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罗斯冲奥片,《高个儿》沉重到让人无法呼吸!

胖部 藤井树观影团 2020-11-03

每年保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就是今年起“最佳国际电影”的作品,虽然有些会有争议,但基本上是各国每年品质最好的电影。而今年的俄罗斯冲奥片,居然来自一位1991年出生的导演!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今年戛纳,康捷米尔·巴拉戈夫的电影《高个儿》拿下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导演奖,而这仅仅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2017年,他的导演处女作《亲密》已经入围过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作品深受好评,口碑大爆。


到了第二部电影,居然直接拿奖!这种热捧的架势,让媒体大呼他是“俄罗斯的多兰(戛纳亲儿子)”!

两大“亲儿子”~

但看过《高个儿》之后你会觉得,这样的导演怎么捧都不过分!

这是一部太令人惊讶的电影,很难想象导演会那么年轻。二战后的列宁格勒,被以一种深沉却无比细腻的笔触,向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娓娓道来。那些触目惊心的日常,构成了最好的反战故事。

《高个儿》
Beanpole

导演: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编剧: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 亚历山大·特列霍夫
主演: 维多利亚·马罗什尼琴科 / 瓦西里莎·皮耶丽金娜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片长: 134分钟


说它出众,在于并不说教,也不煽泪。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是伤痛的累积,更是一群依然在活着的人,他们像任何人一样为了生计奔波,为了爱的人不惜一切。

未必会让你泣不成声,但会带来几乎无法呼吸的沉重,最终,却有一朵希望的花渐渐绽开。

1

战争中没有女性


电影《高个儿》是巴拉戈夫看过S·A·阿列克谢耶维奇(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后有感而发的一部作品。

并未亲历过二战的他,读完小说后深受触动,决定拍出这段连老导演都不敢碰的历史。


二战之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第一场戏,就带我们来到战争余味最浓烈的所在——医院。场地中心愣愣地站着一个护士,比所有人都高出至少一头。


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伊娅,列宁格勒医院的护士。她在战斗中被炮弹伤到了脑部,遣回了后方。愈后的伊娅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

她变得迟缓呆滞,有些口齿不清,时不时会失去神志,任旁人怎么叫都不能清醒过来。


围绕着护士伊娅的生活,电影为我们缓缓展开了战后列宁格勒的风貌。


医院里挤满了缺胳膊少腿的士兵,他们迟迟得不到安置;每天聚在一起无所事事;街上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建筑,开着轿车的干部子弟用食物勾引女人;几十个人挤在一所小楼里住着,食物还按照配给制发放。

再坏的生活,总是生活。伊娅带着两三岁的儿子巴沙,靠着大家的帮助,日子倒也过得去。


但命运却不肯放过她,一次和巴沙嬉戏时,突然发病的伊娅突然僵住,将身下的巴沙活活憋死了。


这件事对伊娅的打击很大,她的脸上除了悲伤不见了任何表情,变得更加木讷呆滞。就在这时,一个女人出现了,她既让伊娅感到开心,却也更加悲伤。

她叫玛莎,战争期间,她和伊娅都曾被充作苏军的慰安妇。在那里,她们成为一对恋人。当伊娅被遣送回后方,她把在慰安所出生的儿子巴沙托付给了伊娅。


没错,她才是巴沙的母亲!在伊娅躲闪的神情下,玛莎大约猜到了结果,她依旧一脸甜笑看着伊娅,眼里却噙满了泪。

电影的主线故事,就在两个伤痕累累的女人之间展开。她们一个有脑震荡后遗症,时不时会陷入呆滞;另一个则在慰安所经历了多次怀孕和打胎,早已失去了生育能力,却依然想要一个孩子。


作为一次女性叙事,高个儿伊娅几乎磨灭了全部女性特征,而玛莎则对于女性身份有着疯狂的追求。战争里没有走开的女人,到底要多艰难,才能留住自己的人性。


她们还相爱,但是无论是巴沙的夭折,还是两个人性格上的差异,都让她们显得格格不入。玛莎可以和街边的刚认识的男人调情做爱,但伊娅对于男女之事充满恐惧。而玛莎,却希望后者帮自己生一个孩子。

