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之下 | 薄荷实验2022年新书预告

薄荷实验 薄荷实验 2022-10-11


编按:


新冠大流行以来,我们的方法和行为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很多学人无法进入/回到自己的田野继续研究,各地的关注也在这几年逐渐分岔。大量的民族志著作带着密集的见解来到周遭的信息圈内,但我们能否追逐到最切身的问题?质疑众所认为的“常态”一直是我们方法的基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好奇这会将我们引向何方。


在等待书号和机会的时日里,是大家的信任让薄荷实验坚持下来。我们发现,这种通过一种共同的脆弱感来建立的社群奇迹般茁壮,这种脆弱感来自于始终处于形成中的自我探索。你我共同命名,共同界定,将改变整个进程。


 2022 

 新书预告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How to Read Ethnography

[英] 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Paloma Gay y Blasco) / 胡安·瓦德尔(Huon Wardle) 著

刘月 译


人类学家如何描绘生活经验?民族志文本和读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民族志如何将意义和行动联系起来考虑?……本书从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志书写出发,引导读者建立对文本的批判性理解。

民族志文本容易被当作传递信息的载体或者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来处理,而很少被当成一种创造知识的工具。本书的出发点是,相信人类学家的写作,可以为提出和解答“人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恒久的问题提供一条有价值且独特的路径。




 生命使用手册:法桑论生命人类学

Life: A Critical User's Manual

[德] 迪杰·法桑(Didier Fassin) 著

边和 译


本书是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迪杰·法桑教授在法兰克福关于生命伦理的系列演讲集,在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迪杰·法桑教授论述了人类生命价值的问题,对生命伦理进行了综述和反思。本书通过在三大洲进行的研究,并与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福柯进行批判性对话,以敏锐的哲学洞察力,生动的人类学细节为基础,以物质和经验、生命和生活的双重表现形式来思考生命,揭示了我们对待人的生命所涉及的道德过程,并从而调和了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




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

Doormen

[美] 彼得·比尔曼(Peter Bearman) 著
王佳鹏 译   李钧鹏 导读


在小小的公寓楼中,每天上演着门卫保安和房客的复杂交际。门卫知道他们的房客吃什么食物、看什么电影、和谁在一起,但他们在社会距离上却很疏远。这本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专家彼得·比尔曼教授最受欢迎的田野著作,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门卫保安这个普通人群体的描摹,综合了收集观察性资料、深度访谈等多层设计的研究方法,指出社会行动的源泉来自于网络互动过程。




不安之街:财富的焦虑
Uneasy Street: The Anxieties of Affluence
 [美] 瑞秋·谢尔曼(Rachel Sherman) 著

黄炎宁 译


本书呈现了美国纽约的富人在他们不平等和经济不景气的时代所感受到的复杂矛盾和深刻见解。作者利用了不可多得的深入访谈, 与五十位新纽约客——包括对冲基金金融家、公司律师、教授和艺术家以及家庭主妇——交谈,考察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他们对资本主义特权的理解。与以往对富人脸谱化的描写不同,作者追问了他们对于努力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并指出,"好"和"坏"富人之间的道德区别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




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Henrietta Schmerler and the Murder That Put Anthropology on Trial
[美] 吉尔·施默勒(Gil Schmerler) 著

黄若婷 译


1930年,年仅22岁的亨丽埃塔·施默勒被录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师从声名显赫的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和弗朗兹·博厄斯。一年后,在他们的提议下,亨丽埃塔满怀期待地独自前往两千多英里外亚利桑那州怀特山区的阿帕奇印第安保留地进行暑期田野调查,不幸遇害。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作者翻寻档案,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尽力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脉络,为读者展示了这个故事最真实的版本,也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




筑地:世界中心的鱼市场

Tsukiji: The Fish Market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美] 西奥多·C. 贝斯特(Theodore C. Bestor)  著

张路尧 等译


距离东京最繁华地段银座仅仅几条街的筑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每天从凌晨开始,汇聚在这里的世界各大海域的鲜鱼虾蟹就在喧沸声中被迅速拍卖,或是进入下一段旅程,或是流入当地消费市场。西奥多·贝斯特教授于2004年出版的这部民族志研究,不仅使筑地成为人类学和经济社会学领域里的地标,也使这个迷人的场所从此成为了全球媒体关注的对象。




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制作与接受

Under the Cover: The Creation,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a Novel

克莱顿·柴尔德斯(Clayton Childress) 著  

张志强 王翡 译


本书介绍了一本小说《贾勒茨维尔》的生产制作流程,以及这本书的命运是如何通过这些历程被改变。作者描述了一本书之生命的方方面面,包括作者的创作过程,代理人的角色,编辑如何决定获取哪些书籍,出版商如何建立名单,他们如何出售、存储和宣传图书,写作者如何选择下一个项目等。作者还考察了顾客如何在书店选择书籍,为什么评论家和读者会从同一本小说中汲取不同的含义,以及读书俱乐部是如何理解小说及其对他们的意义。在这本出版行业的田野观察中,作者克莱顿·柴尔德斯带你深入幕后,看看一本小说被引导跨越三个相互依赖的领域——创作、出版和阅读——以及它是如何通过这段旅程而改变的。在此过程中,他涵盖了出版生活的方方面面。




