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大脑习惯了偷懒,你的亲子沟通或许是无效的

李嘉文 童行书院 2022-06-23

为什么大脑会逃避思考


上周,以文老师在《我们是如何逃避思考的?》一文中,给我们列举了六个典型的逃避思考情景,或者说六种逃避思考的口头禅。像“凡事都有两面性”、“考虑清楚再行动”等等。


那么,回归到思考的发源地——大脑来看的话,我们为什么会逃避思考呢?关于这个问题,认知心理学有一个概念,也许能给我们启发。这个概念叫“认知闭合需要”(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它是指,当人们在面对不确定和模糊情景的时候,会特别希望为眼前的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都行。因为相对于混乱和不确定,任何明确的答案都会让人感觉踏实一些。模糊情景就如茫茫大海,而明确的答案,就是置身于大海中急于获救的人们,想要抓住的那根浮木。


这就意味着,此刻人们寻求答案,只是为了让大脑摆脱因为不确定带来的不适感,很少会关心答案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真的有意义。



其实,我们大脑的认知资源非常有限,为了应对庞杂的事务与问题,大脑会默认以低功耗、低强度的方式来运行,能避开深入的思考,就尽量避开。可以说,经过数千年的进化,我们的大脑已经发展出一种偷懒的本能。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折射出大脑这种偷懒的习惯?


我想到的是,点赞。


当我们看到别人分享的干货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点赞:哇!太棒了!干货满满!学到很多......等等,我们真的学到很多了吗?“很多”二字里,到底包含了哪些具体的收获呢?我们有没有停下来,静下心深究过?当我们说出“学到很多”的时候,大脑认知闭合的需求可能已经得到满足,我们已经没有动力,去耐心咀嚼所见所学,化为己用。



在这里,我们不妨从记忆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种伪学习的点赞,怎样让我们与思考、成长失之交臂?


点赞,让大脑欠下思考的债


心理学把人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三种类型。


感觉记忆是我们直接通过感官获得的,而且保持在一秒钟之内的信息。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用思考抓住感觉记忆,就会像烟花般转眼即逝。


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很有限的记忆系统,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脑的办公桌。所以,一旦要处理的信息量比较大,我们的工作记忆就很容易“宕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同时处理多线程的任务。


长时记忆是大脑里面一个容量很大的记忆系统,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脑的仓库,用来存放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比如说,狗有四条腿就属于事实性知识,而骑自行车的技能就属于程序性知识。


在三种记忆类型中,工作记忆是思考发生的地点。那思考是怎样在工作记忆这个地方发生的呢?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T.威林厄姆是这么说的:“思考,是在你将周边环境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在工作记忆中组合时发生。”


这句话可能有点绕口,我们不妨用一个类比来帮助自己理解:环境当中的信息和大脑长时记忆当中的信息,就好比是一对年轻男女,他们在工作记忆这个地方第一次见面,就一见钟情了。而思考,就是一见钟情这个结果。


我们通过眼睛、耳朵接收到环境当中的信息,这时候,如果我们满足于单纯的点赞的话,长时记忆的信息并没有被唤醒,也不会主动来到工作记忆,与环境信息相遇,产生思考的火花。因此,止步于点赞时,我们可能也会把潜在的思考机会,掐灭在感觉记忆短短的一秒里,无法真正获得新知,更谈不上成长。



亲子沟通时,别让大脑偷懒


学习时的纯点赞,阻断的是我们个人的成长。如果场景切换成陪伴孩子,此时的纯点赞又会带来什么影响?以下的赞美之词,我们可能并不陌生:


“哇!你真棒!宝贝你太棒了!!做得很好!”


细想一下,这样的赞美和表扬空洞而笼统,剥开来看,里面缺乏对孩子有用的反馈。也许能让孩子有一时半刻的愉快,但却让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这种千篇一律的套路式表扬无法让孩子理解到,他到底做对了什么,而获得你的肯定。以及,哪些无意识的尝试可以沉淀下来,变成有意识的经验、方法和智慧。


所以,当你想要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探索和尝试时,不妨改用“深描”的沟通方式。深描,是指对孩子的努力过程、策略、亮点、结果以及结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描述。


你可以把深描,想象成在孩子面前放了一面高像素的镜子,这面镜子用非常丰富细致的语言信息,帮助他在大脑里建立起一个个清晰的“经验文档”,使得他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能成功,做对了什么事情从而获得进步。



那么,怎样进行深描呢?


我举一个例子,当孩子尝试用勺子去吃菜心粒的时候,你可以去观察他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一边观察一边跟他描述:刚开始,你怎样弄也没办法把菜心粒弄到勺子里。但是,你没有放弃,自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试着把碗翘起来,这样一来,菜心粒就像坐滑滑梯一样掉进勺子里面去了,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下次你的碗里有其他小食物的时候,就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啦!


在这个例子里,深描的要点在于:


抓取亮点:倾斜饭碗让菜心粒聚集。

及时反馈:当下描述过程、效果、自己的感受。

放大影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办法启发了爸爸,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这段描述里,有孩子遇到的困难,有孩子自己的尝试,有生动的比喻,有对孩子坚持的肯定,有经验迁移的引导。也许孩子在尝试新办法的时候,只是无心插柳。但经过你一番用心的深描以后,孩子无意识的探索行为,就会被细致的语言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在脑海里留下清晰、可追溯的印记。对经验的整理加工越精细,孩子进步的效率就越高,在同样的经历里,往往能吸收得更多,成长得更快。


在深描时,我们可以重点讲述这几方面的信息:


1. 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2. 在刚开始尝试失败以后,他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方法的?

3. 调整以后的方法为什么会成功?



当我们发现,孩子已经可以相对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深描”这个脚手架就可以发挥另一层价值了:每当孩子跟我们说出个人感受时,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他,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比如说,当他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看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他:为什么觉得这个故事好看?是哪些情节打动了你?感受,好比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我们要做的是,带领孩子的注意力潜到海里,去发现那些藏在海底,由思考凝结而成的冰山源头。


当孩子开始习惯回溯感受背后的来路时,他便打开了理性思考的大门。



12

李嘉文

童行学院内容产品总监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终身学习践行者、以女儿为灵感的奶爸

多年教育从业经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均有深入了解



课程免费体验


童行学院《年度大课》人类馆限时免费听,和孩子一起,感受理性思考的魅力,在体系化课程中为认知升级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学院是谁?


童行理念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孩子需要不一样的主动

学习枯燥,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对

重新回想育儿之路,什么是有用的

启蒙是安静,听见思维生长的声音

面对应试教育焦虑,我做出这样的选择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是我们“推”出来的吗?

我们还在用19世纪的方法,教育21世纪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能帮助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操技能

父母的焦虑何处安放

孩子是如何理解死亡的?

孩子的思维工具箱,准备好了吗?

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做

给孩子讲知识,怎样才能更有价值?

这样做,为孩子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你敢不敢相信,那些你看不见的时间

不是科学家,也能为孩子做好科学教育

美国人竞争不过我们才搞STEM,我们呢?

我们是如何逃避思考的?

有头有尾的学习,让知识融入骨血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