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消息:2020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图情档学界 图情档学界 2022-04-24

聚焦学术热点 · 记录学术足迹


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策划,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图情档系列刊与图情档39青年学者沙龙共同举办的“2020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备受学界和业界瞩目的2020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新鲜出炉。


2020年11月1日,热点评选活动在图情档学界公众号正式启动,经过热点条目征集、条目汇总整理、学界评选投票、青年学者热议与权威专家评议点评等诸多环节,最终形成了2020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


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以及实践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高度参与。为期22天的热点条目征集,共收到条目200余条;为期11天的投票,共收到选票2505张;专家评议环节,青年学者与权威专家分别对同一条目进行点评,新锐视角与主流观点相互碰撞,形成思想的火花。

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

1. “十四五”时期的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发展与规划

2. 新文科背景下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

3. 面向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

4. 回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研究

5. 中国图书馆学百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6. 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发展转型

7.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发展

8. 新环境下的科技情报工作与事业

9. 面向数字记忆建构的档案开发与服务

10. 新修订《档案法》的解读与贯彻

热点一

“十四五”时期的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发展与规划


入选理由: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阔历程与宏大布局中,图书情报与档案行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健康强国等关键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2020年,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界、业界响应中央号召、顺应时代脉搏,积极开展面向“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划研究,相关工作以三个关键词总而概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引领方向。具体言之:1. “十三五”时期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的历史总结与经验凝练。全面梳理过去五年图书、情报、档案与相关领域的亮眼成就和发展格局,呈现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独特贡献。2. “十四五”时期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的环境扫描与发展趋势。辨析研判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战略举措、研究积淀与行动策略,直面国家不同领域的重大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廓清未来一段时期的形势和挑战。3. “十四五”时期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的战略思考与谋篇布局。在新的发展诉求、国际形势与技术环境下,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的复杂性、交叉性、动态性日益凸显,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节点,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界、业界以改革、开放与创新为理念指引,着力探索公共文化、档案事业、科研服务、科技交流、教育支持、信息治理、数字人文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相关机构或行业编制“十四五”规划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参考性与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肖鹏,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2020年正值“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规划之年的时间窗口,图情档三大领域都有数量可观的相关讨论和研究文字。综观这些文章,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仰观俯视”,既登高望远,对时间、环境、场景等进行升维思考,聚焦国家战略和全球发展大势,分析“十三五”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体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又结合本地本馆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发展路线图,体现出现实导向和可操作性。二是“聚焦主题”,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将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聚焦在如何提高图情档事业发展水平和能级上。三是“创新转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富有新意地提出并讨论研究了智慧图书馆、全程智能、结构优化、空间规划、立体化和多层次情报体系、开源情报、地域文化、数字经济与企业档案等新颖的事业发展创新思路与主题。


从图情档事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态势观察,以下这些命题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新发展阶段图情档事业的开局与开新、新发展理念下智慧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建设的新境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图情档理论的持续创新与实践更新、图情档供给侧和需求侧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总体安全观视域下的图情档事业安全发展研究、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并加强图情档国际传播和文明对话的思考、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推进图情档事业的高质量发展、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中图情档事业的战略思考基点和现实着力重点、关于图情档事业在“十四五”时期和2035远景目标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后衔接递进的思考。

(点评人: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青年学者点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公众和政府同时感受到了一场“信息疫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这个重要节点发表的诸多文章围绕“十三五”阶段的成绩回顾和经验反思,同时对“十四五”时期图情档事业的发展路线和理念做出展望,特别是对公共图书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等集中体现了本学科对国家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响应。首先,对“十四五”图情档事业的发展与规划建立在对“十三五”时期成绩和问题的客观分析基础上,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和沉淀下的学科核心,才能更准确进行学科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其次,对“十四五”时期图情档事业的发展与规划建立在对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学科的发展一方面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把握住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只有对“十四五”时期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发展高层次高角度的思考和高屋建瓴的规划,才能引导学科在具体实践中找到突破点、激发创造力、具备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要“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本学科的未来发展与规划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科发展的蓬勃生机,更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洞察世界大势,以战略家的智慧谋划未来,以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发展,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出本学科发展与繁荣的新篇章。

(点评人:刘畅,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热点推荐者:

储节旺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辑部

刘琳琳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刘   永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档案管理》杂志社 

孟祥保  东南大学图书馆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图书馆》编辑部

肖   鹏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严贝妮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 马费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4~15

[2] 赵星,乔利利,叶鹰.面向数据智能和知识发现的图书情报学跨界拓展——数据—学术—创造整合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16~25

[3] 李广建,罗立群.走向知识融合——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的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26~40

[4] 于良芝,樊振佳. 信息处理进路:LIS学科独特性再探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20, 41(5):5-13.

[5] 于良芝,樊振佳.图书馆信息学的逻辑架构及历史轨迹:基于推理与史实的学科独特性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4):4~19

[6] Global health crises are also information crises: A call to action[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71(12):1419-1423.https://doi.org/10.1002/asi.24357

学术会议:

1. 202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论坛,南京大学,2020.11.1-4.

2. 2020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中山大学, 2020.12.5-8.

