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
本文节选自李黎老师在小巫养育学堂主讲的核心板块《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第四节课,点击课程标题查看详情,扫描图中二维码听取全部课程内容。点击《自由玩耍,想说爱你不容易》查看第二节课部分内容。
当我们的内心有相互对抗和撕扯的想法时,会不舒服,我们都希望内心平静、平和、喜悦。不言而喻,当看到孩子在玩耍中发生冲突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基本上是不希望他们有冲突。
这样的态度,可能令我们无法冷静下来去客观地看待冲突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视野看清冲突背后的意义,更加了解冲突,也许可以找到恰当的方式应对冲突。
01
认识三种典型的冲突
1
权利和界限的冲突
在幼儿的意识中,世界是不分你我的,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因而幼小的孩子没有清晰的界限感,包括分不清物权——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东西是你的,也分不清人权——我要这样,你也可以这样;我有这样的需求,你也有需求。
在他们看来,拿到手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我们可以告诉他“东西不是你的不能拿”,但孩子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只有当他长到一定年纪,意识逐渐醒来时,他的世界才逐渐分成你和我,他才能意识到这是你的、那是我的。
基本上在三四岁之前,幼儿没有办法明白这个道理;三四岁之后他开始有了朦胧的意识,但仍然不是很清晰。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四岁之前,很多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幼儿园里很多东西是公共的:玩具是公共的,物品是公共的,对待这些东西,孩子有时候会从成人那里接受一条规则,就是谁先拿的就是谁的。这个规则看似比较有道理,但实际也不是很清晰,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因为在争吵谁先拿到了这个东西,然后发生了冲突。
我们幼儿园有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她想搭建飞船,一下子拿了六把椅子,然后觉得六把椅子还不够,她看我坐在那儿,就说“我也要这把椅子,搭飞船用”。我说“我需要坐在这把椅子上呀,你可不可以试试用架子?”她同意了。但是她去拿架子的时候,另外两个大一点的女孩(差不多五六岁了)什么也没说就搬走了四把椅子去搭她们的东西。小女孩一看就急了说:“啊,天天拿我的椅子了!”
在幼儿园里,小孩子一般都知道跟大孩子争不过,就希望老师来帮她们解决冲突。但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作为老师,我并不倾向于替她解决问题。我对她说:“你可以跟天天姐姐说,你需要一些椅子来搭飞船,看看她有什么办法。”当她这样说了以后,那两个女孩商量了一下又还给她两把椅子。
孩子并不需要成人替她们裁决,而是帮她们开启一个对话,在对话当中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在这个案例里,我们避免了分辩物权,而是把对物权的争执转换成对资源的共享。
下午小朋友们起床后,我会拿着莱雅琴去弹。我们幼儿园有个五六岁的小姑娘特别喜欢听莱雅琴,我每次弹琴的时候,她都要过来说她也要弹,有时别的小孩子也会过来也要弹。我说弹琴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弹,其他的人听。这个小女孩就总喜欢把别人的手打开,说“我要弹你别捣乱!”
她这样说话,是没有意识到其他人也想弹、其他人也是可以弹的,她意识不到自己和其他人都同样拥有权利。但是我们并不需要给孩子讲解“权利、你,我”,我会说“请你稍等一会,等她弹完了你再弹”。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他需要等待,也需要让他意识到别人也在等待。
在成长的过程中,清晰地意识到别人的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一方面通过模仿成人的榜样行为,一方面也通过一次次在冲突中的磨炼,将生活中的规范内化。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非常耐心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指望他在一天、一周或一年之内即刻形成,但是他的确会在某一天形成。
2
愿力和感官发展的冲突
幼儿阶段是孩子愿力发展的旺盛阶段,愿力的表现就是行动。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伸手拿,他不喜欢的或觉得挡了他路的,他伸手就打或推。还有一些孩子经常使劲儿地抱小朋友,或者一着急就咬小朋友、踢小朋友。这样的行为通常会让成人备感头疼,因为不仅仅会引发冲突,还会产生伤害。
几年前,我们幼儿园里曾经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圆圆,一个叫方方(都是化名)。圆圆非常有力气、善于玩耍;方方相对比较安静、力量比较小。方方很喜欢圆圆,会经常搂圆圆;圆圆正自己玩得很开心,方方搂他,他就有点不高兴,实在不行他会用脚踢方方,而且会踢他的头。
