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刷《信条》,有些话不得不说

E姐和美少女们 高能E蓓子 2021-08-19


这个周末,大概很多朋友跟我一样在看完《信条》后,毫不犹豫地买了二刷的票。


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以及对细节的着迷,似乎好久没有遇到过了。



《信条》是我近阶段除了《八佰》最期待的一部,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投资了两亿美金的科幻片,更因为它的导演是诺兰。



要知道,从1998年的他第一部电影开始到《信条》之前,诺兰一共只导演了10部长片电影,而其中有7部都进入了IMDB Top 250的榜单,可以说他是当代顶流导演无疑了。


与此同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信条》太烧脑”,那么今天,我们就从“烧脑”说起。



时间管理大师又一次玩弄了时间



“烧脑”这个词在国内院线片中流行起来,似乎就是从诺兰开始的。


2010年《盗梦空间》上映,多重梦境的建构与梦境之间的侵入设计一下子让无数中国观众突然进入了头脑风暴模式。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少人看完后大呼“太烧脑,看不懂”,以至于10年之后电影重映,依旧有不少观众挤进电影院去看那个陀螺到底有没有停下。



“烧脑”也就是烧死脑细胞的意思,太复杂的建构,太艰深的理论都可以达到烧脑的程度。在电影方面,则主要是指时空方面的复杂设置。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盗梦空间》还是《星际穿越》,诺兰的电影都需要二刷:一刷看视觉,二刷看细节。


就像《信条》的台词,第一遍,“不要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



《信条》首先是一部给我们带来视觉奇观的电影,它第一次在银幕上呈现出来了“逆向穿越”的奇观。


在《信条》的设置中,时间是不可跳跃的,当一个人要从现在穿越回10分钟前的时间,他必须要逆向经历着同样多的时间。


也就是,在他的眼里,穿越过程中的世界是“倒放”的。



“倒放”的电影当然一直都有,而且还不少。诺兰自己也拍过,《记忆碎片》一开头,就以“倒放”的方式拍了一个人杀人并拍照片的过程。



但在以往的电影里,倒放也仅仅是倒放,是没有“正向人物”参与的。


《信条》所做到的是,当你进入逆行时空,你身边的所有东西都是反着的,前进等于后退,爆炸等于收缩,所有东西都是先有“果”,再有“因”。



这形成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奇观,作为穿越的主人公,他要在逆行时空内做什么事,他就必须反向思维,先考虑结果,再想着如何让这个结果形成。


比如看到弹孔就要做出射击的动作接回这颗子弹,受到攻击,要想着怎样以合理的动作回到受攻击之前。


就像玩游戏打boss,不过是要从boss被消灭的之前,开始预判前一步的防御和进攻动作是什么。



但诺兰还不满足于此。就像《盗梦空间》一样,那里有梦境的互相入侵,《信条》里也有正逆时空的互相影响。


结尾的十分钟战斗就是这样,已知要和敌人进行十分钟的战斗,那么我方分别派出正向和逆向的两只部队来打回是怎样?



正向部队从第1分钟开始正向进攻,逆向从第10分钟开始逆向进攻。也就是说,逆向部分先看到了战争的结果,然后根据这个结果提供情报给正向部队以达成完成任务的目的。


有些晕了是不是?问题的复杂之处还在于,敌方同样用了正逆两只军队来防守……


神奇的视觉呈现。真不知道这么复杂的战斗设计是怎么写出来的。


诺兰是个坚持实拍的导演,所以影片中无论是炸飞机,还是逆向穿越,他都是实拍。


电影中的三场重头戏,机场、追车、战争都分别使用了主人公正向和逆向两种视角,两种视角下“对方”都是执行相反的行为逻辑,而这些,居然都是实拍。


意思是,一个演员要在正向的视角里表演一次,之后又要以“倒放”的形式再表演一次,完全不用特效……



但即便如此,电影还是耗资两亿美金。


所以我总是觉得,诺兰让演员倒着演戏,应该不是为了节省成本,而是让演员体验一下“逆行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感觉,甚至是为了达到正向逆向形成一个回环的目的。



“回环”,是理解《信条》最大的一个关键词。


从片名《TENET》可以看出,《信条》是部回环结构的电影,如果你去二刷了,这种感觉尤为清晰。



故事发生在两个星期内,共有三个时间节点。


第一天发生了三件事,基辅大剧院袭击、游轮争吵、基地爆炸;第七天发生了一件事,机场撞飞机;第十四天发生了一件事,飞车夺算法。


主人公这条线的脉络时,第一天参与基辅大剧院袭击后被招募,第七天参与了机场事件,第十四天飞车抢夺中丢失了算法。



然后他进入逆行时空,重新加入第十四天的算法争夺,没有成功,但偷偷放入了窃听器,他逆行回到第七天,救助了女主角。


再次逆行回第一天,让女主完成游轮争吵任务的同时,自己参与当天的基地爆炸事件,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种叙事逻辑其实与他的《星际穿越》是类似的,《星际穿越》中男主角以长达几十年的时空压缩和五维空间的方式给几十年前传递信息,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



而《信条》则更进一部,在所有的时间节点上都做到了一一对应,其剧本之复杂与严密,让人叹为观止。


甚至到了结尾你才会恍然大悟,这一切其实都是男主角自己设计的,他自己设计了一系列事件,目的就是把自己招募进队伍,以完成“基地爆炸”这一任务。



正如前面所说,像是一个游戏。



《信条》烧脑,但只需要你的认真



是不是觉得“自己设置剧情招募自己以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务”这件事很烧脑?


