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4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我亲历了一场由27个 “干爹” 引起的网络暴力 | 别的女孩来信

小阳 别的女孩 2019-07-17


编者按:我们收到的稿件很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些文章充满思考和诚意,话题也不乏争议性,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并加入到分享/讨论(注意,不是撕逼)中来。我们为这些文章弄了个专栏叫 “别的女孩来信”。

请别再问我们为什么不开评论了 —— 腾讯不给开......所以欢迎你关注微博去那留言:@biede别的女孩。有兴趣投稿请发至:biedegirls@yishiyise.com




小阳

没想到一张照片竟能引发全校沸腾。

今年三月七日下午,我和三名好友路过学校广场的时候,被一条横幅吸引了注意力,上 书:“你们的孩子可有26或27个干爹。—— 致17级通信一班全体女生”。

 在众女生节横幅中,“干爹横幅” 颇为耐人寻味,我们陷入沉思。

女生节又称 “思美节”。这个据说起源于山东某高校的节日,是傍着一个黄段子硬造的出来的。大致意思是三七到三八,从女生变成妇女只需 “一日”。这个由男性主导的 “爱护女生” 的节日,实质已经演变成集体表白的相亲节。不乏男生拉横幅、喊楼、闯女生宿舍,用公开、集体的方式单方面意淫,毫无边界还以为自己情深似海。花样百出的横幅,用看似风趣幽默的口味表达对女生的关爱,而背后落脚点无一例外是女性外表、男性关怀。似乎这些男孩子真的是不懂什么才是尊重和平等,不懂这是在矮化女人。而且比起来,明显是这些男孩子更需要关爱吧,明明应该挂个横幅:“如果你想的话,请来关爱我”。

这比 “不管你想不想,请接受我的关爱” 强多了。

网上随处可见的 “三七节” 标语

“26或27?” 我们对着这个 “干爹横幅” 想了半天,幡然醒悟,“班上27个男生,如果班上女生嫁了同班同学,就是26个干爹1个亲爹;没嫁自己同学,就都是干爹。” 

“没到法定结婚年龄就学人当干爹?大学男生不要这么油腻好吗?” 

“谁说我们女生就一定要生孩子了,横幅阴阳怪气的!”

“好不舒服,这不是有性暗示的黄段子吗?这是性骚扰诶!” 我们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决定抗议:举着纸板,拍了一张照片。由于表情控制失误,我为三人加上了可爱的猫头,随手发到朋友圈里。

以下全部图片由作者提供


吃过晚饭,朋友从手机另一端传来消息,“你看到了吗?大事不好了!”,后附一条链接。原来是图片被好友多次转发后,被女权行动者吕频、女权账号新媒体女性看到,发布在微博上。短短3个小时内这张照片迅速发酵,该微博已经有超过3000条评论 —— 大部分是来骂我们的(校友战斗力惊人)。争论又回到QQ空间,视线所及处全都被指责与谩骂霸屏,铺天盖地的,像是当面迎来的巨浪。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极度的紧张和焦虑让我一阵双手发抖。震惊之余,还侥幸当时还好在照片处理时遮盖了脸部,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校友们对我们的指责无非三种,一种是质疑动机,认为我们是想红想出名;另一种是质疑思想,认为我们内心肮脏,侮辱了同学情谊;一种是质疑结果,认为我们举报横幅,有损学校校誉。一些激烈的言辞中还夹杂着各类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甚至是死亡威胁。

论校园物种多样性 

面对网络暴力和潜在的人身安全威胁,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保护自己。我们三人约定这段时间不再同行,不再穿照片中的衣服。其中一位朋友只带了那一件御寒大衣,因为怕被人认出并实施暴力,只好躲在宿舍不出门,直到家人寄来另一件大衣。

突如其来的变故带给我巨大的压力和不安。我开始失眠,饮食作息完全被打乱,每天就靠一顿外卖。其余的时间里我也不敢出门,仔细阅读微博里的每一条评论,人肉搜索、死亡威胁的言论让我不寒而栗,虽然......很多好笑的言论还是让我在深夜里忍不住笑出猪叫。 

强行 “幸福与快乐”, Ayawawa 女奴课程了解一下?  

我们甚至还能有黑粉:



 


对于这些网络暴力,除了施加的人,另一些护校者说这就是个玩笑,是我们太玻璃心了。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满进行了抗议,结果一群校友觉得如此受辱直接跳过讨论/辩论的环节,立刻爆炸群起而攻之,这还是我们太玻璃心了?即使这一切都是玩笑、不必认真,不管护校者如何为自己辩护,这改变不了它伤人的后果。

我其实很理解同学们的护校行为。在学校的控制下,学生胆子其实是很小的。我们在 “个人前途” “纪律处分” 的威胁中担惊受怕,稍有风吹草动,轻则家长跪求老师让孩子毕业,重则考研失利上吊跳楼。当我们被学校用围墙与外界隔离的时候,学校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切,这里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都会放大影响。这种影响与同学们对未来就业、考研、出国的焦虑交织,让我们慢慢变 “乖”。以至于当辅导员只要说出 “学校名声不好,你们将来更难就业”,很多人不假思索就信了。呵呵,我倒希望我们抗议的声音能刺激一些改变,但事实上,HR 会不会关心学校里有学生挂性骚扰横幅,或者有女学生抗议性骚扰?北影有个侯亮平,北航有个陈小武,这耽误北影、北航的学生升学、就业了吗?

