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村|阳春三月,一些和水族有关的事儿
「第35村|三都县·羊翁村」
【贵州山里拍“广告”】是由【饱饱盒子】自费拍摄制作,一应资金均由饱饱们自筹,以确保独立/客观/真实,故不收取村落和乡民任何费用,欢迎向我们提供和推荐拍摄线索,共同分享传播贵州大山里的乐趣和美好
饱饱拍摄于
2019年4月
在我国56个民族中,只有17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水族便是其中之一。
水书的故事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一首水族语言吟唱的古老歌谣,译成汉语大概是这个意思:“有个老人叫陆铎,四季居住山洞中。青石板上造文字,造得文字测吉凶。所有良辰全送人,等到自己造房时,书上已无好日子,无奈只好住洞中。”
陆铎公在青石板上造的用来“测吉凶”的文字,就被当地人称为“水书”。
传说毕竟是传说,其真实性无法得知,但是水书却是真真切切存在,并传承下来。
2002年3月,贵州省档案馆报送的“贵州省水书文献”,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介中这样写道:“该档案文献所用纸张多为土制后白皮纸(俗称白皮夹纸),全部为墨笔或竹籖蘸墨手书,多为孤本。除个别封页以汉文书写使用者姓名及时间外,全部为水族文字书写。文献主要记录了贵州、广西等地水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内容包括水族择期举行婚嫁、丧葬、营造、出行、占卜等活动记录,及原始宗教、水族的天象、历法资料和水族古文字资料。其记录文字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对水族文化的影响。该文献是研究水族民族、历史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名录》中对水书的介绍已然十分完整,但饱饱第一次看见水书时的感受,远远要比这份“完整”来的更加丰富和神秘。
一本本经过时间洗礼大小不一残破的水书,一张张历经岁月风尘烟熏的土制草纸,一个个用毛笔书写清秀、规整的水族文字。
有的形态古拙,笔划怪异,有的画着大小不一的生肖、走禽,有的还是汉字的反写或倒写。仔细观察这些文字还不仅仅有黑色的墨迹,中间还有些许不一样的元素。
他们所代表的是什么,饱饱不得而知,但看着这些记载这古老文明信息的文字,不自觉的就浮想联翩,心生敬畏。
水书先生的故事
水书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在水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到现在都还起着很重要的位置。诸如他们的婚丧嫁娶,都依然按照水书记载的“水历”推算而决定。
“水书先生”指的就是能看的懂“水书”的人,民间一般称他们为“水书师”,专家学者们以“先生”称呼他们,以示尊重。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和水族人口主要的聚居地,杨胜昭也生活在这里。
14岁起开始学研水书,至此已来到了第四代。以前都是自己家族内的人才能学。而且是传内不传外 传男不传女。
但是到现在,杨胜昭先生也会收女徒弟学水书。刚开始其他的水书先生也会有很大的意见,认为这是破坏了以前留下来的规矩。
杨大哥每次都会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如果再继续这样保守下去,以后就算有多少本水书都会变成图书。”
阳春三月里的一场告别
上个月,饱饱跟着水书先生进入他居住的村寨,我们恰巧碰见一场水族喜丧。
刚到村口我们就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先生说:“村里有老人过世了,等会儿他也要去帮着测算日子,干一些活儿。”
彼时,有很多人从不同地方赶来,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拿着花圈,他们聚在一起聊着天,做着事,老人们穿着水族服装在院坝里的阳光下坐着。
村里每家每户的人都会到逝者家里来,不管外出务工离家有多远也一定会赶回来,这是水族村里每个人都约定成俗的事。
男人们上山下葬、杀猪砍牛,女人们洗碗煮饭、摆桌待客。每家都会挑一担柴火过来,帮着主人家生火做饭。
水书先生告诉我们,水族是一个非常尊重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并且水族人喜欢用“热闹”来诠释所有活动和感情,包括死亡。
太阳落山,院子前的梨花照得白晃晃,此时还不断有人赶来吊唁。在村子一脚,各个地方赶来奔丧的人聚在一起,穿上民族盛装,吹着芦笙,跳着舞。芦笙在山谷里响起,像一声声告别回荡在山间。
饱饱们走过的村寨
联合村|蛮寨村|梨树村|南龙古寨|陆家寨村|石门坎|三岔河村|西江千户苗寨|巴拉河周边苗寨|石旮旯村|控拜村|桥港村|造纸塘|土溪镇|龙凤村|湄潭小江南|桃符村|黑溪古寨|利民村|葫市镇|丙安古镇|铁匠炉村|扰绕村|玉皇村|陛诏村|威宁草海|板万村|出走的红苹果|米乐村|海嘎村|盘江村|发乐村|下德赫村|料里村|小脑村|板告村|珙桐自然保护区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原创内容
饱饱盒子
贵州山里拍“广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