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敬明又一次哭上热搜,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桌子先生 桌子的生活观 2021-01-16
点击👆桌子的生活观👆关注我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20年前的郭敬明,出生普通,在四川自贡的小镇上向往繁华;

 

20年后的郭敬明,挥金如土,在上海静安的别墅里俯瞰众生。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果你仔细剖开郭敬明的人生,就会明白,很多东西在早期的人生经历中就埋了下去。

 

人生中的一切,早已投下了命运的注脚。

 


如今的郭敬明,是个争议巨大的人物。
 
似乎只要他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成为舆论的中心。
 
比如在综艺节目《演员2》中,几乎所有的热搜都是郭敬明凭借一己之力带起来的,郭敬明陈凯歌、郭敬明李诚儒、郭敬明尔冬升…


郭敬明被“怼哭”上热搜之后,网友骂他装“绿茶”。


郭敬明发S卡之后,被媒体批为“选妃”,并且说这个事件折射出国内演艺环境的糟糕。


除此之外,郭敬明的争议还有抄袭风波。


和男下属的性骚扰事件。


以及小时代价值观的导向等等。


可以说,自从郭敬明出道起,他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或许他早就习惯这种争议,甚至是在争议中一步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郭敬明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父母是双职工。
 
虽然吃饭穿衣不成问题,但是在郭敬明4岁的时候,他得了重度败血症,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压力很大。
 
这个病,也是郭敬明身体发育迟缓,体质很差的原因。
 
四处治病,医院就成了他童年时期最大的噩梦,为了对抗这种枯燥无味,郭敬明开始慢慢读书写字。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在书籍海洋里面徜徉,郭敬明渐渐对读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在同龄人字都认不全的时候,郭敬明就已经开始把自己的文章投给报纸和杂志社。
 
1997年,郭敬明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处女诗作,杂志社给他邮寄了十块钱的稿费,他拿到这个稿费欣喜若狂。
 
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写字也可以赚钱。
 
一个普通的小镇青年,自从那一次之后,就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在这个方向发展。
 
在高考前,郭敬明就规划了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了得奖,郭敬明认真分析了前两届获奖者的文风,裁了七份参赛表,投了七篇参赛文章。
 
他很清楚自己参赛的目标——获奖,拿到保送或加分资格去一流大学,然后离开自贡。
 
后来他得奖了,但是却没有敌得过命运。
 
在之前,新概念获奖者有机会保送至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但到了郭敬明这一届,保送制度被取消了,他只能寄希望于高考。
 
但郭敬明也高考失利了,他栽在了最拿手的作文上,总分60分,他只得了30分,没能去成第一志愿厦门大学,去了第二志愿上海大学。
 
而郭敬明的命运,就是在这一刻发生了巨大改变。
 
郭敬明读的专业,叫影视艺术工程,这几乎是一个需要钱才能堆起来的专业,有钱人才能读得起,郭敬明误入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家庭条件完全承担不起。
 
因为专业需求,他必须配齐电脑、摄影机,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

郭敬明知道自己家里大概拿不出这笔钱,于是婉转问过老师,能不能不买,但老师只反问了他一句:不买你读什么?
 
他纠结了一个星期,最后哭着打电话跟妈妈说了这件事。
 
过了两个月,他妈妈才把钱打到了他卡上,至今,他都不敢问这笔钱的来源。


上海大学,在当时被称为上海人的大学,大部分在这里读书的人,都是本地有钱有势的家庭,班上只有他一个外地人。
 
去大学报到那天,别人都是开着私家车带着保姆直接把孩子送上楼,而他需要一个人从小地方来到上海,拖着破烂的行李箱,穿得破破烂烂,到处打听才能找到学校。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与上海格格不入,他说,这个城市并不属于我。


在这里,“贫穷”这两个字,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他跟那些同学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
 
别的同学永远用着最新款的手机,而他只能用着一款早就过时的老土手机;
 
别的同学名牌衣服永远能穿上最新一季,而他连街都不敢出去逛;
 
别的同学能在餐厅随便点自己想吃的菜色,而他在食堂想吃一碗蒸蛋都拿不出钱…
 
郭敬明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孤独又渺小。”
 
为了融入这座城市,他开始拼命学上海话,特地去买来上海话的磁带,一句一句地学,再缠着同学用蹩脚的上海话交流。

许多人在上海待了很多年都学不会上海话,但郭敬明只花了三个月,就把上海话学会了。
 
他以为,语言是打开城市大门的钥匙。
 
但是,他错了。
 
学会上海话的郭敬明,曾有一次去时代广场,误入了一家奢侈品鞋店。
 
店员给他介绍一款鞋子时说,鞋子材料很娇贵不能清洗。
 
他好奇地问道,“那脏了怎么办?”
 
