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门红!胡海岚教授连发两篇Nature 揭开抑郁症核心机制的谜团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教授课题组在抗抑郁机制方面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人员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这一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上。

(图片来自浙江大学)


现代社会,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严重精神疾病之一,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大脑发生了病理性改变。传统理论认为,大脑中和情绪、活力相关的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减少引起了抑郁症。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大都基于这一点来进行研发,但这些药物起效的时间往往非常缓慢,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只对20%—30%左右的病人有效。


此次两篇研究长文首次揭示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一个反奖赏中心—缰核的簇状放电方式密切相关;提出了全新的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即通过阻断簇状放电从而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制;首次发现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放电方式的特殊结构—功能关系;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近年来,科学界注意到,低剂量的氯胺酮会产生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起效时间在一小时以内,并且可以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氯胺酮作用于大脑中的什么部位?它为何能快速起到抗抑郁的效果?这些疑问,困扰着科学家们。


相关研究首次揭示了大脑中外侧缰核的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是抑郁症发生的充分条件。而低剂量的氯胺酮之所以会产生快速抗抑郁效果,正是因为其可以有效阻止这一脑区的簇状放电。但氯胺酮作为一种毒品,在临床上作为抗抑郁药物使用有很大局限,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在同期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胡海岚团队又揭示了另外一个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存在于胶质细胞中的钾离子通道Kir4.1,对引发神经元的簇状放电至关重要。


基于此,胡海岚团队在研究中,陆续指出谷氨酸受体NMDAR、T—VSCCs、Kir4.1作为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的有效性,为新的抗抑郁症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可能。“虽然药物研发的道路很漫长,但是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并且迈出了第一步。”胡海岚说。

原文标题:


Astroglial Kir4.1 in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


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


往期精彩回顾

有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吗?《PNAS》报道大脑如何选择性记忆新地方

神经生物学|《Neuron》:掌管身体有效注意力的脊髓神经元

想了解如何绘制微型脑电路图吗?

关注“神经生物学”你就是下一个领军人物!


每天2分钟,带你触摸21世纪最尖端的科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