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诉说趣闻
4
/etc/shells
5
@纽约时间
6
search
7
http:bxss.me/
8
http:bxss.me/\
9
file:///etc/passwd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诉说趣闻
4
/etc/shells
5
@纽约时间
6
search
7
http:bxss.me/
8
http:bxss.me/\
9
file:///etc/passwd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上海三甲主任质疑集采药质量引热议
全球消费遇冷!法国原瓶进口AOP红酒,只卖几十块!赠电动开瓶器!
年底甩货,超强清仓!华熙生物胶原贵妇精华,99元抢3盒!
清仓捡漏!品质控福利,100支纯棉四件套3折抢!丝绸般质感,享受“五星级睡眠”。
49 元买一赠一!贵妇眼霜同款成分保湿,淡化黑眼圈、眼纹.....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在AI进化中温柔消失的工种
商业江湖
2023-08-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立方知造局
Author 卢或者
它们以一种温柔且美好的方式消逝,成为科技解放人类的代表,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作者 | 卢或者
编辑 | 唐晓园
正文共:54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备受瞩目,但旧事物的消失则经常悄无声息。
1844年,世界上第一封电报发布时引发了全球性轰动,连带着那句测验用的圣经诗句“上帝行了何等的大事”都成为载入史册的言论。
但到了2006年2月6日美国西部联盟公司宣布停止电报业务时却没掀起任何浪花,他们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对手平台上公布了这一消息,但足足等到一个星期后才引起媒体的注意。
在“科技爆炸”的现在,类似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但和汽车取代了马车、洗衣机取代了洗衣工不同,
今天科技的发展并不是让熟悉的工种消亡,而是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让部分职业升级为更新潮的工种或者更轻松的营生
——物流机器人正在替代搬运工人、云计算则将一部分田间劳作的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
对个体而言,他们随着技术的更迭进入更精彩的人生。而对于中国,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这些技术带来的改变正在给我们的制造业升级、供给侧改革等宏大篇章提供鲜活的注脚。
立方知造局
试图记录这样一个过程,来印证科技给生活和制造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些工种逐渐消逝,但它代表了一种进步——它们以一种温柔静默的方式变迁,成为科技解放人类的代表。
消失的搬运工和新生的项目工程师
李子钦的职业生涯在两年里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9年他还是一名兼职搬运工——为仓储机构搬运货物;
2021年他已经成为物流机器人公司的项目工程师——为物流机器人进行软硬件调试及运维。
“我觉得更有前途了,物流机器人非常重要,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
2013年,19岁的李子钦中专毕业后进入无锡电子厂上班,随后辗转于电子厂、数控机械厂工作,工作之余他也做一些“日结工资”的短工。
“逛街的时候有很多中介门口会贴那种临时工、日结工的广告,我就应招去赚一些零花钱。”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搬运场景 图源:摄图网
这些年,大部分仓储公司的搬运工都采用这种外包的形式招募,尤其是在“双11、618”等促销季,各大电商平台的仓储部门都会从中介机构招募像李子钦这样的短工来应对海量物流带来的压力。
李子钦曾为大型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物流巨头的仓储做过货物搬运的工作:
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晚上8点开工,早上8点收工;
物流车辆白天运输,一般晚上才能赶到仓库装卸货。这期间,李子钦需要拖着“地牛”——一种利用液压千斤顶来进行升降的小型运输工具,载着托盘往返于卸货区和仓储区域之间进行货品搬运。
“仓库内会按照货品不同而分割不同的区域,比如日用品、电器、临时百货等都有各自的区域,我们就要按照这种区域将不同的货物从卸货区拉到这存放。”
一天工作12小时,李子钦要走3-4万步。“一晚下来,腿脚酸疼。”
这种短期搬运工的薪资也分“淡旺季”,淡季17-20元/小时,旺季40-50元/小时。淡旺季的搬运工人数也不一样,淡季仓库可能只需要十几个人,而在大促季一个仓库可能会招聘数百名搬运工连夜工作。
“搬运工大部分是20-45岁的男人。”李子钦说。“没有女人做这份工作,太辛苦了。”
职业生涯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彼时李子钦在菜鸟网络的无锡仓库做搬运工,偶然接触到“AGV小车”,他对这个无人驾驶的机器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AGV全称为Automated Guided Vehicle,俗称“无人搬运车”。
卡通机器人 图源:unsplash
AGV机器人 图源:郝胜智能提供
这种无人驾驶并且具有自动导航功能的搬运设备,可以按照系统指示在不需要人工引航的情况下沿预定的路线自动行驶,将货物或物料自动从起始点运送到目的地。
菜鸟网络无锡仓库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机器人智能仓库,当时这里有800多台物流机器人在替代工人进行货物的搬运拣选工作,高峰期时超过一千台。
菜鸟网络亚洲首个“千台级”机器人仓库 图源:受访者提供