店员看了他一眼,然后说:

“先生,买我们这个鞋子的人,一般都不太走路,他们出门都坐车,或者身处的环境都非常整洁。

如果您的生活环境并不好,或者说您需要挤公车、地铁上下班,需要大量时间走路,只能说这个鞋子不适合您。”

 
同样被“羞辱”的经历,他在很多场合都领教了。
 
大二那年,他穿了一套自己觉得挺好看的衣服去参加活动。
 
到了活动现场,一个工作人员问“郭先生到了吗?你是他的助理还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就是郭敬明”。
 
对方上下打量了他一下,问他“哎——你服装带了吗?我们先去把衣服换掉。”
 
郭敬明回答说:“我已经穿好了。”
 
然后对方看了他一眼,用极其蔑视的眼神,无比嫌弃他衣服穿得不好,最后,他还是说:“你跟我来吧。”
 
后来郭敬明说,“他那个脸,我能记一辈子。”
 
还没真正长大的郭敬明,第一次领教到“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世态。
 
那种愤怒又自卑的耻辱感,几乎摧毁了他一直以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后来这样的情况,他遭遇太多太多次了。
 
被嫌弃没有坐豪车,被嫌弃没有穿名牌,被嫌弃没有见过世面……
 
郭敬明在书里写道:“我很恨这个城市,但是我也很爱这个城市。因为它像是一座天平,当你有足够的重量,你就可以令另外一边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巨大砝码高高地翘起。”
 
其实,他不是不爱上海:高中时他就喜欢巨鹿路的梧桐香樟,日后跟四川小伙伴聚会中,也偶尔会谈起自己在上海时见识到的繁华。
 
但要融入这座光鲜亮丽的大都市,还差太多太多的钱。
 
那个时候,有些东西就已经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
 
 
郭敬明渐渐开始在上海站住脚的时候,他妈妈决定去上海看他。
 
他带着妈妈坐地铁的时候,妈妈不会刷卡通过,看起来像“乡巴佬进城”一样,这个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过去帮了他们。
 
郭敬明正准备开口说一句“谢谢”,可是对方却低头自顾自地来了一句:“册那,戆色特了。”
 
妈妈听不懂上海话,一直点头感谢,而郭敬明却仿佛遭遇了奇耻大辱,因为那是一句羞辱的话。
 
一个人自己被看不起如果是可以忍受的,那么自己的母亲也遭受这样的待遇,那是打死也咽不下这口气。
 
那一刻他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赚很多很多的钱,他在心里发誓:必须成为有钱人,成为这个社会最顶尖的人。


或许在那一刻,那个热爱文学的郭敬明已经死了,他只想做一个上海静安的文字商人。
 
他开始拼命赚钱,从大学宿舍搬出去,他窝在那间小房子里,没日没夜的写,一天三四万字如流水般写出来。
 
《幻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逼出来的,再然后是《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写一部,就火一部,几百万的版权费迅速进账。

那时他最开心的,就是在结版权费的日子,去银行查查余额又增加了多少。


用了几年时间,郭敬明终于成为了这个行业举足重要的人物。
 
后来,郭敬明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当个作家,他成立了工作室,发行杂志,签约新作者。
 
笛安、落落、安东尼…都是他挖掘出来的得力干将,几乎瓜分完了青春文学的所有市场。
 
他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社科院发布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中,主编白烨说:
 
“中国现有传统文学期刊的全部发行量加在一起,才能抵上郭敬明旗下5本杂志的发行量。”
 
郭敬明越来越有钱了。
 
坐车路过静安区,看到装潢精致的别墅,就让助理去打听,结果发现那是汪精卫四姨太的旧宅。
 
不知道是装潢打动了他,还是“汪精卫四姨太旧宅”这几个字吸引了他,郭敬明眼都不眨的买了三栋,每栋5000万。
 
值得一提的是,买别墅之前,郭敬明刚刚在汤臣一品刷下一套豪宅,当时的价格是11万一平米。


房子贵,房子里面的东西也是不遑多论。
 
传说他买一盏水晶灯,价格高达45万,郭敬明后来澄清,说他喜欢的只是“它的切割工艺和那一颗作为logo的闪耀红宝石,很吸引人的眼睛”,更重要的是,那盏灯不是45万,是79万。
 
