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巫谈养育:道歉是父母的必修课


2015年12月,我在“小巫养育学堂”的月度主题课堂上,为学员们讲了一个故事:

小巫讲故事:Pelle zieht aus (派勒离家出走)
Pelle生气了,哦,他简直气坏了,以至于决定离家出走。在这么一个被不公平对待的家庭里,谁都呆不下去啊。


那是今天早上,爸爸要去上班,却找不到他的钢笔了。


“Pelle,你是不是又把我的钢笔拿走了?”爸爸一边问,一边紧紧抓住Pelle的胳膊。Pelle是经常把爸爸的钢笔借走。但今天没有。今天钢笔就在爸爸挂在柜子里的棕色夹克里好好呆着呢。Pelle完全是无辜的。那爸爸呢?那么使劲儿地抓着Pelle的胳膊!妈妈呢?她当然跟爸爸是一伙儿的!是可忍,孰不可忍?Pelle要离家出走。


可是去哪儿呢?他可以去海里。恩,这个可以有。在船只伟岸、巨浪滔天的大海里,人可以死得其所。噩耗传来,全家会伤痛欲绝。他也可以去非洲,那里有雄狮徜徉。当爸爸从办公室回家,又像往常那样问:“我的小Pelle在哪儿?”妈妈就会泣不成声:“Pelle被狮子吃掉了!”


没错儿,这就是不公平对待的下场!


可是非洲好远啊。Pelle很想在附近呆着,这样就可以看到,爸爸妈妈如何为他哭泣。Pelle于是决定,就去“红心小屋”。就是楼下院子里那间小红房子,门上有一颗心,大家叫它“红心小屋”。就去那儿吧。他立刻开始打点行囊:带上球,带上口琴,还有《蓝莓丛里的小兔子》。还得带上一只小蜡烛,因为两天后就是圣诞节了,Pelle就在红心小屋里庆祝圣诞吧。那里,他将燃起小小的烛光,用口琴吹奏《圣婴降临》。那曲子会听起来好凄惨,就是要传到楼上让爸爸妈妈听到。


Pelle穿上漂亮的浅蓝色外套,戴上手套和毛帽子,然后一手拿起装着球、口琴和蜡烛的大纸口袋,另一只手拿着《蓝莓丛里的小兔子》。然后他再次穿过厨房,这样妈妈就可以看到,他要离家出走了。


“Pelle,你这会儿还要去外边吗?”妈妈问。


Pelle没有回答。去外边,哼!她要是知道真相就好了!


妈妈看到Pelle眉头紧锁,脸色阴沉。


“Pelle,宝贝儿,你怎么了?要去哪儿呢?”


“我走了!”


“去哪里呢?”妈妈问


“去红心小屋。”Pelle说。


“Pelle,你不是真的要走吧?你要在那里住多久呢?”


“永远!”Pelle边说边握住门把手。“以后爸爸再找不到那只老爷钢笔时,他可以怪罪别人了。”


“亲爱的好孩子,”妈妈边说边搂住他。“你真不要跟我们在一起吗?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但是我们特别特别爱你。”


Pelle迟疑了一下,可也就一眨眼的功夫吧。他推开妈妈的胳膊, 狠狠瞪了妈妈最后一眼,跑下楼去。


妈妈从餐厅窗口望去,看到一个小小的、浅蓝色的身影消失在带着一颗心的门后。


半个小时过去了。妈妈听到从红心小屋那儿传来若隐若无的口琴声。是Pelle在吹《告别了,我心爱的故乡》。


Pelle发现,红心小屋真是个好地方!至少一开始是吧。他把《蓝莓丛里的小兔子》、球和口琴都摆好,看上去简直舒服极了。那只小蜡烛呢,他放到窗台上。哦,圣诞节点起来的时候会多凄惨啊,如果爸爸妈妈能看到的话。从餐厅窗户那里可以看到。餐厅窗户那里,像往常一样,摆着圣诞树。圣诞树,嗯。还有,还有,圣诞礼物。Pelle不禁咽了一下口水。


不, 他才不要声称他偷钢笔的那种人的圣诞礼物呢!


他又吹了一遍《告别了,我心爱的故乡》。红心小屋里的时光过得好慢好慢啊。妈妈这会儿在做什么呢?爸爸这会儿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吧。


Pelle好想回一趟家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哭得不行。但很难找到回去的借口。然后他想起来一个主意,一把拉开门闩,走,不,是跑着,跑过了院子,跑上楼。


妈妈总是在厨房里。


“妈妈,”Pelle说,“寄给我的圣诞贺卡来的时候,你能不能跟邮递员说一下,我已经搬走了?”


妈妈答应了。Pelle迟疑地再次走向门口,脚步感到好沉重。


“Pelle,”妈妈轻声说,“Pelle,可是,你的圣诞礼物怎么办呢?我们是给你送到红心小屋里去,还是你自己来取?”


