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追求对称之美:杨振宁超越他诺奖的贡献 | 附量子纠缠新观念 | 众妙之门

长尾科技、文小刚 返朴 2019-03-31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关注我们,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返朴》「众妙之门」专栏是我在《赛先生》「众妙之门」专栏的轮回转世。这一专栏主要刊登激发读者好奇心、引导读者深思的硬科普文章。《返朴》「众妙之门」的第一篇文章介绍了物理定律中的对称之美,以及物质态中的对称破缺之美;第二篇文章又介绍了基本粒子理论中的对称破缺——这把我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要么我们接受基本物理定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要么我们推断描写基本粒子标准模型并不是最基本的理论。大部分物理学家接受了后一种观点。


今天这篇文章简明风趣地介绍了过去200年来物理学发展的主线。这包括牛顿的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有本文的主角:杨-米尔斯理论。文章特别介绍了物理学家是如何通过追求对称之美来发展现代物理理论的。这些进展最终导致了描写所有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这一模型以几何的眼光看世界,代表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一个巅峰。


但最近二三十年理论物理的进展——特别是对量子纠缠的研究——开始挑战这个以几何眼光看世界的主流观念。几何观念可能并不是对宇宙的正确认知,一个以代数眼光看世界的新世界观开始形成。这一新的世界观可能会颠覆过去200年来发展形成的物理几何理论。它代表了正在发生的第二次量子革命


现在网上常有文章讲理论物理已经很完美了,已经发展到了尽头,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其实目前理论物理正在经历一次新革命,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篇介绍物理的主流几何观点的文章中,我将通过点评的形式,对比介绍近二三十年来所发展的新的基于代数的新世界观——一个非主流的,而且没有被广泛接受的观念。在《光的奥秘和空间的本源》一文中,我们通过回顾历史上对光的认知的发展,初步地介绍了这一新观念。在这篇描写追求对称之美的一文中,我们将对比介绍另外一种追求,来更加全面深入地介绍这一新观念。这一新观念认为追求对称之美也许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也许追求量子纠缠之美能够给基础理论物理带来更大更新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想给读者带来的深思。

——文小刚


提示:下文来自深度:杨-米尔斯理论说了啥?为什么说这是杨振宁超越他诺奖的贡献?《返朴》经作者授权转载并由本刊总编文小刚教授点评。文中“新观念”框中部分为文教授之增添。


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同步刊登于今日二条,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可阅读下半部分。


撰文 | 长尾科技

点评 | 文小刚


上一篇文章《宇称不守恒到底说了啥?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发现究竟有多大意义?丨众妙之门》用了很长的篇幅跟大家聊了聊宇称不守恒的事。大家也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因此斩获了全球华人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然而,对杨振宁关注多一点的人就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说宇称不守恒虽然为杨振宁赢得了物理学界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杨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

 

这下子很多人就懵圈了。杨-米尔斯理论是啥?上学的时候老师肯定没讲过,去百度上搜,搜出来结果更是一头雾水,那都是只有懂的人才能看得懂的东西。隐隐约约能感觉到杨振宁先生好像做了什么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但是要具体说他做了啥,在科学上有啥意义,就迷糊了。



杨-米尔斯理论到底重不重要?重要,当然重要,绝对的重要,这是现代规范场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在讲宇称不守恒的时候我就说过,杨-米尔斯理论是一个背景更加宏大的故事。宇称不守恒虽然也影响了物理学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把它单独拎出来还是马马虎虎能讲清楚的,而杨-米尔斯理论就不一样了,想要把它搞清楚,我们得把视角上升到整个物理学发展的高度上来,因为这是一个跟物理学主线密切相关的故事。

 

01

  物理学的主线


物理学家到底在研究什么?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有跟物体运动相关的,有跟声音、光、热相关的,有跟闪电、磁铁相关的,也有跟放射性相关的等等。物理学家们就去研究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然后他们得到了一堆关于运动啊,声学、光学、热学之类的定律,然后物理学家们就满意了么?