热点二

新文科背景下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


入选理由: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这是自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新文科作为建设内容以来,教育部首次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标志着新文科建设正式起航。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传统二级学科在此之前早已积极投身新文科探索之中,与新兴领域如公共文化、数字人文、数据科学、健康信息学、社群信息学等正实现着文文、文理、文工、文医、文农等层面的交叉发展。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数据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学科先后发力,已为引领者;中山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等深耕于图书馆学与公共文化领域的融合,已为先行者;中国人民大学在2019设立国内首个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2020年设立国内首个数字人文硕士学位,已为探路者。


正如马费成先生等在《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一文(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6期)提出的战略方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需要更加关注社会需求,重视交叉融合,加强理论创新,坚守人文传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作为《新文科建设宣言》中“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的生力军,擅长管理各行业各领域数据、信息和知识,长期致力于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保驾护航,为人类谋求最大信息福祉。在新文科建设征程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势必大有可为。

(闫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近年来,新文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名词、新热点。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主办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开启了新文科建设的崭新篇章。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新文科的成长路径:在技术驱动层面,图情档从关注信息技术到追崇数智技术,不断注入新技术基因,“科学性”不断增强,研究范式和场景空间不断革新;在科学交叉层面,图情档一直致力于在学科理论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学科开放和融合,积极开展跨学科对话,重塑思维体系;在实践路向层面,图情档正在从传统的机构导向升级到目标导向,回应时代关切、服务国家战略、面向社会需求,不断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信息和数据人才。


当前,为进一步适应和契合国家新文科发展战略部署,图情档学科在专业结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科学交流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转化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呈现出更加开放、更加协同、更加智能、更加延展的新文科发展趋向。当然,新文科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图情档既要把握“机会窗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开拓跨界融合育人新模式;又要在新文科建设的大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要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兼顾时代气息与传统特色、兼顾本土情境和全球视野,行稳致远,在新文科建设领域跑出图情档的“加速度”。

(点评人: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点评:

当前,面对以“数智”为主要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格局,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新文科建设大潮。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重新审视学科现有的视野和定位,在新环境下何以寻求学科的生存发展根基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或者培育新兴学科,成为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学科使命是否契合社会需求,其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核心知识体系是否得到传承,是学科是否能够存续的前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坚守初心,不断审视学科的独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替代性,在维护学科合法性、统一性和身份认同的前提下,进而参照学科的逻辑架构凝聚核心话语共识,与相关学科或领域实现有序融合。除了现有的学科体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已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人文、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话语并发挥引领作用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发展历程中栉风沐雨,守正创新,深耕田园与开疆拓土并举,凝练学科话语共识,有序推进学科升级、交叉、融合与拓新。这是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它体现了我们学科命运共同体对发展的共同关注;同时,这又不止是一个热点,因为它是保证我们学科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学科之林中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杀手锏。无论是前瞻、回眸,抑或侧身,我们都不应该错过学科发展路上的任何一道靓丽风景。

(点评人:樊振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热点推荐者:

吴澍时  《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赵   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李   倩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冯惠玲,闫慧,张姝婷,等. 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发展研究:历史与现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1):38-52.

[2]于良芝,樊振佳.图书馆信息学的逻辑架构及历史轨迹:基于推理与史实的学科独特性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4):4-19.

[3]马费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4-15.

[4]吴建中,徐亚男.关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的对话[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3):5-8.

[5]于良芝,樊振佳.信息处理进路:LIS学科独特性再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5):5-13.

[6] 孙建军,李阳,裴雷.“数智”赋能时代图情档变革之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20(3):22-27.

[7]李月琳.从图书馆的初心和使命谈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J].图书馆建设,2020(6):21-25.

学术会议:

1. “新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20.08.19

2. 2020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论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20.11.02,

3.2020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及第十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20.12.05-07

4.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中国CIO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0.12.19


热点三

面向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


入选理由:

2020年新春伊始,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场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役在全国范围打响。在这场非常战役中,图情档学者发挥学科之所长,以疫情信息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场从中微观的信息管理到宏观信息治理的研究及实践热潮,显示了图情档学术共同体的使命驱动以及通过知识生产协同解决现实重大问题、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努力。2020年,图情档学科围绕疫情防控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聚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场景下的信息存档、信息感知、信息组织、信息保护、信息服务、信息评介、信息行为分析等;2.信息治理:主要包括面向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发布、信息传播、舆情治理、智库建议、协同平台搭建等。

(王丹,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专家点评:

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历程由来已久,但与以往不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场典型的数字时代的抗疫战。海量的生产生活行为数据化留痕、多源异构数据的汇总融合,以及各类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的普及应用,为科学精准的进行疫情监测、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奠定了基础。但数据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数据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数据本身的管理。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数据孤岛、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合规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使得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研究迫在眉睫。


面向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不仅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统一管理框架的搭建和规划设计,更要关注中观层面疫情防控过程中多源数据的集成,以及微观层面对各类疫情相关数据本身的管理。通过解决数据管理规划、跨部门协同、政策法规、数据标准建设、数据质量管理等不同层面的问题,提升疫情防控中的数据决策支持能力。


2020年,中国图情档学界的研究者围绕疫情防控中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核心议题展开了多维视角的讨论。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一领域仍然会是图情档学界参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点评人:沙勇忠,兰州大学)


青年学者点评: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生活秩序,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防控难度大,使整个人类社会面临一场巨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承担了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立足自身学科领域和研究专长从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的维度探索疫情防控问题。目前从研究对象上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疫情防控管理信息系统、防疫档案相关问题、疫情防控中的网络舆情以及疫情防控与数据治理能力等问题域。从技术层面看,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既有机理、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也有对策和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现实思考。总体而言,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是目前疫情防控研究的主线,信息与数据是新冠疫情防控中重要的资源性要素,如何有效实现疫情防控中信息与数据的真实、可靠、及时、共享与联动协同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同时相关研究还触及了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对疫情发展和防控的预测作用,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的工作方法。面向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现实的层面,可以具体的研究国家和世界当前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疫情防控和预测提供对策性的研究成果,基于发展的层面,可以为人民福祉、国家和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积累厚重的学术资源。“面向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评选为2020年图情档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体现了图情档学科学术的使命与学者的担当,体现了图情档学科学术与学者胸怀天下的情怀与追求。

