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说好好活着,但活着为什么?
知友@安然若枫
我之前孕期抑郁的时候我老公安慰我的一段话,分享给你:人生不过活和死两部分。你只能活几十年,而你要死几亿年。你就把死后的那么久当成人生的日常状态,把活着的这短短几十年当成去一次迪士尼乐园。既然只能来玩一次,就什么都尽情体验,不必忧虑,反正最后到关门时间自然会离开迪士尼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知友@少年怪
我一直认为《大耳朵图图》是一部很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第四季最后一集,温暖地诠释了活下去的意义。
年幼的图图因为摘菜时摘断了青菜,擦桌子时擦掉了灰尘,便认为青菜与灰尘死了。图图很害怕死亡,害怕总有一天会离开爸爸妈妈,他不断问父母,如果死了该怎么办。
图图爸妈担心图图胡思乱想,便考虑如何向孩子解释生命的意义。
周末,爸爸妈妈带图图去看画展,图图很喜欢毕加索的画,甚至面对抽象画能描述得头头是道。
图图爸看到这一幕,便对孩子讲:毕加索老爷爷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了,可是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美丽的画作为礼物,他的生命就活在这些礼物里,永远陪伴着我们,一看到这些礼物,我们就会想起老爷爷。世界上有很多像老爷爷这样的人,他们把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作为礼物留给我们,让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他们的人,也能认识他们,永远记得他们。
图图听完后,似懂非懂地说:在图图心中,毕加索老爷爷永远活着。
秋深了,图图一家人去郊游,看见枯黄的落叶,图图问爸爸,叶子是不是死了,图图爸说道:这一片树叶看上去是死掉了,可是,它掉在地上,埋在土里,会变成大树的营养,到明年,树上会有更多新鲜的树叶长出来,这片老叶子就活在新叶子中了,这就是树叶给世界的礼物。图图,我们要向毕加索老爷爷和这片树叶学习,多给这个世界送些礼物,将来也能活在礼物中。
图图稍加思考后,反问:可是,爸爸妈妈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能给世界送什么礼物呢?
图图妈笑着回答:很多啊,其中最大的一个礼物就是,送给这个世界一个可爱的孩子,图图。
图图开心地说道:图图知道了,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留下礼物,每一个人都能永远地活下去。
知友@辉夜
在一个小快递点玩了两天,你们知道清理出来的积压件里,比例最高的是什么吗? 是中老年人订阅的读物,有一半以上都是这个。 按规定,积压三个月的废件丢弃之前都要再去短信确认一下,然而结果往往是这样:
杂志们都是结结实实的妥善的包装好的,有的还附上了小礼物,在地址栏注明这位老人是他们的 vvvvip 会员,务必亲自送上门云云。我能想象到每个星期每个月,都曾经有一些老人来把书领走,回去坐在阳台上或者放在床前阅读。然而有一天,他们再也不来了。 连电话也打不通,有的干脆注销了。之前订阅的会费还有剩,于是这些书还是源源不断的发来,然后是询问是否继续订阅的信,再然后什么也不再寄来了。
快递员把同一个老人的邮件归在一起,堆到快递点的角落。它们获得了一个叫做废弃件的统称,逐渐不见天日,最终由处理部门拉走销毁。我也希望老人们只是忙忘了,但你们都知道我不愿提及的那个最大的可能。也许他们终究会在某处相遇吧。
说到人为什么要活下去,我就想起了这些不再有人领取的邮件,和忽然不来取件的老人。「总有些什么在等你的,即使再也等不到你,也只能安静的等你。「当然,你活着并不是为了它们,你可以选择不理睬这种等待,你没有考虑它们感受的义务。但是如果你陷入自我怀疑,觉得很累,宛如面对一望无际的海水的时候,可以想想它们,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你。 「就好像你脚下所站立的就是海岸这样。」
知友@马拓
我们单位有个女民警,四十多岁,单身带个女儿。我以前有点儿头疼她,一是因为代沟很深,二是烦她有点儿絮叨。
后来有一次我夜里送女嫌疑人去拘留所,大姐跟着我押人,半路嫌疑人要拉屎,当时荒郊野外也没有厕所,我就把车开到辅路,兜兜转转找了一块还算安全的荒地让嫌疑人去方便。大姐皱着眉头陪着女嫌疑人去树坑里拉了屎,再上车我竟然迷路了,七拐八绕愣是找不到高速。那里网还不好无法导航,我头昏脑涨,一个路口没刹住车,差点和一辆大车撞上。
大姐惊魂甫定,马上不干了,义正言辞给我普及开车注意安全的重要性,一路上碎碎念个不停,就好像我是个多么不靠谱的二把刀一样。我当时也很不忿,心想开夜车的不是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吧,再加上平时就看她略有不爽,所以呛了她两句,勉强算是堵住了她的嘴。
好久之后我才知道,十多年前大姐的爱人就是车祸而亡,当时大姐怀着三个月的女儿悲痛欲绝,后来顶住重重压力,把女儿生下来,一直独身抚养到现在。
后来有一次女儿跟大姐怄气,晚上离家出走,那是个雨夜,她在宿舍嚎啕大哭,一直失神地说对不起。我才明白,死了的人对活着的人意味着什么。
