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逢自然(二)|皇帝走过的路,隐藏着怎样的“高手”?

海星花园 海星的自然乐园
2024-09-05

20211229

在杭州城里,有一条古道很香。有多香呢?

来到这里,从东晋慧远大师与陶渊明的故事,北宋苏东坡与辩才禅师的故事,到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故事……听我们热爱历史文人的何首乌娓娓道来。这些故事与传说,如同散落在历史大幕中的粒粒珍珠,被龙泓涧——过溪亭(虎溪)——方圆庵——龙井寺(龙井泉)这样一条清幽的古道,串联出一阵阵“传承茶香与风雅”的意味。


这条“问茶古道”就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与龙井馆区之间的一段山路中。


节选其中一段故事。

过溪亭又名二老亭,始建于北宋元丰年,后于民国时期重建。

辨才是浙江临安人,他的法号“辨才”是宋神宗赐得。苏东坡与辨才是忘年交,第一次相遇时,苏东坡在杭州做通判,雪天的时候去拜见辨才,辨才刚好出去讲经,苏东坡只能扫兴而归,当第二次相遇时,就如一见如故,当时苏东坡35岁,辨才64岁,成为了忘年交。在宋神宗1079年时,辨才禅师从天竺来到这里,大力种植茶叶,是龙井茶的祖师爷。当时龙井寺叫寿圣院,还是苏东坡亲自题名的。到宋理宗时,才改为龙井寺。辨才有两清规:一由于访客太多,定下与客人聊天不过3柱香;二送客不过虎溪。这天送苏轼下山,旁边的小僧喊道:“师傅过虎溪了”,辨才笑道引用杜甫的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为纪念这段佳话,辨才在虎溪上建立过溪亭,这也就二老亭的由来。



皇帝走过的路,自然“高手云集”。

不着急,先拿皮筋来玩个热身小游戏。从起点努力攀向“目标”,当身上受到牵制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是否觉得连身体都快成了“皮筋”的延续,哈哈


回想,讨论:我们人类的攀爬工具有哪些?

而在你的记忆中,攀爬类植物长什么模样,通常在什么地方发现它们?


来到野径,一路细细搜寻,热烈讨论,用自然笔记绘制它们的身影,记录自己的“一手观察”体会。


短短百余米,当我们俯看、平视与仰望,

过往不曾留意的各类攀爬高手,竟向我们纷纷抛来绣(nan)球(ti):快看我!


卷须,是从萌发开始就不断螺旋型生长的,还是先直线型生长直到“抓住”攀附物之后才开始卷,最后卷成了精致的小弹簧?

(回到家,很多伙伴继续查询资料:植物:我不内卷 但我的须卷。原来一不小心我们的目光与达尔文聚焦了)


拉一拉,老藤牢牢扎根于土地,而新藤柔弱地倒伏近地面——不见任何卷须也不见缠绕它物。那它是一激灵从地面“站”起来向上长的积极分子,还是依地势长在灌木丛上方又垂挂下来钻入土的“双头根”怪物?


(无意中从土里轻轻一拔,还真拔出个“双头根”——我们推测它遇到土壤,原先的芽头就萎缩了,而不定根继续发展壮大)

常春藤,用密密麻麻的“脚”,紧紧抓住树干,齐头并进,它们有朝一日会把参天大树都吞没吗?


俯仰须弥,大家个个都成了好奇宝宝,攀爬高手绵绵不绝,惊喜与赞叹、思考与推测也连连不断!


有的植物高大挺拔,巍然独立,而有的植物袅袅娜娜,依势而为。

面对下面两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文,你内心更认同哪一种观点呢?

文字一:

文字二:

来听听部分伙伴的观点:

玫瑰:依附着灌木丛攀爬的藤蔓,其实自身适应性很强——遇到泥土就扎根下来,尚在空中的就继续长芽,向前伸进。灵活应对,处事不执拗,给人很多启发。


菠萝蜜:平等地对待万物,不以主观评判的眼光看待它们,才能理解更多生命的生存智慧。


盒子草:不为独立而独立,而是根据不同环境,包括对外物和对自己的内心两方面,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同时换个角度说,如果遇到他人需要支持、依靠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平等的心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提供帮助?说不定这也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


海星:认同。大树有了藤蔓的适度包裹也许能抵御风雪严寒或某些病虫害呢?很多当下看起来“偏利”的情况,也许随着我们深入地了解,会发现其中相互依存的情况。


燕子:在带领儿童青少年实地观察时,带领人可以适时补充一些提示,引导孩子们更好地发现植物的各种适应策略。

次日早上,有伙伴菠萝蜜又拍摄了身边的爬墙虎,在群里大家继续讨论。

小可爱吸盘里又隐藏着多少秘密呢?合欢分享二图来自网络:


这一周的重逢,收获满满。

“问茶古道”的千古佳话与“攀爬高手”真是相得益彰!

期待下周再重逢。



感谢:杭州桃源里自然中心提供的教案《攀爬高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星的自然乐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