(点评人:宋雪雁,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安   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毕建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与电子政务系

董   克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段晨颖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方毓宁  《档案与建设》编辑部

韩   涛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黄   颖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李   蕾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   倩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琳琳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刘   畅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刘桂锋  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孟祥保  东南大学图书馆

任   越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宋恩梅  《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

孙晓宁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盛东方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孙大东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忠军  《情报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图书馆》编辑部

王   铮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   丹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魏志鹏  《图书与情报》编辑部

严春梅  《北京档案》杂志社 

颜嘉麒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姚   伟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于   媛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编辑部

张全海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张卫东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张   鑫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周晓英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沙勇忠. 迈向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公共危机信息管理[J]. 图书与情报, 2020(01): 1-5.

[2]苏新宁 蒋 勋.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 图书与情报, 2020(01): 6-14.

[3]王芳, 安璐, 黄如花, 王贤文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J]. 图书情报知识, 2020, 0(2): 4-14.

[4]谢新洲 周晓英 李月琳 张琳 冉从敬 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0, 10(2): 4-16.

[5]王钺.“互联网+国家治理”破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机理及其思考——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OL].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12-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01113.1552.006.html. 

[6] 任越,唐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防疫档案四维响应体系研究——以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为例[J].北京档案,2020(11). 


学术会议:

1.“重大疫情中的数据治理与危机应对”云端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2020年4月25日

2.跨学科应急信息管理论坛.四川大学.2020年6月27日

3.第十四届(2020)学会学术活动月社会学专场研讨会——“疫情灾害防控与社会治理转型”.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9月24日

4.第十届(2020)年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山大学,2020年12月5日—8日

热点四

回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研究


入选理由:

我国现有的学术评价基本是沿用国外的评价体系,例如,20世纪80年代科技成果评价开始引入SCI评价指标,早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日渐提高,SCI论文应用于科技评价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如出现片面追求SCI论文发表数量忽视质量、支出大量版面费、付出高昂的科技论文版权转移费用、以刊评文等问题。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推进学术管理改进及学术评价改革的呼声日渐强烈。2018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2019年6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2020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三个文件的密集发布,致使一场“破四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改进我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讨论在学术界轰轰烈烈的展开。2020年图情学界回应上述文件,对学术评价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探究学术评价的理论逻辑,即分析学术评价的核心内涵要素,寻求其理论基础,揭示各子系统在学术生态中的逻辑关系。2.如何规范使用SCI,即理性分析SCI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客观评价SCI论文用于评价的功过;在破除SCI论文至上的过程中,寻找对应之策。3.探索学术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开放评价、“互联网+代表作”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学术评价方式、方法进入研究者的视野。4.寻找打造本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路径,具体来说研究围绕如何缩小我们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差距,从制度上干预高水平论文外流,树立将一流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的爱国情怀等方面进行。

(徐亚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专家点评:

学术评价是繁荣学术研究激励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学术评价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好也可能产生学术上、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如何促进学术评价更加科学、积极、有效的开展,已成为图书情报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学术评价不仅仅是中国学术界关心的问题,国际学术界也十分关注的问题。2012年12月,在旧金山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发布了关于科学评价的《旧金山宣言》,2015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关于科研评价十原则的《莱顿宣言》。由此可见,学术评价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为此,构建“科学权威、允公允信”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对加快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净化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2020年初,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及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这两个文件是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的具体落实,可以看出国家对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优化学术生态环境的决心。两个文件的发布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更激发了图书情报学人对学术评价体系的研究热情和责任感,人们都期待这一系列的政策、学界的自律,能够改进我国的学术生态环境,更期待学界能够研究出更加科学、实用、有效、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


所有这一切,引发了图书情报学界对学术评价研究更加广泛深入的讨论。

(点评人:苏新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点评:

学术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术生态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其目的是通过评价发现学术活动的发展规律、现状或不足,促进学术活动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估体系一直是我国图情档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发表数量、引用频次、影响因子等核心指标形成的各类学术评价体系在一定时期对提升我国科技成果数量,提升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我国从科研“数量”到“高质量”转变的新时代、新形势下,简单、机械的量化评价传统遇到了发展瓶颈。继破“四唯”、破“五唯”之后,《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学术评价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而广受关注,《情报资料工作》于2020年5月组织刊发了苏新宁、刘益东等学者的一组学术评价主题文章,为学术评价提供了具有图情档学科独特专业视野的智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有利于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展开学术评价研究提供了依托和新的探索方向。回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不以论文、专利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是聚焦国家需求,紧抓科研成果质量,讲求科学研究要为国家科技实力进步做出实际贡献,对经济社会良好发展产生正面影响。科学评价体系要在认真参考国家需要和社会诉求的基础上,不仅仅依靠成果的“量”和“级别”对学者、高校进行简单的打分,而是结合成果质量和影响的全息画像。如何克服“唯”度这个顽瘴痼疾,折断以论文、职称、项目形成的“科研产业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各学者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成为图情档学者面前一道道待解的难题。

 (点评人:马续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杨思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周文杰  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文献链接:
[1]郭东明. 学术评价应回归初心[N]. 人民日报,2020-03-18(012).

