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枪还看德国人:德国最新机枪HK121/MG5揭秘

晓枪老王 晓枪
2024-09-07

作者@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本文作者系【端午重磅】SCAR步枪结构设计全面解析作者
可能有的小伙伴在《轻兵器》看过相似的文章,那么恭喜你,你这次看到的是无删减的作者原版。


△  HK121通用机枪通用型

通用机枪是德国人的发明,从MG34、MG42到MG3,德国一致领跑通用机枪,但随着M60、MAG等一系列通用机枪的出现,德国通用机枪的领跑地位被不断地削弱。尤其是MAG机枪的设计,坚固耐用、皮实可靠,堪称通用机枪的标杆。作为轻武器大国和通用机枪发明者的德国怎能忍得住这口气,于是就有了HK121/ MG5的出现。笔者在展会上体验过这支枪,恰好从事的专业是枪械结构设计,也喜欢点评乃至吐槽各种枪械结构,正所谓不吐不快,就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  HK121的宣传资料,可见其广告词,模块化、可靠、卓越

 

姓名插曲


HK公司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套完善的命名法则,采用弹链供弹的7.62×51mm口径机枪应该命名为HK21,但这一名称早已名花有主,为此,HK公司在数字前加1以示区别,因而命名为HK121。可以推测,其后的弹链供弹7.62×51mm机枪将被命名HK221、 HK321……

△   HK21的名号早已名花有主,图为HK21机枪

值得一提的是HK221确有其事,是HK公司仿制的MAG机枪。HK121于2013年装备德军,因而步MG4机枪的后尘更名为MG5(貌似与名爵的一款汽车同名),这也是大多数人意料之中的事。唯一出乎笔者意料的是,HK公司似乎仍然对这一名字表现出了强烈的期待。笔者N年前在与HK的工程师交流的时候,就开玩笑说道HK121的名字不会用太久了,很快就要改名叫MG5了。没想到的是,这句话似乎说到了德国人的心坎里了,HK的讲解人员表达了非常诚挚的谢意,还赠送了笔者许多纪念品,搞得笔者都有点不知所措了。装备德军后,HK公司的网站也在第一时间将其商业名HK121更名为MG5。HK121能被命名为MG5这也算实至名归吧!
所谓拿人手短,既然收了德国人好处,笔者下文就不再区分HK121和MG5,也顺应形势统称MG5吧!

 

总体结构


MG5机枪并不是单一的机枪产品,而是一个包含了不同长度枪管,不同种类枪托、护木、握把,不同容量弹链箱以及多种附件的机枪系统。通过以上不同组件、附件的组合,可以组合出MG5(原先的HK121U,U即universal通用型的首字母)、MG5A2(原先的HK121I,德语infanterie步兵型)、MG5S(德语spezielkrafte(a上有两点,短元音,打不出来)特种部队型)、MG5A1(HK121EBW 德语Einbauwaffe炮位用武器,实际上就是同轴机枪或并列机枪)。

△  MG5机枪系统组成

这些组合基本涵盖了能用上7.62×51mm通用机枪的所有场合。值得一提的是MG4机枪也是这个套路,也有车载型,只是MG4的车载型笔者觉得非常无语( 用“蛋疼”一词更为准确)。MG5机枪的D型握把和EBW型笔者非常欣赏,能在设计之初就专门考虑了车载和同轴机枪的问题,HK公司的同行们考虑问题如此周到、全面,笔者自叹不如啊!

