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 共谋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展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七周年高端论坛专家发言摘编
★
★ ★ ★
★
1
作者简介
刘秉镰,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候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武义青,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研究员
张贵,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2
引用本文
本刊编辑部.构建新发展格局 共谋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展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七周年高端论坛专家发言摘编[J].经济与管理,2021(3):23-30.
3
文章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七年来成效显著,但距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战略目标仍存在差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须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加快京津冀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建设首都圈是解决首都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首都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通过规划引领、产业链支撑、融合发展、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四个定位,实体经济要换“芯”,产业发展要换“代”,产业空间发展要换“局”;构建北方自由贸易港;从金融主体、金融环境、金融调节和金融结构四维度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有为政府、服务型政府。
4
原文刊发
《经济与管理》2021年第3期
5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论坛 发言摘编
★
★ ★ ★
★
2021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七周年,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第一个区域战略(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七年来成效显著,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2020年预定目标,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当然,对标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战略目标仍存在差距。同时,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环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转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为了纪念这一国家战略提出七周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了“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展望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七周年高端论坛”。论坛上,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刘秉镰,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覃成林,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学良,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侯永志,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研究员武义青,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张贵七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分别作主旨报告,深入研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同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现将部分专家发言主要观点整理发表。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刘秉镰
一、新发展格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复杂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这条主线。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从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须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发展方向如下:
1.发展是硬道理,要尽快提高该地区的经济规模,通过产业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这不仅是京津冀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缩小南北差距,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国家区域战略赋予该地区的任务。
2.构建区域统一市场。建设区域大市场,通过区域协调,逐步打破行政壁垒,构建统一的区域市场。加强区域协调,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以政府改革为基础,调整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关系。
3.构建区域一体化创新链、产业链。推广深圳和珠三角、长三角的经验,构筑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提高成果转化能力,进而真正落实协同任务,把北京科技中心的能量外溢到津冀地区,夯实京津冀产业基础,激发发展潜力,完善区域产业体系,提高就业水平。
4.城市群建设与城乡融合。提升规划层级,扩大规划和空间优化的尺度,以城市群或都市圈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把解决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城市功能性萎缩问题结合起来,构建合理的城市尺度体系。加强城乡融合,结合新兴城镇化、精准扶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5.改进消费结构。增加区域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城乡消费,通过供给侧改革刺激居民消费,通过城乡融合提高消费能力。
6.区域治理体系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升区域政府治理能力,推广云经济、云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二、“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加快京津冀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京津冀各类规划成果统筹衔接、管理信息互通共享。
2.探索项目跨区域协同管理服务机制,赋予“通武廊”(由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联合组成的自然区域)、“静沧廊”(由天津市静海区、河北省沧州市和廊坊市组成的自然区域)等协同发展示范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更多项目管理权限,统一管理跨区域项目。
3.探索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建立财政共同投入机制,逐步探索财税分享机制,研究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跨地区分享新办法。
4.加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探索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跨区域结转机制;探索区域公共服务便捷共享,不受行政区划和户籍限制的公共服务政策。
5.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区域数据信息“一张网”,推动应急管理从数据碎片化到关联化、应用条块化到协同化、服务割裂化到一体化的转变。
(二)加快资源要素集聚京津冀,引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
1.率先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区域统筹土地指标、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探索促进人口、技术、资本、数据等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
2.增设京津雄(安)创新特区,侧重中部核心功能区,加快京津雄(安)创新特区建设——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黄金创新三角区。构建以核心城市为支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人才流动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重心的空间新格局。
3.打造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享、共育、共引、共用”,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的“洼地”与创新策源地。迅速增强集聚与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资本、技术及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浓度”,提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和平台的“高度”,不断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活跃度”和利益相关者“响应度”,培育和活跃区域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三)加快推进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区域配套能力
1.积极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区域集群化发展。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缺链补位、短链拉长、弱链增强、同链错构。形成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天津创新转化基地再到河北先进制造的产业一体化网络架构,推动一批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完善产业链、打通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延伸园区链、壮大服务链,推动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2.加快厚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根基”,推进以5G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提升中关村及其在津冀分园等创新能级建设,构建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新终端”布局。
