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柳江北岸的美德侗寨里,悄然藏着一座种子博物馆

    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种子库",是世界最著名的种子库,其处于距离极点1000多公里的一处山体中。2008年2月26日,该种子库建成投入使用。目前,斯瓦尔巴种子库已经收集了超过5000种的植物种子,登记最多的是水稻、小麦和大麦种子,其中水稻和小麦已超过150000份材料,大麦超过80000份材料。斯瓦尔巴种子库也因此被誉为全球种子的“诺亚方舟”,人们希望在大灾难到来时,这里能够为人类生存留下一份希望。


而在中国贵州的大山里,也隐藏着一座小小的种子博物馆。



2021年的5月24日,我们从贵阳出发沿着厦蓉高速一路向东南而行;都柳江则从独山起源,经过三都、榕江、从江,穿过月亮山区,向东南奔腾而去进入广西,最后汇入珠江。



美德侗寨,地处都柳江北岸从江县高增乡的高山之上,是黔地风物探寻与推广计划[山语1‰]的第一站。



“种子”,为脚下的土地,为整个世界带来生机,初夏时节行走在黔东南的山区,更能感知四周一草一木那种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



“博物馆”,是高度文明的象征和载体,以往更多恢宏的矗立在大都市里。

而“种子博物馆”则是隐藏在距离美德侗寨几百米的山间一隅,与寨子保持着一个非常舒服的距离,安静独立却又紧密关联,因为寨子里的孩子也会经常到这里玩耍和学习。



曾经的种子博物馆,其实只是高增乡文化站里一个小到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张传辉和寨子里的年青人一起,在铁皮货架上摆着几十个矿泉水瓶,把稻谷和蔬菜种子静静的放在里面,再歪歪扭扭的手写上标签,墙上来一副手绘的种子分类目录,便挂牌了“种子博物馆”,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博物馆似乎大相径庭,甚至哭笑不得。



但2020年我们第一次在贵州的大山里看见这个所谓的博物馆时,却瞬间被他表面的简陋和背后所蕴藏的生命力震撼了。



种子博物馆18年开始筹建,现有的200种蔬菜和稻谷老种子,来自于贵州、广西、云南三个省的十六个村寨。几十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如果仅仅只是两三个村寨,已经很难再集齐那么多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长的老种子品种。



所幸这些曾经外出漂泊打工的年青人,在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后,不约而同的开始重新认知自己和家乡的关联,开始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和老种子的意义,那些曾经熟视无睹的农耕模式和生活方式,被他们重新去理解和拾起,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生计解决方案和自我价值。


  

     这些村寨里的年青人,他们开始走村入户的搜集老种子,他们相互分享和共享种子和信息,他们把老种子品种重新植入大地,看着他们从新换发生机。



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在逐渐解决了温饱后,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现实——老种子在消失!201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世界粮食与农业多样性报告》称:人类栽培种植了超过6000种植物作为食物,但仅有不到200种具有显著的生产水平,而现在全球仅9种作物(甘蔗、玉米、大米、小麦、马铃薯、大豆、棕榈果、甜菜和木薯)的产量,就占到了全球粮食总量的66%。养活人类的食物支撑非常集中且少(主要是9种),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粮食多样性在丧失。



20世纪,全球大约已有3/4的农作物遗传多样性丧失,并且这个速度今天还在加剧。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卖得出价钱的作物来耕作,而一些产量低或卖相不好的地方品种或老种子渐渐被遗忘,慢慢也就消亡了。不止于农作物种子,中国的地方禽畜资源,也同样遭遇这样的困境。

 


贵州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到了总面积的近93%,破碎而多样的山地地形,加上曾经恶劣封闭的交通环境,但却为贵州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延续形成了保护屏障,也为现在老种子的保育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可能性。



在贵州绵延的大山里,有许多像张传辉和吴凤英这样的年青人正在觉醒和行动,为了老种子的延续和传承贡献他们的热情,因为老种子的带来的,不止是饱腹食物,还有背后延续千年的文化传承。



2020年,新的种子博物馆在从江县高增乡美德侗寨建设完成,不用再担心老鼠啃噬矿泉水瓶里装的老种子了。这里现在被称之为“云上粮仓”,四层榫卯结构的侗式木楼,满满当当的存放了许多收割下来的各种稻米,推开门便是浓浓的稻米清香,但更像是一个多元化的农耕体验空间,不止可以看到品种丰富的老种子,也可以闻着稻香在此休憩住宿一晚,慢慢悠悠品尝下侗家的油茶,细细尝尝香禾糯与水牛毛两种糯谷之间的口感差异。


在侗乡流传着一句话,“江山是主,人是客”

[山语1‰]黔地风物探寻与推广计划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探访美德侗寨的种子博物馆,人与天地万物共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一粒种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语1‰】计划坚持扎根贵州,提供“内容+产品”的服务,通过发掘、纪录、传播、开发、销售,为贵州大山里的品质风物与山外的世界建立有效而生动地连接。


【山语1‰】渴望汇聚乡建道路上更多的1‰成为同行者,无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媒体平台、内容生产者、学术机构、合作社、新农人、艺术家、设计师、学者、供应商、生产商、渠道商、商业综合体、科技公司、餐饮企业……一起贡献1‰的能力和价值,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能量。 



【山语1‰联合发起及协力机构


出品指导

贵州省广播电视局

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 宣传管理处

贵州省广播电视协会

特别鸣谢

乡村工作者:李丽

从江县美德村寨老:吴显祥(侗族)

种子博物馆:张传辉(侗族)

                吴凤英(侗族)

                吴胜(侗族)

                潘金师(侗族)

多彩贵州网:吴蔚  李思瑾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里拍 饱饱盒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