△  MG4同样有车载型
 

△  MG5机枪的四种变型,从上至下分别为步兵型、通用型、特种部队型、并列机枪型
 

表1  MG5机枪技术参数

MG5机枪结构与5.56mm的MG4机枪一脉相承,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总体结构采用较为经典的机枪布局方案,导气机构置于枪管轴线下方,从正上方进弹,便于装填,绝大多数弹链供弹机枪都是采取这样的总体布局方式。MG5机枪采取了与MG4一致的抛壳方向,即从机匣正下方抛壳。这种结构的好处是避免了在机匣侧面布置抛壳窗影响机匣的结构强度,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机匣的刚度。MAG机枪也是如此,其机匣寿命可达十万发。另外,采取这样的结构很有可能是德国同行仔细论证的结果。众所周知,德国步兵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车载程度高,而向下抛壳的是最适宜在载具内的射击方式,避免了弹壳在车内反弹干扰其他射手。但这种结构并非完美,最大的缺陷在于抛壳窗占用了弹链箱接口的最佳位置。

△  MG5机枪将弹箱接口布置在左侧,注意弹箱为避让抛壳窗而设计的形状

△  MG5机枪抛壳导引

与此类似,M60机枪采用半无托结构,大幅缩短了全枪长度,但为了保持适当的抵肩距离,扳机只能布置在进弹口下方,同样占据了弹链箱接口的最佳位置,为此弹箱接口不得不挪到机匣的左侧,装满弹链后机枪的重心就严重地偏向了全枪的左侧。M60机枪本是作为连排级的支持武器设计的,一般会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影响也不算大,但当M60被下放到步兵班,问题就突出了,射手在射击的过程中不得不施加额外的力量正枪,非常不便。
Mg4、MG5机枪同样不能回避此问题,也只能将弹链箱接口布置在机匣左侧,但在弹链箱上设置一块抛壳导引,将弹壳的运动方向由正下方导引向右侧,弹链箱的主体便可以布置在机匣的正下方,解决了重心偏向左侧的问题。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设计增大了弹链箱的高度,会影响火线高与仰射射角。
MG5机枪通用型全枪重11.2kg,步兵型重9.9kg,这一指标与M60机枪基本相当,比MAG/M240机枪轻了不少,并且 MG5机枪重心位置比MAG机枪合理,不会出现立姿无依托无法射击的情况。笔者身高1米75,体重72kg基本能将MG5玩得转,想必德军的机枪手人高马大,更是不再话下(5.56毫米的MG4机枪也比其他同口径机枪重了不少,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虽然MG5机枪与8.2kg的Mk48机枪相比还是重了不少,但笔者绝非“重量党”,还是更倾向于MG5的9.9kg。MK48机枪基本是在5.56毫米上MK46上更改口径而来,机匣、枪管、节套等零部件还是MK46机枪那个“小体格”,虽然能解决强度问题,但射击时的稳定性,火力连续性、耐用性,与专门设计的7.62毫米机枪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机匣组件


MG5机枪机匣的主体是一个精密铸造的钢质零件,直接将拉机柄导轨、背带环、以及固定枪托的突笋以及HK公司的logo铸造成一体,工艺水平令人钦佩,笔者看到这个机匣时心理的滋味概括起来就是各种“羡慕、嫉妒、恨”。连接枪管、活塞筒的连接座采取塞焊的形式与机匣固连为一体,十分坚固。

△  MG5机枪的精密铸造机匣,工艺水准令人钦佩

 

枪管组件


MG5机枪枪管长度有460mm、550mm、663mm三种,发射DM111A1型7.62×51mmNATO弹时,对应的初速可达785m/s、810m/s、840m/s,枪口动能分别为2912J、3100J、3334J。当使用两脚架支撑时有效射程为600m,安装三脚架或作为车载机枪、同轴机枪时,其有效射程可达1000m以上。对于这一数据,笔者不得不表扬一下德国人的实诚,FN公司5.56mm口径的MK46机枪,16.3英寸(414mm)的枪管长度就敢宣传其有效射程有800m,纯属广告欺诈。实际上笔者认为MG5机枪加装望远式光学瞄具后在开阔的战场控制800m的区域应该毫无压力,与小口径相比中口径在远距离上的动能、抗风偏能力上还是具有先天优势的。
MG5机枪枪管和节套装配为一个整体,更换枪管时节套也随之更换,并没有沿用MG4枪管和节套分离的设计。MG5这个设计笔者深为认同,首先这个设计减小了机匣的受力,便于实现轻量化,MAG机枪比MG5多出的那点重量根源就在这里。MAG机枪采用闭锁卡铁偏移式闭锁,其闭锁支撑面位于机匣上,因而机匣必须予以加强,重量自然就上去了。其次这个设计闭锁间隙除正常的磨损外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无需由操作者调整闭锁间隙,勤务性更好。
MG5机枪枪管更换非常快捷,将枪管固定栓向后扳动90°,向前便能抽出枪管。如果操作得当MG5机枪可以在5秒内完成枪管更换。与此相比,俄罗斯的PKM机枪出于安全性考虑必须在受弹器盖打开的情况下才能更换枪管的设计耗时自然要长不少。从逻辑上讲,机枪都需要换备份枪管了,战斗必然非常激烈,对连续火力的要求更为迫切,怎么可以鼓鼓捣捣半天搞不定。如果设计合理,枪管不在正确的位置击针根本无法接触底火,哪会有安全性问题?因此PKM打开受弹器盖换枪管的设计,纯属多此一举。