[2]叶继元. 深化学术规范指标评价体系研究[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15(001).

[3]苏新宁,蒋勋.促进学术创新才是学术评价的根本[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3): 9-13.

[4]刘益东.用“互联网+代表作”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并论开放评价引发的开放教育革命[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3):14-19.

[5]杨思洛.新时期我国人文社科成果国际影响力评价:问题与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3):20-25.

[6]刘筱敏.从期刊本质看学者发表论文的选择[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3):26-30.

[7]张洋,庞进京,侯剑华.学术评价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20, 39(11):181-185+194.

[8]张玉新,俞立平,郭楚晗.学术评价基本原则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03):140- 146.

学术会议:

1.新时代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第二届全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期刊高峰论坛,苏州,2020年10月12日.

2.第二十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内蒙古呼和浩特,2020年7月18-19日.

热点五

中国图书馆学百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入选理由:

1920年文华图书科的创建翻开了中国现代图书馆学专门教育的第一页。百年沧桑,图书馆人以不懈的努力,迎接时代挑战,拥抱科技发展,接轨国际前沿,探寻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道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图书馆学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知史明智,梳理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可以从百年积淀中汲取营养,坚守初心与使命,坚定专业自信,守正创新,为图书馆学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以图书馆学教育创建百年纪念为契机,2020年相关研究中教育史领域的成果尤为丰硕,包括对教育史全景式史料梳理与总结,同时关照民国、新中国17年等不同时期和文华图专、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等教育机构,在历史分期、教育思想、多层次办学、专业教育本土化、教育的贡献和影响、对未来发展导向等方面也有深入探讨。不仅限于教育,图书馆学人研究对象不断拓展,与著名人物相关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而具有针对性和论争性,关注个人和群体在中西交流和本土化过程中的成就与影响,一些重要口述史成果和图像史料次第面世。针对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学研究和各类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也展开了热烈讨论。

(彭敏惠,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诞生于新文化兴起与西学东渐历史浪潮中的中国图书馆学,已嫣然走过百年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学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推动图书馆学由幼小到壮大,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傲立于学术之林,服务民族文化的发展,惠及亿万民众。


百年来,图书馆学科伍不断壮大,国内外交流日渐频繁,图书馆学理论不断深化。进入新时代,公共文化日益受到国家重视。与此同时,信息、数据资源的价值快速提升到新高度。随着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全球进入信息、数据与智能开放新环境,公众文化与信息获取行为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图书馆也正在变革,以更高水平的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保持在开放社会中的文化与信息主流地位。图书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学科必将继续紧跟时代脉搏,面向公共文化与新信息环境,拓展空间,优化生态,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

今天,我们即将迈向新征程,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图书馆在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要加快图书馆学的理论创新,加快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空间,使图书馆学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世界图书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点评人:陈传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点评:

自1920年文华图书科创办以来,中国图书馆学几代学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站在百年历史节点,这一年中,学者们回顾了中国图书馆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梳理了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与贡献,思考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使命,探索图书馆学在新型环境中如何创新发展,提出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等。这些研究帮助我们青年学者更好地把握了学科发展的脉络,也为中国图书馆学在下一个百年中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往知今,该条目立足下一个百年历史的起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启发我们更好地思考中国图书馆学的未来。作为青年学者,我们要面临图书馆学发展的一系列挑战:如何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探索更加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如何在跨学科融合愈加紧密的现状下坚守学科特色与核心?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选择图书馆学专业?如何提高图书馆学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回顾历史,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站在学科发展的新起点上,挑战与机遇并存,直面挑战,才有机会赢得未来。

(点评人:梁少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王忠军  《情报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张   鑫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陈传夫,李秋实.开放社会与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1):16-37.

[2]郑建明.守正创新——新时代图书馆学人才培养[J].图书馆建设,2020(06):6-7.

[3]柯平,刘旭青.中国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的两次高潮[J].图书情报知识,2020(05):42-53.

[4]谢欢.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百年历史分期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2):114-125.

学术会议:

1.“规划•全视角 发展•高质量”公共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学术研讨会,广州,2020.11.17-11.19

热点六

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发展转型


入选理由:

在技术变革、疫情冲击等多重要素影响下,转型发展成为2020年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研究涵盖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话语构建、问题挑战、模式创新、技术方法与路径思考等内容,尤其是如何融合和使用新一代智能技术,实现图书馆资源智能管理,开展智慧知识生产,建设智慧图书馆,打造图书馆智慧,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智慧化、绿色化等知识服务需求和趋势,逐渐成为智能时代的图书馆转型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技术视角来看,其未来转型发展需覆盖 “人—机—物—环境”四元要素,依托“云—网—端”三大层次,需要通过服务资源全域标识、服务状态精准感知、服务数据实时分析、服务模型智能决策、服务过程精准执行,逐步构建图书馆智慧服务闭环赋能体系,从而有效解决其转型发展、规划设计、资源建设、运营管理与知识服务等过程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真正打造以用户为中心、全时空智慧化服务的智慧图书馆。


2020年图情领域围绕智能时代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1.智能时代图书馆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方向、路径与趋势分析。2.智能技术(如5G/6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等)在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应用研究。3.图书馆转型发展模式构建及国内外经验分享。4.未来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前沿性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与应用实践研究。5.社会事件、环境与需求变化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

