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吃竹笋不会胖?中科院一本正经地做了个实验…… | 一周资讯

鲸鱼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21-03-03



只要多吃竹笋就不会胖?你以为的酸奶其实都是糖?人工智能竟然也会连连出错?一周资讯第80期,马上为你揭晓答案!




作者 | 鲸鱼

来源 |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周提要

多吃竹笋不会胖?至少小鼠是这样…

酸奶其实并不酸?调查下来还真是…

人工智能也犯错?而且错得挺离谱…



 

多吃竹笋不会胖?

   至少小鼠是这样...   

01

 

DOI: 10.1016/j.jff.2018.09.016.I: 10.1038/s41366-018-0187-x.

Key Point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的研究小组证明,在高脂喂养的小鼠饮食中添加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或麻竹(D. latiforus)中提取的膳食纤维,能够使这些小鼠的体重接近于低脂喂养的小鼠,其脂肪量、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衡量胰岛素抵抗的HOMA-IR指数也与低脂喂养小鼠相近。

  

苏东坡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有竹子人会不会变得高雅可不一定,但“有竹”倒是真的有可能“令人瘦”!——最近一项由中科院下属研究小组主导的研究一本正经地在小鼠中做了个实验,探索竹笋纤维(bambooshoot fiber)对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小鼠的影响。

 

Fig 1.1 中科院大学及中科院下属研究组主持的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以4种不同的条件喂养小鼠,包括低脂饮食组(LF)、高脂饮食对照组(HFC)、高脂+版纳甜龙竹组(HFDH)、高脂+麻竹组(HFDL)。其中,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hamiltonii)主要在西双版纳地区被种植和消费,而麻竹(D. latiforus)则主要生长于我国南方,全国人民都能吃到。

 

Fig 1.2 研究涉及的版纳甜龙竹和麻竹

 

结果发现,4组小鼠在喂养13周后出现明显的差别。HFD组小鼠的体重和脂肪组织含量果然急剧上升,但在高脂食谱中添加了不同竹笋纤维的两组小鼠(HFDH/HFDL)的体重及脂肪含量均与LF组相近(p<0.001)。同时,小鼠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水平也与HFD组有显著差别。

 

Fig 1.3 添加竹笋纤维让小鼠“瘦”了下来

 

此外,竹笋纤维对于小鼠的糖代谢也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脂饮食中添加竹笋纤维能使小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与HFD组小鼠有显著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竹笋纤维还能使小鼠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与低脂组相近。

 

Fig 1.4 添加竹笋纤维改善小鼠胰岛素抵抗

 

随后,研究人员探索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结论认为,竹笋纤维能够使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更为敏感,并能激活PGC-1α。PGC-1α是一种转录激活因子,与机体的产热及糖代谢平衡有关,因此也与人类胰岛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看来吃竹子不仅能减肥啊!

 

Fig 1.5 滚滚天天吃竹子也不瘦是怎么回事!?

 

虽然动物试验的结论并不能直接应用到人类之中,但如果喜欢吃竹笋,不如放心大胆地吃起来吧!饿了,饿了,去菜场买竹笋了!

 

REF: 

Li X, Fu B, Guo J, et al. (2018). Bamboo shoot fiber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igh-fat diet-fed mice.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49, 510–517. Available online 22 September 2018. 

doi: 10.1016/j.jff.2018.09.016.

 



酸奶其实并不酸?

调查下来还真是...

02

 

DOI: 10.1136/bmjopen-2017-021387


Key Point

虽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酸奶对健康有益,但市场上的酸奶产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很大。绝大部分酸奶的含糖量都在10g/100g以上,糖分占据了总能量的45%以上,所有酸奶中仅有不到10%,儿童酸奶中更仅有2%符合低糖的标准。天然/希腊酸奶的含糖量显著更低。在选择酸奶时要注意其营养标签,小心猫腻,“酸”奶变“甜”奶。

 

酸奶是不少人喜欢喜欢的的食物,拌上水果来一杯,下午饿了来一杯,饭吃多了来一杯——不过,你吃的酸奶真的“酸”吗?最近,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超市中售卖的所谓“酸奶”,其实含糖量惊人,大多可以达到10g/100g以上,所谓的“酸奶”其实是“甜奶”!