 

当然不满意,为啥?定律太多了!

 

你想想,如果每一种自然现象都用一种专门的定律来描述它,那得有多少“各自为政”的定律啊。于是物理学家们就想:我能不能用更少的定律来描述更多的现象呢?有没有可能有两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是在更深层次上却可以用同一种理论去描述?有没有可能最终用一套理论来描述所有的已知的事情?

 

这个事情,本质上就跟秦始皇要统一六国一样,我决不允许还有其他六个各自为政的国家存在,必须让所有人遵守同样的法律,服从同一个政令,用同样的语言和文字,这样才和谐。物理学家的统一之路,也是这样浩浩荡荡地开始的。

 

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力,麦克斯韦统一了电、磁、光。到了19世纪,随着人们对微观世界研究的深入,许多在宏观上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在微观层面上却很好地统一了起来。比如我们熟悉的支持力、弹力、摩擦力之类的东西,在宏观上它们确实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到了微观一看:这些杂七杂八的力全都是分子间作用力造成的,而分子间作用力本质上就是电磁力。并且,这些分子、原子运动的快慢,在宏观层面上居然体现为温度,然后热现象就变成了一种力学现象。



于是,到了19世纪末,人类所有已知现象背后的力就都归结为引力和电磁力,其中引力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电磁力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但尴尬的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这套框架居然是矛盾的,那么到底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有问题还是牛顿力学的这套框架有问题呢?

 

爱因斯坦说麦克斯韦方程组没毛病,牛顿的框架有问题。于是爱因斯坦升级了一下牛顿的这套框架,在新框架下继续跟麦克斯韦方程组愉快地玩耍,这套升级后的新框架就叫狭义相对论


在狭义相对论这个新框架里,麦克斯韦方程组不用做任何修改就能直接入驻,这是一等公民。另外,牛顿力学里有些东西无法直接搬过来,但是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很愉快地搬到这个新框架里来,比如动量守恒定律(直接用牛顿力学里动量的定义,在狭义相对论里动量是不守恒的,需要修改一下就守恒了),这是二等公民。还有一类东西,无论怎么改都无法让它适应这个新框架,这是刁民

 

刁民让人很头痛啊,不过还好,虽然有刁民,但是刁民的数量不多,就一个:引力。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牛顿力学那个框架里玩得很愉快,但是它骨头很硬,不管怎么改,它就是宁死不服狭义相对论这个新框架,那要怎么办呢?当然,我们可以继续改,我们相信虽然现在引力它不服,但是以后总能找到让它服气的改法。但是爱因斯坦另辟蹊径,他说引力这小子不服改我就不改了,然后他另外提出了一套新理论来描述引力,相当于单独给引力盖了一栋别墅。结果这套新引力理论极其成功,而且爱因斯坦提出这套新理论的方式跟以往的物理学家们提出新理论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这种新手法带来梦幻般的成功惊呆了全世界的物理学家,然后爱因斯坦就被捧上天了,这套新理论就叫广义相对论


新观念

这一段介绍了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理论。这三个理论代表了物理的三次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统一了一些似乎毫不相关的物理现象,带来了看世界的新眼光,理解宇宙的新世界观。


牛顿的力学革命,统一了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自然现象,夜空中的行星运动和地面上的苹果下坠。它还带给我们的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所有物质都是由粒子组成的,而这些粒子的运动由牛顿方程所描写。这样牛顿关于粒子和力的理论,就成为了一个描写万物的普适理论。因为牛顿方程描写了粒子在连续空间背景上的曲线运动,所以牛顿理论是以几何眼光看世界的开山鼻祖。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插曲:牛顿发展他的理论时,用于描写曲线运动的数学当时还没有被发明。所以牛顿什么都写不出来。结果牛顿不得已又成为一个数学家,发明发展了微积分,这样才能把他的力学理论用微积分写在纸上。