△  MG5机枪枪管快速更换

MG5机枪的气体调节器通过插入一个弹壳底缘进行调节。笔者未能看到MG5的调节器具体结构,但按照西方人的设计传统应该是通过调节放气量来调节起始压力的。通过调节器,MG5可以达到600、700、800发/分的射频,对于中小口径的机枪而言,这个射频比较合理。

△ MG5机枪调节器操作方法

枪机组件


MG5机枪与MK48机枪相似,采用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但MG5采取了双排螺旋闭锁齿的设计,这样可以在保证闭锁支撑面积的前提下减小枪机、节套直径,进而减小机匣外形尺寸。这个设计的缺点就是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当然,相对于德国人的机械加工水平而言——“天边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

△  MG5机枪枪机、机框结构,可见枪机的双排螺旋闭锁齿结构和抛壳挺让位槽

MG5机框结构与MG4大致相当,由于采取下抛壳,机框必需布置一个框型结构作为抛壳通道。值得一提的是MG5主导轨的位置与布置在与活塞作用线基本重合的位置,这是非常正确的设计。当机枪射击时机框受到的最大作用力是在活塞的推力,而非膛底压力。另外机框的结构基本也是上小下大,质心偏下,将主导轨位置布置在活塞作用线更能减小翻转力矩,有利于动力特性的提升。

△  MG5机枪不完全分解,可以看见其机框和复进机结构

MG5采用双复进簧的设计,从结构设计的角度万不得已不会采用这样的设计,双复进簧必然使弹簧结构尺寸变小,簧丝应力加大,从而导致寿命不足。笔者一开始也没有明白设计人员的用意,但看打开受弹器盖后疑问迎刃而解。MG5的设计人员将缓冲器布置在机框内,这样一来缓冲器就占据了复进簧原本的位置,只能将复进簧布置在两侧。在机框内布置缓冲器是个非常聪明的设计,除了将原本无用的重量变成了有用的重量(机框重量是非常重要的参数),有利于减重外,缓冲器的撞击中心与导轨中心重合,减小了机框后坐到位撞击时的翻转。

△  MG5机枪的双复进簧结构和缓冲器布局

另外,MG5的采用的极有可能是液压缓冲器,需要较长的空间,如果像M249机枪那样布置在枪托上,便无法采取折叠枪托结构(M249伞兵型之所以采用旋转伸缩托就是这个原因)。缓冲器可以削减大部分的后坐撞击,并有助于稳定射频。HK公司的宣传片中,以连发的形式射击,弹着点的散布非常小,基本上都是连孔,这一稳定性在中口径机枪中无枪能出其右,其根源就是活塞、主导轨与缓冲器的布置方式。

△  MG5机枪连发射击时的射弹散布,即使这是比较近的距离也非常了不起

与MG4采用的杠杆式退壳挺不同,MG5机枪的抛壳机构采用了固定的抛壳挺,更稳定可靠。但枪机、机框上必须开一条贯通的槽给抛壳挺让位,这对枪机、机框的结构强度有一定的破坏,当然如果材料质量有保障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输弹机


