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怀疑,《罗马》当然是电影视听语言所能达到的极致高峰。【观影报告】

藤井树观影团 藤井树观影团 2020-11-03

时间:2019年5月15日18:30

放映电影:《罗马》

地点:红星电影世界

主持人:藤井树

嘉宾:黄望莉


《罗马》现场打分

平均分:8.4

最高分:10分  最低分:6

   


[ ▲全场大合影]




昨晚,第一次在电影院里感受了电影《罗马》,相比于此前看过的版本,这部电影在影院里焕发的魅力是如此惊人!所有视听上的细节,都在大银幕上放到了最大。



如果说此前觉得,《罗马》像是一首精致的散文诗;影院里的《罗马》,仿佛一曲交响曲。宏大,却又有着每一个起承转合的极致精致。每个镜头都是如此值得玩味,根本挪不开眼睛。


阿方索·卡隆将童年在大银幕重现,用他的话说,这是一次“梦想成真”。



这当然是电影的视听语言所能达到的某种高峰。或许只有在影院看过,才会明白,为什么威尼斯、金球和奥斯卡的评委们会给予它那么高的赞誉。


也是看过了大银幕,才会对电影里的许多意象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认识。所以,不妨为大家盘一波电影里的各种意象和细节,看懂了这些,你会发现《罗马》的内容是如此精彩而丰富!


1

“Roma”&“Amor”



“罗马”其实昨天看完电影还是有朋友不明白:为什么电影叫作“罗马”?这不是墨西哥的故事吗?


其实这是要做功课的,我们之前也介绍过,墨西哥城的罗马区就是阿方索·卡隆长大的地方。而“罗马”(Roma)倒过来,正好就是西班牙语(墨西哥通用语)的“爱”(Amor)。



“Amor”在片中也出现过,可莉奥的渣男友费尔明,在运动时穿了这么一件T恤,写着“爱是……?”(Amor as?),配合当时的场景看,真是无比的讽刺。



2

“献给莉波



电影最后的“献给莉波”大家应该都清楚,这是电影里可莉奥的原型,是从小抚养阿方索·卡隆长大的保姆的名字:莉波·罗德里格斯。她在小时候也曾被父亲抛弃。



在电影里,虽然莉波被当作一家人,但实际上,白人的主人家庭和原住民之间还是有着分野。导演也用镜头表现了自己的不满:一家人看电视的时候,只有可莉奥坐在地上,而且随时会被招呼。



而可莉奥和另一个女佣在厨房也会悄悄议论主母的吝啬,我们不会知道的是,其实两个小姐妹交流用的还不是西班牙语,而是密斯特克本土方言!太细致了!



3

天空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把镜头对准了天空。只不过,一个是倒映在瓷砖地上,被卷动的泡沫搅得不断翻腾的天空,一个是直拍的,澄澈、宁静的天空。


开头和结尾的这种对照,其实是一家人命运的某种映照。结尾那架看起来非常高的楼梯,让可莉奥缓缓走向了天空,未来在这一刻充满了希望。


4

飞机



如果你熟悉阿方索·卡隆,你会知道他对于飞机的情结:小时候他家离机场非常近,经常会看到飞机,就有了当飞行员或宇航员的梦想。


在电影里,飞机出现了三次。上图的开头是一次,而第二次则是在练武场,从那位大师的头顶飞过。



第三次,则是在片尾,上文提到的天空中。



有的解读认为,这是对于当时时局的某种影射,因为频繁出动飞机镇压。但大可不必过度读解,对于阿方索·卡隆来说,这更像是一个童年的坐标,飞机飞过,是他记忆里的蓝天。


而第二次飞机飞过之后,可莉奥做到了那位大师认为没有人能做到的动作。


5

宇航员



宇航员在电影里可以认为同样出现了三次。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个孩子疯狂的梦想。我们会看到,电影里的孩子确实是有一身宇航员的衣服,这是第一次出现该意象。


第二次,就是在电影院里观看《蓝烟火》,屏幕上出现了宇航员,这是一部1969年的电影,主演是大名鼎鼎的格里高利·派克。



而第三次比较隐晦,可莉奥外出时的泥地上,一个孩子头上扣着一个铁皮桶。同样的童年,却有着不一样的过法。



后来,阿方索·卡隆在2013年拍摄了《地心引力》,好好圆了一把自己的航天梦。


6

电影院



电影院在电影里出现了若干次,每次都对剧情颇有推动。上文说的有《蓝烟火》,而可莉奥和费尔明在影院观看的,是法国经典喜剧《虎口脱险》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你会知道它的结尾讲了什么——这帮人,跑了!