麦克斯韦的电磁革命统一了似乎毫不相关的电力、磁力和光现象。它使电视广播、手机通讯和WiFi成为可能。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统一了时间和空间,揭示了引力是由扭曲的时空引起的。其实在更加本质的层次上,这两个理论发现了物质存在的新形态。除了牛顿的粒子形态的物质,麦克斯韦理论揭示了一种波形态的物质——电磁波(也就是光)。这一波形态的物质的运动不是由牛顿方程来描写的,而是由麦克斯韦方程描写的。而爱因斯坦在理论上发现了第二种波形态物质——引力波(时空扭曲的波)。引力波的运动也不是由牛顿方程来描写的,而是由爱因斯坦方程描写的。爱因斯坦的这一理论发现直到100年后的最近才被实验所证实。


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驯服了引力,用狭义相对论安置好了电磁力之后,接下来的路就很明显了:统一引力和电磁力,就像当年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光那样,毕竟用一套理论解释所有的物理现象是物理学家们的终极梦想。但是,爱因斯坦穷尽他的后半生都没能统一引力和电磁力。不仅如此,随着实验仪器的进步,人们撬开了原子核,在原子核内部又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这下可好,不但没能统一引力和电磁力,居然又冒出来两种新的力。所以,我们现在的局面变成了有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其中,引力用广义相对论描述,电磁力用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化之后用量子电动力学QED)描述,强力和弱力都还不知道怎么描述,统一就更别谈了

 

到了这里,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杨-米尔斯理论终于要登场了,我先把结论告诉大家:现在强力就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弱力和电磁力现在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统一,统一之后的电弱力也是用杨-尔斯理论描述的。也就是说,在四种基本力里,除了引力,其它三种力都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描述的,所以你说杨-米尔斯理论有多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杨-米尔斯理论是一套非常基础的理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模型,但是理论本身并不会告诉你强力和电弱力具体该怎样怎样。盖尔曼他们把杨-米尔斯理论用在强力身上,结合强力各种具体的情况,最后得到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才是完整描述强力的理论。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等人用来统一弱力和电磁力的弱电统一理论跟杨-米尔斯理论之间也是这种关系。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我们后面再说,这里先了解这些。


新观念

就像电磁力和引力一样,强力和弱力也对应于两种波形态物质。这两种新的波形态物质的运动规律正是由杨-米尔斯理论所描述。其实每一种力都对应于一种波形态物质。在这一世界观下,我们的世界是由粒子形态的物质和波形态的物质所组成的。而波形态的物质引起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描写电磁力、引力、强力、弱力的理论都是某种形式的杨-米尔斯理论。所以杨-米尔斯理论在理论物理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杨-米尔斯理论是关于连续时空上的连续场的一个理论。它描写了这些连续场和时空本身的各种几何扭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杨-米尔斯理论是一种以几何眼光看世界的理论。


以上就是一部极简的物理学统一史,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对杨-米尔斯理论有个比较清晰的定位。统一是物理学的主线,是无数物理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杨-米尔斯能在这条主线里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才能继续我们下面的故事。

 

在物理学的统一史里,有一个人的工作至关重要,这个重要倒不是说他提出了多重要的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也极其重要),而是他颠倒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以他为分水岭,物理学家探索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让20世纪的物理学家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比之前复杂得多的物理世界,让他们能够大胆地预言各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这种思想也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反过来又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最后产生了精妙绝伦的杨-米尔斯理论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没错,他就是爱因斯坦。那么,爱因斯坦究发现了什么,以至于颠倒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式呢?