我妈表示:“???”

护校行为的内核是非常巨婴,非常可悲的。TA 们把自己成就感建立在一种扭曲的 “母校情结” 上,这种骄傲感让 TA 认为这所学校的声誉是 TA 最宝贵的财富。从理性上,即便 TA 清楚所有负面消息都是真实的,但从情感上也无法接受别人指出甚至讨论这件事情。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言论就是 “我的母校,我能骂一千句也不能让别人说一句。” 

可悲之处在于,TA 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值得骄傲的成绩,因而只能用从学校名誉上建构点可怜的骄傲感。大学生首先是一个需要对自己负责的社会个体 —— 我的见解、能力、水准或许来自我曾接受的教育,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别利用学校为你的行为买单。这种集体荣誉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警惕的陷阱。真正的认同感不会因为道义的挟持而产生。

这些热衷于维护某种集体荣誉的人,才是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TA 们可以为了 “荣誉”,问心无愧地忽略集体中其他成员的痛苦,消灭异己。

护校逻辑的延伸:护地域

这是一场假借学校荣誉之名的校园霸凌,也是一场网络霸凌。“集体荣誉” 的召唤和网络匿名给 TA 们提供了双重保护。TA 们在网络公共空间里扯遮羞布、转移关注、欺行霸市、撒泼耍赖。有的人不敢用自己的账号实施暴力,倒是用班级微博甚至学院官方微博进行攻击。在网络世界里,TA 们获得了随意威胁别人的权力,但又不用承担任何后果。有一位网友在微博下试图问清事实真相,却遭受到上百条侮辱谩骂,TA 们甚至追溯到网友三天前晒娃的微博,骂孩子是野种。这种 “护校者”,实为网络喷子,意图才不是什么自以为高尚的 “集体主义荣誉感”,而是制造恐怖,还骗自己说这是打打嘴炮不算数。 

所以当我看到甘肃庆阳的女高中生自杀的新闻时,那种熟悉的压力感和无助感笼罩了我心头。女高中生遭到班主任猥亵后,她和她的家人维权受挫,陷入绝望的她决定走上天台。在她站在天台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很多人在楼下三五成群聚集围观。藏匿在人群中很多人找到了一种安全感,于是将 TA 们自己的生存压力转化成对女孩的敌意宣泄出来:“站了那么久还不跳,是哗众取宠,想红想吸引关注吧”。还有人把视频传到网络空间,有的边拍边骂 “把驴都怂栽倒了”。一时间谣言四起,当小三被抓、情感受挫、妓女…… 围观起哄的乌合之众极尽所能地攻击她、羞辱她。她曾从楼上扔下是西瓜大的石块,疑似是对这些冷漠麻木看客的挑衅抗议,但似乎这让楼下的看客更加兴奋。最后,她在一片欢呼鼓掌中离开了人世,看客们也心满意足地散去。她的经历让我心碎,也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暴力的本质。

 “互联网的匿名注册制度,捍卫了思想和言论自由,庇护了必要的正义批评和真相陈述,同时也为网络暴力话语的发育提供摇篮。匿名效应制造了大量的 ‘无名氏’,他们可以放肆地宣泄个人焦虑,而无须为此承担任何角色责任。”

大学本该是个交流讨论,思想碰撞的地方,有异见就该去死?就该承受这种网络 “正义” 的屠戮?

公共空间应有自由评说,如果在校园里合法地表达观点都要被如此对待,又何谈大学的兼容并包;如果被大集体荣誉裹挟,就别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且,如果真正的爱校,就该更在乎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让学校变得更好,而不是学一些 “猫儿盖屎“ 的工作。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在 QQ 空间中有人贴出学校宣传部门的电话,动员向学校施压制裁我们三人。这已经不是护校蛆,简直是一群冲到护校前线的小战狼。


观点不一致就应该被新浪严惩?还有要联名声讨,甚至要求公权力对我们严肃处理的


3月7日当晚有人劝我发一个回应认错,以平息事态,乞求同学们的原谅。我突然意识到,横幅的问题就在那里,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向网络暴力低头,而是需要一个澄清立场、剖析问题本质的回应。3月8日晚上,我们通过微博发布了 回应。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网友的支持,还收到了很多在校同学的私信。很多人提到,ta 们认为自己受到了 “干爹横幅” 的冒犯,但碍于身边同学的仇恨言论无法表达不满;也有人告诉我,我们的行动给了 TA 们勇气。这些支持和鼓励支撑我走出了网络暴力的阴霾。可惜那篇微博,因校方施压,不能再被更多人看到。 

我们收到的一些私信

当整个网络话语空间都被仇恨、攻击占据时,受到伤害的是每一个想好好说话的普通人。在这件事中,护校者不当的反应不止对我们三人造成骚扰和威胁,还遮蔽了那些想和我们就 “干爹横幅” 建立建设性对话的人,剥夺了我们对话的机会

同样的事情不断在发生。大型的网络平台和小型的校园一样,都需要合适的方式来监督、管理,给成员提供保护,起码需要一个基本的规则意识。这不仅仅是删除人身攻击和脏话、过滤关键词、或者骂战来了假装公平各打五十大板那么简单。我不奢求学校能够回应我们三人受到的校园霸凌或者再进行什么干预,但是我所希望的是学校至少要教授学生基础的逻辑知识,教育学生建立理性对话素养和参与公众讨论的规则。 

毕竟,还是希望我们能好好聊天啊。

//编辑:Alexwood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