这种彼此依赖又互相折磨的关系,就这样让她们一点点坚持着生活。一直到电影结尾,她们尝试着改变,最终,还是只剩下彼此。


2

战争之后,依然是地狱


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下二战中这座“英雄城市”所遭遇的一切。作为二战期间苏俄决战的主战场之一,列宁格勒战役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包围战。


有概念的朋友会知道,战争最惨的就是围城战,因为旷日持久,城市供给断绝,大量平民会无以为继。而列宁格勒的围城战,从1941年到1944年,这场战役持续了足足900多天。

纳粹德国50万士兵伤亡或失踪,苏联350万士兵伤亡或失踪,另有100万多万列宁格勒市民死亡。整座城市的基础设施毁坏殆尽,人们吃掉了所有能充饥的东西,最困难的1942年初,每天有近万人死去,主要是被冻死和饿死。


而这座城市的战后恢复阶段,到底会有多疼痛?

《高个儿》并没有给我们一个航拍镜头看看整座城市,呈现的只有细节。医院里那些无望的战士,没心没肺地玩着模仿游戏,互相学动物让大家猜。当一个战士学飞鸟的时候,悲凉会猝不及防地击中我们。


一只折翼的鸟,他似乎象征着整个群体毫无希望的未来。

电影用这样的符号化意象,频频击中观者。印象最深的,比如“狗”。

巴沙被伊娅带到医院上班,一群无聊的伤兵继续着无聊的模仿游戏,大家鼓励害羞的芭莎也参与到游戏中,芭莎不知道表演什么,有人建议表演小狗,哄闹的大厅顿时安静了下来。

“他什么时候见过狗,狗都被吃光了。”


电影里出现了一条狗。当玛莎跟着男友到了他们家,男友母亲出现的第一个镜头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牵着的那条良种狗。没错,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不需要吃狗。


在玛莎的世界里,甚至有人吃人的故事。而她的男友一家,坐在豪华的别墅餐厅里,享受着女仆的服务。一边却告诉她:“我们在战争中的经历你也无法想象。”


电影并没有回避苏联时代的诸多问题,比如一直在帮助伊娅的主任医师伊万,遭遇了医院系统的争权,不得不远走他乡。

而在病人中,有一个伊娅的旧相识斯乔巴,在战争中全身瘫痪,脖子以下失去知觉。而妻子的到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家庭的更多面:他们的两个女儿在战争中死去了。怎么死的?没交代,也不重要。


他本来也是没心没肺的大兵里的一员,但妻子的到来,让他再也无法保持脸上的笑容,所有他们假装不记得的家庭、责任,都在看到妻子的一瞬间明明白白摆在了眼前。

他不能回家,否则就是逼妻子死。在他的最后一夜,妻子为他轻轻哼着歌,而他喃喃地说:“对不起,都是因为战争。”


妻子走了,伊娅为他做了注射安乐死。这样的命运,或许会继续降临在更多的士兵身上。


电影就是这样平静地讲述着关于命运的故事,镜头仿佛冷静的旁观者,记录着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却在某个让人猝不及防的转折点,猛地把你拉入绝望的深渊。

全程微笑着的玛莎,在男友的家人面前介绍着自己的过往,如何在军营里出卖肉体寻找靠山,如何失去了生育能力,如何与伊娅相依为命。而男友一家苦涩纠结的脸上,有苦恼和厌烦,却没有空间留给同情。


伊娅和玛莎是战争造成的命运悲剧,而电影所呈现的,是整个列宁格勒的满目疮痍,和人心里的伤痕累累。

3

或许还有希望


但电影里,还是给我们留了一线希望。这丝希望,或许是这座城市后来恢复过来的那股气。

比如玛莎对婴儿的渴望。生孩子是贯穿电影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是苏联人在二战过后,伤痕恢复过程的期盼。希望虽难以企及,却生生不息。


而两个主角对生孩子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伊娅的冷漠麻木与玛莎的执着热烈,也暗示了战后苏联人所持有的态度,也是整个社会的某种真实写照。

而伊娅从最初憋死孩子,到重新怀孕再到流产,这个过程中的一波三折,也是她们对于希望的追逐。当她试图告诉玛莎真相的时候,后者疯狂地捂住了她的嘴,这个画面最终用在了海报上。


