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新 |《深山》:天地不仁,万物凝静

小小沈同学 爱上一卷书
2024-12-04
击下方关注我,每日一篇原创日更。读书、书评、历史、心理、生活、影视、写作,在成长的路上,与你们畅聊三百六十五天。



作者:沈好好

排版:沈好好

摄影:沈好好

正文字数:1536




这是我第一次读吕新的作品,翻开书页,各个人物依次出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偏远山区的人们生活的景象。

作者写作功底了得,翻开书卷没有一个情字,字里行间却藏着人与人之间无需多说的情感。

他用细节堆砌着,例如五灯对已故二哥的死因耿耿于怀之情,若不是因为忘不掉,若不是因为在乎,不会反反复复想要去了解、探听。一个孩子的纯粹且执着探寻真相的情感跃然纸上。

01

五灯和三爷对于“啥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三爷回答说是饺子和肥肉,只用一句话就将山区贫穷闭塞的一面跃然纸上,同时也令我感到人本就是从一无所知通过学习知识、接触外部大环境才有了一定的认知。一个人若是无知且不与外界相比较也不存在高低之分,所以我们总会觉得小孩子纯真无知亦是可爱。

凡事,都是一个角度和环境的问题。本书,越读越觉得沉重,但作者无意渲染情绪,他表达克制,将生死五常与年老这两个人类命题摆在了明面上,发人深省。

总体而言,《深山》这本书承载的内容很厚重,读的时候要静,这种静并不是外部环境的安静,而是自己内心处于安静的状态下,才更容易读进去,换言之,读本书切忌心浮气躁。

事物意义是需要人赋予的,文学承载了许多被忽略的社会问题当中人真实的体验、挣扎、感受。文学宛如一叶舟,生活可能会一叶障目,打个比方,如果你只知李白风光霁月的一面,那不是文学。文学是一个人亦能看到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那种境界背后的辛酸苦难,以及繁华落尽之后,他壮志未酬,直面凄惨寂寞的命运。文学容纳了苦难。

现代“文艺”可以演绎出来,但真正的文学从不做作,就像急湍的溪水流过,筛去了沙石,有几个瞬息的清澈见底。

也许是基于作者吕新的人生阅历,又或者是他下笔的用心良苦,他散文般的语言让我一个山外的人闻到了深山味。

各篇章后面的“杜林笔记”作者在批判讽刺现实,揭示某些历史现象的荒诞。

02

《深山》腰封上有非常醒目的字句“苍凉大地,上演着人间恓惶”,书刚拿到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句话。现在这一刻,当我读完作者后记,翻过本书最后一页,心情五味杂陈。

在山区里村庄是由人,环境以及观点、流言蜚语组成。山区风景描写和以“五灯”、“耗子”、嫁进村子里的女人们、写笔记的“杜林”,他们的某些心理描推动整本小说情节发展。

其中生和死从开篇到结局,贯穿始终。

不同的视觉,作者几乎是以全景展示整个故事走向。

我们每个普通人对“上流社会”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亦或者想象,但是那都不够直观,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对于一些我们日常接触不到的环境、物品等发出异口同声: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那么换到这本书上来,何尝不是从另外一种视觉呈现另一种我们日常看不到、接触不到的生活面貌呈现呢?

一路看下去,这种感触越深,有些内容如果不被作者这样书写出来就永远不会被世人所知。诚如作者吕新所言,如果不写下这些,他们就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我以为,家财万贯等待他人欣羡,贫穷呢,等待他人怜悯吗?不是,我认为它们对等,因为二者并列同存于世上,贫与富也可能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存在于这个地球被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的两种极端现象。

不由想到读到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其中一篇她写自己捡石头的经历,体现出了她的价值观,在她看来她并没有办法占有石头,她说她和被自己精挑细选捡起来的石头并列在这个世界上。

值得一说的是,本书作者吕新从头至尾都在反对苦难,我通过他的笔触,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年代,透过他的文字,我也在借此感受父辈们年轻时这一路走来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因为我的父母亦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人这一生需要做多少事情,承受多少讥讽,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一个站到我们面前的人,承受风雨、饥寒,脚踩过污泥,还能以笑颜相对,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请每个人务必珍惜他人朝着你笑的时刻,因为人其实很可怜,人类既强大又脆弱,概莫能外。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上一卷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