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文明】最新通报:梅州拿了个全省第二名!

文明梅州 2019-01-02
点击标题下「文明梅州」可快速关注



梅州日报》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出炉,梅州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表现突出,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  


梅州城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中,绿树成荫,碧水蓝天。


记者了解到,绿色发展指数由6个分类指数、55个二级指标加权平均计算而成。6个分类指数分别是资源利用指数(权数=29.3%)、环境治理指数(权数=16.5%)、环境质量指数(权数=19.3%)、生态保护指数(权数=16.5%)、增长质量指数(权数=9.2%)、绿色生活指数(权数=9.2%)。在列入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的6个分类指数中,梅州在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三方面优势明显。“这3个分类指数处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前两位。”市统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梅州在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方面略显不足,这2个分类指数处于全省的中游位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导,不断厚植绿色人文优势,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在确保资源环境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作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梅州将落实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把握新机遇、打破思维定势、改变路径依赖,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研究谋划发挥区域功能和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上,以功能区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绿色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家园和粤东北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宜居梅州,绿色发展高地

梅州大地,群山起伏,静水深流,资源丰富。“绿色”一直是这片热土的主色调。作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我市近年来以构建现代交通和信息基础为支撑,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导,致力提升城镇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厚植生态人文优势,绿色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在日前发布的“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中,梅州市名列全省第二。这是对梅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肯定,也为今后我市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当好绿色发展引领者提供了强大动力。

雁南飞茶田景区建成了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观光度假于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 


生态环境优美    绿色发展潜力巨大


森林覆盖率全省居首

从梅城出发,沿着S223线前往阴那山,梅江两岸风光迤逦,沿途新能源公交车来回穿梭在这条远近闻名的旅游公路上。阴那山是粤东的胜景名山,这里山势雄迈,绿植苍翠,泉石清奇,美不胜收。


去年,广东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成立。至此,我市国家级森林公园增至5个,其余4个分别是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山国家森林公园。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824.01万亩;森林覆盖率75.06%,位居全省第一;林地绿化率97.7%;建立森林公园158个,自然保护区50个(其中省级6个)。全市有6个“全国绿化模范县”(单位)、7个“省林业生态县”、46个市级生态镇、794个生态村。

地表水水质优良率90%

梅城的芹洋湿地公园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前来游玩。这个人与水、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湿地公园,是梅州近年来生态公园建设的典范。“在设计时,就规划将原有的江中绿洲打造成生态鸟岛。”梅江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梅江优良的水质,为湿地公园打造人水和谐的景观提供了条件。


梅城芹洋湿地公园绿树成荫,水碧天蓝。


不仅是梅江,近年来我市通过中小河流整治,10个省考核断面(含3个国考断面),除榕江北河永安桥断面年均为Ⅳ类水质未达到Ⅲ类考核要求外,其余9个断面均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或优于Ⅲ类)为90%。“其中我市与潮州交界的韩江赤凤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韩江成为广东省水质最好河流之一。”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称,全市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5个地下水点位水质均为良好级别,无极差点位。

城区空气质量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大气环境明显改观。2017年,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2%,位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六。


去年全市加强扬尘污染控制、秸秆禁烧等工作,多次组织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整治行动,重点高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改造,3家造纸企业共6.72万吨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2家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家电厂均配套脱硫脱硝设施稳定达标排放,6家日产2000吨熟料以上的旋窑水泥厂脱硝效率稳定在60%以上。“加大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力度,2017年全市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133台409.5蒸吨,全市10蒸吨以下锅炉基本完成整治。”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


完善环保设施    城乡环境大为改善


在五华县转水镇,花园式的污水处理厂已经试运行。走进厂内,花草树木基本覆盖了整个厂区,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座污水处理厂。每天,转水镇周边3万多群众的生活污水通过数公里的管网收集到这里处理。据五华粤海公司相关负责人黄欣介绍,转水镇的污水处理厂按照高标准建设,日处理能力1000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实现在线监控。如今,五华仍有10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在建,总投资约1.6亿元,到年底镇级污水处理厂将覆盖所有镇。


五华县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是我市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的缩影。至目前,全市共有29个中心镇和沿河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2万吨。全市计划至2019年新增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3座,日处理能力合计13.9万吨,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此外,目前全市共建成运行11座县(市、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合计34万吨。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城乡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全市各县(市、区)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并投入使用,111个镇(街)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2042个行政村全部配备垃圾收集点。截至2017年底,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然村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5.08%,分类减量率达54.37%。至2017年底,全市74个镇级垃圾填埋场有52个已封场停用,其中已完成覆土复绿的有41个,已开展下游地表水监测工作的有14个。


努力探索创新   做好“生态+”文章


梅州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谋划发挥区域功能和发展生态富民强市产业上,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


