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朝可以有多开放?


唐朝可以有多开放?


@一一个


啥也不说了,你把皇帝的老婆列一下,看看之间的关系就知道了。


@不蹦达能死啊


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开放性」和「性开放」混为一谈?


图片来源:《妖猫传》


@William Boss


我从名字的角度来回答。


唐朝,文化极为开放,人们起名也颇为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许多女子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金仙公主的名字就是李无上道。


隋朝大臣杨达的孙女,她的名字就叫做杨无量寿。


唐顺宗公主叫李代宗儿


此外,前卫的名字还有:王心自在、仇光千照、董菩提心、 范如莲花等等。


用叠词给女子起名在唐朝也是一种时尚。如:米和和、罗宝宝、张老老、张妹妹、冯锅锅、申太太、王鸟鸟、孙男友友等。


这些名字在今天都算新奇。


@鞠休


天后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臣闻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昌宗,固应足矣。近闻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愚职在谏诤,不敢不奏。」则天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彩百段。

——《旧唐书·卷七十八》


▲问:上文涉及了哪些人物关系,核心内容是什么?


@张方


唐朝开放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前卫性感的穿衣风格,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皇临朝,海纳百川的中外融合等等。当然,他不开放的一面也有很多,比如武周时期的酷吏制度等等。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此我仅讨论唐朝开放的一面,举一个文学方面小例子,大家即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在担任周至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游览。白居易有感而发,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虽然诗的开篇写到:「汉皇重色思倾国,」但在后面诗句中反复提到杨家有女、华清池、渔阳鼙鼓、马嵬坡等敏感词语,分明是在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进行高级黑。


图片来源:《妖猫传》

作为现代人,我们读这首诗觉得没什么,但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身份,这就细思极恐了。这就好比以领导人为题材写讽刺小黄文还公开发表,老司机一言不合就飙车。要知道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间,离玄宗去世仅仅 44 年。


但后来,白居易没因此而断送仕途,反而《长恨歌》在当时的流传度越来越广,火到什么程度呢?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就是说熊孩子都能唱这首讽刺歌曲,外国人都在传颂这位公知的作品。在「家天下」的国度里,最流行的歌曲居然不是《除了他我们谁也不认》、《没有你我们不能活》,而是这样一首讽刺朝廷的文艺作品,太不可思议了。这要是放到大清国,不知道都进行多少次文字狱了。


写下这句诗句的作者是谁呢?


答: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李隆基的后代——唐宣宗李忱。 他在白居易去世后,写了这首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等于一国现任皇帝公开批准,民间讽刺上届皇帝,揭露自己祖先的桃色新闻属于政治正确!


这究竟是开放到了什么程度。在这种风气的带领下,晚唐时期用唐玄宗和杨贵妃为题材的讽刺诗歌比比皆是,比如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在当时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厉害了呀,我的唐! 

 

@流惜子


唐朝在政治上的开放,在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


中兴英主唐宪宗,是个非常痴迷佛教的人。他听说凤翔府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里,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就在元和十四年(819)正月派人大张旗鼓去法门寺迎佛骨进宫。既然皇帝老儿这么痴狂,整个关中地区也全都紧随潮流,争先恐后去施舍,生怕自己掏钱晚了,有人捐的太厉害,把自己家产都赔进去了。


著名卫道士,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见自己讨厌的东西被皇帝带头搞的这么火爆,一怒之下写了篇千古名文《谏佛骨表》。本文一气呵成,引经据典,谈笑风生,把宪宗皇帝从头到尾批的狗血淋头,最经典的是这段话: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从古到今崇拜佛教的皇帝我见得多了,哪个活的长久了?哪个没惹出一屁股烂事?皇帝你不要重蹈覆辙,你要还这么当佛教脑残粉,我看你也迟早药丸。(果然不久就完了,宪宗崩于第二年,比汉明帝都差三年。)


这种骂得狠还恐吓君上的话,放到哪个朝代都是大罪,放在明清,打屁股、流放、乃至砍头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宪宗看后果然勃然大怒,你不仅攻击我追星当脑残粉,你还诅咒我活不长,他暴怒地对宰相喷:「韩愈这厮不听我的话,说我脑残粉当的太脑残,我也就忍了。他居然说东汉之后崇拜我佛的皇帝没有一个好下场,怎么敢放肆到这个地步?Angry !」


顿时朝中掀起轩然大波,然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期待韩愈人头落地的结局了?


