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摘要
情本易学:《周易》的“情感儒学”诠释
黄玉顺
摘要:“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关键词:《周易》;情感儒学;诠释
《周易》符号的情感性特质
——以苏珊·朗格的符号理论为视角
郭鹏飞
摘要:《周易》符号是具有情感性特质的哲学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系统阐述了符号的情感性问题,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概括《周易》符号的情感性特质具有启发和参照意义。《周易》符号作为一种表象性符号,实现了物象与情意的统一,协调了象、物、意的三元关系。《周易》符号具有情感—生命—符号的有机结构,蕴含着由自然情感升华而来的,融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于一体的“人类情感”。《周易》符号的艺术性与情感性相关,其启迪了中国古代的情哲学传统和抒情的艺术传统,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象外”和重“意”的追求。相较朗格的情感符号,《周易》符号的象、物、意三元结构克服了索绪尔符号构造的局限,从宇宙哲学的高度观照生命和情感,涵盖了“天地万物之情”,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苏珊·朗格;情感性;艺术性;《周易》;符号
中国数理哲学续论:从“混沌—崩裂”到“七日来复”
邢文
摘要:在中国古代之数的基本体系中,一、三、五、七之数实为易数的不同表现。《乾凿度》所记一、七、九,可藉谢尔宾斯基三角形观其分形数理,见“混沌”为一,“崩裂”为七、为九的“混沌—崩裂”分形之数。九宫数与“三”“五”关联密切,而“文王演《易》”很可能是潜心推演九宫数及其中数“五”。深究“三”“五”之数理,可以定天下之象、见天下之吉凶。复卦“七日来复”、震卦“七日得”、《庄子》“七日”“七窍”之“七”均与“混沌—崩裂”之数直接相关。震作为“七”的分形之数的集合,兼具“混沌—崩裂”之数理与象义。在东西方哲学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国数理哲学之“历史”,“推动”并“接续—推动”着人类“哲学”与“科学”的“历史”与“自由”。
关键词:中国数理哲学;混沌—崩裂;大衍之数;顺逆数理;七日来复
郑玄爻辰说“蕤宾又上生大吕之六四”考论
张行 杨世文
摘要:郑玄爻辰说以乾、坤十二爻与十二律相配,其注《周礼·大师》有“蕤宾又上生大吕之六四”一语。在明清以来的刻本中,这句话被篡改成了“蕤宾又下生大吕之六四”。考察郑玄《周礼注》不同版本的注文、有关郑玄律学观点的文献记载,以及运用乐理知识对蕤宾上生大吕和下生大吕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测算,可以确定郑玄《周礼注》作“蕤宾又上生大吕之六四”。“蕤宾又下生大吕之六四”是刘歆将音律与易学结合的结果,这是后人篡改《周礼·大师》郑注的文献依据。
关键词:爻辰说;《周礼注》;蕤宾;上生;下生
蓍草伪说考
李旭冉 于沁可
摘要: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草茎一般被认为是《周易》的权威筮具。然而,这种看法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记载存在矛盾,也缺乏考古实物的佐证。细读《易传》可以发现,蓍草说是汉儒误读《系辞》中“蓍”字的结果,“蓍”其实是“筮”的通假字,义为竹制筹策。竹制筹策才是先秦常用的筮具。
关键词:蓍;筮;筹策;汉易
《四库全书总目》所建构的易学诠释边界
胡飞林
摘要:四库馆臣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以经学为解释方式,将历代易学派别划分为“《易》之根本”与“《易》之一端”。费直、郑玄一脉的易学和儒理易及“参证史事”派,合于儒家经学的治《易》理路,被馆臣视为“《易》之根本”;孟、京之学入于禨祥,王弼易学“说以老庄”,易图学源于道教,心学易入于禅学,不合于儒家经学的解《易》方式,被馆臣视为“《易》之一端”。馆臣的这种区分及取向,目的在于使学者分清儒家经学视域中的易学诠释边界和解释方式,同时又能为各家各派的易学思想预留一定的诠释空间。但这种本末、主次的区分,不仅加深了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使儒学内部的汉易与宋易之争走向了更为深入的分裂。
关键词:《周易》;《四库全书总目》;儒家经学;诠释边界
《周易正义》疏《系辞》圣人义平议
——兼论义疏学的解释特色与衰亡原因
余越