02

  被颠倒的物理学


大家先想一想,爱因斯坦之前的物理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

 

他们去做各种实验,去测量各种数据,然后去研究这些数据里的规律,最后用一组数学公式来“解释”这些数据,如果解释得非常好,他们就认为得到了描述这种现象的物理定律,然后顺带着发现了隐藏在理论里的某些性质,比如某种对称性。在这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实验-理论-对称性这样一条线,这也符合我们通常的理解。

 

但是,爱因斯坦把这个过程给颠倒了,他发现上面的过程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时候还行,但是当问题变得比较复杂,当实验不再能提供足够多的数据的时候,按照上面的方式处理问题简直是一种灾难。

 

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开普勒从第谷观测的海量天文数据里归纳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然后牛顿从这里面慢慢猜出了引力和距离的平方反比关系,这个还马马虎虎可以猜出来。我们再来看看牛顿引力理论的升级版-广义相对论的情况:



上图是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你告诉我这种复杂的方程要怎样从实验数据里去凑出公式来?况且,广义相对论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跟牛顿引力的结果几乎一样,第谷观测了那么多天文数据可以让开普勒和牛顿去猜公式,但是在20世纪初有啥数据让你去猜广义相对论?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是极少数不符合牛顿引力理论的,但是人们面对这种问题,普遍第一反应是在水星里面还有一颗尚未发现的小行星,而不是用了几百年的牛顿引力有问题。退一万步说,就算你当时认为那是因为牛顿引力不够精确造成的,但是就这样一个数据,你怎么可能从中归纳出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

 

经过一连串的深度碰壁之后,爱因斯坦意识到当理论变得复杂的时候,试图从实验去归纳出理论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洛伦兹不就是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牵着鼻子走,最终才错失发现狭义相对论的么?实验不可靠,那么爱因斯坦就要找更加可靠的东西,这个更加可靠的东西就是对称性

 

于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上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先通过观察分析找到一个十分可靠的对称性,然后要求新的理论具有这种对称性,从而直接从数学上推导出它的方程,再用实验数据来验证他的理论是否正确。在这里,原来的实验-理论-对称性变成了对称性-理论-实验,对称性从原来理论的副产品变成了决定理论的核心,实验则从原来的归纳理论的基础变成了验证理论的工具。理解这一转变非常的重要,后面的物理学家都是这么干的,我们要先把思路调对,不然到时候就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

 

爱因斯坦利用这样的思路,先确定了广义坐标不变性,然后从这个对称性出发得到了一套新的引力理论,这就是广义相对论。这也是为什么其他科学家看到广义相对论之后一脸懵逼,而且说如果不是爱因斯坦,恐怕50年之内都不会有人发现这套理论的原因。爱因斯坦是第一个这么反过来干的,广义相对论大获成功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理论研究还可以这么干,这种思想后来被杨振宁先生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对称决定相互作用”这样的共识。


新观念

我们知道一个粒子要感受到某种力就必须带那种力所对应的“荷”。如只有带电荷的粒子才能感受到电磁力,参加电磁相互作用。一个粒子只有带了“弱荷”(类似于下面讲的SU(2)同位旋)才能参加弱相互作用,而参加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必须带“色荷”(一种SU(3)荷)。所有这些荷都满足不同的守恒定律。诺特定理告诉我们这些不同的守恒量来源于不同的对称性。这样我们发现,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对应于各种不同的对称性。爱因斯坦、外尔、杨振宁发展了以对称性来理解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观念。这一观念帮助我们发展了标准模型,可描写所有的基本粒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以后,以对称性为主导的几何观点成为基础物理理论的主流。下面正文中,我们将比较详细地介绍这一主流观念。


这里我想指出,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原来认为决定相互作用的对称性,其实并不是对称性。它其实是量子纠缠、量子拓扑的一个反映。这导致了一个新的非主流的思路:四种相互作用及其对应的四种波形态的物质,其实来源于量子纠缠,而不是对称性。因为量子纠缠是离散量子比特的性质,是一种代数的性质,所以这一非主流的观念是一种以代数眼光看世界的观念。下面点评中我们将介绍这一非主流观念。


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之后,继续朝着更伟大的目标“统一场论(统一引力和电磁力)”进军,在强力和弱力还没有被发现的年代,能够统一引力和电磁力的理论似乎就是终极理论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爱因斯坦终其后半生都未能完成统一场论,但是统一场论的巨大光环和爱因斯坦自带的超级偶像的磁场还是吸引了一些物理学家,也带来了一些有意思的新想法。

03

  规范不变性


我们再来理一理爱因斯坦的思路:爱因斯坦把对称性放在更加基础的位置,然后从对称性导出新的理论。他从洛伦兹不变性导出了狭义相对论,从广义坐标不变性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现在我们试图统一引力和电磁力,那么,有一个问题就会很自然地被提上日程:究竟什么样的一种对称性会导出电磁理论呢?

