营模式,制度设计上必须疏堵结合,一些大是大非问题坚决堵住,设置高压红线一旦触犯绝不宽宥,细节问题通过疏通引导,来提升集体归属感,比如通过计分制的方法来导人向善,关于计分制,本书后面内容会有进一步详细论述。
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为辅。不在堵上面做文章,坚持少就是多的理念,在疏方面加强引导。这样看起来,公司的苛刻条款没有了,员工无需担心动不动就罚款扣钱,引导他们做业绩得奖金,自然公司氛围欣欣向荣。
比较好的例子就是以Google为代表的世界前沿的高科技公司,他们对员工得束缚非常少,仅仅在红线问题有所规定。然后给予充足的自由度去完成工作,所以他们的员工效率是世界最高的。
尤其是在下一阶段的全球化竞争中,员工的创造性必须被激发出来,因为中国企业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过渡,这就是趋势。紧跟趋势,顺势而为,激发创造创新,企业才能持续做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公司之前有一个新项目,由于是初创阶段,班子并不成熟,所以请了一个销售总监来带队。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一上来就召集全部成员开会,然后制定了几项制度,有几点记忆深刻:每天临时有事、外出打电话都需要提前报告;外卖不得在下班之前到;必须每天写一次报告,总结自己的销售感悟,文字不得少于1000字;每天早上上班之前上交报告,不按时即罚款,每天例会两次必须分享心得,不分享扣钱;等等,事无巨细全面规定监督、罚款扣钱。
由于该项目主要人员是电话和网络销售,客户通过高额广告费推广而来,为了写报告做总结甚至忽略了客户,最后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公司连连亏损,月亏损从10万扩大到50万。
查看报表之后,我果断辞掉该销售总监,然后调研了一下,发现员工普遍反映写报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不写又怕罚款。上班不敢说话,不能相互沟通,生怕被罚款。公司氛围极其压抑,部分人选择离职。
这就是叠加不该有的管制、盲目做多导致的后果。
根据自经营模式的科学理念,我重新进行调整,除了迟到早退、客户资料、沟通数据这些硬性规定之外,其他一切规则作废,不用写报告不用做总结。
此外,设立日日奖励制度,每天业绩第一名的奖励200,第二名奖励100,第三名奖励50,节假日照常发奖金。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当员工达到一定业绩之后,他会更加努力去做业绩以拿到奖金,否则他会认为自己努力白费了;其次就是,看到别人每天真金白银到手,能够极大激发一线员工斗志。这种设计顺应人性,并且激发了斗志,基层员工不断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捅破业绩天花板。
这其实就是利用人性中争强好胜的规律顺势而为,达到了多赢局面。但是很多老板一看到先拿钱出去,立马就舍不得。因为在他们认知里,对待员工绝对不做亏本买卖,这种老板占的比例很高,所以事业根本做不大。
另外,设立团队PK制度,三个人为一组,根据之前业绩均衡搭配,规定一个月为期,第一名小组奖金3000,第二名1800,第三名1200,小组三人平均分配,这样可以让一个组里面的员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因此,我把所有的资源都调动到与客户沟通、成交客户上面来,并且让员工天天那奖金,极大爆发了销售的热情。第二个月业绩从原来的不到100万直接增长到280万,翻了接近两倍,项目直接扭亏为盈,这就是所谓的“民心可用”,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你竞争处于下风一般都是内部管理有问题。
最后复盘这次局部的自经营模式设计,我发现仅仅付出了额外的30000左右奖金,业绩增长翻倍。最关键的是,三个月的自经营模式实践下来,挖掘一大批优秀员工,提炼大量销售精英的成交要点。发钱的关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对员工有没有直接的促进,能不能科学分配奖金最为关键。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老板必须学会设计机制来激发,核心就是实实在在利益兑现,而不是喊口号画大饼。
最终我发现销售团队中,有擅长和客户长时间沟通的,有擅长把客户朋友介绍来的,有擅长让客户持续复购的,有擅长让客户购买更大金额套餐的。这一切严格意义上都没有培训,我们顶多是引导,都是员工在实践中自动自发总结出来的,极大丰富了客户来源,经济效益大为提升。这次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遵循规律顺应人性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诠释:不妄为才能有为!
好的制度导人向善,坏的制度引人做错。
在这个案例实践中,我做的东西很少,只是规定一些基本东西,不干涉员工具体工作内容,把博弈方向从总监与员工变成员工与员工,把利益导向变为赚工资争奖金,让员工为自己工作。
这里我只要一个结果,那就是让员工拿高工资、拿奖金,员工与我利益一致,必然会努力奋斗,唯恐落后!
做少就是做多,做多容易做错。做少的关键就是管住自己的私心和错误本能,不贪大求全,各就其位,利益一致,上下同欲者胜!
最终“自经营”模式得以成功建立,项目开始自动运转并且经济效益持续良好,逐渐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经营”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升了我的认知层次,让我逐渐跳出疑惑,能够在下一个项目中轻装简行,做的更好。同时也启发我,把事情做好,并不是单纯做好一件事,而是这件事能够推动思维层次的提升,从而真正达到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道德经》推崇道法自然,自经营模式更是如此。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和蚂蚁它们工作效率非常高,大部分时间是单打独斗,必要的时候就相互协作。本质上来说,蜂王和蚁后只是通过生存与繁衍的机制来约束下属,此外并不直接干涉其自由,反而却成就了一个个的“自经营”个体,不断给蜂群或者蚁群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自经营,就是要求在个体层面让员工发挥最大战斗力并且与之匹配最大收益,此外更是要求在整个企业层面做到各司其职,既协同又竞争,使得公司效率维持在最优水准。
探究很多人失败的根源,其实就在于信息差:你认为的和实际的两者之间的差值越大,失败概率越高;老板要尽力避免失败就是要消弭这种信息鸿沟,解决方案就是做少,抓住核心直达本质。
因此老子告诫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学东西越多越好,信息接触越多越不容易被骗,但是我们要总结背后的规律,就必须找到最本质的规律。这样才能用最小的资源做出最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