3.建立战略物资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与供应链保障联动机制。京津冀应建立分级分类战略物资的完整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优化重要战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能生产、能调出、能用上。
(四)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共享、共用、共建
整合京津冀已有科研资源,对接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合作平台和创新联盟三大平台,运用协同发展引导资金,加快三地在基础研究、转化应用、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协同。形成能推广、可复制的创新协同模式。有效运用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总部-分支机构、园区共建等多种模式。
(五)加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式的京津冀区域空间“骨架”
1.补齐都市圈“短板”和“洼地”。将单核城市+中心城市+都市圈+可持续城市+城市连绵带形成分散化、组团式、多中心的城市群格局。抓紧建设北京、津沧(州)唐(山)、石(家庄)邢(台)邯(郸)等都市圈。这一过程涉及五个关键要素:空间结构、交通结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历史文脉。同时,这一过程还涉及五个方面问题:城市功能、城际距离、城际通道、城市规模、建设顺序。
2.完善城市群组团结构。北京中心主城区一(通州、雄安)新两翼一周边新城一临县中心(自贸区、临空经济区)的组团结构。京津冀核心区探索省直管县,探索实行县辖自治市,撤县设区,强化横向合作网络。
3.推进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沿北京中心城区一通州一高村一杨村一北辰一天津中心城区一滨海新区一线,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建一条通勤轨道交通为先导,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北京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打造首都经济圈
李国平
一、首都经济圈的界定和范围
首都经济圈是以首都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是首都职能发挥时所波及的空间影响范围,是支撑首都职能发挥的区域基础。首都经济圈包括首都及与其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和一体化倾向的周边城镇、地区。首都经济圈的本质是一个都市圈,中心城市是首都,具有特殊的政治形象和地位。建设首都经济圈是解决首都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首都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首都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最小范围的是狭义首都圈,仅包括北京市域或北京市域再加上和北京市接壤的县级行政区(河北省和天津市共16个区县),大概可以认为是日常生活圈。还可以扩展一些,可以称之为中域首都圈,一般是指由围绕京津两大城市并和京津联系紧密的周边河北省市级行政区构成,有“2+7”(北京、天津、廊坊、保定、沧州、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和“2+8”(“2+7”基础上再加上石家庄)两个“圈”。“2+8”也被称为京津冀大都市圈。最大范围的首都圈被称为广域首都圈(京津冀三省市全域),也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所涉及的区域范围。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首都经济圈
为解决京津冀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引领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四个总体功能定位:即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同时《纲要》也提出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但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中的首都圈和京津冀是否是同一个区域范围,还是空间尺度小于京津冀,《纲要》中没有说明。笔者认为这里的首都圈更多的是指狭义的首都圈,主要是北京和周边区域,否则提法就应该是打造现代化新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显然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心”,也是党和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明确要求。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的前三点分别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显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事还远没有完成,还得继续不断推进,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推动其规划建设也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任务。因此可以认为,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应该着力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新两翼建设方面下功夫,雄安新区是北京的新两翼之一,也应该纳入狭义首都经济圈范围内,并将其作为首都经济圈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三、“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的新作为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应该在以下八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扭转在全国经济地位下降态势,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二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系统推进首都减量发展,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三是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促进高质量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四是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和“三城两翼一区”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五是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建设。六是积极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切实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七是积极应对贴边蔓延问题,加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合理管控。八是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形成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北京作为首都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该起到核心和关键作用。一是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减量倒逼集约高质高效发展。二是将“新两翼”建设作为重点,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三是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源头作用,推动北京的创新链与京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四是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推动与周边地区更加紧密的合作,形成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中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
侯永志
一、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战略演进中的标志性大事件
从新中国成立到目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平衡→非均衡→协调→协同。
1.平衡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一1978年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区域发展总的战略思路就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区域发展相当不平衡,现代工业和现代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没有多少现代产业,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主要措施包括:“一五”时期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项目大多数集中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三五”时期和“四五”计划前期,国家按照一线、二线、三线进行了产业发展布局。应该说,这一战略思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变了我国区域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状况,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2.以推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个时期的鲜明特征是,以非均衡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发展,使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通过这些地方发展带动整个国家发展。国家设立了四个特区,率先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这些地方享受一些优惠政策。这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整个中国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在沿海地区带动下发展速度也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前,但是带来了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
