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霾,爱不是语言暴力的借口
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吉诺特
谈到语言暴力,我想没有人会感到陌生。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能切实的感受到语言暴力的力量。在网上对语言暴力的定义是这样的: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前不久,我就在网上看到一个法国的公益视频,视频里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伤害的味道。
“你穿这件T恤干嘛,还嫌你的胳膊不够粗吗?”
“我造了什么孽,竟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简直是一无是处。”
“早知如此,我当初要什么孩子。”
这就是语言暴力环境下的真实写照,每一句话里都能藏着愤怒和怨恨。我们常说,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的人。原生家庭的模样和氛围,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
01
心理学家胡慎之曾经在微博上做过一个调查: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无法原谅父母?很多网友都表示自己从小就遭受着父母的语言暴力,小时候不觉得有多大的影响,真正的伤害在成年后才体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审视了自己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很多的疑惑都可以在原生家庭里找到答案。
在大学期间,我室友曾经告诉过我,在他高二的时候,班上有一名同学成绩很不稳定。他的爸爸就在学校里当老师,每次只要他的成绩倒退,挨骂是肯定的,被打也是很正常。有一次考试成绩出来没多久,他的爸爸突然就来到教室,把他就揪了出去,在走廊上又打又骂。
但是这一次是他爸爸最后一次这样对他了,在爸爸离开之后,他迅速跑上了楼,从五楼上面跳了下来。整个过程非常短,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也许这个决定在他心里挣扎过很多次,我们也不知道他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灌输一种观念,我有多么爱你,我为你牺牲了多少。但是如果爱一定是要以暴力和伤害的形式传递出来,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种带有附加条件的爱,它又该如何来承载它最开始的意义。
傅雷曾经在信中提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苛。有一次,他在房间里看报,发现儿子徘徊在门口,傅雷十分不耐烦,本能地吼了一句:“你又来干什么?”
孩子在这时候并没有说话,而是默默地走向他,眼里含着泪水,给了他一个拥抱和充满爱意的吻。
傅雷写道:你离开书房,报纸就从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强烈的内疚和恐惧涌上心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如此粗暴也萎缩不了你对父亲的爱。
为人父母,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在给孩子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也是有力量的。长期的语言暴力就像是毒药一样,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创伤。大人无心的话,有可能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定时炸弹。
02
2014年7月,艺术家谢勇获得了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而获奖作品就是《语言暴力》这部视频。在视频里,他把一系列和语言暴力有关的词都做成了武器。把“猪脑子”变成了一把手枪,把“丢人”变成一把斧头,把“怎么不去死”变成了一把匕首......
谢勇《语言暴力》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你一天到晚除了吃还能干嘛。”
“你到底有没有脑子,我怎么就生了个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密歇根大学的Ethan Kross 教授曾经在实验中发现,情绪和身体的疼痛在大脑中的反应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说,当孩子在遭受语言暴力的时候,她感到心碎的话,说明她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同级别的疼痛。
没有人喜欢被语言攻击,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父母经常用一些侮辱性的言语去伤害孩子,践踏他们的自尊,破坏他们的安全感,那他们又该拿什么去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途径,一直都是有温度的。长期接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在成长中容易养成自卑,敏感的性格,甚至带有暴力倾向。
我记得小的时候,由于性格内向的原因,并不习惯串门走亲戚,更不喜欢和陌生人有亲密的来往。但是这个性格却一直都不被家里人待见,从“这孩子怎么一点也不活泼”到“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该怎样生活,一方面我更想做好自己,另一方面是纠结是否要改变自己来满足他们对我的幻想。语言暴力对一个人的伤害是毁灭性和长久性的,尤其是加上了原生家庭这个因素。
承受者往往是痛苦的,我身边也有不少的例子。要想从原生家庭里的创伤走出来,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太多的勇气。
03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里讲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伤害就是伤害,说得再漂亮,也是改变不了这个事实。绝大多数的语言暴力都夹杂了一些自私,将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都认为骄傲是一件羞耻的行为。在孩子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去否定。在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他们也会着急的去用各种负面词语去形容自己的孩子。
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里说过: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在综艺《女儿们的恋爱》中,任容萱透露道,爸爸经常会对她各种打击,很多事情都习惯去否定她的选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任家萱直言,给她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没有自信。
而任爸爸的解释却是,自己这一代的父母,在教育这方面,只会选择打骂,不会有关心孩子感受的意识。
这种教育误区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只有各种否定和打压,这种氛围给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带来不少的戾气。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丁泰彻博士发现: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语言暴力的危害丝毫不亚于体罚,这种心理上的疤痕会追随人的一生。更悲剧的是,很多父母就算知道了这些事实,他们也不愿意去改变,甚至以各种理由来绑架孩子,你必须选择原谅。
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04
可以肯定的是,原生家庭里存在的种种言行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不同的是,有的人将自己永远的囚禁在了这种阴影之下,而有的人则彻底的放下了过去,给予了自己第二次的生命。
有人曾经在网上说,原生家庭一直都是社会的痛点。也有人提出过疑问,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的精力来研究原生家庭。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原生家庭这四个字包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关系,更有复杂和说不出的情感与纠缠。
探讨原生家庭的意义不外乎两点:我们终究是要正视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只有看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与自己和解的第一步。另外一点,我想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都暗自咬牙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来承受我以前所经历的不幸。
也许我们足够幸运,自小就体验到了幸福家庭的滋味,也许我们是不幸的,从记事起就要承受不愉快的经历。
可人的一生也是漫长的,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一个人的价值只有自己才能赋予,我们或许是被父母伤害过,可这一点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选择自己的立场,我们不能选择成长于怎样的家庭,但我们可以为自己和为现在的子女,打造一份满意的家庭环境。
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是不可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操控我们的一生,也完全不是我们将这份伤害传递给下一代的理由。人的一生始于原生家庭,而最后的归宿是由自己来掌握。
我们有权利选择不去原谅,但我们可以选择放过自己。自我修复的能力是我们抵抗外界创伤的武器,眼界的提升,格局的扩大,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语言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可能是负面的,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尖锐的伤害,也可能是柔软而有温度的。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或许被有意或无意的伤害过,但在成为父母后,许多人反而发现,孩子会带给我们意料之外的美好,教会了我们最天然的爱的能力。
——“妈妈你睡一会儿觉就不累了。”“我最喜欢爸爸和妈妈。”“妈妈我的愿望是长大以后跟你结婚。”
你和孩子之间有没有哪些温暖的瞬间呢?有没有哪一刻会让你觉得,你的孩子很爱你?
欢迎在下方留言回复,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和观点。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童行理念
实操技能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