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1村| 诗歌浸田野,野火炊人间

饱饱 山里拍 饱饱盒子
2024-08-24





小黄村“插秧”结束后,村长组织村民在路边野炊烧烤,庆祝这一年中及其重要的一项农事顺利完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9061c7kuw

◤ 第41村|从江县·小黄侗寨 

摄于:2019年6月

导演/饱华 插画/饱维

图/山里拍及部分网络

撰文/饱静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农历的第九个节气,芒种。

仲夏来临之际,山里拍团队去到贵州从江县的小黄侗寨。


此时,夏秋作物可以开始栽种,小黄村方结束了一年里最重要的农忙“莳秧”,既我们俗称的“插秧”。


芒种可以有多忙?对于农耕的人来说又有多重要?在插秧结束后,小黄村村长甚至把大家都招呼出来去田间野炊,足见他们这次农忙后的欣喜。


根据当地农作的时间特性,中国内地对“芒种”各有说辞。在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江西有“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

贵州的说法则更为直白可爱,称“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雨水与阳光的能量互相缠绕,微妙的时节反应提醒世人:该干活儿了。这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几日,冬春作物忙抢收,夏秋作物忙栽种,全年的大部分收成都指着它了。

小黄村上上下下忙前忙后,既无暴雨又无大旱,插秧顺利。


完成如此重要的大工程,当然值得庆祝。

这场“农忙之后的庆功烧烤”,是农耕人之间才能心领神会的心安和快乐。若是我们,倒只能看见那些新鲜的稻田鱼如何鲜美,摘得的西瓜如何清甜了。


“处处有歌,事事可歌。”



短片里边唱侗歌边烧烤的画面是刻意安排的吗?

非也。侗族人会说话便会唱歌,歌不是生活的调味料,是他们的必修课。

围坐歌唱/图片来源图虫网


小黄村在贵州属于南侗地区,这里是侗族大歌的重要发祥地。

小黄侗寨的名称亦为“嘎小黄”,侗语意为小黄的歌。小小村寨,竟有正式的歌队20余支,人数多达1000余人,男女老少,无不以歌为荣。


如果对这里长枪短炮架起来供拍摄的“侗族大歌”队伍腻味了,其实可以效仿山里拍团队,到他们的生活里去,即便村民们没有盛装民族服饰,没有乐器几把,依然唱得起劲,歌得热闹。


侗族人靠歌来生长。

无论是农忙过后的欢庆还是生活里的鸡毛蒜皮。

歌就是他们的教材——做人的道理、民族的历史轨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都靠歌师(当地负责传授侗歌的人)传唱。而侗族大歌浑然天成的多声部演唱,呈启表现了大自然万般生命与他们的日常。曲调中大部分模仿自然中声音的痕迹,歌词更有经祖先代代相传的二三道理,有的甚似俳句的简单却耐人咀嚼。短短几行,颇有诗词的灵性。

农忙之后的“对歌野炊”


故又有人言小黄侗寨:诗的故乡,歌的海洋


从插秧的重要性到小黄村的侗歌两个方面,浅述过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在插秧后村里人都感到轻松愉悦,村长组织了一次看似平淡普通的路边野餐;而为何他们又在这样的情景下会歌唱,他们唱了什么。



大部分时候,那些珍贵的民间文化如潭中荷花,越是存在于浸满繁杂的泥沼,它便出落得越是清丽。


乡村文化不同于陈列妥帖的博物馆,没有历史文献的介绍,没有驻足悉心研习的氛围。


在村民方寸的生活间,唯有从他们的举手投足里去挖掘鲜活的独特的文化,而往往,这些活灵活现的村寨文化形式多如繁星,充斥着迷人的市井方圆。


你既可以换上他们的服饰与其一同载歌载舞,可以挽起裤腿参与农作,也可以留宿于他们的古老建筑中。或许不用死记硬背,便能够十分地明白原本那些被记载于书中的民族。更不知何时,你感受到久违的烟火人间。


我想,这便是为何始终有人愿意踏足山野的,其中缘由吧。


-END-


如果你想去小黄侗寨



-小黄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如果从贵阳自驾前往可直接导航“小黄村”,行都织、厦蓉高速,全程约300公里,耗时约4~5小时,注意选择正确目的地。


-有规划的景区部分,按旅游淡旺季收取门票。


-小黄侗寨最大的特色便为“侗族大歌”以及当地的侗家建筑群,可选择在侗族人过自己节日时前往,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

-相关村落推荐-

(点击图片可查看)


第12村

贵州省雷山县桥港村

第21村

贵州省赤水市天台镇铁匠炉村

第23村

贵州省赤水市九曲湖玉皇村

第26村

贵州省册亨县板万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饱库·饱饱盒子】有赞商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里拍 饱饱盒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