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永远是狗,但人不一定永远是“人”。
这是在看完这则新闻之后,我的第一感受。
事情发生在重庆。
10月22日,一名男子突然发现,一只脏兮兮的小狗正朝着他家跑来。
他一看,这只狗不就是自己一周前扔掉的那只嘛,太像了。
“不可能吧?都一周了,扔到了50公里外呢,怎么找得回?”
可小狗越近,男子越惊讶。
眼前这只瘦了一圈,看起来惨兮兮的小狗,还真是他家的。
小狗低眉顺眼,又满心欢喜朝他跑来,男子心里却五味杂陈。据男子说,因为家里人嫌弃小狗不好看,又不好打理,他们马上要搬新家了,所以要把它扔掉。自从这个事情在网上曝光后,评论区一片骂男子是博眼球,博流量。“毛孩子只是觉得自己没跟上你,并没觉得是你丢了它,找到家开心地摇起了尾巴。”我不知道,男子看到小狗回来那一刻,到底是什么心情,是否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但我更担心的是,这一次他把抛弃狗子的视频发到网上,获得了巨大流量,会不会为了流量再次抛弃狗子?
男子嘴上说着愧疚,可还是将这样的视频发到网上,引发一波关注和流量。说实话,我没感觉到他愧疚,他把动物最单纯的感情当成卖点,我只觉得这样的人,让人厌恶和反感。这些粉丝和流量变现之后,博主通过带货和直播,年入百万。然而,就在前几个月,细心网友发现,在直播过程中,博主疑似通过对小狗扎针,以达到拍摄效果。被质问太多,博主在直播中恼羞成怒,直接表示:如果这个号没了,这只狗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将宠物狗的存在,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这样的人,是真心爱狗吗?用狗的情感或者痛苦当成自己谋利的手段,这还配当狗的主人吗?这种对动物的虐待,用以博取流量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即对其他生命体的痛苦缺乏感知。因为没有感知宠物的痛苦,所以用它们的痛苦博取流量。因为不尊重其他生命体,所以对它们的生命有居高临下的掌控感。两兄弟把大闸蟹当成自己的宠物,视若珍宝,一直养大。那孩子即使吃下了螃蟹,即使说着“香的味道”,依然声嘶力竭地哭着。他们或许不懂,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杀死自己最喜欢的宠物。配上搞笑的音乐,加上搞怪表情包,这样的视频,在网上能收获几十万赞,而他们的父母就像个旁观者一样,观察着孩子失去心爱之物的痛苦,逼迫孩子再吃下宠物的肉。或许父母真的觉得好玩,可他们的玩笑和娱乐,是建立在孩子千疮百孔的痛苦之上的。福建泉州,小女孩的奶奶要杀她的宠物鸭子,被孩子极力阻止,又哭又闹。结果第二天,奶奶偷偷摸摸把鸭子杀了,孩子痛苦大哭。在大人看来,鸭子是用来吃的,他们不能理解孩子的反应。可是将孩子的痛苦置之不理,答应不杀,结果又杀掉,这是对孩子的第一重伤害。觉得孩子的反应“好笑”“有趣”,拍下视频发到网上引发大众对她哄笑,这是第二重伤害。给孩子许诺,杀掉了再买一只,就是无形中告诉小孩,动物的生命不值得尊重,这是更为严重的伤害。 说实话,这些家长从未想过要去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不懂得孩子和动物的感情,他们把孩子当成工具或者玩偶,想逗乐就逗乐,想玩耍就玩耍。就像这个孩子,他放学回家,发现自己养的兔子,竟然被家长给宰杀了。家长的行为真的太残忍,他们不问问孩子的意见,就将兔子杀死,还让他看见尸体,无法想象孩子的心理阴影究竟有多大。孩子的痛哭与控诉,和父母若无其事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家长来说,这只是一个动物,一道食材,可对孩子来说,那是他的朋友,是与他朝夕相伴,有感情、有回忆的伙伴。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孩子,思维具有泛灵性。动物可以成为他们亲密的好友,即使没有生命的玩偶,也能通晓他们的思想。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痛苦,甚至贩卖他们的痛苦博流量。在孩子崩溃痛哭的时候,在旁边调侃嘲笑,甚至激怒孩子做出更过激的行为,期待孩子吃完宠物,出现打脸的“真香”现场,这对孩子实在太过于残忍。他们将自己当成孩子的主人,具有随意处置孩子一切的权力,不管他们的内心溃烂到了何种地步。父母对待生命淡漠的样子,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个洞,即使长大之后,那些洞依然会隐隐作痛。“不忍心看着虾活活被烫死,赌气不吃,被妈妈又骂又打。”“从小养到大的兔子被妈妈煮了吃,还欺骗自己吃养大的宠物。”将孩子心爱的东西撕碎,强塞到他们嘴里,这到底是有多扭曲?那一刻,家长们被扼杀的,不止是动物,还有孩子的爱心和悲悯。爱心和情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珍惜还来不及,却被家长拿出来践踏和挥霍。“孩子的情感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在一场场“凶杀案”中,孩子美好童年的情感,也戛然而止。可在中国式教育中,对孩子的服从性测试与掌控,屡见不鲜。上海一位爸爸,看见11岁的儿子在玩一个尖锐的东西。孩子瞬间崩溃大哭:那是我花3个小时磨出来的“箭”,被你一分钟折断了。可是,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必用这种最伤孩子,也最伤感情的方式。
记得曾经看《少年说》。
一个女孩,写了30多万字的小说,整整56本,却被父亲全部撕掉。
他的理由是:孩子的理科成绩太差,数学学习不好,所以不经过商量直接撕了。
身为父亲,没有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不由分说摧毁她的精神世界。
就像孩子说的:那段时间,像魂丢了一样。
用孩子的心爱之物相威胁,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普遍做法。
“你要听话,不然我把你玩具扔了。”
“你要努力学习,否则你的小说别想要回来。”
哪怕孩子的成绩进步与否,跟那些物件没有太大关系,可做父母的,却很享受这种掌控孩子的快感。
《对话青春期》里写道:青春期的孩子,最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的是诚实和信任。
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处置事情的能力,而父母该做的,就是在一旁引导,而非包办和操控。
可能许多孩子,一辈子都很难和父母产生亲密关系,那是因为父母在一次次的摧毁中,把沟通的桥梁亲手给毁坏了。
我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终其一生,他们都会将童年的烙印刻在心上,并影响着余生。
就像一颗种子,你用爱和尊重浇灌,收获的也必定是馨香的花朵。
反之,亦然。
我始终相信,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你展示出来的样子,将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愿天下父母,都能成为孩子人生路上,那块指路的灯牌,而非掐灭他们光亮的始作俑者。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桌子
本文编辑:妮妮酱,排版:造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