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教学与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18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主办的“法律史教学与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圆桌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江汉大学及中国政法大学等京内外高校的六十余位师生共襄盛举。
论坛开幕式由法律史所所长崔林林教授主持。她代表主办单位向莅临论坛的师生致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张力副院长致辞时,介绍了学院法律史团队组成及历史传统,希望本次论坛可以促进法律史学作为基础理论学科的体系多样化,推动传统法律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应对人才培育的价值塑造、法学实用导向、网络化教学等议题。
第一单元以“中国法律史教学”为研讨主题,由法律史所副所长李超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李典蓉副教授认为,在中国法律史教学时要注意“虚学”与“实学”的变化,以案例、图档的讲授突出古今融合之处。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王沛教授探讨了出土文献与中国法律史教学的三个疑难问题,即中国成文法何时出现、中国成文法典何时出现、习惯法如何成文化。吉林大学法学院刘晓林教授指出,要思考立足于“中国法律史”还是“教学”,以及新文科建设对法律史教学提出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尤陈俊副教授以比较视角,分析了美国法律史课程的教学经验,要以内容的竞争性建构法律史学教学的正当性,可以编纂极简本教材提供给本科阶段的入门者,将专题研究分流至研究生阶段授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帅一副研究员表示,法律史教学以教师尽责为前提,法律史学对当代法学问题仍有强大的解释力。
第二单元以“外国法制史教学”为研讨主题,由法律史所黎敏副教授主持。法律史所仝宗锦副教授介绍了外国法制史的开办经验,该课程以阅读经典为主线,以中西比较为视角,追寻制度史、思想史和问题史的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李栋教授认为,外法史教学“是一个唯美主义的存在”,要以比较法史的观念培育学生兴趣,可以与教材的简编、读本、读书会等配套教学。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王海军研究员以授课接力、各展所长为例,相信外法史可以给部门法研究提供知识增量。法律史所郭逸豪博士表示,中国的外法史教材是古典学、罗马法和该国本国法并合的教材,与国外教材的编写思路不同,而罗马公法没有中文教材、如何定义“公法”等,亦是当前教学面临的难题。清华大学法学院鲁楠副教授指出,比较法导论课程的通史化,冲淡了专业性和专题性,为此,可以沿着教师的不同研究方向拆解、分工,将外法史、区域与国别研究相结合。黎敏副教授总结道,现代性转型的困难需要在历史、政治、文化等复杂的、非教义学的视野下探讨,外法史教学不是纯粹的知识考古,它对当代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价值。
第三单元以“专题课、研讨课、读书会”为研讨主题,由法律史所郭琛老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教授介绍了中国法律史研讨课的历年办学经验,该课程重视知识深度、视野广度和方法反思,通过规则设计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互动性,希望能够发掘法律史学后备人才。复旦大学法学院赖骏楠副教授分享了每周指定文献报告、经典文本的课堂轮读两种授课方案,认为史学类文献、理论类文献可以有区别地适用两种方案。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李文军教授认为,要以规范分析的范式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史教学的核心魅力,可以在教学中增加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分析,实现教学“突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康宁老师表示,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有助于知识输入,让学生沉浸入法律史的场景之中。法律史所李富鹏副教授指出,以问题为核心、因个案而讨论的研讨会,可以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补充知识背景,在为学生提供方向的同时鼓励学生的“自我培养”。郭琛老师以“外国法制史教学的史料运用”为题总结,介绍了史料的价值与意义、范围与方法及个人体会。
第四单元主题为“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由法律史所副所长姜晓敏教授主持。法律史所张守东副教授提出加强思想史与法制史互动,致力于发现和还原真实的法律史,运用学科智慧进行中西对话。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陈煜副教授指出“思想是学术之王”,思想史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暨南大学法学院马腾教授介绍了相关学科开设情况,强调思想史学科的通约性以及其独特的现代意义。福州大学法学院吴杰老师指出学生的史学和文学功底有限,会影响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及思想史教学与常规部门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适配性问题。江汉大学法学院童旭副教授分享课程设置情况,通过开设先秦法律史以涵盖重要法律思想史问题,专题化地对中国法律思想史问题进行教学。山东大学法学院李云龙老师认为本科生思想史课程要考虑趣味性,运用视频资料、分析具体案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姜晓敏教授总结时,对以上六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总结评议,肯定了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的法理学,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在中国法制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法律思想史老师需要发扬课程魅力,吸引学生选修。
第五单元主题为“线上线下授课与‘互联网+’课堂”,由法律史所李倩副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张群副教授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理解领会程度,同时提出借鉴部门法的可能,诸如通过法律诊所、案例引入的方式丰富教学形式。宁夏大学法学院王静老师分享了其疫情期间成功的线上尝试教学案例,通过对于研究生的线上口试期末考察,综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虚拟接待室鼓励学生发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肖飞老师指出,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和老师随时提问为形式弥补线上教学互动性的缺失。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陈迪老师指出,线上教学便于学习资源的分享,但仍需恰当利用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畅通学生反馈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黄海老师认为,针对和学生互动减少的情况,需要更多运用材料、图像、视频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李栋教授简短分享了其于2015年申报并展开的慕课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教学结合。法律史所王世柱老师针对法制史学科的课程发展,分析了自己在授课内容选择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最后,本单元总结人李倩副教授对以上六位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个人发言,指出该单元回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命题,学生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于知识性的,还应关注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抓住主要线索,突出重大事件。课堂教学活动从学生的理解规律出发,突出线上课程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有效借助教学平台等线上手段建构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
第六单元主题为“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由法律史所崔林林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从教学特色和研究方法切入,指出要突出建设学科重点工作,弥补不足,并以其开设的碑刻课程为例展开具体分析。中山大学法学院杜金副教授指出研究生专业训练的推进受到学生法学基础和史学基础的限制,同时招生规模日以缩减,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不能抛开法学本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顾元教授肯定了法史学科的在中国的庞大体系以及青年的中坚力量,呼吁关注研究生论文质量提高和研究生水平培养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罗冠男副教授从共同愿景、共同规则、学术能力三方面规划研究生教育,并强调法史学科研究中,古今中西沟通的重要性。南开大学法学院冯学伟副教授分享其教学经验,注重培养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在了解学生喜好的基础上制作了符合学生审美的课件和互动资料。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洋副教授肯定了杜金副教授的发言,同时希望研究生培养贯彻多元化研究方法。本单元最后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力教授发言,指出了法史本硕博的分层培养目标,强调尤其博士培养需要具备较好历史基础的同时法学基础夯实。
会议最后由崔林林教授进行论坛总结。崔林林教授指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是当下最缺乏讨论但最为必要的教学讨论。各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和学术背景,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和经验,融入独到的体验思考,引发了巨大共鸣,对法律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至此,本次论坛顺利落幕。
撰稿丨刘浩田、杨馨宁
编辑丨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