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极速车王》是一个时代的梦想,一群人的热爱。

胖部 藤井树观影团 2020-11-03



今年颁奖季可以说还是一如往常的热闹。最佳男主角奖大奖本以为毫无悬念,当然是“小丑”华金·菲尼克斯啊!不料看完《婚姻故事》,又被老司机打动凡心。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但看过《极速车王》又觉得,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表现,绝对不容忽视,在今年实在太可惜了。


如果大家还记得,去年贝尔就是颁奖季影帝的热门人选,那一次他出演的是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造型是这样的。



而一年后,贝尔为了出演《极速车王》里的肯·迈尔斯,是这样的……



一年时间体重从200斤减到136斤,小编真的……不理解这种橡皮人的身体构造啊!你们是吃了橡皮果实吗想瘦就瘦!


除了演员的拼命,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今年颁奖季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拍过《金刚狼3》的詹姆斯·曼高德依然情怀满满,他懂得男性的浪漫,也有着触动心灵的柔情。


于是这个飙车的故事口碑爆棚,豆瓣8.5分,烂番茄新鲜度92%,最苛刻的MTC也给出了81分!



在1966年的法国勒芒,梦想与热爱在福特GT40的排气管里轰然炸响。这段赛车史上最有名的传奇故事,开始于两个传奇商业大亨的战争。


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


《极速车王》
Ford v Ferrari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编剧: 詹姆斯·曼高德 / 杰斯·巴特沃斯 / 约翰-亨利·巴特沃斯
主演: 马特·达蒙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乔·博恩瑟 / 诺亚·尤佩
类型: 剧情 / 传记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上映日期: 2019-08-30(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9-11-15(美国)
片长: 152分钟


1

福特VS法拉利


福特与法拉利,两个传奇汽车巨头。在上世纪60年代初,它们却都陷入了困境。

福特,美国汽车曾经的龙头大佬,已经失去了第一的宝座,被雪佛兰和克莱斯勒压得喘不过气。在电影开头,他们刚刚关闭了一条生产线。改变,必须提上日程。


亨利·福特二世本人和电影形象

后来著名的商业偶像李·艾柯卡,找到老板亨利·福特二世献言献策:我们的车卖不出去不怪我(他此时是福特的销售经理),而是我们的市场变了。我们的客户是战后婴儿潮长大的孩子,他们想买够酷够快的车。


福特二世品了品觉得没毛病,但怎么能酷起来?艾柯卡接着说:参加比赛,你看看连续拿了五届勒芒耐力赛的法拉利现在多火。

老板一皱眉头,开发赛车不得好几年啊。艾柯卡凑近了点说:不用,法拉利现在正在寻求收购。


此时的法拉利是理想主义的代表,讲究工匠精神,赛车的每个零件都是纯手工打造。虽然声名鹊起,但因为在赛车研发上投入过大,导致严重亏损。

恩佐·法拉利本人和电影形象

按照电影里的说法,法拉利最终拒绝了福特收购,是因为这次谈判本就是恩佐·法拉利为了向菲亚特的收购施压耍的小伎俩,但菲亚特的收购其实在四年后才发生。事实上,法拉利就是因为被福特的条件给气懵了。

按照法拉利的秘书后来的回忆,福特的条款是“每项超过4.5亿里拉(当时合25.7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请”。看似没有要什么车队股份,其实卡死了车队的喉咙。法拉利直接丢下14名福特的谈判人员离开了谈判桌。

文件原本:法拉利在合同上手书“不可接受”!

电影对这个可笑的条款做了遮掩,但没有漏掉法拉利的原话:“告诉那个做垃圾车的胖子,他只是亨利·福特二世,永远成不了亨利·福特。”


不了解福特家那点破事儿的,或许不理解福特二世为什么会发疯。不是因为被骂垃圾车和胖子,而是因为他一辈子都想超越他的爷爷。他的父亲就是被爷爷的重压活活逼到死,自己又是被爷爷一手带大。他一辈子都在试图证明自己。

打人不打脸,法拉利在被福特揭了逆鳞之后,也把福特的逆鳞翻了起来。而二世祖脾气的福特直接做了批示:不惜工本给我开发赛车,我要在勒芒摁死法拉利!


