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该以快乐为宗旨吗?
文丨谢菈
整理丨鱼游游
✦✦
01
为什么我们总希望孩子快乐?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科恩在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养育孩子,让他们成为快乐的人?我们如何养育孩子,让他们关心别人是否快乐?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想明白,可能就会如书中所说,盲目地追求让孩子快乐。如果我们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就是以快乐为宗旨,那么我们自然也会如此去期望孩子。
我们为什么会以快乐为宗旨?为什么我们希望孩子快乐?
“希望孩子快乐是因为我们爱孩子,但养育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快乐,希望他们关心他人,因为爱出者爱返。”
非常“正确”的答案!但,继续深究下去,真相可能会很扎心:希望孩子快乐真的是因为爱孩子吗?还是担心他们不快乐,我们自己也没法快乐呢?孩子不快乐,老母亲心疼,还插不上手!
再设想一下,整天开开心心的娃,和时不时闹事儿的娃,我们更本能的喜欢哪一个?
每天早上牵着孩子的手送他去上学时,他阳光灿烂地跟你告别,蹦蹦跳跳地进入学校,和一个愁眉苦脸哭哭啼啼拉着你的手不肯放,死活不肯进去的娃,两厢对比,选哪个还用说吗?
“快乐”是我们期待的样子,不会给我们惹事、添麻烦。
当孩子快乐时,我们自然就放松了,觉得不用特别操心了,快乐的状态表示一切正常。当孩子烦恼痛苦时,就是有什么不正常了!孩子的哭泣吵闹,都是“不正常状态”的警铃!孩子烦恼,我们的麻烦就多了。
是啊,我们本能地讨厌麻烦,为什么?麻烦会带来失控感,要花精力和心力去应对,还会戳中我们自己的情绪按钮,唤起没有疗愈的创伤情境。
如果没有真正理解这背后的情绪和反应,我们就会以快乐为宗旨去养育孩子。但是养育孩子,真的是为了快乐吗,或者说只是为了快乐吗?如果太在意快乐,我们就不够流动。
✦✦
02
养育孩子的本质是什么?
期待孩子一直保持快乐放松,警铃一直不响,“一切安好” ... 然而,这可能剥夺了孩子生而为人的责任。
养育孩子的本质,是让孩子成长,长成为一个人。生而为人的过程,一定都是快乐的吗?生产的过程,是多么痛苦。学堂入门第一课《迈入生命真相大门》中提到:孩子有好几次出生,离开妈妈的身体只是第一次,而每一次出生,都伴随着身体和精神的阵痛。这就是成长的奥秘。
如果我们真的理解了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再过于在意他们是不是快乐,或者说,至少不会追求他们时时刻刻都要快乐。我们就能接纳他们呈现出的各种状态,当然这背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接纳自己的各种状态。
当我们不再那么在意孩子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快乐,也就意味着我们打开了自己的视角,可以进入其他视角,比如,孩子的视角。孩子是流动的,活在当下的,他们本能地任由各种情绪在身体里来来去去,无论快乐、喜悦、悲伤,他们都视为平常,是成人刻舟求剑阻碍了他们,常常希望他们只有恒定的一个状态——快乐。
对成人而言,正是因为知晓了快乐的无常和难得,就更想把快乐留住、把快乐放大,既使在痛苦的时候,也想要屏蔽痛苦、保持快乐。这无形中压抑了自己真正的情绪,不允许不快乐,即使不快乐,也要假装快乐。
哇,到这里,有没有感觉好像一下子开悟了?我们总是想让孩子开心,搞得自己压力很大,好像孩子不开心,我们就有责任让他开心!其实这只是我们的设限啊,如果孩子大了以后天天在家啃老说很快乐,我们会同意吗?只怕死的那一刻也是死不瞑目、含泪而死吧!
✦✦
03
为什么我们希望孩子关心别人?
和希望孩子快乐紧密相联:我们希望孩子关心别人吗?为什么?(放心说实话,不希望就是不希望,主要问的是为什么。)
三种答案出现了——
1、希望孩子关心别人,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的,这话绝对是真理,但,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吗?我们自己有没有体会过那种全心的付出,不求任何回报的幸福感?
2、希望孩子关心别人。付出要对等,否则就吃亏了。
如果咱们希望孩子关心别人,是为了他也能得到别人的关心,那培养的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其实不知道,都是听别人说的,关心别人才正确、才道德。
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如果付出获得不了回报呢?还会爱吗?还会去付出吗?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真正理解,也就没法去实践,孩子从我们这里也学不到什么,我们的希望或者不希望,就不会产生意义。
希望孩子对世界付出,希望孩子关心别人,并不是简单地希望孩子去做这样的事,而是因为这是一个“结果”或者“体现”,如果能看到孩子关心别人,那说明他心里有爱,看到他愿意付出,那说明他有力量。
没有的东西给不出去,这是肯定的。只有自己充盈了,才能给出去。但有时这就是个矛盾,如何让自己充盈?——就在给予的过程中。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们关心他人,当然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但我们不是为了想让孩子关心他人才如此做。
《无条件养育》中提到,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那么就要停止做那些干扰道德成长的事,比如奖励、惩罚。
当然不止这一点,还有很多、很多,就是整本书反复在谈的无条件养育,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不需回报、不带条件的爱,他自然就能够如此做。
✦✦
04
什么情况下,孩子会有同理心?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我家妹妹班上得了C的同学,老师会叫他们站起来,被其他同学嘲笑。这些孩子里,有些就会在下一次别的孩子也被叫站起来时,更厉害地笑人家,有些孩子就会保持沉默。
为什么呢?
当曾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也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就像心理学的例子,同样被偷了东西,有人会去偷别人的,有人就会希望这种事不再发生在别人身上。
是什么让那些被嘲笑的孩子不再去嘲笑别人呢?当自己受到的伤害,被看见、被安慰、被疗愈之后,就不会再希望其他人也受到同样的对待。但是如果没有得到,那么也许就会希望其他人也经历一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痛。
如果孩子回来说“他们嘲笑我,我就嘲笑他们!”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的。因为他被伤害了,而且没有被抚慰到,这个时候要让他转换视角是很困难的。但是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处于这个状态的孩子,其实内心也不平和。那些加倍嘲笑别人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更需要被看见、被接纳。
如果被嘲笑的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不开心,作为父母,往往特别想伸手帮孩子去处理解决,感觉孩子的不开心就像长在自己身上一样!
老话说,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受苦。我们不舍得让孩子受苦,其实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受那个煎熬。所以,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那意味着我们首先要放下自己的视角。
只有经历痛苦和挫折才会成长。生命是不容易的,成长也是很艰难的。就如同《无条件养育》书里说的: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条艰难的路走?成长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不是一直担心孩子受苦、不开心吗?可这就是成长啊!我们从担心到不担心,也是成长。
我们给孩子的,有些是无意识地从父母那承袭来的,但有些也是我们学习和有了觉察之后有意识去做的,比如给孩子的一些拒绝。通过学习让无意识的行为慢慢可见,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疗愈,而有意识地让孩子去体验他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就划清了跟孩子之间的界限,也才能够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感受。
这样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整理自小巫养育学堂《无条件养育》读书会共读第十章《孩子的视角》讨论记录,鸣谢谢菈老师的带领和众多学员的思想火花!
— END —
还有五百余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微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讲师兼项目发展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亲子互动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累计销售百余万册;开发家庭联结力、儿童成长力、放飞想象力等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学员逾百万人次;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微信改版 想要常看 勤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