 

Fig 2.1 研究发表在BMJ Open上

 

研究调查了英国市场上约900种酸奶,分为儿童酸奶、乳质替代制品、甜点酸奶、酸奶饮料、风味酸奶、水果酸奶、天然/希腊酸奶和有机酸奶共8大类。结果发现,在各种酸奶制品之间含糖量的差别很大,除了天然/希腊酸奶之外,其他各个品类酸奶的含糖量均远超“低糖”酸奶5g/100g的标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甜奶”。

 

Fig 2.2 除天然/希腊酸奶外,其他其实都是“甜奶”

 

其中,作为“甜品”的酸奶含糖量最高,中位含糖量达到了16.4g/100g,其中含糖量最高的达到了32.6g/100g。而儿童酸奶、风味酸奶、水果酸奶和有机酸奶的中位含糖量也不低,达到了10.8~13.1g/100g。这么多糖,怎么还敢自称酸奶?!

 

Fig 2.3 酸奶的其他营养成分

 

这次的调查也关注到了酸奶的脂肪、蛋白质和钙质的含量。结果发现,低脂酸奶的含糖量明显低于高脂酸奶,不过仍有55%的低脂酸奶的含糖量在10-20g/100g,轻轻松松就能让人摄入大量的糖,但人们却往往还自以为吃得很“健康”。日常一小杯酸奶的容量通常在100g左右,几口就能吃完,看似不多,但实际上能够为你提供超过100kcal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一天所需的5%。

 

Fig 2.4 酸奶中所含的能量

 

调查的结果还发现,能够符合“低糖”标准的酸奶很少。全部酸奶中仅有不到9%的含糖量低于5g/100g,而在儿童酸奶中更是仅有2%能够称为“低糖”。虽然此次调查的是英国的超市,但仔细看看身边超市里的酸奶,结果似乎也差不多……

 

许多人会注意不要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果汁以防止糖分过量摄入,但面对酸奶“酸”的假象,往往就会放松警惕,低估酸奶带来的热量,一不小心就中招——下次买酸奶之前,可得好好读读营养标签了!


REF: 

Moore JB, Horti A, Fielding BA. (2018). Evaluation of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yogurt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yogurt products in the major UK supermarkets. BMJ Open, 8(8), e021387. First published September 18, 2018. 

doi:10.1136/bmjopen-2017-021387.



 

人工智能也犯错?

而且错得挺离谱...

03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2665; 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2658.


Key Point

人工智能(AI)是近来的最热门话题之一,来自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探索了AI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效果。结果发现,包含193名患者(386张图像)的诊断性研究中,AI系统判断17名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转诊,但实际上仅有2人需要转诊,阳性预测值仅为12%,说明AI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最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最近一期的Nature Medicine上就发表了两篇AI用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和神经科急诊分诊的研究,前几日在线发表的AI阅读病理切片找肺癌基因突变的研究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JAMA Network Open也不甘人后,8月才发表了一篇AI通过卫星地图预测肥胖率的文章,让人啧啧称奇,9月又上线了一篇AI诊断DR的研究——不过,这次AI的表现似乎不够令人满意……

 

Fig 3.1 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JAMA Network Open

 

虽然有Nature Medicine的文章打前哨战,显示出AI在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的不凡能力,但此次AI在真实世界中的试水,却似乎不那么顺利。这项来自于澳大利亚的研究,纳入了193名糖尿病患者并拍摄了386张他们眼底的照片,平均年龄为55岁,48%为女性。AI以及眼科医生根据这些眼底照片来判断患者DR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转诊。

 

Fig 3.2 AI与眼科医生的诊断比较

 

在193名患者中,有183名没有视网膜病变、8名有轻度非增殖性DR、2名有临床显著的DR且需要转诊,分别患有中度以及重度非增殖性DR。不过,AI却判断17名患者的DR严重程度需要转诊,其中包括了2名的确需要转诊的患者,但误诊了15名患者,其中包括8名轻度轻度非增殖性DR患者以及7名没有DR的患者。