 

这个问题很自然吧,但是它的答案却不是那么好找的,这么容易就让你找到导致电磁理论的不变性,上帝岂不是太没面子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从前人的实验经验定律总结出来的,并没有指定什么具体的对称性,那要怎么办呢?

 

不着急,诺特定理告诉我们对称性跟守恒定律是一一对应的,我现在不是要导出电磁理论的对称性么?那么我就去看看电磁理论里有什么守恒定律呗,最好还是电磁理论里特有的


说到电磁理论里特有的守恒定律,那肯定就是电荷守恒啊。电荷肯定是只有电磁学才有的东西,而且电荷守恒定律又是这么明显,不管是不是它,它肯定是嫌疑最大的那个,必须抓起来严刑拷问,看看跟它私通的对称性到底是什么。



外尔的严刑逼供下,电荷守恒招了:跟电荷守恒相对应的对称性是波函数的相位不变性(在量子力学里粒子的状态是用波函数来描述的,既然有波那肯定就有相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个相位不变性我们一直称为规范不变性,也叫规范对称性

 

这个相位不变性,或者说规范不变性,我们怎么理解呢?为什么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里会有规范不变性呢?如果从公式里看就非常的简单,就是我给它这里做了一个相位变换,它另一个地方就产生了一个相反的相位,总体上刚好给抵消了;如果从直觉上去感觉,你可以想想,在量子力学里,波函数的模的平方代表在这里发现该粒子的概率,你一个波函数的相位无论怎么变,它的模的平方是不会变的啊。如果你还想继续深挖,我推荐你去看一看格里菲斯的《粒子物理导论,他在第十章里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规范理论,而且很通俗。

 

总的来说就是:规范不变性导致电荷守恒

 

但是事情还没完,外尔接着发现了一件真正让人吃惊的事:我们上面说规范不变性导致电荷守恒,这里说的规范不变性指的是整体规范不变性,但是外尔发现如果我们要求这个规范不变性是局域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包括电磁场

 

泡利针对这个做了进一步的研究,1941年,泡利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在论文里严格的证明了:U(1)群整体规范对称性对应电荷守恒,它的局域规范对称性产生电磁理论,甚至可以直接从它推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U(1)群是群论里的一种群的名字,叫酉群(unitary group),或者幺正群,数字1表示这是1阶酉群,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对称性在数学上就是用群论来描述,而且通常不同的理论对应不同的群(这里电磁理论就对应U(1)群)就行了。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终于找到了决定电磁理论的对称性,它就是U(1)群的局域规范对称性。U(1)群和规范对称我前面都解释了,那么问题的关键就落在对称性的整体局域的区别上了。


04

  整体对称和局域对称


整体对称,顾名思义,如果一个物体所有的部分都按照一个步调变换,那么这种变换就是整体的。打个比方,舞台上所有的演员都同步地向前、向后走,或者全都做同样的动作,观众看着演员都整整齐齐的,觉得所有人都像是一个人的复制品一样,这样的变换就是整体的。如果经过这样一种整体的变换之后,它还能保持某种不变性,我们就说它具有整体对称性

 