当时双方的家长和园里的老师都很头疼,因为我们很难说这两个孩子谁对谁错,但的确在最终的结果看来是圆圆踢方方、踢他的头,大家都很担心伤害到方方。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从孩子违反社会规范、伤害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不停地跟他讲道理,说“你这样做不对,会把他的头怎么怎么样,然后他就会怎么怎么样”,是行不通的。或者我们仅仅被动地去防范他,比如每一次看到他们就拉开,这样也是徒劳的。
当时我提的建议是,圆圆需要更多地进行一些体力工作,做一些有力量的活动,同时也做一些精细的手工活动。同时这两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拥抱和抚摸,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感知。
后来情况慢慢地好转。现在这两个孩子都长大了上学了,他们都很有活力,也并没有像有些孩子那样经常跟别人起冲突、惹麻烦、不好学。
如果我们放宽视野去看这一个孩子发生这些情况的背后,是因为他的愿力和感官在进行发展,他还没有发展到自己去协调的阶段,那我们要通过一些工作对他的愿力和感官的发展进行有力的引导,孩子就会有变化。
孩子愿力和感官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走向和谐的过程,在这期间,孩子也在内心做着不懈的努力。我们幼儿园有一次户外玩耍的时候,有两个三岁多的小孩在一块儿玩,一个小女孩转身猛跑,有个男孩站在她身后,她并没有觉察到,一转身就碰到了那个男孩子,两个人脑袋碰到一起,小女孩被碰疼了,说“都怪他!他道歉也没用,我就不喜欢他了!”小男孩本来一直在跟她道歉,听小女孩这么说,他也不高兴了,说“我也不喜欢你了”,上来就推小女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孩子没有感觉到这些;我不是上帝,无法解决他们的爱恨情仇,也不能说“他已经给你道歉了,请你原谅他吧!”这种话,但是我可以尝试安慰他们,安慰两颗受伤的心。我只是把他们拉开,看看这个碰疼了没有,如果碰疼了就给她揉揉,那个没碰疼,那好了你可以去玩了;没有说那么多,也没有评断谁有理。过了一会儿,他们的情绪没有激化,慢慢冷静下来,被撞的那一下也没那么疼了;过了十几分钟,他们又一块玩儿了。
这样的冲突,当时看似激烈、互不相让,但是背后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东西;成人需要更冷静地看待,成人冷静可以让孩子也冷静下来,他们很快就进入一个新的和谐的过程。
孩子在幼年阶段,处于愿力和感官旺盛发展的阶段,有很多行为是不自知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也不能通过头脑的驯化、讲道理去帮助他们“明白”,而仅仅是通过在身体层面、在习惯层面的协助,来帮助他们慢慢地转化,把他们的愿力引向一个更健康的方向。
3
自我中心的冲突
我们经常会在幼儿园听小孩说“这是我的游戏、这是我的房子、谁谁谁不能进来、我要当司机、你不能当”,或者“我不要和某某某拉手”。
孩子在三岁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多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一切都是我、我、我,因为我想这样所以就不能那样。孩子的这些“我是什么你不是”、“我要”,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幼儿需要自我中心,需要学会对外界说不,来发展和表达自己的个体性和独特性。
幼儿的自我中心可以看作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发展过程。我们看似冲突的表现,但对幼儿来说是建构自我的奋斗过程,是生命本质中潜意识的需求,但是幼儿对此是完全不清楚的。如果说健康自由的玩耍帮助孩子构建身体,那么社交中的某些冲突则关乎自我构建。
我们幼儿园有三个小男孩,都不太能够跟别人一起玩耍,他们总是自己玩,或者玩的时候来找老师。这三个小男孩有一天下午都在各自玩开车的游戏,他们每个人拿一只藤编的圆盘当方向盘,绕着桌子开车。每个人都跑过来跟我说话,说我开的是什么车、我在运什么东西;有的时候就跑到我这里来加油或者让我给他们修理。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男孩子毛毛(化名)突然说要搭房子,另外两个孩子说我们也想搭房子,于是他们开始一起搭房子。毛毛动作很快,他一边搬椅子搬弯板,一边说他怎么安排,这个房间是谁的、那是后门、那是前门。
另一个小孩子同同(化名)很想跟他一起玩,但几乎插不上手,不过他还是挺耐心地看着,想找一些机会配合。而另外一个孩子西西(化名)看了一会儿觉得没兴趣,自己开始搭,但是他搭的时候,毛毛已经把很多的东西都拿走了,他就不够了。
这时候他们开始争执,西西说“毛毛拿了很多东西,我都没有了,我的房子太小了”。毛毛说“你可以跟我们一起啊!”其实西西也很想跟他们一起,他就在那儿犹豫;这会儿毛毛开始给大家分配剧情和角色,他说“我和同同两个出去,西西你就待在家里不出去”。西西不喜欢毛毛给他分配的剧情,又要自己搭房子,争论又回到原处,西西说毛毛拿了他太多的东西他不够、毛毛说你可以跟我们一起玩。这时候他们都冲着我说,好像是希望我来给他们出个主意。
