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囊妙计!由供给侧改革带来全域旅游的新突破!

2017-11-08 王岩、柴晓戈 小镇智汇

此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被再次提及,并特别强调了“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以应对“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运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手段,顺势瞄准“新时代”游客的“需求”,完成自身迈向“全域旅游”的转型跨越,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是旅游业界所应面对的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不断思考的话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年底一经提出,就受到各行业广泛关注。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月,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时任副总理汪洋强调,要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紧接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也即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就在2017年初的全国两会上,“全域旅游”一词也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根据“全域旅游”的概念来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各方面密切联系的整体。它不是把目标简单停留在旅游数字增长上,而是着眼于旅游行业的内在质量全面提升,进而带动国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通过一个地区“全域旅游”的推动,实现地方各个领域变革优化,可以说,全域旅游应该成为地方全方位实现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

可以说“全域旅游”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效抓手,是“供给侧改革”在旅游业领域里重要的着力点。从旅游行业的自身来说,“全域旅游”理念契合了当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旅游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点,是对旅游业今后发展方向的重要引导。

那么根据“全域旅游”的要求,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着眼点在哪里以及该如何推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旅游产品与业态的供给侧改革

1、迎合旅游市场变化趋势,构建出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与深度化的旅游产品。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已经开始有许多旅游者,正在转变思路,开始尝试的新的玩法。尤其是好奇心较强,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80后、90后们,他们越发喜欢亲近旅游地社区,强调对目的地生活的综合体验,将自身的消费过程融入其整个体验当中。而旅游工作也应更加回归贴近旅游者需求的本质。一是从“资源依赖”的思维中跳出来,互联网背景下的呼唤量身订制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对游客消费行为认真的观察与互动反馈,重新评估地方各类资源价值,挖掘出地方对于游客来说真正特有的点,打破封闭化的旅游产品创新模式,让游客为旅游产品附能,实现旅游产品创新的真正闭环与迭代升级,同时形成对游客持续的黏贴性。二是注重人性化需求,在旅游供给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提升服务内涵,提高人们旅游生活的满意度。如把传统的导游培养转化为休闲顾问与度假生活管家,为旅游者提供更具个性、更加贴心的服务。三是提高旅游产品供给的科技水平,扩大旅游业内部应用互联网、高科技的规模和深度,深化旅游体验。通过数字手段组合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的服务供给,有效供给贴近需求侧、客户端,进而引导、创造和拉动新消费。

2、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

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业态。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业态创新与业态组合模式。推进旅游风情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研学旅游基地、工业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自驾车营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建设创新。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生态田园、特色民宿、古村民俗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积极探索换房旅游、分时度假、军事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扩大推动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将旧城更新、城市改造、棕地治理、移民搬迁、乡村整治、交通水利建设、农田整理、公共设施完善等工作有效纳入到全域旅游空间载体的打造环节之中。

3、鼓励市场主体突破产业边界,加快产业跨界融合。

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各项要素,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尤为关键。对传统旅游进行升级及改造,将旅游的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实施“旅游+”战略与“互联网+”战略,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在文化、教育、体育、医药、会展、科技、交通、农业、环保等相关领域,通过支持引导相关主体的投资与创新,直接实现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整合。拓展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促使了崭新商业模式的萌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

4、倡导“宾主相宜,主客共享”构建新的生活方式。

淡化与旅游者的主客边界,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旅游的中心是游客,而在全域范围内,休闲的中心则更要考虑到本地居民的综合需求,尤其是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新时代”语境下,这一思路应更加凸显。同时,在“主客共享”的环境中,旅游景观全域化也构成了本地居民精神文化与日常生活对旅游者的展示窗口,构成了二者交互的界面。

(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1、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

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旅游交通网、智慧旅游网、公共服务体系网三网合一,构建全域覆盖、全面发展、具有目的地结构体系的全域旅游服务架构。此外,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设施与城市设施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应把旅游要素与旅游产业特征有效的体现在城市结构。使旅游产业有效借力于城市与乡镇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发展自身体系结构,实现城旅融合发展的架构。要借力于政府支持下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导入旅游商业化服务要素的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目的地的全域发展局面。

2、创新旅游营销服务的供给

创新旅游营销的形式与手段,整合力量建立地方营销平台,以数据推进精准营销。直指消费者的“痛点”和“痒点”,针对不同需求特征实行分众营销,促进有效供给增加,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产品、售后与营销的整合,加快特色提炼。通过公益营销,推动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的的市场转化,打通旅游产品与地方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体现产品地方品牌内涵与传播属性,综合创建区域品牌。

3、完善旅游相关标准的供给

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完善,建立信用等级制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制定针对如研学旅行、邮轮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行业标准和体系建设。引导旅游企业以标准化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4、强化旅游人才服务的供给

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逐步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协调、企业院校参与,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旅游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专业层次提升和新老专业结构调整,增设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需要的新专业。鼓励涉旅企业服务人员一专多能,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实用技能,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启动实施旅游业培训工程,不断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都有优秀人才的支撑。

(三)旅游配套政策与制度的供给侧改革

1、针对旅游市场消费的配政策与制度

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现错峰休假,探索“2.5天休假”模式,为度假旅游提供可靠保障。推进财政、税收、海关几个部门的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为国内购物旅游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通过交通部门路桥收费等相关政策的改革,释放人民群众对于自驾车、房车旅游的需求。通过异地医疗报销、保险制度的改革,减少老年人旅游的后顾之忧。

2、针对旅游投资主体配套政策与制度

a  满足旅游发展行政审批制度。

加强前置服务,增强旅游投资科学性和合理性,指导和督促民旅游资主体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和环保、用地、节能以及质量、安全等规定。整合简化旅游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剔除跨领域跨区域项目投资的制度短板,如水利与交通旅游领域等。

b  满足旅游发展的土地政策。

随着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兴起,新的用地政策需求旺盛。完善国土部门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逐渐成为新的课题。这里主要包括: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满足城市休闲业态布局的商业用地制度;满足旅游城市旅游设施配置要求的公共设施供地政策等。要统筹考虑旅游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用地指标。

c  旅游投融资政策。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通过针对的政策指引,鼓励各类企业与民营资本以跨界整合与多元合作的方式积极投资旅游产业,促进因地制宜地对地方存量资产进行盘活与消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让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关键点。

(四)旅游体制机制的供给侧改革

1、旅游规划体制

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要落实好国家支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创新旅游规划,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区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2、旅游管理体制

统筹形成匹配全域旅游综合发展的领导体制,推进形成地方主要领导关注旅游业,亲自挂帅,各部门有机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创新全域旅游综合管理的协调机制,构建适应旅游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协调架构,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改革符合全域旅游综合运转需要的执法机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综合监管主体责任清单。鼓励地方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

3、旅游发展评价机制

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念,加强旅游综合效益评估。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创新设置旅游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让中国感知旅游小镇的脚步           让世界倾听旅游小镇的声音

特色小镇研究院

微信号 : lyxcz2017

张欣:13720055753

王岩:1851383510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