 

Fig 3.3 AI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欠佳

 

AI判断糖尿病患者有无DR、是否需要转诊的特异性为92%(87%~96%),阴性预测值为100%,但阳性预测值仅为12%(8%~18%)。换句话说,AI说你不需要去看眼科,那你肯定不用去看;但AI说你需要看眼科,你还是有很大可能不需要去看……


不过,这一结果并不代表AI“失败”了。研究人员认为,AI之所以在真实世界中表现欠佳,可能与图像质量不佳有关,比如拍照时镜头太脏或反光。

 

Fig 3.4 华盛顿大学的Elaine O. Nsoesie助理副教授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Elaine O. Nsoesie在随文刊发的评论指出: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AI能够找出所有需要转诊的患者,这有助于改善初级医疗机构中对于DR的筛查;但其假阳性率很高,这说明AI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评估。在大多数深度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精心挑选的数据,但真实世界的情况并非如此。


虽然高质量的图像能够使AI在训练时获得很好的结果,但真实世界中充斥着低质量的图像,在这种情况下AI的表现就不那么好了——AI作为一种工具很有潜力,但过早投入应用可能会对医疗系统或患者带来压力,也有可能由于误诊带来不必要的死亡。


Related Article

黑科技!从卫星地图上居然能看出肥胖率?吓得我要搬家了!

https://mp.weixin.qq.com/s/WLPIe6rlg94Ng0QUVQeCFw


REF: 

[1] Kanagasingam Y, Xiao D, Vignarajan J, et al. (2018). Evalu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Grading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Primary Care. JAMA Network Open. 2018;1(5):e18266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8,2018.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2665.

[2] Nsoesie EO. (2018). Evalu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Settings. JAMA Network Open. 2018;1(5):e182658. Published onlineSeptember 28, 2018.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2658.

[3] Marcia Frellick. In-Clinic Hurdles for AI-Based Diabetic Retinopathy Detection.Medscape. September 28,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02716 Last assessed on 2018-9-30.

 



 


本周值得关注的文章汇总,附原文阅读链接:

[1] Nat Commun:通过遗传和生理分析发现人类糖尿病风险基因的功能

Key point:研究2型糖尿病风险基因的功能能够加深我们对其遗传学基础的理解。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将果蝇的遗传学和生理学与人类已到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果蝇以及人类胰岛种呀扭人类2型糖尿病风险基因的同源物,增强了我们发现细胞特异性2型糖尿病风险基因的能力。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249-3

 

[2] Cell Metabolism:高膳食脂肪摄入期间保持胰岛素作用的机制

Key point:摄入富含饱和/多不饱和脂肪膳食的的男性和小鼠中胰岛素敏感性得到维持;随着高脂肪摄入,肝产生葡萄糖和从头脂肪合成减少,空腹胰岛素和三酰甘油水平降低,血浆蛋白质组转向支持免疫支持的方向。研究显示摄入富含脂肪的饮食能引起广泛的代谢适应,从而妥善处理膳食脂肪而没有代谢并发症。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18)30565-5#secsectitle0010

 

临床研究

[3] Scientific Reports:吃饭太快和中国孩子的腹型肥胖正相关

Key point:吃得快和更多的能量摄入有关,最近一项涉及5万多名中国7-17岁青少年的调查显示,随着进食速度的加快,青少年的肥胖、腹型肥胖、腰围-身高比≥0.5的比例均逐渐上升。随着进食速度的增加,水果、肉/肉制品、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和快餐的摄入增加。这可能是预防青少年肥胖的一个可干预的因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32498-9

 

[4] Thyroid:对复发的恐惧和对生活的负面看法会影响DTC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Key point:分化型甲状腺(DTC)的预后良好,但仍有复发风险,需要终生随访。因此,有一些患者对于复发会有挥之不去的担忧,甚至对生活都失去了信心。最近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显示,在DTC治疗后的患者中有75%担心复发,23%对生活有负面看法,而这些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明显降低,需要额外的关注与安慰。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thy.2018.0388