我们单位以前还有个男民警,原来跟我一起盯过车站。这位师傅几年前得了癌症,去年不幸离世。去世前一晚,这个师傅想穿警服走,我便找了一件我的新警服去给他送到医院。在医院里我看见他拉着自己妻子和六岁的女儿的手死死不撒。
师傅的爱人是外地人,除了他和女儿在北京一个亲人都没有。当时我特别想把手中的制服亲手交给他,跟他说几句告别的话。但看见他的妻女一直在他身边泪眼婆娑,又不忍心打搅他们。师傅跟我们政委说他就是放心不下媳妇和孩子,怕她们没他根本活不下去。我们政委一直在病床前给师傅承诺,一定将嫂子孩子照顾好,他才安心地闭眼。到他离世我都没顾得上跟他说上一句话。
当时站在深夜楼道里捧着制服的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活着真好。
很久以前有个乘客酒后翻护栏穿越铁轨,被车撞死了,我至今忘不了跟她妻子宣布死讯时她的表情和神态,仿佛死讯那几个字里包含了太多层难以理解的含义。从震惊到难以置信,从难以置信到不得不信,再到大脑中空,好像一下子经历了几辈子的跌宕起伏。她当时眼泪还没来得及出来,嘴里的话却反复念叨了无数遍:「我要怎么办?」
人的下意识和第一反应总是能触到灵魂最深处。
地铁站广场上卖花的梅梅总和老公干仗,一言不合就寻死觅活。心情好时她又到处吹牛逼,说她儿子小秋多么能干懂事,多么聪慧机灵,多么一表人才,今后非富即贵,必成大器。什么小秋成绩考了县里市里的第几第几,数学比赛又拿到了什么傲人的名次,下一年能保送到什么 211 大学,梅梅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吹了个遍,虽然漏洞百出但仍是造势不停。于是小秋成了我们地铁站最为神秘的大咖,很多做小买卖的摊主都想一赌其尊荣。今年夏天,我还真见到了放暑假过来帮着母亲摆摊的小秋。小秋确实高壮,但行动迟缓算账糊涂,斜着眼睛在地上坐没坐相,不知道的以为是个二青子。
但我还是放心了,因为我知道至少小秋这个人是存在的,只要有他,梅梅那些动不动「不过了,喝农药去」「抹脖子去」「找根绳子和壮实树去」的气话就不会成真。小秋是梅梅的命,梅梅不可能抛下自己这么宝贝的儿子往黄泉路上跑。
知友@碎瓦
从哲学上讲,「选择去死」(自杀)是人一生唯一一次完全自由的选择机会,因为是唯一一次,所以人们会强调「好好活着」,也就是要非常清醒审慎地对待这件事。生命就像孤岛上仅存的火种燃起的一堆篝火,一旦熄灭就绝无可能复燃。
人活在世上总会有各种苦楚,如果是重度抑郁,私不敢枉自揣度你承受的痛苦。你说这世上寒冷,换句话说便是对世上的暖意,感受的不够多。但你肯定不是这世上境遇最差的人,你总有些方面强过他人。假设一个盲人,一个聋哑人,生来就见不到这世间各种色彩,听不到各种声音,亦是很遗憾的,然而你却可以。我现在坐在阳台上,抬头,看见彩色的浴巾晾晒在杆上,转头,看见远处的街灯熠熠印在水中。背上,是躺椅柔软又带点凉意的触感,耳边,是妻子穿着拖鞋在卧室走动发出咯吱的声响。这些类似的感受,因为太普通而被忽略着,我相信你也有。存在被感知,感知而存在,这是人最基本的幸福,但是绝大多数人到死都不理解,他们浑浑噩噩生,浑浑噩噩死,和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人在本质上不因相貌、财富、阶层甚至善恶、品行、成就分出高低贵贱,死亡达成了最大的平等。这世上的一切也与此同理。冬去春来,今年新发的花和去年凋谢的绝不是同一朵;乌沉月升,死去的昨天被裹上夜色的黑丝绒,用一颗颗星钉入时间之棺,今天是全新的。万物循环往复地变化发展着,并不以人类的语言结构定义而转移。好的,坏的,美妙的,丑恶的,寒冷的,温暖的,都是方便我们描述世界的语词,而非直接指定的事实。所以希望你明白的是,你若觉得这世上值得留恋的少,令人厌弃的多,这也不是你的问题,只是观察角度与人不同。世界的复杂和混沌程度,绝对超乎人类这种三维生物的想象力极限,更不为我们浅薄的认知束缚。
我一向觉得世事不如意十有八九,一向觉得平庸和无聊过份压制着天才和有趣。我觉得许多人穷尽一生追求一套住房像个笑话,我觉得这知乎九成以上的问题和答案都是垃圾。但我从不因世事不如意而消沉,也不认为平庸就该鄙薄一番,我没有看不起人们辛苦为生活努力,我依然喜欢逛知乎找到有趣的东西。一码归一码,基本的道理要拎得清,世界是如何,我当如何,我能把握什么,我要把握什么。
我相信你的路还很长,不光要感受美好,还要感受丑恶,不光要感受幸福,还要感受痛苦,最起码是——有能力感受。你的生命在你生前死后,都是无比寂寞的万古长夜,不要随便动那个开关,这就是「好好活着」的劝慰所提的唯一要求。你既然提问了,代表你意图求知,说明你还想不通这件事。没关系,看过来,看我,看你身边的人,看他们如何诠释生命的意义,用你一生的时间,不必着急。
寻一朵花的香,寻一种让你舒适的颜色。等一个爱人的吻,等一声婴儿的啼哭。看一片海的蓝,看阳光在玻璃上的反光。你这一辈子,肯定能遇到让你留恋、心动、愉悦的那一刻,而且远远不止那一刻,那应是无数闪亮的瞬间。你可记好了。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太怂了。
文末彩蛋
我们汇集了 100 位行业大咖、解锁 1300 本经典书的知乎·读书会,自 4 月 18 日上线开始,原价 199 元,限时折扣价 99 元,持续学习七日并坚持打卡,都将返回全部会员费,戳此进入 。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有趣的「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