有了整体对称的概念,局域对称就好理解了,类比一下,如果一个物体不同的部分按照不同的步调变换那么这种变换就是局域的。还是以舞台为例,导演为了使表演更具有个性,他想让演员表现出波浪的样子,或者是千手观音那样,再或者是形成各种不断变化的图案,这种时候每个人的动作变换就不一样了吧,也不会说所有人都像一个人的复制品一样了,这时候这种变换就是局域的。因为它不再是所有的人按照一个规则变换,而是局部的每个人都有他局域特有的变换规则。同样地,如果经过这样一种局域的变换之后,它还能保持某种不变性,我们就说它具有局域对称性

 

从上面的情况我们看出来,整体变换要简单一些,所有的地方都按照同样的规则变换,而局域变换就复杂多了,不同的地方按照不同的规则变换。所以,很明显,如果你要求一套理论具有某种局域对称,这比要求它具有整体对称复杂得多,局域变换对物理定律形式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一些。但是,你一旦让它满足局域对称了,它能给你的回报也会多得多。

 

还是电磁理论的例子:整体规范对称性下我们只能得到电荷守恒,但是一旦要求它具有局域规范对称性,整个电磁理论,甚至麦克斯韦方程组都直接得到了。电荷守恒和麦克斯韦方程组,这就是整体对称和局域对称给的不同回报,孰轻孰重差别很明显吧?电荷守恒是可以直接从麦克斯韦方程组里推导出来的。


新观念

的确,历史上对守恒荷及其所对应的对称性的研究导致了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如上所述,U(1)群整体对称导致电荷守恒。一旦我们把这个整体对称推广到局域,我们就可以直接得到整个电磁理论。


但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揭示了这些守恒荷更可能是来自于量子纠缠而不是对称性。通过研究守恒荷的量子纠缠起源,我们可以找到其所对应的量子纠缠。这使我们能够发展出一个新的关于相互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量子纠缠(拓扑序),而不是基于对称性。也就是说,相互作用及守恒荷,不一定非要用规范对称理论来描写,我们也可以用量子纠缠的拓扑序理论来描写它们。这就是颠覆主流观念的新发展。这一新观念相比基于对称性的老观念,更自然,更自洽。


下面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不需用U(1)对称性、用量子纠缠也能导出电荷守恒。让我们先考虑一种特殊的量子纠缠,可以形象地用弦液体来描写。所谓的弦液体就是一锅面条。但这锅里的面条很特殊,每根面条都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带箭头的。因为面条是带方向性的,所以面条的两个端点不一样:一个是头,一个是尾。这样电荷(也叫拓扑荷)就出来了:面条的端点对应于电荷,其头对应于正电荷,其尾对应于负电荷。这样定义的电荷自然而然是守恒的。端点跑来跑去,不会凭空消失。当面条断掉的时候,正负电荷(面条的头尾)会同时产生。当把两个面条头尾相接的时候,正负电荷会同时湮灭。所以守恒的电荷能自然而然地从弦液体所描写的量子纠缠中产生出来。

 

 有方向的弦和它的端点(正负电荷)


这种量子纠缠的图像不仅能给出我们守恒的电荷,而且会自然而然地给出电荷所产生的电磁波。这个电磁波不是别的,正是面条的密度波。通过严格的数学计算,我们的确发现面条的密度波满足麦克斯韦方程,和电磁波的性质一模一样。(见《光的奥秘和空间的本源丨众妙之门》

 

弦液体中的弦密度波


麦克斯韦方程发现150年以来,我们一直想找到一个媒介,其中的波动正好满足麦克斯韦方程。一开始大家都坚信这个媒介一定存在,还给它起了名字:以太。但我们始终找不到这种媒介。在凝聚态物理中,我们找到了很多能承载波的媒介,但这些波都不满足麦克斯韦方程。这使物理学家感到十分挫折,害得我们不得不宣布(也就是投降):电磁波(光波)是基本的,它不是任何媒介的波动,以太根本不存在。


