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川流 2018-05-25

吴王戈,越王剑,共度却无嫌。

姑苏恨,会稽泪,同舟恰如烟。

时光错,岁月没,千年广厦一朝破。

大中国,日贫弱,非医工莫若。

救中国,扶贫弱。共聚同济德文医学堂。

同心德,共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这首《传说》,据川流老师讲,他听了几十遍了。究竟缘起何处何时?川流老师已经不复记得。只是在近段时间里,李学美老师在”李庄中学同济文化“舞台的再次演绎,词曲让人动了心煽了情,不得不去苦苦相寻。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导演钱正。编曲为中国流行乐坛最星光闪耀的人物之一,作曲家彭程。歌曲是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音乐舞台剧《同舟共济》第一首曲目。《同舟共济》是为隆重的校庆活动打造的一部舞台剧,曾于去年12月在宜宾演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意义。

据查得知,在这部戏的文学创作中,钱正起到了很大作用,作为导演和编剧之一,他在前期进行了大量采风和对同济校史的了解工作。歌词“吴王戈,越王剑,共渡却无嫌;姑苏恨,会稽泪,同舟恰如烟……”,从表面看很有文采很有历史意境,但实际上和同济大学有密切的关系。从同济大学的校徽我们看到了船的形状,包含了吴越两国士兵同舟共济的历史典故。因此舞台剧的一开始就穿越历史、从这个典故”吴越同舟“开始。

春秋时,吴国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

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不赶快解开绢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形势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老艘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所以这首《传说》,就是同济大学建校用典的传说。

川流老师查了那么多资源,给大家介绍了这歌的前世今生,还引出了那么一台舞台剧。索性好人做到底,把这台剧前四场剧情梗概给大家简单聊聊。该剧连同序幕与终章共十场,川流老师有心介绍,你也无心阅读,所以打了一个折扣。

舞台剧《同舟共济》演出剧照。(图据济史馆章华明的博客)


序   幕   共渡无嫌


岁月如歌,穿越历史的歌者们向你讲述一个吴越古国的故事,向你倾诉一段医可救国的传说。共聚同济德文医学堂,同心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110年前,在那个天下大乱,满目疮痍的时刻,德国人埃里希·宝隆先生用一个“济”字,给一项承载希望和道义的事业命了名。他起名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帮助中国培养了很多救苦救难的医生。五年后的1912年春,又一位德国人,贝伦哈尔德·贝伦子先生带着德国各界捐助的现代化机器和设备,加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他们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每一个怀揣救国梦想的国人,都会以“科学救国”、“医工救国”的信念加入同济,联手实现“教育兴邦”的梦想……


第一场  十里洋场之北十五里

十里洋场白相声声不息

霓虹放光少年心生涟漪

薰风温软北吹十五里地

朗朗书声里学堂称同济

十里洋场冒险家的天地

出人头地强龙百无禁忌

黄浦江水奔流十五里地

无风无浪 大学叫同济

嘿 你小冤家 今年十七八

好命生在我们江南好世家

洋场是染缸葬送好年华

……

1929年8月,16岁少年阿豪,赶上了国立同济大学的第二次入学考试。在百多名考生仅取十五人的情况下,以李国豪这个名字上了红榜。7年后的1936年,李国豪再次上了本科毕业大红榜。学霸李国豪,以一等一的成绩毕业。在这七、八十年中,李国豪作为同济史上最优秀的工科生,声名远播——同济留德博士李国豪!同济红色教授李国豪!同济校长李国豪!同济世界顶级桥梁工程学家李国豪!被尊称为“国之英豪”的李国豪不仅属于同济,更属于国家,乃至世界。时光倒流,1929年夏,某一天,16岁的阿豪远远眺望同济大学所在的方向,誓要寻觅那条通向未来的路径。既做了同济人,便要与国家民族同舟共济共命运。不久后响起的枪炮声让李国豪坚定了与同济,与祖国一同受难的信念……


舞台剧《同舟共济》演出剧照。(图据济史馆章华明的博客)


第二场   内迁流离


翻开斑驳的日记本:“1932年1月28日,同济大学被日军轰炸,图书馆和生理学馆被炸了几个大洞……”;“1932年1月29日,日军轰炸了商务印书馆,整个城市上空弥漫着书本被烧焦后的奇怪的香味,纸张的余烬飘在大半个城市上空,像飞舞着的黑色蝴蝶,久久地……久久地……不落下来”;“1937年8月28日,日寇轰炸的规模非常大,大礼堂和教师学生宿舍被炸光了。”;“1937年8月29日,日寇轰炸的规模比昨天还大,体操馆、生理实验馆一瞬间没了……”我们去哪儿?我们该到哪里去?炮响八一三,震天怒,戮我英才,毁我校园。悲夫,悲夫。饮恨寻路,前赴后继,远迁浙赣,后随敌寇,渡越漓江,颠沛流苦,昆明遇袭,泣血当哭,四顾茫茫,安身何处?


第三场  李庄情浓


当同济人和整个民族一样身处漫漫黑夜中时,万水千山以外的一封十六字通电彻底温暖了所有人的心房。川南李庄人,善良宽厚,他们接纳了全部同济师生,这一千多流离数载的“下江人”。他们将自己最珍视的东西无私地交给了我们——神庙变作了教室,祠堂改成了实验室……殊不知,他们的义举换来了同济人从此变得安宁而香甜的梦境,换来了同济人笃定而踏实的学习、研究生活。李庄古镇上,充斥洋溢着国家最拔尖的知识人和最聪明的学生娃们带来的文化气!来到李庄的人都会感慨,“下江人”和李庄人同在顽强地生存,这里的文化抗战,一时间风生水起。


第四场  报国泣血

烽火依然连天

风浪还在怒吼

翻着书我却忘了

这是第几个年头

没有坚强堡垒

只有不屈头颅

掩着眼泪记不清了

这是第几次乡愁

……

其实,同济人和李庄人已经成了战友;我们和他们,早已是不分彼此。在为中华民族冲破牢笼,争取独立自由的奋斗中结下的深深友情,一定会是永存不灭,世代相传的。回看历史,同济和李庄一次次地紧握手,从来不是因为感激,而是为了庆贺——1941年,是为庆祝同济机电专业师生成功发电照明,给李庄驱散黑暗;1942年,是为庆祝同济医学教授战胜了麻脚瘟。这横行川南多年的瘟病,曾经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和健康,从此便告销声匿迹。然而,从1944年冬到次年,同济人和李庄人握手的意味是不同的,是要相互鼓励,一起上前线慷慨赴死。那时,西南战局危急,枪炮声似乎已震响耳边。李庄人皆言毁家纾难,同济师生一心投笔从戎……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