同时,这么一部让全场哄堂大笑的电影,显得最后一排的可莉奥格外孤独。当她走出电影院,在喧闹的门口市场里,更显得无计可施。



7

胎儿命运的三次暗示




其实,对于可莉奥婴儿的命运,电影里做过几次暗示。


第一次,是可莉奥脸上带着母亲的圣光,看着婴儿房里的婴儿,却遇上了一场地震,一个婴儿被砸死。



第二次则是外出的路上,一闪而过的十字架,看得出来是墓碑。



第三次,当她准备喝下预示1971年平安健康的酒,杯子却被碰倒在地打碎,里面倾洒着浅色的液体。



无论如何读解,可莉奥的命运都太过可怜。还好,当她把孩子从海浪里救出,她的母亲身份被得到补足:她赋予两个孩子新生。



8

佐维克教授



或许你看这个名字不知道说的是谁,这个人物就是在费尔明的练武场上,装神弄鬼的那个教练。


其实他在电影前面就出现过,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的时候,就有所谓“佐维克教授挑战”云云的节目。而这位出现在练武场上,一通神乎其神的理论,怎么看都像是跳大神的。


他比划的那个动作,其他人都无能为力,可莉奥却轻松做到了。这背后的隐喻意味很强烈。



佐维克教授显然是有美国背景的,这一点从费尔明的话里能听出来。联想到费尔明此后成为镇压运动的一员,属于墨西哥原住民的可莉奥做到这个动作,可不只是因为导演爱她这么简单。


9

狗屎



一家人的地上永远有扫不完的狗屎,这对于只有一条狗的一家来说有点魔幻了,但显然有着导演自己的用意。


昨晚嘉宾对谈也提及了这个细节,从一开始的两三坨,到后来满地都是的状态,显然是对这一家的生活状态的某种譬喻。生活,本就是腌臜不堪。


10

汽车



这也是昨晚提及的一个经典暗喻。一开始,家里的车是一辆宽大的、马力强劲的车,却因为车道很窄,每次都很费劲。而母亲醉酒之后更是把车撞得一塌糊涂。


后来,母亲换了一辆车,更小、马力也没那么足,却能顺利地开进家里的车道。一切都在好起来。



11

军乐队




军乐队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另外背景音里还隐隐出现过。第一次是父亲离家的时候,父亲下楼时,能听到外面隐隐的军乐队演奏,出门之后显得极为清楚。当父亲车子离开之后,军乐队出现。



第二次,一家人从海边回来又一次遇到军乐队。这两次,都是一家人面临巨大转折的关口。


12

大火中唱歌的男子



站在人群中如萨满一般吟唱的,是圣诞节这天化妆成坎卜斯的演员。他是圣尼古拉,也就是圣诞老人的随从;圣尼古拉会给乖小孩礼物及糖果,而坎卜斯则把特别不乖的小孩抓起来,做成圣诞大餐。


属于墨西哥的童话,暗黑残酷,却魔幻到有些可爱。不过,片中的演员其实是瑞典人,那段神秘的吟唱来自他的故乡,颇有神秘气息。


13

那片泥泞的土地



也就是上文提到,可莉奥看到铁皮桶小孩的地方。画面出现的同时,人物在讨论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什么的。


这是墨西哥发展中可悲的一幕,农村土地被强行征用。可莉奥和另一名女佣也在厨房谈过这个话题,她的母亲土地被强征了。而结果,却只搞出了一片烂泥塘。


14

墙上的狗头



这个画面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很强烈,昨晚在现场就让观众一片啧啧声。小编看到的第一反应,是《HP》里面布莱克家砍家养小精灵的头……


这显然是对于大地主之家的某种表现。他们和底层的关系,并不像索菲亚一家和可莉奥那样融洽。甚至如另一个女仆所说,这些狗可能就是被强征土地的人杀的。



这样的时局,显得可莉奥和一家人的关系实在是难能可贵。


15

奥运会



费尔明能去奥运会?看完电影大家是不是有点奇怪,就算是,奥运会好像没有日本剑道项目吧……


墨西哥于1968年举办了第一次在拉美的奥运会,这成为当时整个拉美的话题焦点。而如我们所知,费尔明和可莉奥结识已经是1970年,他很可能只是用这个热门话题自抬身价,俗称吹牛X。



而这样想想,他的练武场,真的是一个体育锻炼的地方吗?联想下训练场边的白人面孔和教练的美国背景,细思极恐。


以上这些意象和细节,只是电影里比较突出的一些。这部内容无比饱满的电影,还有更多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藤井树和黄望莉教授


5月15日晚上,观影团一起打卡了在去年威尼斯和北美颁奖季大放异彩的《罗马》。这部被认为是去年最好的电影,吸引了大批观众。



虽然是工作日,没有想到的是,大家到的时间可都相当早。看来,对这部大名鼎鼎的电影都相当期待,最后200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




这部其实有不低观影门槛的电影,却在当晚获得了观众们的欢迎和喜爱。


阿方索·卡隆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记忆,以及对两位女性的深厚情感,让所有到场的观众非常感动,现场评分相当不错。




影片的更多解读,我们来听听藤井树老师和嘉宾黄望莉教授怎么说吧!