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也就是这次商业史上著名的冲突,让天才工程师卡罗尔·谢尔比和车手肯·迈尔斯,开创了美国汽车史上的奇迹。


而作为背景,电影里出现的两位大亨也是电影一大亮点。

恩佐·法拉利的偏执让他打造了奇迹般的赛车,但这背后是他对公司潜力的竭泽而渔,甚至在大雨天要求车手加速。但他对车的爱是真实的,当所有人都去追捧冠军,他向失败者肯·迈尔斯摘帽致敬。


而福特二世,这个资本家同样有着可爱的一面。是他指着远处二战时的功勋车间告诉谢尔比,福特公司什么都能做到;也是他坐在GT40上跑了一圈后痛苦流涕,还以为他是被吓尿了,可是他却说了句:“真希望我爷爷能看到这台车。”


还是这位二世祖,在60年代的专横多疑,造成了福特内部官僚风气横行、人员结构冗杂。他们对资本的疯狂追逐,让谢尔比和迈尔斯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麻烦。

但也正是这种资本世界的现实,让两个汽车人最纯粹的热爱,显得弥足珍贵。


2

热爱生长在现实世界


“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在法国勒芒举行,全程8.36英里,赛车要连续跑24小时;赛道穿过田野乡间,曲折蜿蜒,变幻莫测。在1966年以前,美国产的汽车从未赢得过该赛事冠军。


为此,李·艾柯卡找到卡罗尔·谢尔比,因为后者是美国拿到勒芒耐力赛冠军的第一人。他只有一个要求:90天内打造一款赛车,干翻法拉利。


谢尔比自己很有B数地笑了笑,但还是答应了,他欠福特一大笔零件钱。


60年代初的谢尔比与电影形象


因为身体原因,谢尔比1959年已经退役成为了汽车设计师,所以他找到了心目中最好的赛车手肯·迈尔斯。后来的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个梦之队,但当时的福特公司不这么想。


因为肯·迈尔斯是个麻烦人物。这位坦克兵出身的汽车手,对汽车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甚至因为玩赛车搞得家里破产。这位高手中的高手,却脾气古怪骄傲因为出言不逊得罪过太多人,导致没有车队愿意请他。



谢尔比和迈尔斯互相配合,在一次次试驾和改进中,将福特的参赛用车GT-40 Mark I 调校至近乎完美。


结果福特的副总裁来传达意见了,担心迈尔斯会出言不逊,有损福特公司的形象,拒绝让他参加比赛。



等到1965年大败亏输之后,福特二世终于把赛车全部事务交给了谢尔比,后者第一时间找回了迈尔斯。这对朋友的人物设计,可以说是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看完电影,你会明白为什么贝尔要为这个人物减重,达到消瘦而病态的外表。因为这个人物,本身就像是个全身心投在汽车上的大孩子。你甚至会想,他是否还有饮食不规律甚至挑食的毛病。


肯·迈尔斯:电影形象和本人


他对汽车的爱是无法描述的,在遭遇福特背叛不能去法国的那天,自己留在空无一人的车间里,研究着那台没人会更熟悉的赛车,直到妻子来领他回家。那一刻的感动,简直令人战栗。


如果说迈尔斯热烈如火,谢尔比则沉静如海。他会在迈尔斯与人干架的时候在中间拦住赔笑脸,虽然后面被老友泄愤砸扳手;会在迈尔斯被气回家之后,一次次开车在门口等他三顾茅庐,坐在车前盖上仿佛在等女朋友。



两个人在第一次败绩之后,在草坪上来了一次肢体冲突。打累了,旁边在躺椅上看报纸的迈尔斯夫人走过来给俩人送可乐,仿佛这俩人刚刚进行的是什么体育活动。结果老哥俩居然还碰了个杯。



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谢尔比在勒芒赛场上得知福特公司决定的时候,直接对老官僚里奥·比比动了手:让迈尔斯在最后减速,三辆福特一起过终点,这样拍照比较好看。


对利益至上的资本家来说,帮他们打败劲敌的团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这场赛事中为公司打广告,肯与卡罗尔拼命追逐的赛车梦,只是资本方重金砸下的宣传策略而已。