最后处理结果: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是下州,刺史从四品。而且在唐朝,贬官为刺史是有实权的,不是安置。一个恐吓皇帝的人,处理结果是贬为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然而这居然是唐朝的一般情况。


再说二王八司马事件,这是一个身居中央,与国家领导人作对的政治小团体,对新皇帝宪宗来说,这属于政治敌人。何况朝中都不容他们,得罪的权贵数不清,按理说在我国古代黑暗的封建专制时期,砍个头也很正常吧!


结果除了二王下场不好,包括伟人柳宗元在内的八个人都被贬为五品司马,而已。其中命运非常悲惨的柳宗元,之后没能东山再起,但也是调到柳州去当刺史,还是个有实权的地级市市委书记。


这告诉我们,在唐朝,对士人是极其尊重的,对言论是极其开放的。只要你不是跟皇位过不去(放哪朝都是个死),犯了事,大部分情况下,犯了事,说话触怒了皇帝,不过是被贬到偏远的南方当刺史、司马等不低的官,最不幸的是流放,但唐朝的赦免既频繁又力度强,像韩愈同志在潮州没呆几天就升为江南西道袁州刺史,第二年就回到朝廷当了国子祭酒。


整个唐朝,除了武则天时期酷吏横行,杀、流放了不少人,政治环境比较严苛外,其他时候大抵如此。比较大的文臣流血事件只有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和唐哀帝时期的白马驿之祸,但前者是权阉指挥神策军所为,后者那是朱温为改朝换代之举,和唐朝廷其实无涉。


在唐朝皇帝面前,君臣之间远没有后世那么多繁文缛节,不仅皇帝对大臣在礼仪上非常尊重,双方讨论事情也处在一个相当平等的环境下。


比如唐德宗时期的名相杨炎:


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

——《资治通鉴》


经常跟德宗辩的脸红脖子粗,说的德宗哑口无言。以至于后来德宗夸奖新宰相卢杞时对他说:「爱卿说话时候面色很温和,不像杨炎一样盛气凌人,吓得我不敢说话」,仿佛就像一个小学生对老师。


图片来源:《还珠格格》

而在皇帝面前,不同主张的大臣也可以尽情发挥个人见解,甚至互相攻讦,而不是非仰皇帝鼻息,一句话也不敢随便发。比如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的这一次牛李两党宰相间的论对:


唐文宗:宰相们,李宗闵(前宰相,牛党党魁,此时被贬任衢州司马)在外面被贬的时间太长了,应该给他个好官。


郑覃(李党):你嫌他被贬的地方太偏,往内地移三五百里就行了,还想得寸进尺了?我们还在朝廷呢,绝对不能再用这种奸臣,你要是想用他,先把我免了吧!


陈夷行(李党):陛下,李宗闵就是个搞朋党的货色,敬宗宝历年间他和李续之那批人几乎把朝廷的正直大臣全部赶走。


李珏(牛党):这事罪在李逢吉(唐穆、敬两朝宰相),又不是他们的错。李续之服丧期满,不能不安排个位置,如果不这样,我怕中外士人会有很大不满。


陈夷行:古代舜把四凶赶走,天下大治。朝廷怎么会在乎这几十个人渣?


杨嗣复(牛党党魁):办事最重要遵循中庸之道,不能因个人喜恶决定。


唐文宗:那就给他个州刺史吧,行不行啊?(几乎是哀求)


郑覃:给一个州太便宜他了!最多只能给洪州司马。


陈夷行:郑注(甘露之变主谋)就是靠李宗闵起家的!差点把国家倾覆了,他是国家最大的蛀虫!


杨嗣复:以前陛下想给郑注加官,李宗闵不肯,请陛下别忘了。


郑覃:杨嗣复是在包庇李宗闵!他们是结党营私,我看李宗闵的罪行,比得过李林甫。


杨嗣复:你说话太过分了!昨天上报称要给韩益升官,我以他前年贪污所以否决了,郑覃居然私下找我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吧」,究竟是谁结党包庇?


在皇帝面前这样大尺度地互相攻击,而且还是经常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唐朝仅见。可见唐朝的政治风气开放到什么程度。


拿与唐并称开明的宋来说,人们喜欢称赞宋朝不杀文人的祖训,却不知道宋太祖还曾经在政事堂(宰相办公处)亲书「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北宋立国初四十年,南方人在中枢确实是极为惨淡,一个国家用人,南北之间还要搞对立。


反观唐太宗之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语出何其豪迈,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在唐朝政治中,民族态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唐朝立国起,蕃将就始终是唐朝将领中的重要力量,唐朝廷对蕃将也能等而视之,没有用人方面的歧视。如果说立国之初有史大奈、安兴贵等,尚不是特别闪光。而到了高宗朝及以后,少数民族将领在唐朝已经是将星云集,如契苾何力(铁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人)、泉男生(高句丽人)、黑齿常之(百济人)、沙吒忠义(百济人)、论弓仁(吐蕃人)等,不仅是唐朝的国防支柱,而且都登上了军中高位,位极人臣。