李子钦和工友们在一楼人工搬运货物,这些“AGV小车”就在二楼拣选商品。
“我当时就想去二楼工作,一方面是更轻松,另一方面也觉得这是一种新鲜事物,比较好奇”。
2019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李子钦进入了菜鸟仓的二楼工作成为一名物流机器人的运营者。他需要在中控系统上监测机器人的运营情况,一旦出现错误警告就操作清除或者人工到场干涉恢复。
菜鸟无锡仓二楼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两个运维人员,这6名工程师维护着现场800多台机器人的正常运转,而这些机器人拖动着数以千计的货架来回拣选。
李子钦比以前轻松——工作时间变成每天10小时,期间如果没有A级故障报警,他可以一直在办公区内监控,而即便有A级报警,他几分钟之内就能解决,工资却比以前每天忙12小时还多出30%左右。
2019年正是物流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AGV,但当时主要应用在邮政系统,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之后,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快递业务的增长,同时对物流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这直接推动了AGV产业的崛起。
2012年,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斥资7.75亿美元收购AGV公司Kiva Systems,成为电商产业助推AGV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电商产业极为发达的中国也不会缺乏AGV的身影,2015年前后,类Kiva的仓储机器人在国内落地,市场从业者攀升至近60家。
位于上海的3PL仓库内,快仓机器人正基于AI算法协作完成存取和搬运
乘着中国电商崛起的东风,一大批身怀技术的创业者在AGV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到2020年中国AGV市场从10多亿攀升到70多亿,相关制造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家。
一个蓝海。相关数据显示从国际范围内计算全行业智能物流机器人的整体渗透率仅为1%左右,未来可期的市场规模保守计算将高于5000亿元。
当前以出货量计算,国内物流机器人的头部公司有海康威视、极智嘉、新松、快仓等公司,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商业力量不断杀入这一赛道,例如物联网公司旷视科技,电商巨头京东,物流企业顺丰等都在该产业落子布局。
快仓为鸿星尔克提供的智能物流机器人
菜鸟无锡仓的AGV来自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是其产品大规模应用的一年,当年他们和菜鸟、邮政、迪拜第三方物流公司IQ、国药、唯品会等开展合作,落地一大批机器人智能仓项目。
快仓在官网上如此介绍自己的愿景——“四面墙内智能驾驶,让人类不再搬运。”
和李子钦一样,更多的搬运工人被这种智能机器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型为附加值更高的工种。
快仓某大区项目交付负责人周鼎(化名)介绍说,在菜鸟仓库这样的仓储现场,快仓产品主要的业务场景是“货物拣选”,此前电商平台接到订单后都是人工拿着订单、扫码枪拉着推车按图索骥地去拣货,在巨大的仓库中,这些人工选货员一天也要走数万步。
遇到双十一、618这样的消费节,拣货员可能要在仓库内来回奔跑着拣货。而现在物流机器人改变了这种拣货模式。
“以前的模式是人找货,现在的模式是货到人”周鼎说这叫“货到人拣选”系统。
“今天的拣货员已经不需要满仓库地走动拣货,他只需要站在工作站,机器人会将目标货架搬过来给他拣选,拣选完后机器人会将货架再搬回指定位置。”
这套系统在某些场景高峰时一个工作站一小时可以拣选500行商品,平均约为300行。
“行”
是电商行业的一个专用术语,
人工拣选的速度约为80行/小时/人,也就是说,机器人的拣选人效约为人工的3-7倍,
不同业务类型效率也有差异。
“换算下来,用这套系统可以节约5-7成的人工成本。”周鼎说。
从某种角度看,李子钦就是“节约下来的搬运工的代表”。
2021年,他在做了两年物流机器人运营后,转身成为了一名项目交付工程师。
入职4个月,他开始系统学习物流机器人的软硬件部署,服务器的部署、机器人的网络配置、IP设定等。李子钦入职以来已经跑了4个项目,从盐城、济南一路转到宁波、合肥。
他觉得学到很多新知识,认识了新朋友。最重要的,
薪资翻了倍。
今天物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早已从电商、流通场景拓展到制造场景。产品也从最初的潜伏式拓展到料箱式、叉车式、复合式等多个系列的产品。
“制造业用到物流机器人的环节更多,他们的市场潜力比仓储物流还要大。”周鼎说快仓将今天的客户分为
电商、流通和制造等三大场景,现在制造场景客户的比例正在逐步地超越电商场景。
“中国的电商平台是有限的,有限到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名单来,而制造业的名单我们是列不出来的。”
物流机器人的下一站是去“解放”制造业的蓝领。
“蓝领危机”下的技术更迭
从近几年的用工数据看,并不是机器人在取代蓝领工人的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是蓝领工人数量的下滑推助了机器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快速“接班”。
或许也可以理解为,
一些工种的消失并不完全是技术升级的结果,而是人类择业的主动选择
——年轻人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意愿似乎正在下降。
今年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增速是负1.8%。
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27.3%,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18.3%,第二产业保持了整体下滑0.5百分点的态势。
