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国家高层智囊、国务院研究室魏礼群老主任学习:调查研究如何打造精品力作!
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魏礼群同志,极其低调谦逊的高层智囊,
2020年出版过一本极其有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的
《怎样搞好调查研究》的图书。
魏礼群同志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以及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参加或主持过党中央、国务院大量重要文件和领导重要讲话的起草工作。
今天,特别分享魏礼群同志于2010年第4期《秘书工作》发表的《为天地立心 为国家立策 为民众立言——谈调查研究如何打造精品力作》的节选内容。节选内容3000多字,非常值得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甚至企业家等社会各界的决策管理者、骨干人员和学术界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以便于开展后续的调研工作。
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党政机关全面履行职责的基本功和生命线。
如果一定要寻求调研精品的共同特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能提供别人想知而未知甚至出人意料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观点和新对策,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和重要参考。
此外,调研精品还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既要适合应用,又能“开花结果”;不仅有较高的即时实践价值,从未来看也要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 观念先于行,万事端于思。
如同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一样,做好调查研究,多出精品力作,首先要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
或者说,要追求精品、打造精品,必先崇尚精品。事实上,同为文章或研究成果,良莠殊异,价值悬殊,或有霄壤之别。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虽篇幅仅为二万言左右,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全世界无产者指明了前进方向;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虽由几篇论文组成,却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开辟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崭新时代。这样的振聋发聩之作,无疑具有造福人类、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
基于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的要求,党政机关的调查研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十年磨一剑”,但这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于我们的工作却是断不可少的。
提高调研质量、打造调研精品,无疑需要做出方方面面的努力,既要提高综合素质,也要增强调研能力,但归根结底要靠勤奋工作、埋头苦干。
一言以蔽之,精品佳作是精心调研的产物。
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精心调查。
深入调查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拿出情况真实、见解独到的调研精品,就必须深入实际,精心调查。
一要全面系统。做到脚勤、眼勤、口勤、手勤、脑勤,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
二要深刻准确。应本着求深、求细、求准的原则,深入到问题的所在地和矛盾的症结处,努力溯本求源,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刻了解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三要密切联系群众。应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感受群众的疾苦,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
只有这样的调查,才能听到实话、得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为多出精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心撰写。
调研报告是调研成果的最终载体,撰写好调研报告是提高调研质量的关键环节。
调查再深入,研究再精心,如果调研报告写得不好,仍然达不到预期目的,拿不出精品成果。
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
——精心修改。
文不厌改。反复修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路不断清晰、分析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和对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文字精雕细刻而臻于完美的过程。
要想打造精品,千万不要急于出手,而要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改。观点应仔细推敲,条理应认真梳理,文字应恰当取舍。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尽量将一些赘言套话删掉,努力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使文章主题和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更加突出。
文章节选自:《秘书工作》2010年第4期,原题目是《为天地立心 为国家立策 为民众立言——谈调查研究如何打造精品力作》
来源丨东中西部研究院
编辑丨丁宁
智库之道,在于顶天立地
实干 谏言 不辱使命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China Region Development & Reform Institute简称发改院,英文缩写CRDRI),创办于2002年9月11日;是在中国国务院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大思路的背景下成立的综合性研究机构。集科研、智库、网络、咨询、教育于一体。其决策咨询性、公益性研究特征突出,研究领域广泛。总部位于北京。借助长年的国家重大项目与研究成果,为“研究院”在科研智库并举的制高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大课题大项目上百位专家为依托,构建了来自国内百余位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研究员团队。每年主办若干场“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智库研判会,开展国际智库对话交流,推动智库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智库发展报告》《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编辑部设在本院。邮箱:kxfzg2008@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