3.协调发展阶段(1995年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协调是一种发展状态,地区发展有差距,但是差距也不是很大,地区分工比较合理,区域合作也比较活跃。在这一阶段,推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通过实施这些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得到增强。
4.协同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后)。与协调发展相比,协同发展更强调的是相关区域要采取更多的一致行动。在这一阶段,以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开端,先后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渝双城都市圈等战略。现在,这些战略的发展效应已经显现。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 展的重大战略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第八部分周密安排了未来五年的区域发展,强调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重大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
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离不开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议》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在新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中,包含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京津冀兼有三大功能区。京津冀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必将有助于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京津冀农业的发展,必将提高农产品主产区的生产能力。京津冀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必将提高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直接相关关系和间接相关关系两方面。直接相关关系包括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等。间接相关关系包括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都需要与京津冀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离不开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议》提出的许多任务,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都与京津冀如何推进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等。
三、京津冀要发挥应有作用,应以系统观念优化升级发展定位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阶段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新任务。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从宏观层面上看,就是通过优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格局,打通阻碍循环的堵点,拓宽循环的渠道,来构建社会再生产的新格局。在中观层面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产业链、供应链能够相对完整,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生产能够照常进行。这事关发展主导权。
2.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四大要点。一是对于一个人口规模超大的经济体而言,内需在经济发展中起更大作用是规律使然。二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来说,必须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三是在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更加通畅,通过更加通达的基础设施实现国内商品、要素更加顺畅的流通,通过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国内商品要素更加自由的流动。四是国际循环更注重质量,以更有助于实现国家安全。
3.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各地优化提升发展定位。在思考一个地区定位的时候,至少要考虑对象地区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中的作用、在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作用、交通和通讯技术进步的区域效应等。另外,在考虑各地的定位时,要有系统性,各地的定位要相互关联,特定地区的各项定位之间也要相互关联。
4.京津冀要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发挥重大战略支撑作用。一是发挥京津冀核心枢纽区位优势,更有力推动南北方、东西部产品和要素的顺畅流动。二是发挥市场规模巨大优势,助推国内需求的扩大。三是发挥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四是发挥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为国家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提供坚强支撑。五是发挥开放条件优良优势,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开发。
河北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武义青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事关南北方平衡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七年来,河北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战略,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在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在生态环保方面,着力打好扬尘面源、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等六大攻坚战,2020年PM2.5平均浓度为44.8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40%;在产业方面,截至2020年底,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4771个;在公共服务方面,累计引进京津优质学校在河北设立分校31所,京津30家医院纳入河北医保定点范围。
一、“十四五”从河北看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应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深入实施“两翼”带动发展战略,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以建设雄安新区带动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发展,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
(一)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持续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大产业转
移、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绿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化联建联防联治,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抓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冀南新区、滨湖新区等承接平台建设,推动与京津产业协作互补。促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河北延伸,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完善京津冀各层次对接合作长效机制,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
(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深入落实规划体系,努力创造“雄安质量”。统筹推进启动区、起步区和重点片区建设,抓好智慧城市、交通路网、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抓好“千年秀林”建设。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对接和落实疏解项目清单,推动北京高校、事业单位、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雄安标准体系,逐步赋予雄安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三)精心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全面落实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携手北京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打造一流冬奥场馆设施,构建平赛结合、适度超前、互联共享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高水平筹办“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搞好赛事服务保障和冬奥宣传推介。深入推进冬奥遗产计划,加强场馆赛后综合利用,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论坛经济等。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因势发展奥运经济,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打造河北发展重要一翼。
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
1.规划引领。在对《“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6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年1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2015年12月)、《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2016年6月)、《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2016年6月)等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
