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ISU致远┆黔南掬“水”——水族活态遗产调研纪实

西方语系 青春上外
2024-09-03

2024年7月中旬,上海外国语大学2024年“致远计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西方语系“水族活态遗产保护传习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实践团前往贵州省贵阳市、都匀市、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共19处非遗保护、传承、传习基地与民族文化展示、教育基地,调研水族活态遗产、了解区域民族发展政策,并发挥专业优势与个人特长制作多语种宣传片、开展文化产品设计,助力水族活态遗产和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彰显了“非遗养性、非遗育人、非遗凝心”的实践意义。


字的传承


“退休之前,我在学校做老师,当时我会教学生识读一些简单的水书文字。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保护只是基础,更要教育我们的后代认识水族的文字,会读、会写,让水书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水族婚俗非遗项目州级传承人韦宗远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都水族自治县文联副主席潘洪诚


韦宗远向团队成员展示清朝光绪年间水书抄本

潘洪诚介绍水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渊源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水书细节


水族文字(水书)最早约可追溯至夏朝文明,与古华夏文明同一根基、同一母体,是水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在榔木水寨,团队成员与都匀市水家学会副会长、水族婚俗非遗项目州级传承人韦宗远先生进行对话。他非常重视后辈子孙对水书的学习与传承,指出“要让水书活起来,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水书文化,它才不会消失”,为此,他还将水书与蜡染相结合,在重大节日上展出,并与书法结合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在三都非遗文化体验中心,潘洪诚先生为团队介绍了水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渊源,“水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难能可贵的正是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所以我们更要保护好、传承好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水族文字同汉字一样,都是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2006年,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由国家档案局推荐申报的《中国贵州省水书文献》文献遗产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目前水家协会正在为2025年申报世界遗产名录而努力。

美的邂逅

“我的作品剪的是我们水族人日常生活场景,水族人民热爱劳动,喜欢唱歌跳舞,还会骑马赛马。创作就源自生活,平凡的生活通过传统技艺拥有了非凡的美。”

——水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韦帮粉

 

“成品马尾绣立体感很强,活灵活现。在传承我们民族非遗的过程中,我尝试创新,融入平针绣和打籽绣,开发更多的产品,我觉得这对我来说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都县凤之羽民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绣娘杨妹

 

每一幅豆浆染的作品都独一无二,同样的蝴蝶雕版,不同人染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这正是豆浆染的魅力所在。再结合扎染,各具神态。我们两手在蓝靛染缸中的提拉,创造了渐变的美感。”

——水族豆浆染技艺县级传承人石锦彪


杨妹向团队教授马尾绣技艺

石锦彪向团队教授水族豆浆染技艺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非遗细节


水族剪纸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剪刀一张纸,韦老师凭借自己的积累与观察,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剪纸中歌颂生活。

水族马尾绣是以马尾为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于2006年获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刺绣体验过程中,团队成员深深地感受到绣制的不易,更觉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任重道远。团队和杨老师达成合作,计划将马尾绣带入我校下学期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译与传播”通识教育选修课堂,为非遗传承注入新一代的青春活力。

水族豆浆印染运用了黄豆粉和生石灰,相传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石锦彪老师介绍说:“豆浆染是我们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以黄豆为原料降低了成本,相较于蜡染,其制作难度也缩小很多。”水族人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转化传统技艺,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业的振兴


“我的厂子里有五百个贵州省留守妇女在做马尾绣,做蜡染和其它的工艺也有一部分人是留守妇女,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到她们。”

                 —— 豆染技艺传承人、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婷婷

 

“我把工作一步步地做下去,领着绣娘们往前走,绣娘们也积极发展传承,也有越来越多的绣娘愿意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水族马尾绣省级传承人、贵州省民族刺绣工艺大师韦应丽

 

我是愿意让我的小孩学这个的,学习和刺绣并不冲突,这个也是家族的一种传承,小孩对马尾绣也非常感兴趣,非常喜欢。”

——“最美贵州绣娘”覃毅柔

 

“这个非遗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少数民族的技艺不能失传,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有些人就会觉得,他们的非遗不能传外,我不是那样想的,不能传外还能传承吗?我有很多徒弟都是大学生,我很乐意把这项技艺教给他们,传给年轻一代。”

                                 ——苗族蜡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群


张婷婷向团队介绍创业经历

韦应丽像团队介绍绣娘培训工作

覃毅柔向团队展示绣片制作

李群向团队成员讲述非遗传承理念


贵州的大山之间蕴藏着太多灿烂的非遗瑰宝,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既给了非遗留存千年的庇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走出去。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带动下,一代代非遗传人扎根土地,坚守初心,努力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后辈,关心妇女老人生活状况,结合非遗技艺创造就业机遇

在走访非遗传承人和工匠技师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语间都流露出对所从事工作的深切喜爱与自豪,也让团队成员真实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代代相传的技艺可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生力量,而同学们也迫切渴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非遗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心的体会


“山水如画的黔南州,淳朴善良的少数民族,灿烂多样的非遗文化,每一位非遗传人都是一座文化活宝库,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才促成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所学所得将非遗文化更好地推向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灿烂辉煌的非遗文化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

——团队负责人、西方语系 高子佳

 

“弘扬非遗文化,彰显传统之美。我们要身体力行,以新时代青年的方式,为非遗传承事业注入新鲜活力,让世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西方语系 李善真

 

“此次调研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水族人民的淳朴与热情。在青山绿水间,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坚守。和传人的每一次深入交流,都让我对水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传承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团队成员、西方语系 潘玥彤

 

“过去10天,我亲眼目睹了水族人民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缝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中。作为新时代的外语人,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所学,主动宣传,让这些在华夏西南一隅的璀璨文化瑰宝走到更多人面前。”

——团队成员、西方语系 刘臻洋

 

“在这次非遗之旅中,我深刻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多样。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团队成员、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章苏欣


李善真同学为瑞士友人做马尾绣技艺口译

向左滑动查看团队成员体验非遗

潘玥彤同学制作宣传视频

高子佳同学完成的马尾绣绣品

团队与三都县非遗中心副研究员潘瑶协作翻译《三都水族非遗名录图典》


SELAS创实丨“茶•宴•壶”:紫砂之都的非遗“记译”

SISU创实┆相遇丝路——我校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参与松江布与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联展活动

SISU创实┆10天1600公里产出16万字,这支团队寒假这样做实践!

SISU YOUTH / THE END

来源 | 西方语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春上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