“我不要圣诞礼物。”Pelle声音颤抖地说。


“哦,Pelle,”妈妈说,“那我们会过一个悲惨的平安夜。圣诞树点蜡烛,Pelle不在,圣诞老人来咱家,Pelle不在,所有、所有的事情,都没有Pelle。。。”


“你们可以再生一个小孩。”Pelle的声音更颤抖了。


“绝不可能!”妈妈说。“除了Pelle谁都不要!我们好爱我们的Pelle啊!”


“哦,这样啊。”Pelle的声音颤抖得更厉害了。


“爸爸和我,我们就坐在这里,整个平安夜都哭个不停。我们也不点灯了。哦,我们就哭啊哭啊哭。”


这下Pelle把头靠在厨房门上开始放声大哭,哭得惊天动地、哭得撕心裂肺、哭得肝肠寸断。他好心疼爸爸妈妈啊。


妈妈搂住Pelle,他把头埋在妈妈肩膀上,又哭了好久,哭了好多,泪水把妈妈全湿透了。


“我原谅你们了!”Pelle抽抽搭搭地说。


“谢谢,亲爱的Pelle。”妈妈说。


好多个、好多个小时之后,爸爸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又像往常那样,在客厅里高声呼唤:“我的小Pelle呢?”


“在这儿!”Pelle叫着,跑进爸爸怀里。




这个故事来自《长袜子皮皮》的作者、著名瑞典童书作家Astrid Lindgren写的一本圣诞故事集,《派勒离家出走》是第一个故事,从瑞典文翻译成了德文,我的德文老师让我用它来学习。


我看了之后,感觉这个故事简直不是写给孩子的,而是写给成年人的啊!多少人在小时候做过同样的事情,至少是有过同样的感受,却没有受到Pelle妈妈那样的理解。我自己小时候就曾经多次离家出走,每次都是被邻居捉回去送还给父母,得到的待遇则跟小Pelle截然相反。这个故事深深地疗愈了我!


我在“小巫养育学堂”里,看到有些学员对于父母是否应该给孩子道歉,产生了疑惑和争议,于是想到这个故事,把它翻译成中文,讲给大家听。听完这个故事,学员们反响热烈,有些人被感动得落泪:


“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委屈的孩子!”


“把自己的委屈都勾出来了!”


很多学员讲来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像我小时候,可惜我的父母不是这么处理的。我当时也是要走,家里人是让我把拿掉的东西拿出来要去哪就去,还羞辱了很多,说有本事出去就永远别回来。”


“我小时候受了委屈就躲被窝里想象自己离家出走,然后哭的稀里哗啦的。”


“我离家出走过,晚上害怕自己回家了,爸妈说就知道你会自己回来。”


“我离家出走被我妈揪回来揍一顿。”


“我妈都不揍我,她理都不理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我是真的离家了 但是不知道能去哪里,一个人在下着雨的晚上瞎走,后来被找到了。。。”


故事里,让Pelle怒不可遏的事情,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这样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足以让一个孩子恨不得离开家去死。成人眼里的小事,是孩子眼里天大的事!


有些人认为这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太低的表现,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当挫折来自外界时,亲子关系良好的孩子会拥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承受。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无法承受来自父母的“挫折”!


故事里,Pelle离家出走,甚至想到死,是在向父母表达忠诚。他特别在意父母,想看到父母是否也同样地在意自己,甚至都不敢走远了,而是要在附近,看看父母是否为他伤心。


这一点,也得到很多学员的共鸣

“我经常幻想我死了,我爸妈就知道真的误会我了。”


“对父母的爱,爱的越深,受了委屈越想让他们疼。”


“看见父母会为自己伤心,就感觉自己是被在乎的,这种被在乎的感觉值得自己用一切去争取。”


“爱和在意,通过伤害自己来试图伤害他们,只有你在意我,才会受伤害,在意的越多,爱的越多,受的伤害就越多,我看到了心里才会舒服。”

这是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接纳孩子对父母的愤怒”里引用过的依恋理论开山鼻祖约翰·包尔比所说的“孝心”——“我恨你!”其实是孝心的表达。


我们也不难理解,某些未曾经历过健康亲子关系的孩子,在成年之后, 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甚至不惜破罐破摔、流浪街头,他们是在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向父母(有可能是已故的父母)表达忠诚,发出爱的渴求——只有父母才可能在意我的状况,我想让他们在意我,唯有当他们在意时,我才有动力好好生活,如果连他们都不在意了,我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而有些父母却往往误会这种举止,他们会把行为“不端”的孩子驱除家门,甚至切断亲情关系,这真的是把孩子逼上绝路。


孩子的逻辑非常简单,像故事里的Pelle那样:“我这样让你们生气,那我去死好了。你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一个不让你们生气的孩子。”


这就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和忠诚,死心塌地的爱和忠诚,值得用生命来表达的爱和忠诚。


有一位学员这样说:“我小的时候就有那样一个地方,也有过无数次死亡的念头,也曾经离家出走过好多次,就那样躲起来,看着他们找,可其实最怕的是没人来找啊!”