其实我们有意省略了一些支线,比如为了完成这件事还需要另一个时空穿梭者,也就是“暮光男”罗伯特·帕丁森扮演的尼尔。



老实讲,即便一刷《信条》时我的脑袋里冒出了无数的小问号,但这些问号在我二刷的时候已经一个都不存在了。


那些条理变得异常清晰,甚至于还看到了大量的细节提示,告诉你故事的发展。


比如说,男主开场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子弹从弹壳里弹出来反手接住,这样设计就是在心理上提示观众“逆向”概念。



这种提示其实是反复出现的,你记得剧院里的接头暗号是什么吗?“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暗示了这个世界正向和逆向是可以并存的。


甚至于开头逆向接子弹的那个神秘人,他的红色吊坠要到结尾才再次出现,你这才发觉,原来剧院里救男主的那个人就是尼尔。



而所有关于“男主自己设置任务”的信息,其实都是尼尔最后那段话所揭示的。


尤其那句“我的开始就是你的未来”,这简单的一句话带出了日后男主招募尼尔,然后尼尔穿越时空帮助男主并为之牺牲的大量信息。


尼尔的很多台词都有暗示意义


然后你再往前回溯,尼尔一见男主就知道男主做事时不喝酒而喜欢喝可乐的行为是不是就非常合理了?


这种兄弟情,是以藏在暗处的方式来呈现的。



所以说,看《信条》需要的不止是你的脑洞,更是你的认真,不是说理解有多大的困难,而是你对细节有多少关注。


一些难懂的词汇,比如钚和熵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些甚至不需要你去理解。


电影中也有明确的交代,钚是要抢夺的东西,那个俄罗斯寡头就差钚的算法;熵是逆行的原理,未来的人创造出了减熵的物质,从而实现了时空逆流。知道这就够了。



但如果你连那幅画为什么没有毁掉,飞车里面的算法究竟去哪里了都没弄清楚的话,那就只能说明你观影时分心了。


男主说是毁画,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发现那副画,对女主说“不用担心”只是骗她而已。至于车里的那个盒子,是反派通过反向思维得出掉在车上的结论逆行回去拿到了。



最需要你集中精力的其实是最后一场大战。


因为整个战斗也是一个回环结构,且通过红蓝两队正逆不同的视角穿插而行,一不留神就容易懵,谁提供的情报然后又有什么用,只的确需要你多看多想才能完全明白。


盲猜这是谁?


虽然,大部分人只看到逆向提供情况帮正向完成了任务就觉得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结尾究竟有几个尼尔也成了不少人心里的困惑。




在逆向视角五分多钟的时候,尼尔发现男主遇到了困难,这时候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去帮助男主,一是在外面救男主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尼尔至少是再次逆转了两次,第一次前往敌方阵地把自己逆转为正向,也就是留到最后救出男主并告别的那个;第二次是告别之后回到己方阵地逆转为逆向,从洞穴上方的管道进入,帮男主挡了子弹。


是的,最后尼尔的告别不是回去未来,而是去旋转门完成自杀式任务了。



觉得很复杂?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更简单的理解方法,就是前面说的游戏。


男主是游戏的第一视角,在前面三个关卡里,你需要学习不同的技能,并在神秘人的指示下打败boss过这三个副本。



三个副本过完之后,你掌握了新的技能,这时候你需要重当神秘人的角色,前往之前三个副本,帮男主完成任务。


然后触发的隐藏关卡就是,一开始的基地大战。



这样理解起来是不是清晰了些?


但是不管怎样,学习技能时的NPC对话你可不能跳过,之前怎么样在神秘人帮助下过关的过程也不要遗忘,否则,世界将进入“混沌”状态。



说难也不难,只是需要你更多的认真罢了。



结 语



老实讲,虽然这篇文章主要是着眼于“理解”,但在我二刷之后这些理解上的问题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我感受最深的,其实不是“故事什么样”,而是“为什么这样”。


电影中男主第一次打算逆行时空,五方说了一句什么也不会改变,结果穿越回来的男主果然证明了“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诺兰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已成事实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你穿越回去的任何行为,所导致的都是目前存在的这个现实。


这种感觉就像你翻开几年前的聊天记录、几天前的朋友圈,你曾经造成的错误已然发生了,你删与不删根本不会有什么分别。


但未来呢?如果你预知未来,是不是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根据《信条》的规则,不幸的是,也不会,甚至是,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应该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预知了未来将会越来越糟糕,甚至达到世界末日的程度,你会不会现在就充满着悲观地度过每一天,甚至放弃为了明天而需要做的努力?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无知才是我们最大的武器”,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所以我们才会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更加努力,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而只有把握住了当下,未来才有机会。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触动。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信条》让你觉得最触动的地方是?


来评论区说说吧~






上一篇:魔岩三杰“回忆杀”背后,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事


拓展阅读:

不要因为对一个人的偏见错过这部好剧

东野圭吾遇上朱亚文,我的多巴胺不够用了

豆瓣8.5,这大概是今年最后一部猜不对凶手的悬疑片了

年度最佳推理片是怎样讨论宿命的?

为什么说这是今年最有意义的一部华语片?

《解忧杂货店》里,居然藏着一套佛系丧少年拯救宝典






-今天头条の主笔-


你的小仙女E姐,无所不能的大白,烧脑的油梨


责编:菜籽     美编:树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