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孩子兴趣班的选择一直是家长们的重要课题。琳琅满目的兴趣班清单摆在眼前,我们都希望从中帮孩子找到他们真正愿意坚持的所爱。若能有天赋加持,有努力为伴,爱好变成特长——孩子在其中或陶冶情操、或强健体魄、或磨炼意志、或结交好友,或愉悦自己,拥有了更丰盈有趣的灵魂,美哉乐哉。
这是一个思考、选择和尝试的过程;而一旦认定了,如何以两情相悦的方式开启,如何去保持历久弥新的热爱,如何能对抗刻意乏味的练习——这又成了我们家长陪孩子一起面对的新课题。
以下是我女儿零基础学习乒乓球的小故事。
重点不在于水平的高低,而在于选择一项运动爱好后,老师和家人给予孩子有效激励,让学习的打开方式变得高效愉悦,让这项运动成为目前她心目中的最爱。当养育实践验证了我们脑中的学习积累与认知经验,就是时候将其落于笔端记录下来,聊以启迪生活:)
茉莉参加了暑假为期24天的乒乓球集训,从一个几乎零基础的小小白,进阶成了一个可以和老师正手对打100+回合、可以正反手混合接球的小选手,进步显著。
最重要的是,她对每日连续上课和课下练习不但不排斥,还充满期待。上课时专注力很好,每一天都元气满满。一方面,暑假集训连续不间断的强化练习,密集有规律的训练方式效果最好;另一方面,我们的乒乓球老师是一位善用激励,懂儿童心理又有专业教学经验的高手。细数孩子学乒乓球得到的激励,着实可以给其他领域的学习很多启示呢。老师魔法宝贝,动物小盲袋;这个激励方法我们叫它——盲袋激励法。这些可是娃爱不释手的宝贝,也一度成为她每天盼着去上课、注意听讲、认真练习,好好打球的动力。从茉莉学习握拍和击球开始,老师就在乒乓球案子上放置一瓶矿泉水。讲解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示范动作要领之后,老师让她按要求和计划练习挥拍和击球。乒乓球台上的矿泉水瓶是击球目标。最开始每击中5次,就可以有机会去抽一次小盲袋,每个盲袋里面都有一个惊喜的动物等着你!激励对了胃口,她喜欢的不得了,每天都要先猜测自己今天又会遇到什么新朋友,又给哪个小动物找到了新的家人和伙伴(同类)。这些小动物们还成为了茉莉读书会的重要成员,每天陪着她分角色朗读各种中英文书籍。她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解动作要领,认真练习,努力击中目标,很大程度就是为了这份新鲜的小惊喜。
当然,随着孩子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老师也跟着提升了赢得盲袋的难度。比如要求击中的次数陆续提升为8、10、15次;再比如要求符合要求的规范动作完成击球才可以计入次数;若是动作走样了,累计到一定次数还要退回已得的小动物等等。很显然,老师这套“盲袋”激励法在激发孩子打好球的“外部动机”方面,收效明显。
什么是“动机”?心理学上对动机的定义是,人为了满足自己心理或者心理上的需要,会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行动,这个需要就叫动机。动机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比较常见的分类是将“动机”分为两大类——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做出一项行为,因为这个行为会得到和这个人本身分离的结果。比如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奖励与回报,源于个体的外部。常见的外在动机如奖赏、分数、强迫、惩罚等。内部动机指的一个做出一个行为,因为这个行为本身是有趣的,有挑战的,指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内在动机是个体发自内心对于该项事物感到好奇,感到有兴趣,并认为能借由做这件事达成满足感与获得刺激。在孩子培养某项习惯初期或正在努力完成某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从“外部动机”着手,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人喜好,很容易找到短时见效的激励方式。但是只着眼于“外部动机”的激励,必不能长久。比如孩子对于这种动物盲袋激励法的新鲜感是有限的,这种外部的奖励带来的边际效用会迅速递减。如果完全依赖“外部动机”驱使,小朋友没有机会思考与发展这项学习行为与积极自我之间的联系,没有机会找到“内在动机”。该项学习活动很难长久坚持,也更难实现自我驱动。尤其当孩子已经开始有兴趣主动做某事或者喜欢做某事时,家长若只着眼于物质或者外在奖励,而没有着眼于激发小朋友内在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拼命让物质奖励与良好品质或学习兴趣拧在一起,容易造成小朋友价值感失衡,反而压抑了孩子继续做这些事情的“内在动机”。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归为“认识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外部动机时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随着在一个领域学习与钻研的不断深入,我们要注重激发孩子在该领域学习的“内部动机”,推动“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心理学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罗切斯特大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L·德西和查德·瑞安共同提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如果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能促进儿童的“内在动机”形成。归属感(relatedness):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茉莉姥爷是乒乓球爱好者,数十年如一日打球,不仅在乒乓球运动中锻炼了强健体魄,更有多年的好朋友相伴左右。乒乓球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65岁的姥爷常年坚持打乒乓球,看侧影很年轻有么有:)