 

[5] BMJ:超重人群接受低能量膳食替代治疗能够更有效地减肥

Key point:超重人群接受总计6个月的行为支持以及持续8周的每天810千卡的低能量膳食替代治疗(TDR)能够比常规的做法更有效地减轻体重,12个月时体重降低更明显(-10.7kg vs -3.1 kg),体重减轻超过10% 的比例在TDR足更多(45% vs 15%)。同时,这一干预可以被耐受。

https://www.bmj.com/content/362/bmj.k3760

 

[6] Lancet Diabetes & Endo:LeucoPatch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的愈合

Key point:LeucoPatch是使用糖尿病患者自体的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支撑的敷贴,临床试验表明糖尿病患者使用这一治疗比标准疗法能更快(p =0.0246)、更多(OR 1.58; p = 0.0235)地促进其足部溃疡的愈合。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18)30240-7/fulltex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18)30262-6/fulltext

 

[7] JCEM:硒摄入与甲亢的风险和发展

Key point:中国陕西省的横断面调查显示,饮食中硒元素的摄入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比较复杂。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硒元素的摄入情况如何,甲亢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硒元素的缺乏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男性中更是如此。

https://academic.oup.com/jcem/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210/jc.2018-01713/5107299?redirectedFrom=fulltext

 

[8] Diabetes Care: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风险评估的基因工具

Key point:研究评估了包括160个冠脉疾病()CAD基因204个突变的加权遗传风险评分(GRS)心血管事件(包括致命性CAD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在一般人群中发现的CAD基因也2型糖尿病中的CAD相关,能有效预测患者未来的心血管事件。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8/09/05/dc18-0709

 

[9] Obesity:身体成分与血压和高血压的关系

Key point:基于3000多名中国18-80岁参与者的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包括体脂和脂肪分布等潜在混杂因素后,不同的总骨骼肌(TSM)指数、手臂的瘦体重(LBM)指数与中国成年人血压升高、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呈正相关。这一研究肥胖与血压的关系明确之后,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话题。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oby.22291

 

综述、指南与共识

[10] Diabetologia:《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学50年:现状和进展》

Key point: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但由于我们很少在发病后研究胰腺,因此对其病理上的理解并无很大进展。综述概述了胰岛病理学的现状,并指出了一下目前尚存疑虑的领域,如胰岛炎、影响免疫细胞进入β细胞的因素、影响β细胞的丢失的因素等,最后强调了在发病后研究胰岛本身的重要性。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5-018-4731-y

 

[11]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内皮细胞-肥胖和相关代谢紊乱中的新参与者》

Key point:内皮细胞是代谢健康守门人,其功能障碍在肥胖发病的早期发生。综述中梳理了支持内皮细胞在全身代谢失调中作用的证据并总结了目前的观点。同时,整合了当前研究的病理生理学框架并讨论了针对血管生成的潜在治疗策略,以帮助抵抗肥胖。

https://www.cell.com/trends/endocrinology-metabolism/fulltext/S1043-2760(18)30164-4

 

[12] Cell Metabolism:《组织代谢的新兴影像学技术》

Key point:影像学可以用于观察生物化学和生理过程,发现组织功能和疾病中的代谢改变。综述阐述了代谢成像的进展,并将重点放在MRI、超极化磁共振和磁共振波谱、光声成像等的非电离辐射方法上,还简要讨论了核和光学成像方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作用。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18)30569-2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jinyuling@yxj.org.cn

请注明:【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来稿以word文档形式,其他不予考虑

小编微信:miaomiaodebaijiaxifu

99%的读者都看了↓↓↓(点击文字或图片均可直接查看)

想要心脏好?牢记护心ABC法则!|世界心脏日

老年甲状腺功能异常:Lancet子刊手把手教授诊治攻略!

内分泌科最常见的6种实验室检查,你了解多少?

 

看了这么多新鲜事,您对哪个最感兴趣?最希望获得哪方面讯息?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点赞的都瘦10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