可现在我们找到了这种媒介,而且答案又这么简单:一锅面条而已。这个简单答案又这么完美:由弦液体所描写的量子纠缠,不仅能给出满足麦克斯韦方程的波,而且能给出带守恒电荷的粒子。也就是说,弦液体所描写的量子纠缠,可以同时给出波形态物质(电磁波)和粒子形态物质(电荷),把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给统一起来了。这是超出“大统一”的“超大统一”。(我们所熟知的大统一理论只统一了电磁力、强力、弱力三种相互作用,也就是三种波形态物质,而没有把波形态物质和粒子形态物质统一起来。)


以上是偏科普的解释,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整体变换就是你所有的变换跟时空坐标无关,局域变换就是你的变换是一个跟时空坐标相关的函数。跟时空坐标相关的函数,其实就是说不同的时空点,这个函数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变换不一样。

 

不管从哪种解释(从数学更容易),我们其实都可以看出:整体变换其实只是局域变换的一种特例。局域变换里变的是一个跟时空坐标相关的函数,但是这个函数的值也可以是一个定值啊,这时候局域变换就退化成整体变换了。

 

那么,一个大胆的想法就产生了:在电磁理论里,整体规范对称性对应着电荷守恒,但是我一旦要求这个整体规范对称性在局域下也成立,我立马就得到了整个电磁理论。那么我可不可以把这种思想推广到其他领域呢?比如强力、弱力,有没有可能同样要求某种整体对称性在局域成立,然后可以直接产生强力、弱力的相关理论呢?

 

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想法,杨振宁从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在开始琢磨这个事,但是一直到十几年后的1954年,也就是他32岁的时候才有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叫杨-米尔斯理论


新观念

我们上面提到了参加相互作用的荷都是守恒荷。而这些守恒律、通过诺特定理,对应于一个整体对称性。一旦我们把这个整体对称性变成局域对称性,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描写这个相互作用规范的理论(杨-米尔斯理论)。这种通过整体和局域对称性来理解电磁相互作用,是量子场论教科书中的标准主流观念。但我个人认为,教科书中的这一主流观念是量子场论中最大的误区。


其实量子场论教科书中所展示的图像大多是经典图像,上一段对电磁理论的解释也是经典图像。在经典图像中,整体对称性和局域对称性的确有紧密的关系,而两者都可以看作是某种对称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对称性来发展电磁的规范理论。可一旦我们考虑真正的量子理论时,整体对称性和所谓的局域对称性将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发现在量子理论中局域对称性根本不是一个对称性。


为了理解量子理论中 “整体对称”和“局域对称”的区别,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如果有两个不同的东西,正巧有同样的性质,我们说这两个东西之间有一个对称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对称”。如果把同一个东西取两个不同的名字,那么这两个不同的名字总是给出同一个性质。然后我们说这两个不同的名字所对应的东西有一个对称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局域对称”或“规范对称”。可是,两个不同的名字对应于同一个东西,它们当然有同样的性质。所以,所谓的“局域对称”或“规范对称”是“多此一举”,根本不是一个对称性。


这个点评意在警示学习理论物理的学生们,在量子场论中有这么一个大陷阱。量子场论书大多是在经典框架下讲解经典规范理论,这时用局域对称性的观念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在量子框架下讲解量子规范理论,局域对称性的观念将会很不合适。所以从标准的量子场论书中,我们通常只能学到规范场的经典图像,而不是其量子图像。


我们看到,量子场论教科书在描写整体对称和局域对称时,对相关的物理概念使了偷天换日的手段。所谓的“整体对称”是对称性,其可以导致守恒荷。而所谓的“局域对称”,其实不是对称性。在下面的点评中,我们会解释,其实“局域对称”的本质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也就是拓扑序)也能导致守恒荷(其被称之为拓扑荷)。


05

  杨振宁的“品位”


在我们正式讲杨-米尔斯理论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杨振宁先生的品位。

 

有一个曾经跟爱因斯坦共事过的物理学家这样回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我提出一个自认为有道理的设想时,爱因斯坦并不与我争辩,而只是说:“啊,多丑!”只要他觉得一个方程是丑的,他就对之完全失去了兴趣,并且不能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在上面花这么多时间。他深信,美是探索理论物理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爱因斯坦自己也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对这个或那个现象、这个或那个元素的谱我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的都只是细节问题。