(张兴旺,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

专家点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传统的“以书为主体”的图书馆开始面临生存危机。图书馆界已经充分意识到这是涉及职业身份认同的文化危机,而转型是21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2020年的图书馆转型研究可以发现,跳出传统的文献服务范畴,以数据智能计算为中心,着眼于数据的搜集、组织、挖掘、应用全过程,进而将数据服务作为新时代图书馆服务的主要能力以实现智能时代图书馆的转型成为共识。此外,图书馆业界也都意识到,图书馆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业务方式和流程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办馆理念上,即以什么为导向的问题。传统图书馆“以书为主体”,整个业务体系及布局根据书的流向展开,而现代图书馆“以知识为主体”,一切业务活动将围绕着人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展开。综上可以说明图书馆转型的路线图已经逐渐明朗,跨入“十四五”时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将从以图书借阅为主,向满足用户对学习、研究以及生活品质的需求发展,图书馆将更加注重用户的阅读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多元素养教育与服务;图书馆空间设置从阅览室向学习与信息共享空间发展,图书馆在提供线上线下全媒体信息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图书馆管理模式从封闭式管理向社会合作与共建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将更加注重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图书馆发展。在数字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将有力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图书馆界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资源建设、服务创新、新技术应用、转型发展、跨界融合、营销推广、管理运行机制等多方面主动谋划,用前瞻思维引领发展;图书馆从业者也亟待进一步从服务方式、职业使命、专业定位诸方面,对智能时代的图书馆转型发展进行实践探索。

(点评人:吴建中,澳门大学图书馆)

青年学者点评:

尽管“古老而静态”是图书馆在社会大众普遍认知中的一种形象,然而事实上图书馆界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始终都是一个对新技术保持高度敏感的群体,并积极推动应用新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变革与创新。伴随着物联网科技革命推动的智能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学界与业界差不多从10年就开始前先后提出“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设想,探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会给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变革。伴随着5G网络的铺设,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图书馆服务,已经由设想逐步走向实践,有关智能时代“黑科技”带来图书馆新体验的报道频繁出现在2020年的主流媒体上。而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界的研究视角也不再局限于图书馆与新技术结合的讨论,更为深入地关注到数字新基建对图书馆的机遇、智慧图书馆政策要素和政策体系、智能时代图书馆的新业态与服务模式创新、图书馆“智治”与治理、智慧空间规划等,有关图书馆各项具体业务采用智能作业和创新方案的微观研究亦开始出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多次提到公共文化服务,并明确指出要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水平,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建设。由此可以预见,有关智能社会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研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一个热点领域,其研究应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提升民众对图书馆服务的获得感与满足感的保障,特别是如何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智慧,融合更加广泛。

(点评人:周旖,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戴艳清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立睿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李玉海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李卓卓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图书馆》编辑部

王   宁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图书和文化馆

吴澍时  《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杨   峰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   鑫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 李玉海,金喆,李佳会,李珏.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五大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2):17-26.

[2] 王世伟.论“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全程智能”发展的三重境界[J].图书馆建设,2020(06):35-46.

[3] 杨新涯,罗丽,杨斌,张友明.论“新基建”赋予图书馆的新机遇[J].图书馆论坛,2020,40(12):95-101.

[4] 唐燕,刘小榕,李健.智慧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数字人文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20(05):74-80.

[5] 王惠君,吴昊,潘咏怡,钱海钢,陈润好.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的研究 与应用[J/OL].图书馆论坛.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01217.0848.002.html.

学术会议:

1. 第十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上海图书馆,2020.10.14-16

2. 第十三届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2020.10.30

3. 第二届中国高校智慧图书馆(馆长)论坛,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20.11.26

热点七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发展


入选理由: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构想和道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为推动情报学更好的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安全发展战略和平安中国建设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转型和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在2020年,面向国家安全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方面的研究文献呈显著上升趋势,是各类情报学术会议的讨论热点,也被入选各类情报期刊2020年的选题指南。概括看,在2020年,这方面相关研究主要有:1.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及情报工作转型、发展与变革探讨,总体看,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正在朝大安全方向发展和过渡。2.安全(Safety & Security)情报学(包括国家安全情报学、公安情报学等)学科建设及安全情报工作研究,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二者的变革与发展。3.面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通用型情报学及情报工作理论方法,以及服务于各个具体领域(如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公安、应急、反恐等)的情报学及情报工作理论方法。4.随着新的安全风险和问题的出现和凸显,生物安全情报与金融安全情报等新领域受到了热烈关注和讨论。目前,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发展正在从传统的仅面向国家安全过渡至面向真正的大安全,从而形成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吻合的面向大安全的情报学学科理论和工作实践体系。

(王秉,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专家点评: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中国情报学人在突发事件、疫情防控、应急情报、反恐和舆情等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深入探索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路径,并已经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征程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中国情报学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伟大号召,将情报学发展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创新突破。这是对情报学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与实践路径的重大提升与重大完善,既延伸了情报学的研究范畴,体现出情报工作的价值所在,又凸显了新时代情报学人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面对深刻的国家安全形势变化,中国情报学未来应当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需求为靶向,从国家安全情报服务入手,强调科技、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统筹协同,明确学科定位与归属,探索与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科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通路径,以及图书情报、军事情报和公安情报等学科之间实质性融合,深入推进学科创新变革,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点评人:张海涛,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情报科学》编辑部)