MG5的输弹机真没有什么值得讲述的地方,不过是对成熟结构的合理利用。MG5的输弹机基本上就是照搬乃至照抄MAG机枪的输弹机,大杠杆、小杠杆、内外拨弹滑板的结构乃至参数都与MAG机枪基本一致(不要忘了,HK公司的HK221机枪就是基于MAG机枪的改进)。

△   MG5机枪的输弹机与MAG机枪输弹机(下)结构对比,二者一致,可以看见MG5机枪大杠杆上的减重孔

不过可以理解HK公司的做法,这是出于回避技术风险的正确决策,放着结构合理、动作可靠的东西不用,非要自己去再弄一套输弹机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为创新而创新吗?再说了MAG机枪的输弹机还是源自MG42机枪,原创还是德国人,想必HK的同行心理上也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虽说没什么创造性,MG5机枪这套双程输弹的机构笔者还是非常欣赏的。从MG42到MAG、米尼米以及现在的MG4、MG5,这套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其结构合理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套双程输弹的机构本来是不需要阻弹齿的,内、外拨弹齿在工作的过程中交替充当阻弹齿。但存在装填比较麻烦的问题,将弹链放在受弹器座上后,扣上受弹器盖的同时需要按住弹链,防止弹链滑落,这在无依托的条件下或机动过程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MG5机枪的受弹器座,可以看见其增加了阻弹齿

MG5机枪增加了阻弹齿结构,装填的便利性提高了不少。当然,这并非HK公司的原创,MK48机枪就采用了这个设计,FN公司最近推出的米尼米改进型FN MINIMI MK3也采用了这个设计。
与MK48机枪相同,MG5机枪的大杠杆上也加工了许多孔,减轻重量。以笔者的经验这能最多减轻15g左右的重量,与给加工带来的麻烦相比有点得不偿失,不是重量指标逼急了一般不会这样做的。
MG5受弹器盖与机匣铰接,能向上打开90°,无论装填还是排除故障,这个角度都是绰绰有余的。为了受弹器盖的定位,HK的工程师设计了一套比较特别的机构。通过弹簧顶住一个摩擦片使受弹器盖可以停在任意位置,缺点就是天长日久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 MG5机枪受弹器盖的定位结构,可以看见其摩擦片和在受弹器盖上的使用痕迹

 

发射机


与大多数机枪一样,MG5机枪的发射机仅有保险和连发两个位置,但HK公司没有沿用MAG机枪的结构而是重新设计了发射机。其最大的特点是快慢机处于保险位置时也能进行装填,HK公司还专门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了宣传。对于这个特点笔者实在不能理解,并非常不认同这个设计。开膛待击的武器必须设计推弹前空行程,当阻铁解脱后,机框和枪机需要运动一段距离,使具备一定的速度后再进行推弹入膛的动作。由于这个距离的存在,如果射手因操作不善,使机枪在这段行程内装填脱手(如拉机柄拉滑)或因快慢机处于保险位置不能挂机,枪械便容易走火。所以一般当发射机处于保险状态时,必须限制机框的行程使枪机不能越过能推弹的位置。另外如果保险状态能装填,射手非常容易混淆枪械状态,很可能出现射手完成装填后瞄准、击发后才发现枪械是处于保险状态,然后再开保险、瞄准、击发,非常容易贻误战机。

△ MAG机枪的发射机原理图,但MG5并未采取这套结构

笔者比较认同的还是MAG、米尼米机枪的发射机结构(这套机构源自MG42机枪),保险状态时阻铁被快慢机轴限制,不能转动,机框无法越过阻铁,因而不能完成装填。另外,MAG、米尼米机枪在阻铁的前端布置了阻铁解脱杆,其作用并不仅仅是某些文献中讲述的防止阻铁头被剪断。为了防止枪械内部有污垢或自动机能量不足时出现不停射故障(松开扳机后枪任然继续射击),米尼米机枪在机框上布置了两个挂机面。如果没有阻铁解脱杆,射手松开扳机时阻铁可能挂住任意一个挂机面,当挂住靠后的挂机面后,再次射击时就会因推弹前空行程太小而出现打不响的故障。

