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估算大熊猫数量的三种方法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为及时了解它们在野外的种群数量、栖息面积、生活情况等信息,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组织全国大熊猫野外调查。大熊猫野外调查大约每10年一次,如今已经进行了四次。为了让获得的数据更准确,我国的科研人员先后尝试了不同的调研方法。

1

按一定区域估算

1974—1977年以及1988年进行过两次大熊猫调查。当时,科研人员首先选择一定的区域作为调查范围,在该范围内沿着一定路线搜寻。他们以一路找到的大熊猫数量、区域面积等信息为依据,利用数学公式估算该地区大熊猫的大致数量。他们由此可以推测出整个保护区的情况。但是,野生大熊猫警惕性极高,通常很远就能闻到人和猎狗发出的气味,总是躲藏起来。而出于安全考虑,工作人员的目测距离不能太近,所以得出的结论准确性较低。

2

“距离区分法”和“咬节区分法”

后来,科研人员的调研经验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也不断进步和完善。从1999年的第三次调查开始,科研人员开始采用“距离区分法”和“咬节区分法”相结合的方式。这两种方法所研究的对象是大熊猫留下的各种信息要素,如粪便、尿液、毛发、洞穴、爪痕、足迹。科研人员在观察并记录下这些信息要素以后,通过计算机得出两个痕迹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两个点的距离超出了大熊猫正常的活动范围。研究人员就初步判断为这里不止有一只大熊猫出没。

大熊猫的领地会出现重合现象。当两个点的距离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时,研究人员就需要用“咬节区分法”来辅助研究。大熊猫吃竹子后,会把无法消化的竹茎直接排出。科研人员根据这些竹茎上残留的咬痕深度、宽度等情况,可以判断是否为同一只大熊猫所咬,进而推算大熊猫数量。这样的方法就叫“咬节区分法”。但大熊猫在有些季节只吃竹叶,也就不会在粪便里留下“咬节”,所以“咬节区分法”也是有短板的。

3

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法

因此,在2013年开始的第四次调查中,科研人员在继续采用“咬节区分法”的同时,又用到了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法。研究人员开始从收集到的大熊猫粪便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由于不同的大熊猫几乎不会出现相同的脱氧核糖核酸,这种方法基本可以判断大熊猫的数量。不过,使用这种方法难度比变大,因为研究人员必须广泛收集新鲜、没有污级的粪便。所以,目前所给出的野生大熊猫数量都是估算值。

 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的左邻右舍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是熊还是猫 | 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吃竹子的技巧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的理想之家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也吃盐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的“亲戚”们 | 熊猫大百科

文章来源:《熊猫大百科》2020年8月第一版
版权声明:本文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官方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