青年学者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立足于国内外环境下国家安全工作和安全治理的行动指南。为了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国际新形势和我国在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需求,情报学界积极探索情报内涵、情报体系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以国家安全与发展为核心,面向国家安全新局面开创情报学的新发展,以期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情报保障。2020年情报学界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发展”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比较典型的研究内容包括:对中国特色总体国家安全观逻辑建构进行解读,发现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统筹国家安全各方面,以确保国土安全为核心利益,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并重,立足中国安全和世界安全等显著的中国特色;探讨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对情报方法研究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国家安全治理的常用情报方法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情报方法研究;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情报情报学的研究热点,阐述情报工作的地位、转型、学科建设和习题构建、服务路径和工具,提出重新定位情报服务国家总体的作用,将智库、开源情报、军民融合和大数据作为情报工作服务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路径和工具,面向国家战略决策并以任务聚焦为目标进行机构、领域和区域融合改革情报工作。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对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进行研究。总体来说,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情报学研究创新,丰富了情报学研究的内涵。但总体国家观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情报工作和情报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来仍需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研究新的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体系,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情报保障。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学发展”作为2020年图情档学科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体现了情报学界主动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守正创新,积极开创学科发展新局面。

(点评人:曹高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董   克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董   尹  合肥学院管理系

胡雅萍  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

王   秉  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谢晓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公安情报教研室

李白杨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文献链接:

[1]谭晓,李辉,胡锡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情报学热点主题研究[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2[2020-12-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00819.1438.004.html.

[2]张金海,马振超,朱旭东,丁姿.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J].情报杂志,2020,39(05):9-16+22.

[3]周毅.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的网络信息内容治理:进展、内涵与研究逻辑[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8):44-50.

[4]杨建林.“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对情报方法研究的影响[J].现代情报,2020,40(03):3-13+37.

[5]相丽玲,李彦如.“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7):18-23.

[6]苏新宁,杨国立.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J].情报学进展,2020,13(00):1-38.

[7]王秉.生物安全情报:一个安全情报学的重要新议题[J].情报杂志,2020,39(10):45-50+5.

[8]王秉.我国安全情报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12):163-171.

学术会议:

1.2020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中山大学,2020.12.5-8

热点八

新环境下的科技情报工作与事业


入选理由:

中美贸易战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生活秩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型信息技术与方法全面扫描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梳理行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关键技术、分析科技竞争态势格局,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与实时的决策支持,是科技情报工作的重点。


近一两年来,学者们围绕着科技情报地位、多源数据融合、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情报用户画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在数据源方面,有多项研究围绕论文正文、科技政策文本、实体管制清单等进行分析。在技术方法方面,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方法开始应用于情报分析与挖掘。在情报服务方面,从主题计算转向场景计算,通过对情报用户进行画像,从而主动地刻画与捕获情报用户需求,为情报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在情报的站位与作用方面,面向经济主战场,深度嵌入科技发展和社会治理,适当延伸情报链条,充分发挥“创新支撑,决策咨询,安全预警,信息保障”的作用。


“广、快、精、准”的情报工作方针在新的国际环境、社会需求与技术变革下有了新的内涵。情报学界围绕这些变化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既有提高行业站位、创新服务模式、转变研究范式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技术尽职调查、情报用户画像、情报平台构建等具体问题研究。这些“来源于实践、用之于实践”“解释学科现象、指导情报实践”的理论方法研究,必将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动能。

(化柏林,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专家点评:

科技情报工作本就是一种环境敏感性的工作。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起步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内部环境和东西方冷战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和冷战结束给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对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如何做好我们的科技情报工作,努力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国家应对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就是我国科技情报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我国情报学界最重要的研究课题。2020年,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地区的科技情报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积极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大数据和AI等技术环境的变化,既是极具重要价值的,也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希望今后还会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面世,特别是有关战略定位、发展方向、主要业务、服务对象、资源建设、产品和服务创新、与国内外同行对标比较、流程优化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各院所都会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点评人:赖茂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青年学者点评:

“耳目、尖兵、参谋”的核心功能和使命一直被誉为是本土情报学的特色标签,实际上这与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进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科技情报领域对这“六字真言”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和战略定位会有所不同。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科技情报作为科技规划、预测、决策等方向的“先行官”和“望远镜”,在“十四五”谋划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战略机遇,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成为2020年的关注热点。而从外部环境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格局的长远影响、贸易战的愈演愈烈、技术封锁与“卡脖子”技术难题等现象和问题的发生和存在,也都在呼唤着一个全新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格局。


这一年,科技情报领域的学人们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与事业的战略定位、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服务对象、重点工作、服务场景、安全观培育、智库转型、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探索。这一年,众多科技情报机构(部门)面对新环境新格局,把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运用数据驱动范式推动研究模式转型、参与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疫情防控情报支持服务、结合自身特点和新环境培育新业务,等等。当然,面对多元、复杂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情报工作与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如顶层部署与规划、机构协作机制、人才培养、智能服务能力、话语空间等,尚需要进一步探究与改进。未来已来,科技情报需要站在新时代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高度,践行使命,促进科技情报工作与事业的转型重塑与可持续发展。

(点评人:李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安   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张均胜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魏志鹏  《图书与情报》编辑部

文献链接:

[1]赖茂生.新时期新格局呼唤新战略——对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8).

[2]赖茂生.新时期 新使命 新定位——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建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7).

[3]吴晨生,赵芳.新时期科技情报工作的要点——关于科技情报服务对象和重点工作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7).

[4]吴晨生,刘如.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工作中的国家安全观培育路径研究[J].科技情报研究,2020,2(02).

[5]陈超.面向未来,全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十四五”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战略断想之一[J].竞争情报,2020(04).

