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粉丝控评内卷:这真不是贵圈版“皇帝的新衣”?

E姐和美少女们 高能E蓓子 2021-08-19


有一种迷惑是,每个字我都认识,但合在一起就是难以理解。


比如像这样↓




典型的粉丝控评模板,大家也见怪不怪,但如果这种控评,发在一个完全无关的主题下面呢?


比如陶虹说了一句“不是会哭就是好演员”……底下控评区莫名出现了许多粉丝互撕和强行安利控评,问题是,陶虹完全没指名道姓啊!



控评就控评,这是控上头,还内卷起来了?





都没点名道姓,一个个着急对号入座



事情是这样的,小陶虹最近在一个专访里提到,演员演技好坏,要考虑到演员和角色的贴合度……还说“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



作为白玉兰奖评委之一,小陶虹还说,同一部剧只有一人入围或拿奖的现象,其实就是人保戏和戏保人的区别。


“戏保人,就是运气好,人保戏,是实力。”



而就在前不久,童瑶才凭《三十而已》拿下白玉兰视后,另一位呼声很高的热依扎则被网友说“意难平”。


童瑶也回应过,说热依扎演得非常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陶虹说“人保戏”和“戏保人”,就很容易引发网友对号入座,最开始,有热依扎和童瑶的粉丝跑到陶虹微博评论区大战。



这也算了,采访里记者还问了陶虹对演员番位的看法,她也回答得很得体,说可能是市场需求。



结果这一来,又有人对号入座杨紫,原文评论区不知怎么吵的,就变成迪丽热巴和杨紫粉丝的战场,双方且控且撕,广场屠得全是血,叫路人目瞪口呆。



但最诡异的,是新浪娱乐的报道下,有69.2万的转发↓



转发了什么呢?是王一博和张艺兴粉丝在控评……一边吵一边安利自家爱豆,别说路人,就算5G冲浪路过也要一脸迷惑的程度。



真要从小陶虹的采访里挖,也就是她回答了关于爱豆转型演员之类的问题,完全没指名道姓diss谁啊!


来源:娱理


也不知道粉丝到底是如何对上号的……


妙的是,事情发酵以后,小陶虹的工作室也发了微博,请网友不要断章取义。



而她的微博下方评论区,也有相似的评论,大概是写“不要断章取义”,总共才四十多个评论。



看来,资深演员的粉丝,好像是没那么闲,打字也就几个字,不撕也不控评,比起爱豆粉们,应援组织能力似乎还是不够——


不够卷哎。




奇奇怪怪控评撕X



如果说粉丝们因为陶虹的一段话对阵,好歹还是陶虹说的现象确有其事,那有的粉丝群体之间的乱斗,则堪比那些年的“张翰不能吃牛肉面”。


牛肉面2.0青春版,来自于18楼的马嘉祺和丁程鑫粉丝。


有一期时代少年团的片子里,马嘉祺给丁程鑫和自己煮了两碗面,分了清汤红汤,并且给丁程鑫加了个蛋。可有一部分细心粉丝发现,怎么马嘉祺的碗底有牛肉,丁程鑫的碗里没有牛肉?


于是开始群嘲……



逼得马嘉祺粉丝去一帧帧地找两个人碗里的牛肉,结论当然是两个人碗里都有牛肉,马嘉祺没有私藏牛肉不给别人吃。



由于粉丝最后连拉面牌子都扒出来了,拉面品牌自然也就蹭了一次这场奇怪的掐架热度。



楼丝另一大掐架杰作,是“论高中三年到底哪一年最重要”。


掐着掐着,掐成社会话题与哲学话题相结合,问我我也答不上来。



但如果在内娱流量粉丝的掐架里,挑一个最令我无法理解的,还属杨洋粉丝和张艺兴粉丝围绕“咩”到底指向谁而掐了一天这件事。



起因是张艺兴在评论区翻牌粉丝,回复了一个“咩”。杨洋粉丝觉得,我们杨洋,姓羊名羊,是羊的正宗派系。


张艺兴粉丝当然不服:我家小绵羊谁不知道啊。



“咩”到底属于谁,掐到最后也没个定论。但我想,两个艺人本身应该不会太在乎谁能说咩谁不能说咩。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这种你不懂为何而起,也不明白为何而终的魔幻行为,并不只是发生在现下活跃的艺人粉丝群体里。


连已经去世多年的艺人的粉丝,有时候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


有一期《康熙来了》,小S问刘德华,你会有“眼中钉”吗?刘德华回答:“有的,但已经不在了。”



接下来就有粉丝分析,当初刘、张一家公司,刘德华觉得黄霑写的《为你钟情》是给自己写的,结果给了张国荣,所以刘德华很生气,以至于张国荣出殡,刘德华都没有去。



写到这,我已经没法评论这到底是什么逻辑了。


总之,相比之下,连大熊猫粉丝撕X、李白白居易粉丝撕X、西安洛阳谁才是古都老大、马龙张继科谁更厉害、嬴政刘彻李世民谁是千古一帝、碇真嗣到底爱绫波丽还是明日香……都变得合情合理很多。



所以,在奇奇怪怪撕点上反复缠绕,每天耗着精力洗广场的人,真的是太闲了吗?就没有人治治吗?!



没有KPI,哥哥就糊了!