在大埔县湖寮镇双髻山蜜柚种植基地,满山遍野的蜜柚让人垂涎三尺。近年来,大埔县通过打造绿色产业品牌,着力抓好蜜柚产业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2017年,全县蜜柚种植面积22万多亩,产量25万吨,产值9.86亿元。大规模种植带来了产量增加,让广大蜜柚生产企业有了信心发展精加工产品。以顺兴蜜柚精加工基地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正在探索蜜柚全果综合利用,开发柚子健康食品、柚子护肤品、生物提取精油、蜜柚果胶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大埔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精加工产品带动了蜜柚的出口,2017年,大埔蜜柚加工包装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1万吨,出口额4000万元。


在梅县区,围绕金柚、茶叶等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绿色农业,构建产业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梅县区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梅县区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不断增强金柚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在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金柚种植户可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雁洋镇这个以旅游闻名的小镇,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金柚、茶叶等农副产品销售红火,走出了一条集生态、文化、旅游、农业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了国家级特色小镇。


在蕉岭县三圳镇,富硒土地正变成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当地仅用短短5年时间,引进投资涉农经营主体达55家。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市与广东省农科院签订框架协议,共建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市。根据协议,双方成立重点产业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专家团队,进一步提升梅州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能力,因地制宜打造“梅州农品”“梅州山品”“梅州硒品”农业品牌,助推梅州走对走实生态富民强市发展新路。


类似三圳、雁洋发展绿色产业的行动,在我市各地正在广泛开展。近年来,我市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做好生态文章,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培育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逐步打造成绿色富民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丰顺八乡山大峡谷景区生态环境优美、峡谷景观独特,引来八方游客。

经典案例

废弃石场蝶变4A级旅游景区


梅江区三角镇东升村原有棺材潭石场和东升石场,因长期开采,山体植被遭破坏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两个石场关闭后,砍伐、毁林、山体挖掘、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山体排洪泄洪能力、土壤肥力,植物发育和边坡稳定性等造成极大威胁,容易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为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我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把废弃石场纳入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由广东鸿艺集团对废弃矿山进行开发式治理利用。


项目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环绕山体分层规划,最大限度维护原有山体地形地貌,采取科学的“生态恢复”再生方式,因地制宜规划建造具有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亭台楼阁等景观建筑,使原来遭严重生态破坏的的荒芜山岭变得郁郁葱葱,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


治理废弃煤矿产生生态效益


槐岗煤矿位于梅县区程江镇槐岗村,矿区面积逾5平方公里,是上世纪70年代开办的国有煤矿。2005年,广东省全面退出煤炭行业,该煤矿政策性关闭,当时槐岗煤矿主要存在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煤矸石固体废弃堆和采空区安全等隐患。


煤矿关闭后,原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清理了地表固体废弃物,对地面塌陷和露天采坑进行回填。经清理场地恢复地表环境,种植了几百亩桂花树及少量其他名贵树种,并将附属建筑物改造为木材加工厂区。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消除了废弃矿山安全隐患,达到了明显的复垦复绿效果,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也提高了废弃矿山的土地利用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有可为


●梅州日报评论员


日前发布的“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通报中,梅州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二,可喜可贺,催人奋进!这无疑是梅州作为生态功能区定位准确、优势凸显的最好注脚,同时也为梅州矢志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当好绿色发展引领者提供了强大底气。由此,我们应满怀信心、下定决心,在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梅州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审时度势,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牢固树立生态功能区引领新观念。梅州地处粤北欠发达山区,加快发展、冲出围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梅州人民的共同愿望。但加快发展不是乱发展,冲出围龙不等于摒弃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实施“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战略,不断厚植生态人文优势,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全市空气、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特别是在此次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通报中,我市名列全省第二,其中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3个分类指数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二。这与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置于全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格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我市的发展优势、致富本钱,更是重要路径、重大原则,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决心,一以贯之。


对标对表,要靶向施策、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好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摒弃“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观、政绩观成为时代呼声,国家、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出台,正是顺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正反应。对标绿色发展指标要求,尤其是对于其中我市排名靠后的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等3个分类指数,我们必须进行靶向施策、分类指导,深刻分析“失分题”在哪里、“突破口”是哪些。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攻坚克难、久久为功。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部署和市委书记谭君铁在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的要求,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研究谋划发挥区域功能和发展生态富民强市产业上,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梅州良好形象的聚焦点。


乘势而上、砥砺前行,知难而进、方显雄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深入布局,梅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快马加鞭。我们要以此次梅州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二的成果为契机,既引以为荣、又引以为鉴,对标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引领梅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走实走好,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


来源:梅州时政、《梅州日报》

推荐阅读

1、【创文动态】创文再加码!梅州举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材料申报和实地测评工作培训会


2、【城市建设】梅州绿色发展路径的六大关键词,你都知道吗?


3、【全民阅读】梅州:文明城市书香四溢,让阅读成为一种新风尚


4、【创文在行动】梅江区“加减乘除”推进创文攻坚丨文明素养上做“乘法”,让文化之花香飘满城


5、【家风建设】平远县:家训家风教育基地建成启用


6、【生活帮手】这5个手机小配件正在损害你的手机,还不快丢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