[6]陈超.更新观念,科学把握新时代科技情报事业发展规律——“十四五”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战略断想之二[J].竞争情报,2020(05).

[7]陈超.提高站位,重塑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十四五”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战略断想之三[J].竞争情报,2020(06).

[8]陈峰.商业投资机构的技术尽职调查方法对科技情报工作的借鉴[J].情报杂志,2020,39(10).

[9]李白杨,李纲,王施运,陈汉梅.场景的延伸:从科技情报到科技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01).

[10]赵辉,化柏林,何鸿魏.科技情报用户画像标签生成与推荐[J].情报学报,2020,39(11).

学术会议:

1.2020年度“三北”地区科技情报(信息)院所长工作研讨扩大会议,北京,2020.10.16-17.

2.2020年知识服务与情报工程学术交流会,西宁,2020.10.28-31.

3.2020年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第十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广州,2020.12.5-8.

热点九

 面向数字记忆建构的档案开发与服务


入选理由:

依托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档案管理以及外延更大的信息管理、数据管理正实现对记忆建构的深度参与。在新一代文化记忆显现的同时,推进档案开发与服务从框架到要素、从内涵到形式、从方法到对象的系统升级。2020年,由冯惠玲教授的《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首次系统阐释数字记忆的演进脉络、理论内涵、实践特性、项目建设方法以及图档博机构融合数字记忆的职能拓展。同时,相关研究从方向层如数字人文、对象层如网络信息、方法层如档案著录、情境层如新冠疫情等维度深化探讨档案开发与服务同数字记忆建构的立体化对接。档案开发与服务作用于数字记忆的着力点、方向、空间、方法逐步明晰,为从文化记忆与档案的互动视角认识数字空间建构过程中的信息规律、机制、功能提供认知基础,对人类应对失忆风险与过度记忆形成参考策略。因而,这样一个综合信息管理、文化记忆、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的研究方向,为档案学者与专家呈现的是人文情怀与实践应用兼具、历史经典与前沿锐意均有的热点探索空间。

(周文泓,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家点评:

档案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思想由来已久,数字时代,社会记忆的媒介从物质载体转向数字形态,数字记忆应运而生。2020年,档案领域有关数字记忆建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升温,实践探索也有所进展,成为档案开发利用的一个新方向,一道新风景。档案领域的数字记忆建构与档案数字化转型相伴,是数字环境中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保存的一种目标和动力,是档案信息参与社会记忆建构,服务身份认同,推动档案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有关研究涉及数字记忆的概念和原理,数字记忆建构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平台,数字记忆建构中档案的特有价值,由此所带动的档案开发与服务方式创新等。利用档案建构数字记忆的实践案例为该领域研究带来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特色,城市记忆、古村落记忆、企业记忆、重大事件记忆、非遗记忆等,从多样到一般的提炼加大了研究的厚度。这一年重大疫情以及全民抗疫的不凡历程成为社会记忆建构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典型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大量专题研究和数字记忆建构实践,成为2020年留给人类历史的特殊文化记忆。

(点评人: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

青年学者点评:

当代记忆研究方兴未艾,本就呈现出多中心、跨学科、无定式的特征。数字记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数字技术,更加剧了记忆研究的复杂性。正因如此,数字记忆尚无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这恰恰给了我们从学科交叉的不同角度解读数字记忆、建构数字记忆的机会。将档案学科的研究对象——档案视作一枚硬币的话,一面是证据,一面是记忆。固有的记忆属性,使得档案学科的数字记忆研究具有学理和实践双层面的合理性和独特优势。根据国内外已有的依托档案资源开展的数字记忆项目实践,可以从档案学视角将数字记忆视作:在特定的主题领域,以档案资源的主动建设与深度开发为基础,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资源采集、加工、组织、开发利用和创意呈现,从而在数字世界中还原、再造和再现物质世界、心理世界中的社会记忆。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交叉点,数字记忆对档案领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而言,它有利于拓展档案学科版图,进入数字文化这一广阔领域,打破传统上“神秘、古板、保守、落后”的刻板档案印象,增添“鲜活、生动、开放、高科技”的魅力一面;从挑战而言,它意味着档案领域要协同其他资源单位打破资源独占、关门运作的旧模式,形成跨界联手的新格局。同时,也要与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信息技术以及图情学科等多领域专家展开跨学科合作。这是一条艰难之路,也是一条多姿多彩之路。

(点评人:马林青,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董晨雪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尚楷请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孙大东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肖   鹏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严春梅  《北京档案》杂志社  

余厚洪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

周文杰  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周文泓  西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献链接:

[1]冯惠玲.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03):4-16.

[2]周耀林,刘晗.数字记忆建构:缘起、理论与方法[J].山东社会科学,2020(08):50-59.

[3]丁华东,张燕.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创建的构想[J].档案学通讯,2020,(04):12-19.

[4]周文泓,代林序,杨梓钒,张玉洁,陈怡.基于数字记忆保存的网络信息存档实践进展研究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7):37-42+36.

[5]周林兴,林腾虹.记忆场、传统村落与我们的责任——档案部门参与村落记忆场保护的价值与策略[J].档案管理,2020,(03):39-41.

[6]李思艺.档案著录工具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0(02):4-8.

[7]赵雪芹,邓文慧.数字记忆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档案收集研究[J].北京档案,2020(10):7-11.

[8]龙家庆,聂云霞.数字记忆建构视域下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05):68-76.

