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2022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综述


一、作者简介

武义青(1962-),男,河北阳原人,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数量经济

李涛(1990-),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


二、引用本文

武义青,李涛.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2022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22(5):39-44.


三、文章摘要

2022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聚焦“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主题,围绕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引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深入交流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加快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重组区域创新要素,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深度协同,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针对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区域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推动京津冀数字经济科技协同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等,加快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增强数字经济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原文作者

武义青  李涛


五、原文刊发

《经济与管理》2022年第5期


六、关键词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数字经济  产业生态圈  应用场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加速进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开始向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生活全面渗透,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已成为加快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2022年7月27日,在国务院参事室指导下,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会同北京、天津市政府参事室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市政府在石家庄市举办了"2022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与会的国务院参事、京津冀三地政府参事,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阿里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汇聚高端人才智力资源、发挥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优势,聚焦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引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深入交流研讨,为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会议一致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产业革命变革加快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重组区域创新要素,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深度协同,进而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发展数字经济是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近来,人们对于南北区域发展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很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这为我们如何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冰指出,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保障措施,部署了“八大任务”和“十一个专项工程”,其中明确了京津冀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任务。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京津冀三地都有行动方案、实践探索,并积累了经验。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天津市政府参事、民革天津市委会原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崔可贤提出,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引擎,在助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京作为数字经济增长极,对天津、河北的数字经济活动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河北省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指出,京津冀数字经济合作不仅是经济领域合作,而是全方位的合作,要把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也纳人合作范围。河北省政府参事、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认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是打破规模报酬递减魔咒、提高实体经济持续增长潜能和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六堂提出,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北京为引领的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发挥京津冀数字经济优势,对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柯文进认为,随着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工业经济时代依托大出大进、港口优先的发展逻辑已经发生重大改变,数字经济必将成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原参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刘学谦提出,抓住发展数字经济机遇,对照先进地区经验、聚焦市场主体发展需求,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津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双认为,主动谋划高价值数字应用场景,开发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蓝海,将推动形成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成效,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领域。京津冀地区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围绕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天津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等定位、河北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定位,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布局,有序开展产业承接转移和对接协作。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各产业加速融合、数字经济在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仍面临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京津冀陆续推出包括“2+4"重点合作平台在内的一大批产业对接合作园区,产业合作热情逐渐高涨。津冀产业对接平台虽多,但却存在着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的问题,承接平台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承接效应未能充分显现。武义青指出,在工信部通过竞赛方式避选出的两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22个分布在我国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南方省市,详细分布见表1。

由表1可知,整个北方只有山东和陕西两个省份有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全国三大区域看,长三角有12个,珠三角有6个,而京津冀是0。龚六堂认为,京津冀各行业的产业数字化程度不同,关键行业如互联网、电子通信、消费品、制药医疗等行业数字化水平低于长三角、粤港澳(见表2)。

从制造业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来看,北京仅为上海的1/2,其余京津冀区域城市均未上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刚指出,数字经济发展在京津冀内部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京津冀所调查的647家人工智能企业中,有95.83%的企业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2.78%和1.39%。

百度、京东等平台型企业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均在北京,京津冀数字经济“极化”源有43.7%来自区域内部。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智杰指出,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中传统企业占的比重比较大,中小企业数量多,缺少位于产业链中高端的大企业和好企业,产业竞争力偏弱。

(二)京津冀创新资源存在空间分异,区域内科技创新差异较大

整体来看,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城市群内创新能力差异巨大。崔可贤指出,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目前已聚集科技创新企业20000余家;而津冀对创新资源的吸引能力较弱。武义青认为,京津冀地区只有北京和天津2个城市位于50强排名中,这与长三角(16个)和珠三角(7个)有显著差距。龚六堂指出,2020年北京R&D强度已经达到6.44,天津也达到3.4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还只有1.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专利占全国比重只有9.3%,低于长三角(29.3%)和广东(20%)。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学斌指出,北京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原始创新,已在全国数字经济领域具有综合引领作用,天津在数字经济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示范意义;而河北核心数字产业还处于跟进和规划状态,数字经济发展的量与质与京津差距较大。张智杰认为,受区位条件影响,河北省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高水平技师、年轻工人相对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京津冀数字经济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优势发挥不充分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龚六堂分析发现,2020年数字经济人才最多的区域是长三角,占全国比重为33%,其次是京津冀的19.6%,粤港澳和成渝城市群占比分别为16.9%和6.2%。从人才流出来看,京津冀内部辐射不够。2020年,北京的数字经济人才流出14.3%到上海,7.9%到深圳,6.3%到杭州。柯文进认为,当前京津冀仍然存在生产要素特别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要素横向和纵向间自由流动面临壁垒等问题。刘刚指出,数字经济领域人力资本前期学习经历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分布情况看,33.85%的核心人力资本来自清华大学,20.62%来自北京大学,6.23%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北京相比,天津和河北数字经济创新资源和人才匮乏。


三、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近来,人们对于南北区域发展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很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为实现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目标,加快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优化产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资源集聚