说起来,对“流量时代”的弊端,舆论已经批评得够多了,关于粉丝的敏感、爱豆的浮夸、资本和商家的“唯流量主义”……几乎都可以算得上老生常谈。


但我觉得,“饭圈控评内卷”还是挺有意思的。


最初,是粉丝们心疼爱豆被写新闻、被黑,赶紧在评论区下刷走不好言论,也有些粉丝是用转评的方式为爱豆应援。


有些控评对粉丝和艺人来说也是宣传需要,像之前鹿晗“芦苇姐姐”的大型应援场面就很有心


但现在的控评,已经到了只要出现名字,粉丝就敏感词弹出,哪怕没出现名字,粉丝也要主动对号入座撕X,看似控评,实际上仿佛在完成某种KPI——


有新闻就出动,没有也要在别的新闻底下刷足存在感!


这确实是一种强烈的“内卷”,粉丝心态和教育内卷有点像,每个家长都清楚让四年级的孩子提前学微积分、掌握上万个英语单词它不合理也没意义。


但你的竞争对手会9000个单词的时候,你会8000个,意味着“输了”。

 

如果花钱能买到孩子的单词量,我相信家长们买20万词眼睛都不会眨——这就是“做数据”。而粉头和平台,做的就是这个买卖。 



导致的结果就是,数据必须好,热搜不能停,不要问有什么意义,做就是了。


做到极致的时候,粉丝心累,偶像也心里苦。


像前阵子,黄子韬穿个衣服,粉丝觉得不好看开撕工作室,黄子韬出来帮员工说话,态度还是挺好,会对粉丝说“你们幸福我就幸福”。



结果来来回回说了几轮,粉丝还是不依不饶,气得黄子韬发狠话:“我听我自己的,粉丝的意见我从没听过!”



黄子韬说的也不是没道理:你有打字提意见骂人的时间,为什么不用来好好上课、好好工作呢?


艺人有手有脚,想做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粉丝来教?就因为你们会敲键盘?


但即便是这样,“控评”还是从未消停过,甚至越来越卷——为什么?


因为“唯流量”,是整个娱乐圈生态决定的。


我不信这年头还有人不知道明星们动辄几千万微博粉是买来的,上亿点赞是刷的。可只要资源方按这个标准付钱,假粉和假流量就能带来真收益。最终大家得到的信息差不多:这个版本的娱乐圈就是这么玩儿的。


所谓“控评”,其实就是评价的泡沫化。艺人的专业技能应该是TA的基本面,但这个版本的贵圈里,只要流量够大,哪怕是黑流量,也有足够的赚钱效应。


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粉丝还是工作室,都停不下来。他们可能知道自己的爱豆演技一般,可是有一个KPI,必须完成吹捧,不然哥哥/偶像就糊了。


如果没有新闻,蹭热点也要留在热搜上,因为这是新时代许多艺人的生存方式,而作品只是触发热搜的条件而已。


 

没人敢喊停,做数据如果停下来,大粉会失去收入、明星会失去曝光、工作室的工作会停滞……大家会觉得整个行业不知道怎么运转了。


所有人,都成了困在“系统”里的人。没实力要炒作,有实力也未能免俗;没资历要积攒,有资历也对流量低头……于是系统越来越大势,而代表作品和实力的“基本面”越来越不重要。




 


E姐结语:

 


如果说控评和做数据是在灌水,那灌水的根本原因,正是艺人的“基本面”不足以支撑其商业价值。


作为主体的艺人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必须由什么东西来填补,这东西可以是某个运作得到的奖项、可以是XX学院教授的头衔、可以是刷出来的播放量,也可以是粉丝们为了影响大数据“做”出来的控评。

 

这是皇帝的新衣,并且已经穿了很久。


吊诡的是,这圈根本不怕“小孩”的童言无忌。资本压根不在乎爱豆穿不穿裤子,也不在乎有没人戳破,只要是真赚钱,下回换个爱豆继续捧就行了。

 

其实现行技术是有办法穿透表层数据,拿到“脱水”参考指标的。可问题是,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大量灌水让这个行业看起来更繁荣,哪怕大部分人都清楚这种繁荣是虚假的,花花轿子众人抬,最后圈里的资源才会越来越多。

 

你刷一个大青衣,我刷一个金X奖,表面上是“对家”,其实挖开了看生存方式都一样,都是大水漫灌的同道中人。


有时候粉丝会相互嘲讽,说“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我没别的意思但有没有可能……真等潮水退了大家的屁股都是光着的,大哥别笑话二哥呢?

 

对于“唯流量”,没有哪个艺人或者团体是“原罪”,大半个娱乐圈都参与了,包括一些实力派。相互指责谁更裸,实际上没有意义。

 

积重难返,走出这种周而复始除了政策契机,也需要大环境中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开始“脱水”。


至少,控评创造热搜也要上的这种“KPI意识应该先消退,工作室和粉头停止引导焦虑,当做数据控评无利可图时,资本才有一点点可能,重新把重心向“作品”和“专业”回调。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如何看待“控评内卷”?


来评论区说说吧~





上一篇:尚雯婕夺冠,算不算社恐患者之光?


拓展阅读:


追星变追尾,粉丝变厉鬼?

香港也有顶流和饭圈

粉丝迷惑行为大赏





-今天头条の主笔-


你的小仙女E姐,睿智的河马君,吃瓜的碧雕&小椒


责编:小椒    美编:树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