[9]Tirosh, Noam, Schejter, Amit M. The regulation of archives and society’s memory: the case of Israel. Archiv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Recorded Information. 20(3):245-261

[10]Linqing Ma, Jihong Liang, Huiling Feng. The public approach to re-represent Chinese rural memory in cyberspace: a case study on Gaoqian village. DH2020 Virtual Conference. July 22-24

学术会议:

1.ADHO. DH2020 Virtual Conference. July 22-24, 2020.

2.上海图书馆. 2020数字人文年会. 上海,2020,10,19-21.

热点十

新修订《档案法》的解读与贯彻

入选理由:

2020年6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审议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突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优化了档案开放利用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档案馆的文化职能,为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此次修订是我国档案法制进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20年对该主题的探讨引起法学界、档案界等众多学者关注,围绕其研究主要聚焦于3个核心,新修订《档案法》特点及进步性,即时代性、人民性、开放性、创新性;新修订《档案法》局限性,包括司法认定、形式与内容、档案公布与开放授权、行政执法程序等;围绕档案安全、利用、信息化等方面解读新《档案法》的优越性。社会各界对该主题的广泛研讨为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但未来如何落实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如何理顺档案法与其他法的关系,如何实现突破其现有局限性等都是新常态法制化进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周林兴,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专家点评:

2020年6月20日,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为新时代档案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是档案工作走向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对国家档案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迈向新台阶。2020年,档案学界围绕新《档案法》的解读与贯彻展开了深入研究,产生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档案法》修改和新增内容的解读,重点包括档案开放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监督检查等;(2)对新《档案法》进步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分析;(3)新《档案法》对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些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创新了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法学的内容,而且为实践部门正确理解、深入贯彻新《档案法》提供了有力指导,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理论价值。可以预见,对新《档案法》的研究,将是“十四五”时期档案学界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接下来,档案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修订或制定《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其他档案法规,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如何界定档案所有权,明确国家管理的档案的范围;如何加快档案开放审核,保障公民档案利用权利;如何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加强档案监督检查;如何细化“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要求,保障电子档案的凭证效力;等等。档案学者仍然任重道远,尚需更加努力。

(点评人:徐拥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点评: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新修订的《档案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7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档案法治建设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国家档案局自2007年启动档案法修订工作,历经了十几年的调研、起草、论证、修改,档案法的修订始终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开放导向,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档案工作的政治定位,理顺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优化档案科学管理、安全管理和开放利用有关制度,完善档案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是一次全面的优化和升级,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新修订的《档案法》,如何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如何深入学习法律条文、深刻领会立法原意,如何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等等一系列问题,均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新修订《档案法》解读与落实的相关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对新修订《档案法》的意义和作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进步性等进行了多维的分析,尤其对新增章节、条款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实施中需要注意和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新修订《档案法》真正读通读懂、读精读深,充分发挥档案及档案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


未来,在新修订《档案法》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仍然很多,诸如通过学术研究推动配套法规制度立改废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起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完备的档案法规体系,为新修订《档案法》优越性的充分实现提供理论支持,为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等等。新修订的《档案法》为加强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行动指南,也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愿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勇担使命,为推动开启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贡献应有之力。

(点评人:李颖,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热点推荐者:

白文琳  南开大学商学院

陈   慧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常大伟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侯留博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任   越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刘   永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档案管理》杂志社

孙大东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   铮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谢诗艺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邢变变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徐拥军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闫   静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杨莹莹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张全海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文献链接:

[1]徐拥军.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特点[J].中国档案,2020(07):26-27

[2]傅荣校.档案利用权利的法律新保障——对新修订的《档案法》有关档案利用新规定的若干思考[J].中国档案,2020(10):24-25.

[3]钱毅.全面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助推社会数字转型——新修订《档案法》信息化条款述评[J].北京档案,2020(10):4-7.

[4]郑金月.为加快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提供法治保障——对新修订的《档案法》新增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定的若干思考[J].中国档案,2020(08):33-35.

[5]宫晓东.《档案法》修订局限性文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0(06):99-101.

[6]周林兴.《档案法》的效用困惑及完善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0(06):101-103.

[7]胡鸿杰.大道归一:档案法治研究进行时[J].档案管理,2020(04):5-8.

[8]嘎拉森.新《档案法》的进步性[J].档案学通讯,2020(06):107-108.

[9]丁海斌,康胜利,颜晗.谈《档案法》与《档案法实施办法》修订的几个问题[J].档案,2020(09):11-20.

[10]刘芸.“三个走向”是新修订档案法的重要思想灵魂[J].浙江档案,2020(08):8-9.

学术会议:

1.“新《档案法》研讨会”,《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0年8月15日

十大提名热点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图情档服务与创新

2.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图情档博融合发展

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学探究

4.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创新

5. 聚焦热点事件的图书馆价值再认识

6.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

7.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学术阐释

8. 档案社会化管理与服务

9. 大数据驱动下的档案数据治理

10. 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档案管理

新岁序开  同赴新程


2020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发布圆满结束,主编点评提名热点、期刊学术热点选题指南、热点相关综述以及研究展望文章等精彩内容还将陆续上演,欢迎关注图情档学界公众号,学界精彩享不停!


学科发展有你有我,大家参与共谋未来

感谢每一位热点推荐者

感谢每一位活动参与者

2021,我们再见!










图情档学界交流群公开招募了!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网公众号图情档学界高端学术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

请联系小编微信(ID:chonger675341),申请好友主题“姓名+单位+职务”。









图情档学界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