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在讨论实验结果。新华社
科学探索如同登山,如何鼓励更多人勇攀“高精尖”、敢于探索“无人区”?需要在全社会唤醒科学家精神,也要在体制机制上夯实根基。前不久,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这为青年科学家立足科学前沿,挑战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的研究工作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对激励更多人探索科学“无人区”具有重大意义。从科研工作规律来看,科研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不可能立竿见影,要想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离不开久久为功的长期投入。正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固然要靠满腔热忱和探索精神,全社会也要给予关心关注、营造包容氛围、提供大力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探索奖”最大意义在于赋予青年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广阔空间和试错可能。让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身,秉持纯粹的科研探索精神,心无旁骛投身到前沿科技研究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尝试、去钻研、去攻克,定能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科研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近年来,我国基础科学领域捷报频传。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证明量子计算优越性,到古基因组分析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迁徙历史,从有效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到首次突破车载燃料电池催化活性限值……这些成果见证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正是得益于“科学探索奖”等提供的稳定支持投入机制。截至今年6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实践证明,通过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的主体作用,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助于打造更多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遵循科研工作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断提高科研激励、支持、保障的制度效能,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科研生态体系。总结和借鉴14位科学家联合腾讯的经验,不断完善科学奖励制度,探索社会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创新模式,走出一条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创新路径,“科学探索奖”等创新探索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在谈及获得资助的影响时,“底气”和“定力”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最喜欢用的关键词。有底气就能不惧挑战、勇于突破,有定力才能乘势而上、善作善成。我们坚信,有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有体制机制的坚实支撑,我国青年科学家定能在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创造更多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系人民网热评,原标题《人民热评:期待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学“无人区”》。
责编|燕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