 

爱因斯坦对一个理论的美学要求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从麦克斯韦电磁学里发现的洛伦兹不变性成了狭义相对论的核心,但是爱因斯坦觉得狭义相对论偏爱惯性系,这点让他很不满。他觉得洛伦兹不变性的范围太窄了,上帝不应该让这么美的思想之局限在惯性系里,所以他要以一个在所有参考系里都成立的不变性为前提,重新构造一个新的理论,这就是广义坐标不变性和广义相对论的来源。

 

说白了,爱因斯坦就是觉得:这么好的对称性,这么美的想法,如果上帝你不选用它作为构造世界的理论,那上帝简直就是瞎子。爱因斯坦深信上帝一定是用简单和美来构造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从如此简单和美的对称出发构造的理论一定是有意义的。

 

杨振宁先生的品位,跟爱因斯坦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也是一位对理论的美学要求达到了不可思议地步的人。杨振宁先生最为崇敬的物理学家就是爱因斯坦,他对爱因斯坦颠倒物理学的研究方式、把对称性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以及对科学理论简单和美的追求都有非常深刻的领悟。除此之外,杨振宁还有一个一般物理学家不具备的优势:他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数学家老爹,这就使得杨振宁的数学水平比同时代的物理学家高出很多。数学在现代物理中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说,这就叫凭实力拼爹~

 

杨振宁先生是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是数学教育家就意味着他会以一种非常恰当的方式让杨振宁接触并喜欢数学。杨振宁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他就从父亲那里接触到了群论的基础原理。诺特定理的发现让物理学家们重视对称性,但是他们对群论这种对称性的数学语言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当时很多物理学家都反对把群论这种过于抽象的数学语言引入到物理学里来,怼神泡利直接把群论嘲讽为“群祸”,薛定谔表示附议,爱因斯坦也只是把群论当做一个细枝末节的工作。

 

幸运的是,杨武之恰好是擅长群论的数学家,他在清华大学开过群论的课程,当时华罗庚陈省身这些未来的数学大师都来听过课。有这样的父亲,杨振宁对群论肯定不陌生,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学士论文的题目选的就是《群论和多原子分子的振动》,他的老师吴大猷就借此引导他从群论开始关注物理学的对称性问题



所以,年纪轻轻的杨振宁就已经非常重视物理学的对称性问题,并且在那个其他物理学家还在普遍怀疑群论的年代,他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群论这种研究对称性的重要工具,这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有这样的杨振宁,他会对泡利在1941年发表的那篇论文感兴趣是很自然的。

新观念

很多做基础物理研究的人有这么一个信念:我们宇宙的基本理论是美的,而对美的追求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发展宇宙的基本理论。所以很多理论物理学家、热衷于构造一个比一个更美的理论,构造越来越大的对称性(比如超对称)。大家期望最美的理论具有最高对称性的理论,可能正好是描写我们这个宇宙的完美理论。


但物理中的相互作用真的起源于由群论所描写的对称性吗?真的起源于这些对称之美吗?近二三十年的研究揭示了另一个可能性:物理中的相互作用跟对称性毫无关系,而是起源于一堆带有混乱量子纠缠的量子比特。这些量子比特形成描写我们空间的量子比特海。但当我们在远远的地方看这些量子纠缠时,我们将看不到其混乱的细节。我们能看到的是其波动之美(也就是对应的相互作用之美)。这是另一个理解世界的观念:相互作用不是起源于对称之美,而是相互作用之美起源于混乱和丑陋,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演生结果。这一观念被称之为演生(emergence)观念。


参考文献

1. Xiao-Gang Wen, Topological order: from long-range entangled quantum matter to an unification of light and electrons ,  arXiv:1210.1281



未完待续!!!


文章下半部分于今日二条同步推出,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来给我们留言吧!


点击阅读文章下半部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