△  MG5专为车载和并列机枪设计的D型握把和并列机枪发射机

由于布置了阻铁解脱杆,松开扳机后,阻铁只能在机框向后运动的过程中才能上抬,当能量充足时机框后坐行程长,复进时只可能挂住靠前的挂机面,保证了复进、击发能量。当能量不足时,机框后坐行程不足便会挂上靠后的挂机面,避免了不停射故障。这才是阻铁解脱杆的最主要作用。这个结构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功能:当机框停前方时,阻铁会被阻铁解脱杆扣住不能上抬,快慢机因此被阻铁扣住不能运动。简而言之,该结构使枪械在待装填状态时不能保险。从逻辑上也理应如此,这状态时绝无走火的可能,保上险除了能贻误战机再无他用。M16步枪的发射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枪托、护木


MG5机枪有固定托、折叠托和折叠伸缩托三种,并能与MG4机枪通用。对于通用机枪,笔者更加倾向于结实、稳定的固定枪托。MG5机枪的折叠伸缩枪托笔者体验过,虽然可以根据射手自己的体型调整不同的长度和贴腮高度,人机工程较好,但枪托伸缩段与固定段间隙偏大,枪托后段晃动的比较厉害,笔者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德国人制造的枪械。

△  MG5机枪的固定枪托和折叠伸缩枪托

虽说枪托后段晃动只要射手使用得当,对精度的影响还是可以消除的——笔者就用枪托松动的机枪打出过100米70%密集界8cm×10cm的成绩,但是这种松松垮垮的零部件实在影响枪械整体品质,HK公司的形象在笔者心中高大的形象顿时就矮了一截。
由于MG5机枪采用的不是米尼米机枪那种整体式机匣结构,机匣偏短,护木只能安装在活塞筒上。另外MG5安装两脚架、握把脚架时最终的受力点也都在活塞筒上,这对悬臂结构的活塞筒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此外活塞筒还要起到一个对枪管辅助支撑的作用,如此设计枪管的支撑刚度也偏低,实在不是个好结构。

△ MG5机枪的护木只能安装在活塞筒上,而MG4(下)护木直接安装在机匣上,MG4机枪结构强度更高
 

△  MG5机枪护木、三脚架、小握把共用一处接口

令笔者匪夷所思的是MG5安装护木的接口也同时作为安装三脚架的接口(MG5机枪使用与MG3机枪脚架通用),这无疑是个败笔。作为通用机枪使用时,由于需要安装在三脚架上便无法安装护木,连续射击后转移阵地的过程中枪械行进间射击非常不便(枪管、活塞筒灼热无法握持,只能拎着提把射击)。MAG机枪,PKM机枪也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MAG装备美军后(即m240)增加了护木。另外笔者最不解的是MG4机枪配备的是标准的M122/M122A1三脚架接口,M122/M122A1安装7.62毫米通用机枪不成问题,而MG5机枪配备的是MG3机枪的接口,与其他北约国家不兼容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德军自己还得装备两种三脚架,德军就不嫌麻烦吗?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什么颠覆性的问题,只要德军需要HK公司很快就能完成改进。

 

结语


MG5机枪的设计可以说稳扎稳打,或者说中规中矩,还有一些微小的缺陷,但这些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支优秀的通用机枪。MG5在模块化、动力特性方面基本达到了常规机枪结构的极致,也给全世界的通用机枪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遗憾的是最近MG5机枪在丹麦陆军选型中败给了MK43机枪,笔者认为MG5不大可能会输在性能上,大概是其22000美元的售价丹麦人接受不了吧,毕竟德国人肯花大价钱是有支持国货的成分在里面的。

△  MG5机枪参与丹麦机枪选型,最后败给了MK43

全文完

作者@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本文由《晓枪》编辑&发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晓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