阿尔茨海默病的难题

The Alzheimer Conundrum : Entanglements of Dementia and Aging

玛格丽特·洛克(Margaret Lock) 著
张文博 译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尽管有上亿美元投入医学研究,但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它正在肆虐人口急速老龄化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的难题》基于对阿尔茨海默病历史的追溯,以及深入广泛的访谈资料,呈现目前治疗与诊断法的局限与异见,带领读者从社会的、历史的、跨文化的层面理解阿尔茨海默病,扩展我们对于身体和心灵、先天和后天、正常和病态之间的观念。那么,在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可以如何照看急速老龄化的人口?本书还从公共健康角度,召唤一种更普世、更经济、更人性化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机制。这是一本跨医学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作品。对于医学研究者来说,本书让他们在研究认识论、科学假设、研究议程、医药和赞助上有更多的反思;对于社会科学者来说,这本书有助于他们在医学研究和社会研究中挖掘出更多潜在的联结。这部开创性、跨学科的作品会启发更多的相关研究。




照顾的逻辑

The Logic of Care: Health and the Problem of Patient Choice
安玛丽·摩尔(Annemarie Mol) 著

叶尧 译

 ★ 本书入围2010年英国社会学协会(BSA)“健康与疾病社会学”图书奖 


与疾病共处,是我们逃不了的命运,但什么是好的照顾?我们以为,医护人员给予病人越多的资讯、越详尽的解释、越透明的知情同意,医患关系就越顺畅,病人越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过更理想的生活,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过去,我们共同抵抗医疗霸权,擘画出更多病人的主动性,但“选择的逻辑”并没有打造出对病人最适合的照顾情境。病人表达了意愿,做出了选择之后,一切就要自行负责,无论疾病多么不可预期,日常多么出乎意料,一旦事情出了差错,病患只能抱持悔恨和罪恶感。作者长期蹲点荷兰地区医院,用人类学之眼,加上哲学思辨,凝视现代人的重要疾病——糖尿病,以此为观察焦点,提出“照顾的逻辑”之下的病患该如何自处,外人又该如何协助让他们与疾病共存。这本书描绘一个理想的照护体系,适合医护人员、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科学爱好者作为思想的种子。




电力市场的人类学观察

The Current Economy: Electricity Markets and Techno-Economics

卡内·厄兹登-席林(Canay Özden-Schilling) 著


电力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商品:通常情况下,它不能被储存,不容易运输,也不能从海外进口。在照亮我们的家之前,它通过专门的电力市场经过几度转手才会到达我们的家中;而要在电力市场中交易,既需要专业技能,又需要遵循电网的运作原理。《电力市场的人类学观察》是一本关于美国电力市场的民族志,它展现了当下经济专业知识(expertise)的异质性以及被技术形塑的本质。通过基于市场数据分析师、电网工程师以及公民群体的田野调查,本书深刻挖掘了复杂的电力经济和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优质生活:一项关于中国精子银行的研究

Good Quality: The Routinization of Sperm Banking in China

[丹麦] 阿约·沃尔伯格丹(Ayo Wahlberg) 著

周敏卓 译


本研究以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的八年田野调查为基础,也包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进行的实地考察,依托现场笔记、采访记录、医学期刊论文、媒体报道、法规指南、知情同意书、捐赠者筛选标准、标准操作程序等材料,呈现了中国精子银行从无到有及至“常规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在面对出生率降低、辅助生殖技术得到鼓励的当下,重读这本经典的新生殖技术社会民族志研究,分剖日常微观实践与制度相结合的过程,可以看到技术的社会影响,又可打破全球生殖生物经济的迷思。




风险的接受:社会科学的视角
Risk and Acceptability
[英] 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 著 

熊畅 译


传统风险评估高度依赖经济学的“成本—受益”计算。这种计算方式被视为一种客观工具,对行为主观价值的干扰因素进行衡量,由此而来的是推崇专家知识,识别、解决风险的责任被分配给诸如物理、生物、医学等诸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以期带来中立的判断。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则指出鼓吹现代风险识别的技术中立性,实则撼动了风险作为理解和处理危险事物方式的存在本身。从这一点出发,风险也就不再是一种客观的、关于危险的明确后果。它与污秽(危险)一同根植于分类体系建构的观念世界中,表达某一群体对危险的集体信念与价值。任何对其进行简单“功能解释”的努力都会变得徒劳。