这时候做老师就要小心了,你以为这个时候你可以做主吗?你以为你说什么他们会听吗?实际上,他们很想自己做主,他们只是想让你站在他的背后,让他的主张更加强大。
我跟西西说“西西你可以问问毛毛可不可以借给你一些椅子啊”。然后也跟毛毛说“你要不要也问问西西愿不愿意留在家里”。我只是提了这两个建议而已,他们就开始互相问了,讨价还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方案来回变了好多次,来回挪动了东西。
其实我就是希望孩子们动起来解决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气氛还是有点紧张的,可是已经不像刚才那样僵持住了。然后西西突然拿了个什么东西掉下来了,逗得毛毛大笑起来,另外两个孩子也跟着大笑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转换。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孩子在班上一直是单独玩耍,那天下午他们进行了一个尝试,尝试一起合作。虽然他们还没有到达和谐的玩耍,但是可以看到在相互争执、商量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都得到展现、都有机会彼此了解、也会慢慢发现合作的喜悦。作为成人,我们可以扮演一个桥梁或纽带,但是不要去做他们游戏的导演,更不要去做法官或者警察。
从刚才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当孩子的自我过早、过于强烈地醒来时,妨碍了他们自由玩耍,也妨碍了他们去合作。案例中的三个孩子长时间没有办法跟别人一起玩,就是一种表现。
现在,父母的一些做法容易让孩子的自我过早、过于强烈地醒来,比如希望孩子早一些独立,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做选择、做决定。过早地让孩子做选择,就会让孩子过度自我中心。孩子需要一定的自我中心,但是过度的自我中心会让孩子对他人的需求不敏感,长大后做事情容易挑三捡四,不想做生活中需要他做的事情,内心也不容易有安全感和满足感。
02
冲突的应对方式
冲突和矛盾不只有负面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冲突同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只看破坏性的一面,一味去制止、打压和惩罚,可能会阻碍孩子生命发展的力量,使孩子的内在变得虚弱迷茫,认不出自己是谁,缺乏内在的力量,无法成为独立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只强调它建设性的一面,不为孩子去树立界限,孩子就无法学习到恰当的生活规范,也无法与人建立恰当的关系,很难融入社会生活。所以,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该如何恰当地应对?
欲知详情,欢迎扫码订阅《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课程板块!
扫码加入超级会员,享受课程六折优惠及系列重磅福利(详情下拉可见)
欢迎加入第三届
小巫养育学堂
尽管开学已有一段时日,第三届小巫养育学堂仍在吸引着新学员陆续加入,¥899成为超级会员即可享受全场六折(包括李黎老师主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也是六折哦!)
扫码开通超级会员
2020年送给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
如果你还在犹豫,大家都已经听了好几课了,现在才加入,会不会跟不上学习进度?请无须担心!第三届学堂采取自助餐plus版模式,学什么、学多少、几时学,都由学员自主选择。课程一经订阅,可无限回听回看。同时给到每位学员强大的后盾支持,除了实时群聊讨论,还有以下支持体系:
01
授课老师亲领核心板块答疑专场:免费!
02
小巫额外四次综合答疑专场:免费!
03
每月一次资深老学员带领消化讨论会:免费!
04
心理学专家带领《看电影聊成长》专栏:免费!
更有VIP群内小巫老师随时空降参与互动,
仅须¥899元,大咖陪伴一年!
加入第三届小巫养育学堂,
成长和收获从此刻开始!
如还有疑问,请加班主任微信咨询
— END —
还有四百余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微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项目发展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亲子互动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累计销售百余万册;开发家庭联结力、儿童成长力、放飞想象力、教师领导力、十二感官力等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学员逾百万人次;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喜欢请点赞 爱看就打赏
原创是付出 稿费来捧场
因腾讯设置缘故,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因而本公号的原创都关联到小巫艺术养育或小巫养育学堂微信,欢迎大家慷慨赞赏,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