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9课《声音的产生》
微课
学习视频
电子课本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 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科学探究:
1.会动手制作声音,并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发声的原因。
2.会用不同的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出声音。
科学态度:
1.在操作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猜测并进行验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声音可以传播很多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钹、音叉、小鼓。
学生材料:钢尺、皮筋、塑料袋、塑料瓶,小乐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音频导入,揭示主题
1.提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仔细聆听,你能听出这些是什么声音吗?
音频播放几种声音:闹钟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2.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
上课铃声——该上课了
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
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打雷声——要下雨了
3.小结:看来,每一种声音都可以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板书“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二、初步操作,引出研究内容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多媒体展示塑料袋)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多媒体展示:搓、揉、弹、甩、拍等方法。
2.谈话: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吧?
学生领取塑料袋(每两人一个)。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谁可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让这个塑料袋发出声音的?
学生展示并汇报。
5.谈话:其实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塑料袋发出更大的声音,是怎样做呢?(弄爆)
教师演示弄爆塑料袋。(此环节可根据学生活动相机展开)
6.谈话: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活动,我们发现:同样的一个塑料袋,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可以让它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不同的发声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补充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造声”活动,学生知道了发声的方法有很多种,丰富了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打好基础。]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多媒体出示:钢尺、皮筋。
2.谈话:你可以用那些方法使这两样物体发出声音?
学生汇报。
3.谈话:使这两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很多,那么今天呢,我们就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发出声音。
教师讲解发声方法,钢尺:把一段摁在桌边,用手拨另一端;皮筋:用两指绷紧皮筋,用手拨皮筋。
4.谈话:请同学们在活动前,先观察一下,这两样物体是什么样的?然后在这个物体发出声音时,观察它的样子,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多媒体出示记录单
发声前的样子 | 发声时的样子 | |
钢尺 | ||
皮筋
|
5.学生领取材料和记录单。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提问:在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记录单。
教师可提问:钢尺(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在动?你觉得钢尺(皮筋)发出声音和什么有关系?
7.小结:当钢尺和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在不停的运动,两者之间可能有关系。
8.谈话:那么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和运动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再来试一试。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件小乐器:玩具吉他、小木琴、玩具小鼓、铃铛等等。
谈话:请各组利用小乐器发出声音,并且观察:发声的时候,小乐器是否在运动。
9.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0.学生汇报活动过程及发现。
教师可提问:小乐器发出声音时它是否在运动?你怎么观察到它的运动的?
这一种运动方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11.小结: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运动,这种来回往复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振动。(多媒体出示“振动”)
12.提问:那我们人说话,有没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呢?
学生猜测。
13.谈话: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咙,轻轻的发出“啊——”的声音,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并汇报。
14.谈话:在我们的喉咙内部,有一个声带,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它也在振动。
15.出示塑料瓶子(内有泡沫屑)
谈话:谁可以让这个塑料瓶发出声音?
学生上台演示
16.提问:当吹塑料瓶口发出声音时,瓶子里的泡沫屑是什么状态?
17.提问:泡沫屑为什么会到处乱飞呢?谁在振动?
18.小结:瓶子发出声音时是空气在振动,空气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19.提问:如果振动消失了,声音还会继续吗?
学生猜测。
谈话:请大家用钢尺和皮筋来试一试,注意倾听物体的振动停住后声音的变化。
学生活动并汇报。
20.教师出示钹,轻轻敲击,
提问:这时候发出声音了吗?钹在振动吗?你怎么知道?怎么才能知道钹在振动?(用手摸一摸)
指名学生摸一摸。
提问:钹在振动吗?钹现在被这位同学摁住了,请问现在还有声音吗?为什么声音没了?
21.提问:通过之前的那些活动,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
22.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发现当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在振动。使得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物体是否振动上,然后通过反证试验,引导学生明确: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四、运用成果,解答现象
1.谈话: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在振动,这个振动有时也能带来非常奇妙的现象,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
2.出示音叉、水槽。
教师在展台上演示: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前段轻轻放入水中。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4.小结:音叉的振动,从而引起水的振动,然后就水花飞溅。
5.出示小鼓,往鼓面放一些水,敲击鼓面。
6.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7.小结:敲击鼓面,引起鼓面振动,水就会飞溅。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用之前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这两个有趣的活动也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加趣味性。]
五、拓展了解,激发兴趣
1.提问:自然界的动物有哪些发出声音的方法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发声方法。
蚊子,响尾蛇、鸟类、蟋蟀等等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了解生物的不同的发声方法,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