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熊猫的“独居”生活 | 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的“独居”生活


动物群居或者独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选择的依据主要是动物的体形、食性、栖息环境、自身的生存技能、天敌威胁等诸多因素。

野生大熊猫平均体重大约100千克。它们生活在半开阔半密集的原始森林或次生林下方的竹林中,擅长爬树。它们选择独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从抵御天敌的角度讲。比大熊猫体形大的食肉动物如剑齿虎、华南虎已经相继灭绝,群居的狼和豺不会爬树,擅长攀爬的豹和雪豹的平均体重比大熊猫轻了差不多一半,体形相当,同样会爬树的黑熊则以素食为主,并且不好斗,这些动物和大熊猫发生沖突的可能较小,所以大熊猫并不需要像鹿或羊等食草动物那样靠群体的力量对抗天敌。

很多动物,如果子狸、黄喉貂、狐狸、野猪等都可能在大熊猫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威胁幼崽的生命。可是,大熊猫幼崽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就会爬树,而且不听到妈妈的叫声不会下来。况且,大熊猫妈妈通常就在附近觅食,听到异常声音会马上回来救援,大熊猫幼崽的死亡率并不高。

从食性上说。以植物为主的饮食习惯让大熊猫不需要同伴帮忙就能吃到东西——它们最主要的食物是竹子,而竹子既不会跑,也不会反抗。由于竹子的营养价值低以及大熊猫对植物的吸收能力差等原因,一只大熊猫每天至少要吃十几千克竹子才能维持正常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如果在原本只有一只大熊猫生活的区域内出现好几只大熊猫,该区域内的竹子就会不够分。为了吃饱,大熊猫就需要走更远的路,这意味着消耗更多体能,为了维持体能,就得吃更多的竹子。假设一片竹林原本三天被大熊猫吃光,这样一来很可能一天就没有了。久而久之,竹子的生长速度肯定赶不上大熊猫吃竹子的速度。这会导致竹林面积大规模缩小,反过来导致大熊猫食物匮乏,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圈养大熊猫的幼崽会出现群体生活的情况。幼年大熊猫的领地意识较弱,可以放在一起。进入发情期的大熊猫脾气比较火爆,若是再打架就可能造成致命伤害,此时就要让它们“分居”。

 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的独特性格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的生存秘籍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是动物界的“活化石”和孑遗生物丨熊猫大百科

生存800万年之久的大熊猫丨熊猫大百科

大熊猫的独特性格 | 熊猫大熊猫


文章来源:《熊猫大百科》2020年8月第一版


本文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官方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往期精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