我们看到,解除了Pelle心结的,恰是妈妈反复地、彻底地、毫无保留地,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始终如一、旁无他顾的爱。




道歉是父母的必须课

故事里Pelle妈妈听到儿子说“我原谅你们了!”的时候,感谢了孩子。妈妈这个时候其实是在做一件事情,一件我们许多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在向孩子道歉!妈妈在对孩子说:对不起。


这一点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跟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不是应该教育他吗?怎么还能向他道歉呢?我们根本没错啊,错的是孩子!我们振振有词,我们有理有据!凭什么父母不能教导你?你怎么就不能体谅一下父母的难处?你不但不听,还要离家出走?真是反了你了!(更甚者——嫌我们不好?滚吧你,有本事别回来!)


一旦陷进这样的逻辑思维里,父母把“对错”看的无比重要,甚至大得眼里再容不下孩子,只顾盯着这个是非对错,那么孩子就真的消失了。


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错”否,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当然更不是用社会世俗的标准来界定。


我们常常害怕道歉,觉得道歉意味着“我”错了,如果“我”是错的,就说明“我”不够好,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所以轻易不能低头道歉,更别提对孩子道歉了。


那么这里我要吼一句:此事非关乎“你”也!


This is NOT about YOU!


这事儿跟你,或者说,跟你的那个“我”,没有关系!


请你,也就是说,你的那个“我”,离开舞台中心!


当孩子生气伤心到了都想离家出走的时候,“戈登”一下,是孩子在问题区,是孩子需要帮助、需要倾听、需要理解。。。


我们凭什么那么自恋,认定在这个时刻,“我”是第一要紧的呢?


当我们如此泯灭孩子的时候,他第一时间的感受就是——不如去死好了!


道歉,有时候就是表达一种歉意,而非对错的评定(更何况有时候的确是我们做错了)。它是在说:非常抱歉,让你不开心了。当孩子正处在某种情绪里,父母需要做的,是像Pelle的妈妈一样去理解他,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化解那个情绪,而不是积压在心底,渐成后患。


课堂上有学员提问,那我在一开始就向他道歉,接下来的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有些时候,如果上来就给孩子道歉,未免是在敷衍,潜台词是:我都道歉了,你还闹什么!如此一来,孩子的情绪就被堵在里边,无处宣泄。最佳方式是倾听,让孩子把情绪“倾泻”出来,在需要的时候,真诚地道歉。


学会跟孩子道歉,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无条件养育》书摘


当我们把事情搞糟时,我们应该承认:“宝贝儿,我一直在想昨晚对你说的话,我想我可能错了。”我建议每个月至少两次向孩子道歉。为什么每个月两次?我不知道。这个数字听起来很适合。(育儿书籍中几乎所有具体的育儿建议都会这样带有主观性。至少我勇于承认这一点。)


道歉的理由有两个。一、它会树立强大的榜样。我前边说过,强迫孩子言不由衷地说对不起毫无意义;让孩子认识“道歉”的一个更有用的办法就是向他们演示如何道歉。二、道歉会让你在孩子面前走下完美家长的圣坛,提醒孩子你也会犯错。事实上,道歉会让孩子看到,(对自己和他人)承认错误、承认有时是我们的过错,并不丢脸,也不会令人绝望地感觉自己无能。


道歉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大多数家长无法做到的原因:毕竟站在被孩子奉为完人的圣坛感觉很安心,它是一种至高无上且毋庸置疑的权威。说“对不起”会让你变得脆弱,这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都不容易做到——部分原因是我们童年时经历过极度脆弱的感觉。


另外,许多家长害怕如果与孩子发展一种真诚、温暖的关系,会削弱他们控制孩子的能力。很多有条件养育的手段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当这两种目标发生冲突时,更多人倾向于选择“控制”而非“连接”。甚至从家长与孩子保持距离的含蓄手段中,你也可以看到这种态度,比如,当孩子早就能理解人称代词之后,她们还会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妈妈现在要离开了”)。


即使我们坦承自己的不足、即使我们用心灵和孩子对话、即使孩子可以看到,无论成年人拥有多少特权和智慧,却依然要在世界上挣扎前行,要做好事,要衡量他人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就像他们自己一样,他们也依然会景仰我们。事实上,我们与他们相处时越真实,他们就越可能真正地尊敬我们。


公众平台博主简介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十余本畅销书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美国父母效能训练课程(P.E.T.)暨教师效能训练课程(T.E.T.)英文讲师;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华德福国际夏令营公益创建者;“小巫艺术养育课程”创始人,开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