我国2021年陆续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统筹数据的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有助于明确数据确权、交易流通、安全保障等规范。石勇认为,应奉行“两手抓、两手硬”的基本政策,既积极开放数据,也加强对数据的治理监管,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数据流通新生态。崔可贤提出,京津冀要为数字化治理进入新阶段提前布局,要在京津冀层面继续加深与治理体系融合,优化升级治理结构和治理流程,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治理水平,使治理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武义青认为,京津冀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空间广阔,积极谋划在数字经济领域与京津协作,明确产业分工,河北要充分利用北京数字经济优势,坚持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重点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化产业;重点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柯文进认为,京津冀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谋划落地一批国家重大项目,聚焦新型信息基础设施、5G场景应用等领域,以重大项目带动京津冀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刘学谦提出,河北省应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政务信息、商务信息、社会信息的便捷传输透明运行和高效沟通,推动市场主体服务形成闭环,全面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数字经济企业向我省集聚。田学斌认为,未来需要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数字赋能”机制,创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数字京津冀建设,着力打造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二)增加创新投入,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区域产业协同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穆荣平提出,北京科学城着眼于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前提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其重大科技技术设施的集聚度高,首都创新体系要拓展到京津冀,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上实现增值循环。龚六堂认为,要持续不断加大R&D的投入,完善京津冀创新产业链。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在于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数字经济向制造业更多行业、更多场景延伸,牵引区域制造业价值链能级进一步跃升。加快信息与知识要素在整个制造系统的流转速度,优化区域间分工结构。武义青提出,产业集群化发展离不开城市、高校和创新平台的支撑,特别是对雄安新区而言,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新引擎需要产业、城市、教育和科研平台的整体布局。

(三)增强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积极开放应用场景

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通过持续鼓励和支持大数据等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京津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莫定扎实的人才基础。为此,龚六堂提出,鼓励数字经济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流动。一是完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数字经济人才的跨地区流动创造条件。二是出台灵活的户籍制度,保障数字经济人才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三是促进京津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均等化。设立京津冀数字发展基金以及数字人才战略,缩小区域就业质量差异。四是完善数字经济下新型劳动关系变化的制度保障,保证数字经济人才的灵活就业和流动。刘刚提出,未来在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对京津冀,尤其是津冀而言,最关键的是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主动对接北京数字产业化部门企业,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王政认为,在未来京津冀数字农业发展中应加快应用场景的规划设计和试点示范,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新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新机制和新模式。田学斌提出,以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为主线,充分发挥北京数字经济“头雁”效应、依托天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雄厚基础,加上河北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大省的丰富资源禀赋,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可以着力打造极富价值的应用场景。


四、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供重要支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一)完善区域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为加快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培育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链(集群)的同时还应从多方入手,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模式,为京津冀制造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武义青建议,加快构建“四链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立足打造雄安新区数字产业集群新引擎,加快构建京津雄数字经济产业链。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确保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落户新区,加快推动启动区互联网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等平台建设,积极引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科研院所等落户发展。三是围绕创新链激活人才链。坚持把人才作为我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科技创新同步实施、与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创新高地。四是围绕人才链完善金融链。加大数字经济领域金融服务高端人才和实体经济力度,让金融活水浇灌人才和科技型企业,推动人才链与金融链“双对接”。聚焦数字产业,加快建设京津雄“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协同发展的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刘学谦建议,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需求,加快建立健全高效便捷、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服务体系,让更多市场主体扎下根、长得大、活得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优化我省营商环境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刘刚建议,数字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的互补性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阿里巴巴集团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提出,发挥区域地理位置和绿色能源优势,在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下,在土地、绿电、减碳、资金等方面鼓励张家口、廊坊、逐州等地环京建设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集群,为未来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充足、高性能、低成本的算力资源。

(二)围绕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部增长极,需要利用北京集聚优势,解决城市间发展矛盾,提高一体化水平。为此,龚六堂提出,京津冀应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和延链,联手打造区域制造业聚集区,提升重点产业链的竞争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或关键企业的集聚效应,实现补链;强调科技引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重点产业链两端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延链。武义青建议,在促进数字产业资源向雄安集聚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为数字经济集群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知识源头。柯文进提出,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联手津冀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把京津冀打造成为我国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刘刚建议,加速京津冀之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的协同,共同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张智杰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省、市、县三级梯度培育,形成各部门各市配合、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协同推进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实现县域块状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在人才培养方面,石勇建议,持续推动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大数据等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莫定扎实的人才基础。武义青建议,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雄安新区而言,积极开展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试点示范,整合京津雄数据资源,推动京津雄数字经济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和场景共用。龚六堂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经济劳动供给水平与质量。一是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人才培养,实现自给。二是培养数字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京津冀高校增设相应数字经济本科学位。三是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京津冀产业需求,培养新消费、新金融方面的数字经济人才。四是加强在职培训,推进制造业相关领域人才的在职培养,推出更多产业+数字经济方面的在职硕士项目。五是加强农民工数字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京津冀农业产业的数字化程度。

各类应用场景的开放和开发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融合的重要动力。应用场景中各类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处理,是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过程的核心内容。王双建议,主动谋划高价值数字应用场景,加快培育具有京津冀地方特色化的数字生态,将有利于推动形成需求精准响应、服务均衡惠及、潜能有效激发、价值充分实现的数字经济新图景。田学斌建议,河北要充分承接京津数字经济先行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外溢效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最大发挥数字经济牵引力。一方面,要发挥京津(尤其北京)在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引领、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巨大优势,避免重复建设,提高集成效率。另方面,河北在自身特色产业(钢铁、化工等)数字化转型上,借力京津科技研发优势、推动协同攻关,充分借鉴天津特色产业数字化先行先试经验,深度挖掘自身特色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王政提出,根据京津冀三方应各自的研发和创新需求以项目的形式吸引另两方专家加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组成若干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场景打造、技术推广等方面研究团队加强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人才、技术研发机构和相关企业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效能。

往期精彩回顾《经济与管理》2022年第5期目录
中国国有企业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基于CSSC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小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差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2022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综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