茉莉想学乒乓球就是受到了姥爷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关心。亲姥爷全程陪护,每日陪练。运动的好处自不必说,乒乓球群众基础好,场地受限少,入门难度也小。孩子在学球这件事上,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爱以及基于一致目标带来的强大力量。
特别幸运的是,暑假刚好赶上盛大的体育赛事。茉莉和姥爷一起观看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场场不缺席。混双意外失利时的坐立难安、孙颖莎逆转局势时的喜出望外、关键赛点时的惊心动魄再到颁奖时听到国歌响起见证国旗升起时那种荣耀感和自豪感,小朋友都一一感同身受。我国乒坛大神们球技立于世界之巅的风采深深震撼了她。这种对于整个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是就“内部动机”的一种有效激发。自主感(autonomy):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由自己掌控自主感不仅仅体现在由自己安排时间和自己做决定,也体现在发展各项特长的训练和技巧性练习中,孩子有机会在相对轻松的氛围环境中自己去感受细节,琢磨规则并思考改进与提升的空间。茉莉的乒乓球老师对孩子很有爱,循循善诱,还给她讲很多自己小时候如何刻苦训练,又如何一路因为乒乓球特长在求学求职之路上收获满满。老师性格活泼,有童心,整体上给孩子营造了既严谨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老师每节课都会先耐心讲解动作要领并做示范,孩子做错了也不急不躁,一边提醒,一边让孩子自己多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有时候还会模仿她,并开几个可爱的玩笑,提醒孩子注意。孩子慢慢会发展主动思考的意识,会更集中注意力听老师的讲解,并带着自己的“心”来练习。会多少有意识去思考自己有否遵守动作要领,如何结合动作口诀精进慢慢进步。而反观之,如果老师非常严肃,营造异常严苛的学习氛围:比如对孩子每个不规范的小动作都要严厉纠错,比如总进行社会比较(你不如我教过的……),比如总是威胁(哪里再做的不好,就告诉你家长)等等——好好练习、 不犯错、表现完美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者责备——也许这样短时间也能取得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但显然一直停留在着眼于“外部动机”的激励,没有机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并发展“自主感”,不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让儿童自由地活动,并不是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完美的了,而是要让他们在自由的活动中认识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样才能激励儿童拥有一种努力工作的愿望。胜任感 (competence):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到在生活中多创造机会,交给孩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任务,让孩子有机会体会到胜任感。她非常擅长把大任务拆解成小目标,每天都有单独的学习任务,并很注重细节方面的语言表达。比如孩子刚刚学习反手挥拍击球的时候,她在乒乓球拍上面用清水画了一个小人,并交给她动作要领口诀“手腕放直、收小臂、挥眉毛、捂肚子、照镜子”……乒乓球上画的小人暗指孩子自己,挥拍的结束动作时就是自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那个“小美人”,这样可以保证反手挥拍动作的规范性。
恢弘的学习目标被拆解到每一天具体且容易执行的小细节,让孩子既觉得有趣,又觉得努努力就能做到,充分体会到了“胜任感”。做到的部分随即听到了老师真诚而具象的肯定;没有做到的部分也经过老师适当提醒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可以一步一步努力去做到更好。
孩子在任何领域的学习,单单凭“天赋”或者“兴趣”都难以持久,因为孩子们不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会不断从“舒适区”(Comfort Zone)进入“挑战区(Challenging Zone)。“舒适区”即现有发展区,孩子在这个区域最舒适,因为这个区域的知识、技能已经被掌握了。“挑战区”即最近发展区(参考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孩子现有发展区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通俗来说就是他们垫垫脚就可以努力够到的水平。我们不断给孩子合适的挑战,让他们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孩子就能够慢慢突破现有水平,做到符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更好。如果说日复一日坚持练习源于孩子良好的日常习惯以及自律、坚韧的品格,那每每进入新的“挑战区”并将其变成下一个“舒适区”的突破,则更能生动体现“激励”的作用。这是孩子在各个领域学习不断进步和螺旋进阶的过程,是勇攀高峰。我们的用心与智慧会助力孩子日就月将,而我们的爱与接纳是孩子披荆斩棘时最坚硬的铠甲!作者 |茉莉妈妈
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业余母婴博主,就职于互联网公司。
在家庭养育的路上,希望做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和孩子一起编织更美的风景。
你平时是怎么激励孩子的?你觉得你的激励有什么效果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