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课《地球》
微课
学习视频电子课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通过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陆地板块和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
1.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能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的历程。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懂得用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难点】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红旗、红绳、实验记录单、六大板块贴纸、蓝色大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让我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现在我们离地球很近,我们看到地是?(平的);渐渐地……渐渐地……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们在太空中了!我们看到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什么形状?(生:球体)你说?(生:球体)
2.过渡: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古代的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板书:地球的形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视频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
二、阅读与交流
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请同学们先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科学书P14)教师巡视,提示:边看边想, 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2.结合阅读材料,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指名两三个学生说)
讨论交流:古代的人一开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 (生:天圆地方……地是平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说法都有,但都认为地是平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人活动范围小,有这样想象和猜测正符合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在当时没人认为地球是球体。相机板书:天圆地方、平的)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发现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引导学生思辨,了解古人的猜想符合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并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形成新的假设。]
三、操作与探究
(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
1.人们在海岸观船中发现了什么?(生: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于是怀疑?假设?你说?(生: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 当我们发现问题,有了猜想,接下来要怎么做?(生:做实验……)
2.集体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引导: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怎么做?(生:模拟……模拟帆船在球面上航行……)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蓝色的卡纸和小船,你看这个实验可以怎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其他同学呢?还有想说的吗?
对,我们可以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注意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是否符合现实。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为了观察得更准备,所有观察员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ppt出示实验记录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
实验时间到!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面向老师。
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观察到什么现象?符合现实吗?所以你们的发现是?(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给你们点赞!(生鼓掌)
帆船回港 | ||
先看见 | 后看见 | |
球面 | 船帆 | 船身 |
我的发现:帆船在球面上回港的情况符合现实,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
5.师:既然大地的表面是不平的,它可能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预测:半球体、椭球体、圆锥……)相机板书。
6.提问:还可能有这么多形状,那么根据事实,我们可以推翻哪些形状?师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
7.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只有半球体、椭球体和球体符合现有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亚里士多德又通过月食来推断大地的形状。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月食?(微课视频:月食)
8.根据月食的形成,同学们对大地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引导学生再次思辨,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相机板书: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
[设计意图:由海岸观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分组实验前作充分的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与注意事项再开展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从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情况中推断出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
(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过渡: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回到起点。基于这样的想法,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1082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
1.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活动记录P5),并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师:下面正式开始 (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各小组请准备! 准备好了吗?我宣布,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旅启航啦!(PPT帆船鸣笛启航)
师结合学生准备情况作出如下适当提醒:起点是欧洲的?(西班牙),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巴西)。一路南下航行4个月发现一个平静的港湾,命名为(“圣胡利安港”)。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麦哲伦海峡”。穿过海峡,便到达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那里,麦哲伦和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不幸身亡。船员们继续未完成的航程,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于1522 年9月回到西班牙,历时1082 天,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3.同学们,咱们用红绳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学生: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地球是球体……)
小结:到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又进了一大步,证实了(生:地球是球体;板书:球体、地球是球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麦哲伦航行故事、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亲身实践证实地球是球体,能比较深刻地体会这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针对新的假设,教师再次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就这样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四、阅读与交流
1.师: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太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地球的形状,请看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球体(板:确证球体)
师生共同小结:到此,我们了解到, 从地是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由现象进行推测、寻求证据修正认识形成新的猜想、环球航行亲身实践验证、到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板书);是客观求真的过程;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这样,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板:实事求是)
2.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师:关于地球,你知道了什么?请你说?地球自己会发光吗?(不会)光从哪里来?(太阳光)对,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是正圆球体吗?(不是,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
3.来看这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白色部分可能是?蓝色呢?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呢?(生:白色为冰雪或云层;地球表面的蓝色是海洋;黄色和绿色是陆地,其中绿色是植被。)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海洋)
[设计意图:阅读和交流环节,主要通过观看几段小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地球的小知识》,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地球。从师生共同小结中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中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拓展与总结
1.拓展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在蓝色球上。
同学们看,这是地球的六大板块分布图: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请小组长到讲台拿一张板块图,在小组内参考地球仪观察和定位,然后派代表把陆地板块贴到讲台的蓝色球上。
2.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地球>>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来说说?
升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环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拓展小活动通过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蓝色球上的小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谈谈收获这一环节既是本课的总结,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懂得珍爱地球。]
免责声明:所有图文视频均来自网络,小编仅整合资源,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做为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