不许说,不许告诉我没有希望。

电影里另一个关于希望的暗示,是色彩的运用。巴拉戈夫对于色彩的使用,一向是大胆的,从《亲密》到《高个儿》,都有极其浓郁的色彩质感,仿佛油画。从他的海报也能看出这一点。


整部电影用大片的红、黄、绿等深色调充斥,却丝毫没有打破那种绝望气质的氤氲,反而在中和之后有了一种生活的烟火气,更带来令人绝望的心理冲击。

影片的一开始,就可以看到伊娅穿的绿色毛衣,这也是伊娅的主色调,穿绿色毛衣以及绿色连衣裙。导演在她周围一直打的都是黄光,以此来突出她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而一头红发的玛莎着装以红色为主色调。她们的一绿一红,不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象征着她们的生活状态。可以靠肉体换食物的玛莎,和以某种呆滞对待环境的伊娅,在这时分别代表着绝望和希望。


玛莎的破冰,源于她认识新人之后,穿上身的那一条绿色裙子。她尝试着转圈,然后开始疯狂地转着,接着把这条奢侈的裙子塞进了裁缝手里,把后者赶出门去。


后来,这条裙子被伊娅从裁缝那里借过来,让玛莎穿着去见男友的父母。在那栋豪宅里,旧伤复发的玛莎在绿裙子上滴上了鲜血。绿色的衣服上,有红色的血迹。

而结尾处,把绿裙子给了玛莎的伊娅,却穿着一件红色的毛衣。失去孩子、经历了太多磨难之后,她似乎失去了未来的希望,这个时候,一身绿裙的玛莎拥抱了她。


这种颜色的交错,不但是两位主角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切换,更是她们两个人彼此纠缠、拉扯、给予和抢夺的过程。画面里那一抹固执的绿,指引着不知道未来的人们。


如果说《亲密》还略显稚嫩,那么《高个儿》已经可以看出巴拉戈夫超强的控制力,远超其年龄的成熟,以及足以实现其叙事野心的能力。这位90后导演的作品完成度,着实令人惊叹。


与其说《高个儿》是在讲两个女性的痛与悲,不如说它是在讲整座城市的嬗变与扭曲。镜头里的哀伤,在略带华丽的色彩里被映衬得越发明显,满是满目疮痍的人心,残破不堪的灵魂。

而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绝望里,一次次找到了希望。这个过程的惊心动魄,都被留在了《高个儿》里。





在战争中寻找希望


《辛德勒的名单》(1993)

Schindler's List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关于二战期间犹太人遭遇最知名、最震撼的电影,根据辛德勒拯救一千名犹太人的真人真事改编,影迷必看系列。



《钢琴家》(2002)

The Pianist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类型: 剧情 / 音乐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史标曼在二战期间的真实经历,从聚居区到逃亡,他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写就一部悲欢离合的史诗。



《美丽人生》(1997)

Life Is Beautiful

导演: 罗伯托·贝尼尼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 战争


犹太父亲奎多一家三口被关进了集中营,害怕给幼小的儿子造成心理创伤,他假装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和比赛,直至盟军到来,儿子坐在盟军的坦克上,还在等着永远不会归来的父亲……



《摇摆狂潮》(2018)

Swing Kids

导演 / 编剧: 姜炯哲
类型: 剧情 / 歌舞 / 战争


朝鲜战争期间,在韩国的战俘集中营里,组成了一个踢踏舞团,用舞蹈给自己寻找力量。但战争,真的会容得下一个舞台的空间吗?



《大独裁者》(1941)

导演: 查理·卓别林
类型: 剧情 / 喜剧 / 战争


说起反战电影,这部鼻祖级的作品绝对不能错过。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一人分饰两角,塑造了大独裁者辛格尔来嘲讽希特勒,最后六分钟的演讲永远铭刻影史。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点击下图,查看往期热文!


“藤井树观影团”已同步入驻平台

| 微博 | 今日头条 | 一点资讯 | 豆瓣 | 

| 搜狐号 | 企鹅号 | 什么值得买 | 大鱼 |

| 趣头条 | 虎嗅 | 百家号 | 新知 | 大风号 |

合作、投稿、咨询请联系:17717464097

转载声明: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扫码约你看电影!



今日话题


你喜欢这部电影吗


点击“阅读原文”
可进入电影专属小店


转发或者点个“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