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3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29岁年轻人离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桌子先生 桌子的生活观 2019-11-17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1


看到一个新闻唏嘘不已。


日本一个29岁的青年离奇死亡了,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警方调出来了他生前的录像。


在录像中,大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这个年轻人从来不会笑,一直都是面无表情。


他无论是在工作当中,还是在吃饭的时候,他都好像在想事情,脸上没有任何情绪的变化,甚至是在参加孩子生日Party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高高兴兴地笑吧?


可是他依然还是面无表情,看不出高兴的样子。


为什么呢?


因为他脑子里每天都在想很多的事情,包括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内心的担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所以他对周围所有好玩的、好吃的、值得庆幸的事情完全没有感觉,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大家找到了他死亡真相原因:


导致他死亡不是别的,而是想太多,忧虑太多,心脏出了问题,心理负担过大心理劳累而死。


         

听到这个小故事时,我很震撼。


我们常常觉得,身体上的劳累是导致疲惫的元凶,殊不知,心灵不堪重负,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而“想太多”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常见。

 

我们办公室有个同事就是属于那种容易想太多的人。

 

发消息给老板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她开始想:老板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我是不是工作上哪里没有做好?我会不会被老板辞退?

 

内心一场大戏马上开始上演……

 

孩子离开她上幼儿园她也开始想:孩子去到陌生环境会不会哭?能不能吃饱饭?衣服会不会汗湿?会不会生病?

 

甚至脑补出了孩子大哭不止而没有老师管他的场景……



而实际上,很多事情根本不是她想的那样,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很多事情我都没有必要为了它而过分担忧,只有把握每一个当下,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2


 

2018年,杭州市的一家机构对5万人进行了一份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因为“想太多”而焦虑和困扰的人群,男性占比为79%,女性为78%,男性重度焦虑人群占比为3%,女性为2%。

 

而20岁到40岁的区间是一个因为“想太多”而焦虑的重灾区。

 

他们都在想什么呢?

 

这个月的工资还完房贷所剩不多,要是出现意外房贷还不上怎么办?继而想到房子被银行收走,继而想到自己流落街头,继而想到……

 

老公最近对我越来越冷淡了,他是不是外面有人了?继而想到离婚的官司怎么打,继续想到两个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继而想到……

 

孩子没能进一个好小学,他以后怎么办?继而想到他以后都考不上好的大学,继而想到找不到工作,继而想到……

 

他们不能活在当下,小到一天之内的行程规划,大到未来十余年的人生路途,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成为他们想太多而忧心忡忡的理由。

 

可最后的结果是,现实的轨迹并未因我们的焦虑而改变分毫,但那些宝贵的“现在”,却在长吁短叹中悄然逝去,成为永不可追的曾经。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把自己对未来的忧虑写下来,投入烦恼箱里,三周后再打开,发现超过90%的烦恼都没有发生。

 

据统计,一般人的忧虑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而92%的忧虑从未发生过,剩下的8%则是能够轻松应付的。

 

正应了我们中国的那句老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本就不会发生的事情,提前透支自己的心力,扰乱平静的现在,这是我们犯过最愚蠢的错误。



桌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太感同身受了。

 

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人,和朋友出去品尝美食,他们都吃的大快朵颐,我却脑海里都在想别的事情,开心不起来;

 

和家人一起外出旅行,他们都玩得很尽兴,可是我却因为一些事情难以释怀,无法放下心来,无法去感知当下的美好。

 

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久久不能放下。

 

思想负担很重,人也很疲惫。

 

记得创业的那段时间,我常常陷入对未知的焦灼当中,经常失眠,夜越深,脑子里的负面情绪越多:


账面上的钱越来越少了,能支撑到我把项目做起来吗?每天有那么多人创业失败、破产,我会是幸运的那一个吗?

 

盘算来盘算去,越想越悲观,最后好不容易睡着了,清早闹钟一响,我刚睁开眼,那些沉寂了些许的思维又纷纷苏醒过来,重新在我的脑子里活跃。

 

我无法控制地去想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预演,将自己拖进深渊之中。



每天上班的时候,我耷拉着头,拖着沉重的步伐,有时候看着镜子里面憔悴的自己,会感觉很陌生。

 

后来,我看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也有刻意练习过,直到事业慢慢走上正轨,我的焦虑才缓解了许多。

 

每次我都会告诉自己,失败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回到农村,重新过上种地插秧的农民生活,而我就是从那样的环境里面出来的,这有什么好怕的?

 

既然最坏的结果我都可以接受,那我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还有,我渐渐会培养自己养成一种“放逐”的心态。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我先不管,爱咋咋地,我先去逃避,暂时“自私”一下,等到了真正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再全力以赴。




 

3



关于如何不让自己“想太多”,我还有几个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1、学会享受不确定性

 

豆瓣网2018年的10万份网络问卷显示,18到35岁之间,96%的人长期有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导致焦虑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去享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电影《阿甘正传》里面有一句话很好,生活像巧克力一样,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得到什么,而这种不正确定性,才是生活真正精彩的地方啊。



我再想想自己最焦虑的时候,总是在想着追求确定性。


那个时候我想着,谁要是能够一万块钱一个月把我签了,我一辈子都给他打工,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种思想多么恐怖啊?

 

人生如果什么都确定了,那就真的没有任何意义了。

 

2、永远活在当下

 

先说一个充满禅意的小故事:

 

小和尚问得道的高僧:“您得道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老和尚说:“得道之前,我每天上山、砍柴、挑水、做饭。得道之后,我每天上山,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不解其意,这有什么区别?

 

老和尚解释说:“不同,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做饭的时候又想着砍柴。


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的时候只想着砍柴,挑水只想着挑水,做饭只想着做饭。活在当下之后,又是人生的另外一个境界”

 

专注于当下的事情,感知当下的美,这就是得道。



我一直觉得大人可以向小孩子去学习,

 

比如我6岁多的小侄子,有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孩子吵架了,当时哭得很凶。


我还以为他整个下午都会闷闷不乐,没想到才过了一会儿,他俩又开心地玩了起来,仿佛那些不愉快从来就没发生过。

 

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小孩子也总是睡得特别快,因为他们不会想太多,不像大人一样把烦恼都拿来反刍一遍。

 

小孩子真的就是活在当下最好的榜样。

 

3、坚信“做好眼前的事,未来一定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这不是什么油腻的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因为过多忧虑过去和未来是没有用的,只有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未来就一定会有好的事情发生。

 

我很喜欢一句话:不是看到希望了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会有希望。

 

生命走到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在那一个阶段去努力,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忧心未来。

 

不必急着要生活马上给予你答案,只要你一直坚持做好眼前的事情,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就是最好的生活观。



最后用《修炼当下的力量》的一段话结尾吧:

 

为什么当下是最宝贵的事物?

 

因为它是你唯一能拥有的。

 

你的整个生命就是在这个永恒的当下之中展开的,而这个永恒的当下也是唯一不变的常数。生命就是当下,我们的生命没有一刻不是在当下。

 

我们要的就是此时,此地,此生。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桌子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别让我们对父母的爱,成为遗憾


大鹏新片引发热议:没有无缘无故的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善


音乐:李玖哲--想太多,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