摘要:圣人的含义是魏晋以降一直为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在玄学的影响下,圣与贤悬隔成为六朝人的普遍观念,圣人和贤人分别被赋予体无、知几、无过、生而知之与体有、庶几、不贰过、学而知之等特质,二者之间存在明确界限。这成为了《周易正义》解释圣人含义的思想背景。在结合韩注解释《系辞》中“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和“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二句时,面对《易传》原文与通行圣人观的矛盾及韩注包含的问题,《正义》援用玄学理论及当时常说,给出了表面可通的解释,却也制造出诸多矛盾,陷入了理论困境。这反映出时代观念的变迁对经典解释的影响,并提示解释臻于极限可能也是义疏学衰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周易正义》;《系辞》;圣人;玄学;义疏学
船山易学中的解释学循环
——两端而一致的“几微”与“成象”
洪兆旭
摘要:船山易学本就有“彖爻一致”的易学理路。爻之动即是“几微”,即是指“阴阳始交”的趋向性,即是人在生存境域中非课题化的先理解。彖,是对一卦之成象的总体理解。忧患促逼人之“几微”进入大化流行的因缘整体,存在得以显现出来。人心的几微之动,动而生象。此即“著几以成象”。船山易学之“象”主要的作用就是显现气的运化之迹,气的呈现乃是人之所感。“象”是对所感通的理解,同时也是人之存在的呈现。“成象”乃是有所成形的“象”,即是对某一境域之中的显隐十二位的各种姿态关联的总体描述,是对某一卦象创生的境域化的理解。即时即境的气化生动、大化流行,即存在者所直接领会的和存在的源初关联、源初牵引,都被这易象的解卦活动阐明出来。这就是“成象以显几”。故而,船山研《易》的体认经验必有“立卦”即“著几以成象”和“解卦”即“成象以显几”两端。此两端而一致之处,正是“几微”与“成象”之间的解释学循环,如环无端,意义方才“日生日成”。
关键词:几微;象;解释学循环;彖爻一致;卦象
早期儒学友爱观念的创造性生成及其当代转化
陈治国
摘要:友爱观念是早期儒家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一重要观念的创造性生成,始于孔子儒学对西周时期一种基本的宗法性政治伦理即“友”或“朋友”伦理的创造性革新和转化。接续这一努力,孟、荀儒学尽管在各自思想起点、论证逻辑和理论重心等方面有所分殊,但都坚定不移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新型友爱观念的核心精神与主要意蕴,并最终将其确立为一种优良的伦理政治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早期儒学友爱观念还引发了先秦时代庄子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等思想流派的争鸣或挑战。诸家争鸣或挑战,一方面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映衬了早期儒学友爱观念所凝聚的独特思想品质与趋向,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它的一些内在疑难和困境。立足于当代语境充分评估、回应这些争鸣与挑战,既有助于激发早期儒学友爱观念进一步自我转化的深刻潜能,也有助于开拓它的未来发展方向。譬如,要充分认识友爱关系中纯真情感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尊重并容纳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重新审视和调整友爱伦理与家庭伦理的互动关系,恰当定位政治活动中个体性友爱起作用的方式等。
关键词:早期儒学;友爱;情感;道德;政治
现代主体与儒学话语
——兼与福柯话语理论对勘
郭萍
摘要:当今建构中国哲学话语的一个重要根由是为了摆脱近百年来西方话语对于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宰制,而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对话语宰制主体的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揭示与批判。不过,与福柯批判现代性的后现代立场不同,中国学界大多基于中西对峙的民族立场而批判现代西方话语的西方性,这也成为近现代儒学话语建构的底色。然而,包括儒学话语在内的任何主体话语都不具有自明性,而是有着前主体的共同本源,即前主体性言说,其本源地生发着主体话语的实质内容,同时也引导着主体话语的时代更迭。因此不论中西,都需要以当下的现代性生活本身为共同渊源,建构与之相宜的主体话语。据此而言,传统儒学话语并不是落后于西方,而是落后于时代,故当今建构儒学话语的根本在于实现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化,即以儒家的思维方式言说现代主体价值。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时代的积极意义上持守儒学话语的独特性,才能在发展现代主体价值的普遍意义上有效地批判现代西方话语。
关键词:话语理论;现代主体;儒学话语;西方话语
(责任编辑:董春)
扫码订阅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