与此对应的是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上升了0.5个百分点。相比起制造业,打工人似乎更愿意从事服务行业,并且这个意愿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增强。
另一个数据是年龄。上述报告显示,我国30岁以下的务工群体只占22.7%,40岁以上的务工群体占到了50.6%。
也就是说,今天在制造行业有一半的从业者年龄
超过40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代60后、70后退休之后,中国制造业甚至是整个和体力劳动相关的行业都可能面临缺人的尴尬。
人社部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最短缺的100个职业排行榜”显示,2020年国内“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在短缺程度加大的34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直接相关。
像上述用物流机器人缓解搬运工的压力一样,另一些科技公司也正在尝试用数字技术缓解工人的生产压力。
位于重庆城外的三峰百果园发电厂 图源:受访者提供
在重庆城区西南方40多公里处,有一个名为三峰百果园的发电厂,这里用焚烧垃圾的方式发电。
每天重庆城区的生活垃圾都会被运送到这里,发酵7-8天后,再投放到6个超大型焚烧炉内燃烧后,变成热能再转化成电能,该电厂一天能处理4500吨垃圾。
这个过程并不是直接点燃垃圾这么简单,垃圾焚烧的稳定性一直是个行业难题。垃圾的成分复杂多样,导致焚烧的热值、湿度极不稳定。过高的温度会损伤设备,但温度过低又会增加烟气排放量超标的风险,不符合环保要求也影响发电效率。
因此为了保障垃圾焚烧的稳定,电厂操作工人需要一直盯着焚烧炉的温度变化来手动调节“进料速度”,统计发现一位运行操作人员3天的操作次数超过5万次,相当于每5秒就要操作一次。
如何将工人从这种繁琐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1年8月,重庆百果园环保发电厂决定正式上线运行阿里云工业大脑智能算法,通过算法解决垃圾焚烧稳定性的行业难题。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智能算法设计出了料层厚度的大数据评估模型。这套模型可以实时识别进料厚度,并基于阿里云智能制造平台AICS将大数据和控制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垃圾的自动均匀进料,精度比人工调节更高,稳定性也更好。
使用了工业大脑之后,阿里云测算显示百果园火电站的垃圾焚烧的自动投运率达到96%以上,锅炉蒸发量稳定度提升38%,汽机进汽压力稳定度提升60%,发电效率提升,人员操作强度降低。
2017年入职三峰百果园发电厂的庞兵告诉
立方知造局
:
“我们到焚烧炉前看火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庞兵表示,过去每隔一个小时就要站在焚烧炉前面,对着观火孔看上好几分钟,现在通过电脑屏幕上的模型输出数据,就能了解当前料层的厚度。
三峰百果园工人正在监控实时数据
从繁琐的操作中解放出来的工人们开始学习如何运用这个智能化系统做更多“降本增效”的工作。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类似的产业升级,岗位转变的事一直都在发生。
浙江遂昌县,阿里云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打造的“一杆农眼”正在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水稻制种能力。
这种立在田埂上约4米高的白色长杆上安装了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空气PM2.5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能实时监测区域内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气压、PM2.5、风速、风向、雨量等。
整个过程充满了科技感——物联网芯片把数据采集起来,云计算进行数据处理,实现数字化的种植管理。
农民和辅导员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查看田间温度、湿度,对病虫害风险作出预判。
蕉川村种植大户程远平是当地的制种辅导员,他和另一位同伴共同负责遂昌县3800多亩田地的制种工作。曾经他要下到田里才能观察水稻的情况,现在直接从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就能观测出详细信息。
风吹过稻田,程远平感叹“这真是个露天工厂!”
尾声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描述了一个科技竞争的故事:先进的三体文明在入侵地球前发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按照地球文明发展的速度,等到三体舰队从半人马座出发抵达地球时,地球的科技文明已经超越了三体文明——他们将这种技术快速发展的方式称为“科技大爆炸”。
为了战胜人类,三体人派出了一粒“智子”来到地球封锁了人类的基础科研能力,并因此在这场文明级的竞赛中获得胜利。
而现在
,地球上正展开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竞赛”——科技的发展速度正在努力追赶人类放弃机械性劳作的速度。
千万年来无数圣哲先贤都想让人类摆脱体力劳作进入更高阶的生存方式,而现在科技正让这些愿望一步步成为现实。科技进步的越快,人类解放自身的能力就越强。
这场竞争将促使更多职业温柔消逝。但对于我们而言,这应该是个好消息。
版权所有:商业江湖
转载联系微信号:living_lu 邮箱:luhl2017@126.com
卢或者,一个有着2年海上经历的
远洋船员
;4年市场经验的
石油销售
,8年媒体经验的
商业记者
和
自媒体人
。
同步更新,搜狐号、今日头条、UC、百家、企鹅号、大风号、网易号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