1

嘉宾黄望莉说


【拍摄视角独特】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渣男电影”。但一个男性导演来拍这么一部对女性充满关怀的电影,所以也不应该对男性感到绝望。


这部影片的视角非常的特别,主角是仆人,但是实际上仔细看,有几个镜头实际上是孩子的视角,是阿方索自己儿时记忆的角度。



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看天空的角度,是一个比狗高一点的视角,其实就是一个孩子看天空,看飞去的飞机,看仆人的生活。


包括对于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孩童的视角。有着很强的体验感在里面,都是使用的中低机位来进行拍摄。


【冷静的叙事】


阿方索·卡隆在这个片子里面其实是盛赞女性的,在电影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对于女性的描写。女性经常作为“地母形象在中国电影里面出现,这个片子里其实也有这个意思。




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是,所有女性的情感和她所经历的痛苦用的是极其冷静的手法表达。有一种电影是情节剧似的,音乐是一定要铺上去,要煽情。但这整部电影,没有任何音乐,但是声音却那么丰富。


行走过的军乐团、过去的哨音和环境音,小道具和小场景都带有声音,那也是墨西哥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声音就是生活本身,是我们体验感非常强的东西。


【用画面讲故事】


阿方索每一场戏的逻辑都极其严密,比如说第一场戏,他花了4分30秒,这是作为一个打导演拿出来的艺术手法和大气魄,这4分多钟不足以交代生活场景,但是粗略交代了生活空间,都是活生生的,这是生活里面最温馨让他感到愉快的东西。



但是当女仆的孩子失去了以后,那天外面在下着冰雹,她在房里静坐相当长时间,此时给的空镜头是非常生硬的剪切,不是摇移了,这其实是人心里的痛苦和挣扎的心态,不温馨了,也不流畅。


在这部片子里,景、狗屎、车子全都是他要表现的。以为表现人物就是故事,其实不是,表现景就是故事。就像我们看《黄土地》一样,黄土地的景,就是故事的主角。像这个空间环境的交代也是故事的主角。


2

藤井树说


【宏大而私密】


这部电影是一个切口特别小的电影,可是它窥视的那个时代是1971年的墨西哥,风云动荡,都在那个镜头的后面。


这种非常冷静的视角,把这段历史客观地描写了出来,而且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不是带着宏大的视野去看。这种私体验非常动人的在于,其实是用非常客观的镜头呈现的同时,你又会有共情感。




可莉奥羊水破了,你会担心孩子有没有保住,大人有没有保住。这种共情感把你从当下的那种风云莫测的政治运动,拉回到普通人的生老病死。


看起来既是宏大叙事,又是这个仆人个人感情创伤的表达。墨西哥历史上那么大的、绕不开的一个学生运动,却成了保姆的个人创伤。导演把历史处理得像他的景深,给不断的推远,同时又拉近。

 

【电影的格调】


它不是那种我们常见的主流叙事手法,现在我们回头去想,全片是没有配乐的,但声音非常丰富,同时它又用黑白的画面,营造一种旧时感。第一个画面开始,你就知道它是属于回忆的。




阿方索·卡隆说这部电影像是他的一部日记一样,很多年之后又去写当年的日记,很多东西是没有逻辑的。重要的是氛围。


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故事是什么回头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夏天,马小军在屋顶上走。这类东西反复强调,成为了影片的格调。


【电影的格调】


虽然台词不多,但这里面所有的台词都是精心打磨过的,包括很多生活的场景。比如两兄弟打架的那场戏,玻璃砸破了一个洞。等她母亲从新车里出来的时候,孩子说这辆车不如原来的车,但是,这辆车是新的,而且它更灵活,显然更适合这个家。




可是母亲下车的时候,镜头拍到了玻璃上的洞,这个生活已经千疮百孔了,但是他们还在努力的重建生活。这些蛛丝马迹堆积起来,让《罗马》很耐看,每一个点都有导演在创作上非常明确的表达。

 

【联想《桃姐》】


这让我想到另一部电影《桃姐》,讲的是一个很多年照顾他的佣人,没有血缘关系却像是亲人,但是东西方视角在这里有很大的不同。




《罗马》里你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对于女性从心底里的疼惜,但是《桃姐》的视角相比之下有一点点居高临下,因为他在说我非常关心非常爱,但是别忘了他是我的佣人。


《罗马》中,佣人在海滩把他们救起来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当母亲在处理生活中最不堪的事情,这个家将要分崩离析的时候,她选择带着所有的孩子离开,这是她最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她选择了这个女佣跟他们一起。



结果遇见差点溺亡,由女佣来拯救。拯救两个字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拯救,而真的是物理形态的拯救。海滩上的那一刻,他们就是患难与共,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在情绪和情感上,都得到了升华。


3

现场评分


让我们来看一下本场电影的现场平均分,8.4分真的相当不错!




这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电影,平实而坦诚地讲述着生活本身,将我们所有人带到了70年代初的墨西哥城一隅,观影体验真的非常奇妙。


感谢黄望莉老师的精彩分享,也感谢各位团友的参与!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罗马》目前正在影院上映,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电影的宏大与细微,视觉与听觉的奇妙,绝对值得反复感受。




更多详细内容请戳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看精彩回放哦!



P.S.感谢观影团的合作伙伴一直播、咪咕直播。没有来现场的朋友们也可在咪咕直播回看整场活动!




电影《罗马》正在上映

请去影院支持!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点击下图,查看往期热文!


扫码约你看电影!



今日话题


你喜欢这部电影吗?


点击“阅读原文”
可进入电影专属小店


转发或者点个“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