看到最后你才发现,原来这不是一个美国梦的故事,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成长,以及尊严如何在资本面前被践踏。


迈尔斯最后的决定是妥协,但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他终于完成了世俗意义上的“成长”。


他回头看看老友,“都是为了卖车,不是吗?”那一刻的他,用自己的梦想,换了对于妻儿、朋友包括公司的责任。他的无奈和悲伤,是理想的悲剧,却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3

重回热血时代


就像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样,这部电影也展现出了60年代美国电影的工整与扎实。

150分钟的片长丝毫不显冗长,叙事节奏像是掐着秒表精心设计好的一样,搭配泛黄的复古色调,如旧时穿越而来的产物。



和“速度与激情”系列相比,《极速车王》如同电影里的法拉利公司。不求量不求卖,图的是工匠的心安理得。


导演曼高德从塞尔吉奥·莱昂内的电影中汲取灵感,用西部片的拍法去拍一部赛车电影,“对于车手来说,赛车就是他们的武器,就是牛仔的枪。他们发动引擎,以每秒7000转的速度驾驶,这就是一场枪战”。



完成度绝对是堪称惊艳的。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赛车场面,让人冷汗直冒。


相比起如今赛车电影大举采用特效镜头,《极速车王》非常“质朴”,大部分飙车镜头都坚持实景拍摄。大量预算花在了做车上,因为无法全部动用真车,所以要单独制造,小到一根安全带,都要确保年代感。



因为勒芒赛道与60年代有所不同。主创们在加州罗萨蒙德仿建了勒芒的赛道。穆尔桑直道竞速那场戏,道具组直接在赛道旁铺设了6英里长的轨道进行实拍,因为导演说“不想要看起来带有卡通效果的后期特效”!


现场实拍画面


最具挑战性的画面,是拍摄夜间落满雨水的赛道,每一辆赛车看上去就像一只浑身光滑的出笼猛兽,在无规则的斗兽场张牙舞爪,狂飙突进,急速转弯。



单论赛车场面,《极速车王》绝对做到了极致!恰似《好莱坞往事》里,昆汀致敬自己钟爱的60年代,这部电影同样有着向热血时代致敬的意味。


60年代,是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各种新车型层出不穷,大赛破纪录不断,整个行业宛如一个江湖。而福特与法拉利之间,是战争。



战争,不可能是完美的比赛。兵不厌诈,比赛过程谢尔比也使了阴招,他先是偷走了法拉利车队的计时器,然后往他们的场地上扔了一颗螺丝钉,让法拉利团队误以为是赛车上掉落的,直接吓毛了!



草创时代,一切都带着生猛的气质。福特公司坚持想用电脑对新车做最佳的调校,结果60年代的电脑实在不靠谱。于是迈尔斯的团队改用土办法,在车上贴毛线来测试车的受力。



工程师和车手团队为了汽车,得付出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以付出生命。


这就是60年代,所有人会为汽车疯狂,为汽车而死的时代,这种热爱,肯·迈尔斯有,谢尔比有,哪怕是利欲熏心的福特二世和法拉利,也有。

那是一个时代的梦想,一群人的热爱。

亲情,友情,妥协与坚持,调侃与暗讽,振奋人心的赛事之外,这是一部层次太过丰富的传记片。引擎的轰鸣声中展现的不仅是对激情与梦想的追逐,更是道不尽的人情冷暖。



影片最后,肯在没有对手的旷野中疾驰,带着对梦想,朋友,家人的魂牵梦绕,驶向一团火光。


无关胜负,最纯粹的热爱,从来都不会向现实低头。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点击下图,查看往期热文!


“藤井树观影团”已同步入驻平台

| 微博 | 今日头条 | 一点资讯 | 豆瓣 | 

| 搜狐号 | 企鹅号 | 什么值得买 | 大鱼 |

| 趣头条 | 虎嗅 | 百家号 | 新知 | 大风号 |

合作、投稿、咨询请联系:17717464097

转载声明: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扫码约你看电影!





今日话题


你喜欢这部电影吗?


点击“阅读原文”
可进入电影专属小店


转发或者点个“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