他家里有一面杯子墙,喝酒的、喝水的、喝可乐的,全都划分得清清楚楚。


《小时代》里宫洺那些壕无人性的奢侈品,几乎全是郭敬明的私有物品。就连见惯了好东西的杨幂,都感叹说颠覆了价值观。


郭敬明在文字中写到:“我疯狂地买奢侈品,带着一种快意的恨”。
 
4位数的爱马仕笔记本(纸质笔记本),想买就买了;5000元的伞,随手就收了;

衣柜里整整齐齐排列的名牌包,哪怕是真正的名媛也要自叹不如;79万的水晶灯,喜欢就买回家;100万的茶几书桌,买起来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别人骂他炫富,但他有钱任性。
 
郭敬明说:“以前去逛LV,我稍微穿得不好,或者手上拿着水,我会觉得进去是不是不好;现在,我穿着拖鞋都敢进去。”
 
他终于变得有底气,再也不是那个想要试鞋子都小心翼翼看人眼色的穷学生了。


有个心理学家说,童年或者早期的人生经历,会在我们的内心烫染成一个大洞,以至于后面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把这个洞给填满。
 
这句话,形容郭敬明再适合不过了,当年因为贫穷而被“羞辱”的人生经历,在他内心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以至于他后面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把“恨意报复回去”,为了把“空洞”填满。
 
与其说他在跟物质较劲,不如说他在跟那个刻在骨子里的烙印做斗争。
 

一个人,一旦内心太渴望一个东西就很容易用力过猛,可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容易遭到反噬。
 
郭敬明的人生滑铁卢是“抄袭”事件。
 
2006年5月22日那天对他来说是一个关键点,打了两年多官司的“郭敬明抄袭事件”有了一个结局。
 
法院判决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圈里圈外》构成了“整体上”的抄袭,赔偿21万。
 
整体上抄袭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他的抄袭和洗稿贯穿了整部小说,从头到尾。
 
人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很容易想着走捷径,而这也是导致他引来巨大争议的原因。
 
郭敬明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他写的书的销量连获了诺奖的莫言都望尘莫及;主编的杂志,牢牢占据杂志届金字塔顶端的地位;导演出的《小时代》四部曲,吸金能力强到业界震惊…
 
但他也引来巨大争议,遭到了反噬,各种骂声一片。
 
电影《爵迹》最后一场路演的时候,郭敬明情绪控制不住,在现场崩溃大哭:
 
“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他最骄傲的东西,被人狠狠地踩在地上。

昔日的天之骄子,如今却如此落魄、脆弱,让人唏嘘不已。
 
这部电影投资了数亿,最后票房惨淡,预计亏了整整两亿。
 
《爵迹1》票房口碑双扑街,《爵迹2》网络上依然是一片群嘲,郭敬明再难回到神坛上去,而观众对他的印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尔冬升怼哭他的时候,曾经追过《小时代》的人,几乎都是抱着吃瓜的心态来看这场好戏。

没有几个人,还能像十几年前那样,不顾一切地维护他“青春疼痛文学代表作家”的地位。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你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赚钱而出发的时候,你终究会丢掉一些你最初拥有的东西。
 
《幻城》大火后,他的初中老师曾经买过一本,看完之后给了这样一句评价:
 
“他现在的文章,唉……我还是欣赏他初中写的东西。要我说呀,他要是真想拿诺贝尔奖,还得像初中那么写文章。”
 
郭敬明最初是想成为一个文化人,但最终,他只成了一个文化商人。
 
《演员2》中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
 
陈凯歌给了郭敬明一句肯定,郭敬明激动得顾不上录制就哭了。


对于那些不够自信的人,昔年的经历真的会贯穿他的一生。
 
贫穷曾经把一个少年的骄傲踩得稀碎,少年于是决定奋起反击,誓要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几十年的奋力挣扎,说穿了,只是为了求一句认同罢了。
 
因为他需要这一句认同,去填补年少岁月里,那些鄙夷不屑的目光,在他身上所刻下的烙印。
 
在郭敬明的认知里,他这一路的所作所为,都是环境所迫,其实不然。
 
真正的解铃人并不是观众,而是他自己。
 
有句话说的很好,贫穷并不可怕,而真正可怕是,在于我们经历的许多事,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问题出在它身上。
 
其实很多问题,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经历,不是因为你是郭敬明才会经历,而是所有人都会经历。
 
正视它,接纳它,治愈它,让自己变得真正强大,才是解决的正确办法。
 
重要的不是观众放不放过郭敬明,而是郭敬明他肯不肯放过自己。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桌子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95后”女生录节目被骂惨:你以为的耿直,其实就是嘴贱!

女孩上厕所被踹门,并遭“荡妇羞辱”: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个孩子···

本文编辑:木子,排版:造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