到了玄宗朝,情势更甚,军中少数民族高级将领不可胜数。节度使中高仙芝(高句丽人)、夫蒙灵察(羌人)、哥舒翰(突厥人)等也都是少数民族。唐朝廷并没有因他们的民族而加以抑制歧视,而是不分民族,唯才是举,甚至整个国防线都交到了蕃将手中。虽然有安禄山(杂胡)、史思明(突厥人)掀起安史之乱,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契丹人)、王思礼(高句丽人)、仆固怀恩(铁勒人)、浑释之(铁勒人)、荔非元礼(羌人)、白孝德(龟兹人)也都是少数民族。


到了唐朝后期,蕃族将领仍然是国防基石,奉天之难中匡扶国难,死守德宗的浑瑊是铁勒人,论惟明是吐蕃人,裴玢是疏勒人,李元谅是安息人,李惟简是奚人,不计其数。除此以外官至极品,封王封公的蕃族名将还有李抱真李抱玉兄弟(凉州胡)、哥舒曜(突厥人)、尚可孤(鲜卑人)、李光进李光颜兄弟(突厥人)等。这些蕃族将领中有诸多同平章事,位列使相者。而有唐一代中,以鲜卑血统担任宰相、八座者更是不可胜数。


唐这个朝代在政治上,言论开放自由,优待礼遇士大夫,君臣地位相对平等,繁文缛节不多,用人不辨民族血统,大臣敢对皇帝咆哮「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这样的朝代,你要说它还不开放,真不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谁能超得过。


@火锅粉


关于唐朝文化的开放,我想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些三彩俑们来解释以下这几方面:


1.女权主义


三彩男装女俑


女着男装是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的一大特点,审美和着装就令人咋舌。那时候的女性喜欢穿男装啊。不信你看这只俑。光看这个头冠和衣服,这不就是个男的么?!但是你看这个眉眼,小嘴,还有脸上的妆容,诶!这个不是女的么?


原来啊当时流行女扮男装。当时谁最爱穿男装呢?太平公主。据说,有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搞 party ,太平公主就雄赳赳的去参加了宴会。结果他妈他爸不怒反而还大笑,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多么的开放。


 仕女骑马俑


且看这位仕女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这是初唐时期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女性骑马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广大妇女生活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笑不能露齿,站不能倚门,行不能露面,穿着打扮更是有着严格的规范。


但是唐朝确实一个宽容、开放、自由的时代,妇女可以经常外出,抛头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听戏、看球、逛庙会,尽情玩耍,而且穿着、婚姻、表达感情都甚少受限制。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很神气地骑在马上,扬鞭策马,在街市奔驰穿行,享受自由的快乐。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2. 外来移民入朝做官



据金庸考证,唐朝近 300 年,至少任用了 23 名胡人宰相。除了西边的大胡子,东边的日本人,也是唐朝官场的一道风景。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了 19 批遣唐使。不少人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唐朝为官。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阿倍仲麻吕画像


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19 岁来到长安,几十年一直在唐朝做官。后来他思乡请辞回国,唐玄宗没办法只好同意了,任命他为唐朝驻日大使。一个日本人,被任命为唐朝驻日本大使,也是没谁了。


3. 外来和本土宗教和谐共存


佛教镇墓天王兽


道教十二生肖



罗马基督教传入中国碑


三大宗教全都齐活了好么?


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收藏于陕西碑林博物馆。那景教到底是什么教呢?其实当时的景教就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这块碑是用汉语和古叙利亚语写成的。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啊,大意为,「圣诞节到了,我们波斯来的传教士在寺内庆祝,唐代宗上门,say happy birthday to you~,  亲自送去祝福。」


4. 各种各样的外国人



比如,这宽鼻子厚嘴唇皮肤黑黑的这是谁?他们是昆仑奴,其实就是「黑人」。但是这个黑嘛也有不同的层次。有浅黑,有中黑,有深黑。这些黑人当时有东南亚来的,有南亚来的,也有东非来的。古代人搞不清楚,就都叫他们「昆仑奴」。是阿拉伯人把他们带过来的。


还有这些:


唐朝鼎盛时期,长安人口达到 100 多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老外就占总人口的 2% - 3% 。这个是什么概念?我们比一下现在的北京城,常驻老外也不过 1%。


那时的唐朝,世界各国人为之向往,大家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个伟大的国度,渴望实现自己的大唐梦。不同肤色和面孔的人,都汇聚在了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最让人们怀念的一个朝代。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有趣的「知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