依海之人:马达加斯加的维佐人,一本横跨南岛与非洲的民族志

People of the Sea: Identity and Descent among the Vezo of Madagascar

丽塔·阿斯图蒂(Rita Astuti) 著

宋祺 译   刘琪 导读


马达加斯加西南部有一群说南岛语,住在海边,以海为生的维佐人(Vezo)。一个理想的维佐人要会做一些与海有关的事情,例如游泳、到林中砍树造船、行舟、捕鱼(虾)、识鱼、食鱼、卖鱼等;最重要的是得住在海边,因为这对一个人的行为、思考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些行为会在身体上留下维佐的印记──走路的方式、手上的茧、腰上鱼线的磨痕;但如果你没有持续这些行为,维佐的印记便会逐渐淡去,一如维佐认同。
所以,维佐人的认同是什么?不同于一般族群以血缘、祖先、历史,或是由此衍生的一些文化特征作为认同标准,维佐人强调的是当下的行动。一个白人人类学家跟一个刚出生的当地孩子一样,都不是“维佐”,但也都可以成为维佐;维佐即是他们所做的事,维佐身分认同是一种行为、而非一种存有状态,一个维佐人的重点不是他是什么、或他成为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维佐人的民族志,简单地说,就是一本关于维佐人怎么吃、怎么捕鱼、怎么造船,他们关于经济的想法(不是很重视赚钱)、婚姻的态度(结婚只要几瓶酒就可以),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面对生与死的差异。本书从当地人的观点出发,以人类学视角分析认同的在地文化机制,反省认同理论的西方中心偏见,展现人类学民族志的独到之处。




德国电梯社会:一个欧洲心脏地区的危机

Germany's Hidden Crisis: Social Decline in the Heart of Europe

[德]奥利弗·纳赫特威(Oliver Nachtwey)著

黄琬 译

★ 本书获得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基金会2016年汉斯-马特霍夫经济著作奖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0年代的狂欢中称德国为电梯社会,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从大众汽车升级为奥迪汽车,并期望他们的孩子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进一步提高。然而所谓 "电梯社会"的齿轮早已停了下来。由于没有了昨日的社会流动性,整个主流社会出现了普遍的社会疲惫和焦虑。奥利弗·纳赫特威分析了如今德国社会这种社会断裂的原因,并调查了因此而出现的冲突隐患。如何度过难关,是这本书稿主要的关注对象。




焦虑之城:心理治疗的内心革命(暂名)
Anxious China: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

张郦 著 

袁长庚 安孟竹 译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深刻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中产阶级开始求助于西式心理咨询来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本书以深入的民族志描述了一场正在展开的 "内心革命 "如何在当下重构自我、心理、家庭动力、社会性和治理模式。作者表明,焦虑——从医学和社会两个角度广义的解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总体脉搏的有力指标。正是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本书追踪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文化如何在个人和社会等广泛的领域中生根、茁壮成长和转型。




实验室生活

Laboratory Lif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

[法]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 著

丁子珺 译


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发现”科学事实?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法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史蒂夫·伍尔加深入到美国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并与那里的教授共度两年时光,对科学家进行观察,看他们如何选择课题和申请基金,如何从事研究和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方式研究科学,特别探讨了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触及人性、社会、理性和知识这些更大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科学事实的建构做了独到的诠释。本书是科学社会学也是国外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领域SSK的经典之作。





插播———

2022年,薄荷实验即将推出原创作品,并启动薄荷实验×榕书系。

欢迎推荐与自荐优秀的民族志作品,10万字左右,有推荐信可附。

邮件请发送至gxqzip@163.com


论方法:对研究过程的研究
黄盈盈 著


作者在2011年发表的《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生活》(与潘绥铭、王东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因为接地气与原创性的方法学讨论而在广大师生以及跨界领域中受到了好评。本书将延续之前提出的“论方法”思路,强调在中国的本土情境中基于切身的社会调查实践展开对于研究过程的方法学研究;同时将结合最近十年以来作者在性/别、身体、故事社会学的跨学科对话方面的实地调研与教学经验,以及这段时间国内外的前沿文献,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拓展以往的讨论,再次打开“研究过程”。论述将触及不同社会背景与研究生态之下有关“提问”的过程式分析、对于田野进入方式与不同的研究中介的比较讨论、研究伦理与研究者立场及情感的转变、作为方法的“故事社会学”、有关边缘与另类的方法学讨论,等等。本书将兼具可读性、原创性与反思性,从方法看社会,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展开跨界对话。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孙萍 著


随着近些年“共享经济”的发展,消费、服务、平台、劳动等元素通过数字技术,前所未有地联结在一起,重新组成并建构了信息社会下的关系图谱。伴随着数字平台经济的发展,算法被从“幕后”推至“前台”,成为学者重新审视技术逻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参照物。但是,目前学界鲜有研究涉及算法所勾连的技术逻辑和社会影响。本书以扎实的田野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外卖平台的实地考察,希望通过劳动社会学和技术人类学的视角,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劳动与算法实践的多元互动和关系,并呈现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如何在算法之外展现自身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茶山、茶馆与江湖:关于普洱茶的人类学研究(暂名)

张静红 著


本书追述了普洱茶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社会生命历程(从云南到珠三角和台湾),展现了普洱茶在不同的“江湖”时空中被建构价值、分辨真假、争议身份,又遭遇价值解构的过程。全书创造性地以春生、夏长、秋愁、冬藏的四季主题,通过茶叶价值和形象的转变来透视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图景。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