2.产业链支撑。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离不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支撑。要围绕京津冀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梳理出几条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空间布局上,还要重视除“三轴”之外的“京一张”“京一雄”两条短轴,这对加快“两翼”发展至关重要。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规划建设。
3.融合发展。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优势,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围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节能、节水、节材、减排,针对“卡脖子”环节,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推动产业链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4.数字化。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京津冀。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天津功能定位落实与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
张 贵
一、天津功能定位的落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天津的功能定位是“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七年来,天津在“一基地三区”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展。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014年以来,天津通过重点创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北方测试区、海尔智能+5G智慧园区、科大讯飞天津智汇谷、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园等15个市级主题园区,聚焦智能网联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正在打造30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尤其是一批重大优质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项目逐步落地,芯片一整机终端一操作系统一应用软件一信息安全服务一整体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应用全产业链正在形成,这将是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已超20%,智能科技产业比重超16%,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1家。
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天津港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集装箱航线覆盖全球主要港口,对内辐射广阔,在内陆腹地布局了42个“无水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800万标准箱。在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港口基础设施、航线覆盖水平等指标上排在中国大陆港口前十,已经与国际上成熟的航运中心总体差距不大,具备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基础条件。
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多项金融创新均取得了新突破,2015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金改30条”)政策8成已落地,其中23项成效明显,11项在全国推广实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天津市唯一、国内少数的金融全牌照区域(25类牌照)。截至2021年2月底,经开区已经聚集金融、类金融企业近1800家。全市融资租赁公司超过2000家,总资产超过万亿元。其中,9家已开业金融租赁公司租赁资产余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飞机、国际航运船舶和海工平台融资租赁业务分别占全国的90%、80%和100%。
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津党发[2017]49号)(简称“天津八条”)的精神基本落实,企业家创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天津市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简称“一制三化”改革)(津党办发[2018]28号)全面深入落实,审批效率大大提高。2018年12月30日,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十九条,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自贸试验区深改方案128项任务加快落实,已经完成111项,占总量的87%,等等。
二、天津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
(一)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方面的努力方向及重点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及未来15年天津要着力构建“1+3+4”(“1”代表智能科技,“3”代表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4”代表指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产业)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把发展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到重要位置,将打造信创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当务之急是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在新常态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应进一步突出高端化、链条化、集群化,壮大一批能够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建议一:实体经济要换“芯”,更加注重强“脑”。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一体化,以“1+3+4”产业为载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紧紧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实施“延链聚带一特色集群一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借力北京高端科创资源,实施“头部研发一生态平台一创新城区”的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推进天津“生产性制造”向“研发服务性智造”转变,协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建议二:产业发展要换“代”,更加侧重“生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下,紧紧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天津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由关键点引领链条,由关键链带动域面,由域面交织成网络系统,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承接集聚化和平台建设专业化,打造多条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链和产业带,推动京津科技走廊、沿渤海西岸产业带协同发展,推动生态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端产业共生体系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建议三:产业空间发展要换“局”,更加共筑“共同体”。以城市群建设破解京津冀内外差距扩大趋势,构建以“双城”为支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人才流动为抓手,以功能疏解为载体,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加快推动形成组团式、都市圈、绵延带的京津冀区域空间“骨架”。完善都市区的组团结构。形成“中心主城区一周边新城一临市区中心”的城市组团结构,提高京津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承载力,助力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和区域商贸中心建设。最终实现从京津“双城记”发展到“多城记”,加速推进京津雄同城化进程。
(二)在全国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方面的努力方向及重点
《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加快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并加快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推动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及早谋划海空两港航运的对接,联通京津冀三地的自贸区及津冀港口群,构建北方自由贸易港。在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津冀港口群的资本化运作。推进港城联动,进一步拓展到港口群、城市群、产业集群“三群”融合发展。
(三)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方面的努力方向及重点
《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形成更加健康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当前最重要的是,发挥金融租赁的优势,推进金融+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为纽带,加速推动金融与创新融合,提高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组织和政府财政力量与创新主体融合度,进一步从金融主体、金融环境、金融调节和金融结构四维度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
(四)在改革开放先行区方面的努力方向及重点
《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推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深化重点区域改革创新,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推动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当前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放什么、怎么放、谁来管、怎么管、怎么服等核心内容,建设有为政府、服务型政府。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时,更应该解决“最后一百米”现象。更强调政策政令的落实和执行。包容审慎的审计、立法、司法、执法、监督,保护改革创新者。
★
★ ★ ★
★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