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台湾研究集刊》2021第1期


台湾研究集刊

2021年第一期



内容摘要

流动的新市民: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现状评估

唐 桦1,2 ,唐 扬1 ,陈 超3

1.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

2.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中心

3.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针对台胞在大陆的社会融入状况,本研究建构了一套测量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社会融入划分为“经济融入”“生活融入”“社交融入”“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含15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得出三点基本结论:第一,常住大陆台胞不是“实用主义的过客”,而是流动于两岸、具有较高情感认同的“新市民”群体;第二,相较于个体心理性融入,台胞在制度性层面的融入程度较低;第三,台胞社会融入在心理和行为上呈现出悖反性。

关键词:常住大陆台胞;社会融入;指标体系


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选择意愿、影响因素与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福建省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刘 胜1,刘键政2,陈 杰2

1.福建农林大学 学生工作部

2.福建农林大学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摘要:吸引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在大陆就业创业,拓展台湾青年毕业生大陆就业创业的广度和深度,是新时代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和共享发展机遇的重要抓手。文章采取现场访谈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福建省10所高校学生的实证分析,重点从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的角度厘清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所面临的政策重制订轻落实、就业创业成本高难度大、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从学习生活维度、区域偏好维度和愿景发展维度入手,优化政策供给内容与形式,突出各方“主体性作用”;构建精准服务平台与渠道,落实台生“同等化待遇”;注重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与规划,提供全程“闭环式指导”。

关键词: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选择意愿;影响因素


情感连接与政治激化——湖北旅台同乡的地方记忆与地方认同

包亚兄,石义彬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地方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湖北旅台同乡的同乡活动、出版的地方刊物,并辅以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对湖北的地方记忆建构。研究发现,武昌起义、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是旅台湖北同乡构建湖北记忆的重点内容,聚会和仪式是他们操演与维持乡俗文化的重要手段。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旅台同乡对湖北的认同呈现出代际差异,在旅台后代湖北认同式微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以及为促进同乡发展而设立的奖学金制度,成为维系湖北认同的重要方式。伴随着台湾当局大肆“去中国化”,旅台同乡对湖北的记忆还呈现出权力对抗的特点。这些发现表明,台湾的“外省”族群依旧在自行建构原乡认同,在两岸出现认同折裂的背景下,他们是弥合差异、提升台湾民众中国认同很好的切入点。

关键词:地方记忆;地方认同;湖北旅台同乡会;《湖北文献》


蒋介石去世前后的美台关系

林孝庭

斯坦福大学 胡佛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美、台等地解密档案为基础,辅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所藏《蒋介石日记》以及其他已出版的中英文回忆录与新公开之史料汇编等材料,对1974-1975年蒋介石去世前后,美国与台湾当局之间诸多“外交”折冲秘辛,进行新的检视。文中分析台湾当局撤换派驻美国办事机构负责人风波、台湾军方采购盗窃鱼雷案、蒋介石丧礼、中南半岛形势与福特总统访问中国等诸多个案,尝试还原并重新建构1970年代美台关系的复杂面貌,以期能为冷战时期美台关系史之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蒋介石;福特;基辛格;中南半岛;沈剑虹


1971年美国与台湾当局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有限“合作”

丁志远

宁波大学 历史系

摘要:1971年第26届联大,由于判断即便全力支持,台湾当局也将在短期内失去联合国席位,美国以基于“两个中国”设计的“双重代表案”作为因应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蓝本,并主张将安理会席位交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以此换取国际社会对美案的支持;但台湾当局的代表将能否继续保有安理会席位视为应否继存于联合国的底线,双方围绕代表权问题经历了一段长期交涉。出于秘密运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的需要,同时也为迫使台湾当局接受“双重代表”安排,美国在对台交涉上采取了拖延策略。随着基辛格两次访华消息的相继公布,台湾当局在代表权问题上完全陷入被动,最终选择了对美国所主张的“复合双重代表案”持消极默认态度。

关键词:台湾当局;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美国;“双重代表案”


台湾地区存在政治预算周期吗?

——针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考察

詹绍菓1,王 华1,2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2.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政治预算周期在台湾地区政治制度中的表现,以及在选举过程中执政者如何应用财政政策工具以获得竞选优势。以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为例,结合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利用LSDV估计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治预算周期行为在台湾地区的政治制度下显著存在,具体表现在县市选举年度,台湾地区项目型补助款的支出比非选举年有显著增加;在控制经济、人口等客观因素后,由于“桩脚”等历史遗留问题,台湾地区一般县市比“直辖市”获得更多的项目型补助款。因此,转移支付制度在台湾地区已经偏离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原则,台湾当局通过改变转移支付分配结构以满足选民偏好,使得经济政策沦为政治选举工具。

关键词:政治预算周期;选举;财政转移支付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台湾的经济影响——基于价值链分析和GTAP政策模拟

杜声浩,王 勤

厦门大学 南洋研究院

摘要: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本文从传统贸易与价值链出发,阐述台湾与RCEP成员经贸关系和价值链联系,分析RCEP签署对台湾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利用GTAP模型模拟RCEP关税削减对台湾岛内经济与产业的影响。结果显示:RCEP建立将导致台湾对外贸易与投资的转移,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对岛内各产业产出、经济增长、消费者福利带来负面冲击。同时,台湾通过后向联系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将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关键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台湾经济;全球价值链


清代台湾滨海的海埔产权纠纷及其官民应对策略——以乾隆年间海埔纠纷为例

叶育伦

厦门大学 历史系

摘要:台湾岛西南内海区域在河川、风灾、水灾等因素的影响下,大量泥沙淤积而形成新的海埔地,这些尚未纳入租税体制却有利可图的土地成为各类人群争夺的目标,不同生计模式的人群对这片土地产权归属有着不同的认知,他们各自的权益伸张导致当地官司连年。举凡乾隆二十四年(1759)、五十三年(1788)、五十七年(1792)一连串“海坪”霸占争议案件,皆由此而来;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禁垦海埔与盐场废地以及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晒丁械斗杀人事件,亦是源于对盐场周遭海埔地的产权纠纷。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伸张以及官府的判定原则始终取决于当地复杂的人际网络与利益分配关系,这也决定着海埔地的产权归属。

关键词:海埔;滨海人群;海坪争夺;地方社会


论白先勇小说的漂泊主题及其美学意涵

廖哲平

厦门大学 学报编辑部

摘要:漂泊,指的是一种行踪不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和20世纪中叶的台湾社会相契合的。而台湾文学的漂泊主题,是在包括白先勇、王文兴、余光中、於梨华、聂华苓等在内的一批带着“外省人”标签的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作为这批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白先勇的小说也打上了很强的时代烙印。综观其小说的漂泊主题,可以观察到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情感上的无依感、空间上的无家感、时间上的无力感。这三种看似负面的漂泊情绪,却通过白先勇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共同的孤独美、悲剧美和诗境美。

关键词:白先勇;漂泊;情感;空间;时间;美学意涵

信息来源:厦大台研院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